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能源評論 | 0評論 | 4221查看 | 2015-03-17 10:35:00
大數據背景下的超個體能源生產和使用分析,能否最大限度和某種商業模式結合,從而吸引更多的資本注入,這實際上是能源互聯網發展的命門所在。
2015年年初,能源大數據和互聯網一度成為業界關注的熱詞。
互聯網公司似乎突然一下找到了殺進傳統能源產業的入口,而一直在“岸邊游泳”的傳統能源企業似乎也一下子學會了“中流擊水”。華為、新奧、特銳德、遠景能源……這些或多或少都與此相關的公司正紛紛給自己貼上時髦的標簽。
而中國的首富據說也從馬云變成了漢能的李河君,他揮舞著獨樹一幟的薄膜太陽能電池旗幟,號稱要讓光伏成為改變世界的新能源力量,讓人人都可以隨時隨地發電并進行交易。
面對突如其來的百花齊放,不少業內人士非常困惑:所謂能源互聯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傳說中高大上的大數據與能源互聯網,應當如何在中國接地氣的生長?
能效管理嬗變
德國的例子似乎更能說明這個問題的實質。每年年底,是德國千家萬戶采暖供電費用的年結算周期。對于一般的中產家庭,三口之家會擁有居住面積為180平米的獨棟房屋,如果采用的是天然氣地板取暖加移動電熱器,一年的氣費要接近2000歐元,電費也要1000歐元左右。所以這不是用戶能否承受的問題,而是應該有很多節省空間,并帶來巨大商機的問題。
從供給端看,柏林有幾百家可以供電供氣的能源公司可供選擇。近一年來,天然氣公司與電力公司開始交叉經營、互相降價,競爭呈現白熱化態勢。銷售人員會攜帶一個專用的IPAD,通過圖示來向客戶演示、分析其耗電量數據,在有大數據支撐的圖表之下,再使用幾個流行的能源比價網站,就可以很方便地從近千家供應商中選取最適合自己的套餐和公司。
這其實還只是前端銷售方面的變化,而在售電公司內部,還有專門的數據分析軟件和客戶關系管理程序,專門針對客戶類型和用電數據做出分析判斷,并專門設計何時采取何種方式及銷售策略以提升用戶體驗。
在技術的驅動下,當越來越多的家電設備連入智能電表后,電力公司的銷售人員也會搖身一變,成為能效管理咨詢師,告知客戶家里的電器耗電曲線如何、省電空間在哪里,同時還會將社區鄰居的情況進行比對,促進客戶之間比學趕幫超,共同提高家庭能效管理水平。
大數據命門
從這個角度來講,至少在德國已經可以看到能源互聯網的雛形顯現,實際上這也正是能源互聯網的命門所在:大數據分析,或者說智慧數據分析。
能源既然要互聯,那么最大的用處自然是能源數據的綜合處理。德國有一家公司開發了“光伏數據記錄器”,這種記錄器可以組建一個家庭能源中樞,記錄發電量、用電量等信息并定期形成報告。這個儀器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如果每一個家庭都可以安裝這種記錄器,很快就可以利用互聯網商業概念實現家庭之間的能源交換或售賣。所謂能源互聯網的雛形,其實早已在德國按部就班的展開,而其中的關鍵,自然就是數據。
無獨有偶,數據智能分析的重要性一樣被中國的創業英雄們看見。“永不言敗”的彭小峰1月底推出的綠能寶,號稱每人最低1000元的投入,就可獲得10%的光伏收益保障。不少人據此做過縝密計算,10%的收益返還幾乎已達光伏電站投資的回報保守底線,由此認為這樣的能源互聯網創新很快就會無功而返。
但是,如果用互聯網的思維來看待,在積累一定的用戶數量之后,每個光伏電站的發電數據和客戶數據相結合,就可以產生很多增值服務空間,比如對銀行的貸款模型支撐,或者對投資用戶的投資行為論證等等,而這些很可能才是能源互聯網的真正入口所在。
現代經濟的發展使得整個體系越來越復雜,即使是在能源這一大框架下,彼此幾個主要的商品價格的波動也非常具備可研究性,比如油價下跌對電價/煤價/水價有何影響?對資本市場有何作用?
