來源:能源網 | 0評論 | 4529查看 | 2015-04-28 21:10:45
面對日漸升溫的“能源互聯網”,我們當有正確認識,要超前研究,長遠謀劃, 正確估量,及早研究應對之策,最大限度獲取其正效應。
目前,對“能源互聯網”的認知與理解大致有三種版本:一是從通信的角度,強調各種設備的互聯;二是從軟件的角度,強調第三方數據的優化管理;三是從國與國之間的角度,強調跨區域電網的互聯。褚艷芳和劉振亞認為,“能源互聯網”是以智能電網為基礎,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通道)、以輸送清潔能源為主導、全球互聯泛在的堅強智能電網。它由跨洲、跨國骨干網架和各國各電壓等級的電網構成,連接“一極一道”(北極、赤道)大型能源基地,能夠將風能、太陽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輸送到各類用戶。
可以說,“能源互聯網”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解決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全新思路,一旦全球能源互聯網包括洲內聯網、洲際聯網和全球互聯構建起來,全球工業版圖和能源版圖必將發生顛覆性的改變。這對全世界都是機遇也是挑戰。
在“能源互聯網”條件下,能源產業鏈條可能發生大變革,在各個環節涌現新的商業模式。比如能源產品服務,就可能出現網絡化售電、售氣等能源產品服務;能源咨詢、能效產品銷售、EV充換電等能源增值服務,家庭能源管理系統(HEMS)、工商業節能方案、小型分布式能源開發等能源一攬子解決方案服務也可能出現。
在“能源互聯網”發展過程中,能源配置方式可能發生很大變化,促使沿襲至今的“發、用分開”的長距離電能配置方式逐步改變,電能遠距離大規模輸送和分布式能源與負荷就地平衡相結合的電能配置模式可能會成為能源配置的主導方式。
能源開發方式、消費方式也將在與信息通信結合的過程中,發生大變革。在能源開發上,清潔替代不可避免,以清潔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實現化石能源為主向清潔能源為主轉變將成為主流;能源消費上,電能替代,如以電代煤、以電代油等將加快,從而提高電能在終端能源消費的比重,從根本上解決化石能源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的難題。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能源互聯網”只是基于能源可持續發展提出的一個構想,要實現這個構想,面對的將是重重困難。
在國際上,要將所有國家和能源企業對能源互聯網的認知統一起來,并非易事。且不說能源互聯網建設成本高昂,周期長,其節能環保效果預期遠離很多人的生活,這使得能源互聯網難以獲得普遍認同。那些擁有雄厚技術和資本實力的國家,以及能源稟賦較好的國家,對國際社會節能減排努力不溫不火,也從一個側面表明,要想讓他們積極參與能源互聯網建設這樣耗資巨大的事業,有如緣木求魚。
能源互聯網是多流并行,即信息流+能量流。要同時保證兩種載荷的交錯運行,并且高效、海量,成本控制在可普及的程度,技術上還存在障礙。比如在信息流方面,大數據、云計算等可適應能源互聯網需求的先進技術,基本上還處于成熟過程中。在能量流方面,能量的儲存、高效運輸技術,也遠遠達不到在較大范圍普及能源互聯網所需的程度。其大規模發展后必然出現的安全防護、質量監督與認證體系,也都既需要技術創新支撐,也需要觀念更新,以互聯網理念引導能源基礎設施變革,以及設計全新的政策機制予以支撐。
構建能源互聯網需要“兩個替代”,一個是能源供應端實現以清潔能源對化石能源的替代,另一個是在能源消費側實現電能替代,即大幅度提升電力應用在能源終端應用比例。有專家表示,能源互聯網的根基之一,是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作為主要能源供應手段,并輔以完善的合理布局的能源傳輸網絡支撐,在先進信息技術的優化控制和調度下,實現能源系統的全方位優化。而這兩個替代,在傳統能源還保持著市場優勢的條件下,需要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能源互聯網”構建說易行難。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畢竟,這個才剛剛出現的新事物還只是一種理論思考。面對忽然升溫的“能源互聯網”,我們當有正確認識,長遠的思慮與謀劃。尤其是對可能帶來的正面、負面效應,要有超前研究,要正確估量,及早研究應對之策,以避免和抑制可能產生的負效應,而最大限度獲取正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