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者:廖宇 | 來源:無所不能 | 0評論 | 4204查看 | 2015-03-16 18:58:57
隨著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結合更加緊密,"互聯網+"時代即將席卷而來。德國人在開發智能互聯網的這條路上,憑著艱苦卓絕的努力和強大的社會凝聚力,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
能源互聯網在德國的發展已經是水到渠成,整個工業社會注重的已經是理念與利益上的廣泛互聯,而絕不僅僅只是局限于互聯網端的信息鏈接來完成溝通。一個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應用就是方興未艾的虛擬電廠計劃。
德國能源互聯網發展到2015年,很多大公司如西門子和博世等,都宣稱擁有虛擬電廠計劃,可提供分布式能源控制方案,幾十家數據服務公司可做電價分析和直接并網代理,此外能效管理、節能合約、充電設施服務等等不一而足,琳瑯滿目。
今年最火爆的虛擬電廠服務,不僅可以用來集合分布式電站統一調控上網,技術端還可以通過組合不同電站和儲能設備來提高調頻容量。要知道在不遠的將來,如果新能源比例超過50%,對電網調峰調頻的要求只能靠新能源自身去解決,因此這種組合型的能源服務公司的上升空間還非常大。
2005年開始,德國人就在研究虛擬電廠的技術和商業模式,示范項目搞了好幾個,到去年底才慢慢開始有了不到10%的份額。但正是因為積累而并非突然爆發,不僅團隊磨合成熟,知識儲備夠厚,壓根不怕盜版,接下來的幾年也清晰可見:虛擬電廠的本質就是要讓新能源運營者手中的牌越來越多,現在是調控風能光伏生物電站的有功無功出力,下一步就是接入儲能并且安排儲能余量,隨時適應動態電力市場,參與一次二次三次調頻,再下一步就需求側響應調控智能家居、智慧建筑、電動汽車直至工業4.0,甚至實現從微網到納網的轉變。
再下一步呢?那就是一個二次元的世界了,似乎只有到了中國才更容易實現:成都,銀川,貴陽的大數據中心隨時提供虛擬數據服務,待電價便宜的時候一聲指令,騰訊百度等的大規模數據運算皆可轉到電費最劃算的地方進行。
這是一種新時代的需求與供給模式,對此我們找不到更好的名字來形容,而只能冠之以"互聯網+"來概括。
互聯網+時代的精髓:智能互聯網
盡管德國人在新能源發展中一騎絕塵,能源背后的材料、數據、通信、金融、法律,甚至是消費心理學和國際關系等學科都得到了巨大的發展,但是這個領域最有市場召喚力的創新明星卻不是德國的公司。
無法讓人意外,還是一家美國的公司。但不是特斯拉,特斯拉無論如何都不會讓德國的企業領導人真心佩服并效仿。
2014年4月上市的節能創新公司Opower這樣的后端企業(Back End Industry),盡管難以企及推特(Twitter)和臉書(Facebook)等企業的影響力,但也讓人眼前一亮。
Opower開發云平臺為公用事業公司整合用戶能耗數據,據此向用戶提供定制化的用能管理以及節能建議。和其它以"智能電網大數據"、"云處理"為噱頭的創新型公司比起來,成立時間僅比Facebook晚3年、比Twitter晚1年的Opower,更具互聯網公司的氣質--關心用戶卷入和粘性、注重個性化,把能源領域里往往最容易被忽視的家庭小用戶作為自己開疆拓土的方向。
Opower引以為豪的是它的云平臺以及數據整合能力。它從所服務的公用事業公司取得大量的家庭能耗數據,整合行為科學理論、房齡信息、周邊天氣等,運用自己的軟件系統進行用能分析,建立家庭耗能檔案,并通過綜合分析提出節能建議。
Opower所提供的賬單亮點在于"鄰里耗能比較",這也是它所標榜的"行為科學理論"的重頭戲。
有人曾無數次問一個問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省錢,哪一個會是你節約用電的動力?