而這些在大數據時代恰恰就是能源互聯網應該也必須去奠基的。比如那些做了很多年電力營銷的人,可能都沒見過一個水泥廠的日月年用電曲線是什么樣的,同業內銷售額大、利潤高的公司的消耗曲線和業界后幾名有何不同,在夏季用電高峰和冬季供暖周期內企業生產的編排和耗能有何不同——而這些區別,恰恰可以揭示某個行業內在規律和變遷,而由此引申出來的物流管理和產品生命周期的全信息化最優模型,也就有了另一個名字:工業4.0。
所以真正的能源互聯網,其實就是大數據背景下的超個體能源生產和使用分析。而這樣的分析所能導出的結論,能否最大限度和某種商業模式結合從而吸引更多的資本注入,這實際上即是能源互聯網發展的命門所在。
誰能抓住機會
在中國的大環境下,這一命門最終會被誰抓住并最終給行業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首先,電力公司或者將來可能出現的售電公司將成為舉足輕重的能源數據服務的引領者。這一方面意味著傳統電力公司體制下的營銷部門和大客戶用監服務將有著根本性轉變,同時這種轉變也并非是天然的繼承和優勢積累,而需要經過殘酷的市場競爭檢驗。換句話說,雖然我們可以懷有最理性的預期,電力公司背景下的售電單位理應具備宏控電力消費、供暖制冷和能效管理等諸多職能,并可涉及能效管理、電動汽車、智能家居等多種跨專業創新業務。但這種行業引領者的態勢并不會天然形成,而是說市場的競爭很可能把具備這些能力的從業者或者公司推向這樣一個新的角色,這里面的差別值得細細體會。
其次, 能源數據分析帶來的增值服務與電力公司的售電職能并行不悖。很多人心存疑慮的是,電力公司天然的愿望是多賣電,因此毫無動力去做需求側管理和節能增效。這種論調實際上不僅陳舊,而且缺乏專業性。一來在更廣泛的市場監管體系下,電力公司的效率指標必然和經濟效益掛鉤,其監管模型不可能簡單的僅僅是多賣電這一簡陋線性數學模型;二來電力的波動特點決定了多賣電未必是最具經濟性的最優方式,在很多時候由于系統調峰調頻的需要,靈活用電將比簡單粗暴的多賣電帶來更多的成本優勢。因此我們必須斷定,市場開放售電競爭后,智慧能源數據分析將是各企業競爭的法寶。而那個時候誰能勝出就將取決于現在這個階段誰能提早做準備,因為數據分析的功底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具備。
再次,能源互聯網的產生是大數據背景下能源管理水到渠成的產物,根本無需霸王硬上弓。與新能源企業此起彼伏的對能源互聯網這個概念的攀附與炒作不同,傳統的能源電力企業在這個大潮即將到來之際保持著超乎尋常的冷靜。理論上講,只要這種冷靜并非麻木和漠視,這個幾萬億的市場依然會在傳統行業手中完成轉型,而不會被做光伏的和賣風機的僭越。如果有人以為市場放開了,安裝幾個風車、幾塊光伏面板就可以對客戶供電,并完成售電服務進而帶來滾滾財源,那還真是低估了能源互聯網的用場。
2014年年底,德國華人新能源協會的專家們在廣東、浙江、四川等省級電力公司調研時發現,大部分營銷及新能源管理部門的人士對即將出現的挑戰和行業轉變還缺乏思考。尤其是很多人坦率的提出,手里面有很多的數據,卻不知道該如何分析,可以得出怎樣的結論。對此,我們只能說,數據的占有性并不能保證市場競爭力,只有對數據進行深度分析并衍生核心價值才可以。而這需要馬上行動、未雨綢繆,主動導入客戶需求,自然就會知曉如何抓住能源互聯網的命門,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為此,也許需要整整一代人的努力,90后們,也許就是為此而生的。
(作者系德國華人新能源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