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風棄光現象逐年加劇,已經成為制約新能源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月5日,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表示,隨著中國能源需求增長的下降,新能源發展必然導致常規能源的萎縮,“因此實現新能源對常規能源的替代,是一個重大的利益調整,我們必須要認識到這方面,在利益調整的機制、體制上創新?!?/div>
史立山是在電力可持續發展圓桌會議上發表上述言論的。在會議上,保爾森基金會還發布了《風光無“限”——助力京津冀可再生能源的領軍之旅》。報告指出,張家口擁有豐富的風光資源,但棄風率卻高達30%,而僅200公里外的北京卻無法用上張家口的清潔電力。
北京和張家口贏得了2022年冬奧會的聯合主辦權。報告由此建議,將現有的張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區擴大到整個京津冀地區,攜手制定新能源并網規劃,將張家口的清潔電力直接輸送到北京和天津等電力需求較高的中心地區。
2015年,中國的風電裝機容量達到129GW,光伏裝機容量達到44GW,皆位居全球第一。雖然裝機容量遙遙領先,但中國的發電量卻落后于其他國家。以2015年為例,美國的風電裝機容量為75GW,僅為中國的58%;但其發電量為190TW,超過中國的185TW。
“原因之一就是中國的風能發電和太陽能發電被大量‘棄用’而浪費了。”保爾森基金會研究部副主任侯安德表示。
相關統計顯示,2015年中國的棄風率高達15%,高于2014年的8%。而從2011年到2015年,中國“棄風棄電”導致的電費損失累計約為510億元,多消耗了原本可以避免的4.3億噸標準煤。
中國可再生能源豐富的地區多為甘肅、新疆、內蒙古、河北北部等偏遠地區,而輸電線路的建設卻遠遠落后于電廠建設速度,這些地區的“棄風棄光”問題更為嚴重。
以即將舉辦冬奧會的張家口為例。截至2015年底,張家口的風電和光伏發電容量達到8GW,并計劃到2030年增長到50GW。然而其本地的電力需求僅有1.85GW,外送能力僅有5.5GW。2014年,張家口的棄風率已經高達30%。
保爾森基金會認為,京津冀地區可以學習德國和美國德州的可再生能源并網經驗,通過新增輸電線路、調整電力市場規則和電網運營模式,提高張家口可再生能源消納及外送能力,以此降低棄風棄光率。
“棄風棄光現象逐年加劇,已經成為制約新能源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在圓桌會議上表示,為了解決“棄風棄光”問題,近年來國家能源局做了很多技術和管理上的探索。
第一,加強跨區域的輸電網絡建設,擴大可再生能源資源的配置范圍。目前哈密到鄭州,酒泉到湖南,內蒙古西部到山東和南京的特高壓輸電線路正在建設。
第二,發展一些適應新能源波動特點的設備,靈活性負荷。比如說風電供熱,主要是希望建設一些可以調節負荷的鍋爐,也就需求側改革。
第三,完善落實支持新能源發展的一些政策。比如制定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全額保障性收購,明確每個地區必須保障的新能源發電小時數。
第四,研究不同電源的協調性問題,特別是火電機組,如何更好的參與系統調控,提高靈活性。
“雖然做了這么多工作,但棄風棄光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這雖有技術方面的制約,但是我覺得更重要的還是整個的認識問題,認識水平和體制機制存在一些矛盾。”史立山強調。
他表示,前些年由于電力需求增長非常快,新能源發展和常規能源是一個共贏的局面,二者都可以得到有效利用,相安無事。但是現在電力需求增長放緩,每年增長只有1%-2%,遠低于前些年的10%;這必然導致新能源的擴張會擠占常規能源的市場空間。
“在當前用電需求增長非常緩慢的情況下,這個矛盾會更加的突出。因此實現新能源對常規能源的替代,我覺得是一個重大利益的調整。我們必須要認識到這方面,在真正利益的調整、機制體制的創新方面,還必須要邁出更大的一些步伐?!笔妨⑸秸f。
針對京津冀的可再生能源浪費問題,史立山指出,通過合理的制度設計,可以大幅提高這個地區的新能源利用水平。目前,國家能源局也已經安排相關機構在研究京津冀地區如何協調發展新能源的問題,包括構建一個覆蓋張家口、北京、承德地區的直流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