不少人對經濟考量略有傾向,但實際上,如果你知道你的鄰居比你節電,這才是你節電的動力。
Opower是在賭你的好勝心。經過Opower"加工"過的賬單上,除了分析本戶用電數據,還有相近區域內最節能的那20%的用戶耗能數據--即所謂的鄰里用電比較,緊接著它會據此提供建設性的節能方案。
這已經是互聯網+時代的精髓:也就是智能互聯網,這個智能互聯網是高速度的移動通信網絡,大數據的存儲、挖掘、分析能力和智能決策能力共同形成的全新業務體系。
從這個層面來講,德國的文化特色和經濟模式具備罕見的與中國經濟的互補性。盡管人們一再從報刊微信上獲知德國人的嚴謹和認真,但長時間在德國生活的人都知道這并非事實。
10年前來到德國的人們都會驚嘆德國郵政系統的快捷和德國公交系統的準時,但現如今,德國百姓會不斷抱怨不負責任的DHL快遞員送錯地址或是拖泥帶水。可是在中國,早已做到即日送達,并可做到分鐘級別的每個步驟和聯系人在移動端和電腦端的隨時更新。這種服務精神和水準之高,已經大踏步地把全世界都甩在腦后。
對已有系統的學習和優化能力,也許沒有人可以和中國人抗衡,而在封閉性系統下的原發性創新能力,可能還是德國人,保留著最完整的生存技能。
德國有家智慧交通解決方案公司,他們推出的一個產品叫做"充電直通車",把充電樁和尋常的停車自動收費機合二為一,并且配備上各種付費方式:RFID芯片,SMS短信扣費,QR二維碼掃描付錢等等,同時還可具備上網功能,采集處理充電與車輛數據。
因為其外觀和常見的停車收費終端幾乎一模一樣,且價格合理,11kW容量不到2萬人民幣,因此這個產品深受各級政府鄉村街道的歡迎,甚至被很多企業采購。而這個充電直通車其實也只是該公司的智慧交通系統中的一環,與其他產品一道提升了整個交通管理系統的檔次。
如果我們把電網當作一種基礎性網絡,那么被放開的充電設施亦可被視作是可提供巨大開放空間的OTT試驗場。OTT實際上是通信與互聯網界的一個名詞,即Over The Top過頂延伸模式,是指從網絡運營商提供的網絡之上產生的衍生服務類型。
此類OTT創新模式的關鍵在于,為了充電,但不僅僅限于充電。網絡只要存在,人們可以選擇電話也可以選擇QQ微信;同樣,電網一直在運轉,豎在那里的充電樁除了提供能量,也許還可以提供Wi-Fi、地圖、廣告顯示和失物招領等多種功能。每一個充電樁,都會有一個多位編碼的ID,精準的地理定位,永遠不會消失的電波,這一切可以產生的OTT實在太多。
德國無處不在的互聯網滲透
所以很多人經常會問:德國的能源轉型到底有什么是中國可以借鑒的?德國的創新技術有哪些中國可以學習的?歸根結底,論個體和能力,德國并不見得有多么高超的地方。但是,系統的完備和兼容,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這一不足,并且給予創新極大的依托。
最好的例子也許就是,在能源系統里,德國人可以說是艱苦卓絕地獨自完成了頂層設計,而后放手讓中小公司依托強大的背景資源來做各種充滿想象力的創新。
比如德國自1998年開始的電力市場改革,在付出了極大的耐心和成本,完成了標志性的"廠網分開,輸配分離,配售分開,自由交易"的改造之后,活躍的終端電力銷售市場出現了1000多家售電公司,領先世界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有意思的創新。其中有一家一聽就很有網絡氣息的123能源公司,是一個在線提供電力和供氣服務的新型售電公司。他們雖然總部在德國南部,但是一樣可以在柏林漢堡等各地發展客戶,2013年他們的客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