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 0評論 | 3412查看 | 2017-12-12 14:44:12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近日印發《解決棄水棄風棄光問題實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在全國范圍內有效解決棄水棄風棄光問題,被認為是系統紓解可再生能源發展困境的頂層設計。其中最大亮點,就在于明確《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及考核辦法》將出臺。
“配額制將出臺”,國家能源局近幾年屢次放話,卻幾經“難產”;此番再吹風,配額制是否真能落地,值得業界期待。
標桿電價+財政補貼紅利普惠先行企業
此前,標桿電價+財政補貼,是我國現行可再生能源政策的標準配置。
2005年發布、2009年修正的《可再生能源法》規定,“由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確定可再生能源的上網電價。此后,國家發改委2009年發出《關于完善風力發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首次確定了全國分區域的標桿電價,并制訂了各種費用分攤辦法、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的管理辦法等配套政策。以標桿電價+財政補貼為核心的可再生能源政策體系就此形成。
這一體系是“相對完善的”,國內最大風電企業國電龍源一省級公司老總日前如是說。此說法其實代表了業界共識,因為其政策紅利的釋放使先行一步的業內企業普遍受惠。最顯性的外在表現就是,整個“十二五”期間,以風電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速度遠超人們預期:五年間,風電裝機容量和實際發電量年均增長均接近30%,風電晉升國內第三大電源,我國亦成為全球最大風力發電市場和風電裝備市場。
黃金五年過去標配政策不再解渴
然而,政策環境未變,宏觀經濟大勢卻變了。
受政策刺激而猛增的風、光電源建設,“十二五”后期就已略顯疲態,只不過,當時人們看到的更多是一些地方負荷消納能力有限、外送通道規劃建設滯后等等表象。等到新常態下,全社會用電量銳減的大背景降臨,棄風、棄光限電也就不可避免。
“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黃金五年過去了。”上述省公司老總表示。但一時之間,先行者的腳步尚未放慢,后來人卻仍接踵而至,裝機增長快和電力消納難之間的矛盾慢慢地積重難返。隨著棄風限電的惡化、財政補貼的捉襟見肘,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區域失衡日漸凸顯,一個局部過剩、整體不足的格局形成了。
于是,更深層次的政策適應性問題擺上桌面。顯而易見,標桿電價+財政補貼的標配已不再解渴,“要更多政策資源”“要更多財政支持”,業界類似的聲音漸漸增多。
職能部門也意識到現行政策的缺陷。按國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司相關人士的表述,即其“鼓勵的方向是發電側,鼓勵大家拼命建,但沒有企業或部門對消納負擔起義務”。產業發展早期,消納空間充足,矛盾不明顯;現階段消納矛盾已經不容忽視,“我們覺得配額制到時候了”。
出生先后次序顛倒對現有利益格局強制介入
新政策系統的設計標配,是配額制+綠證交易;但嚴格意義上,它倆并非各占半壁江山,而是配額制為主,綠證制配套。
現實中的出生過程卻相反,綠證交易制基本“順產”,配額制極其“難產”。
作為配套機制,綠證交易制于今年2月3日率先出臺,7月1日啟動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自愿認購;要求半年過渡期后,2018年擇機開始強制約束交易。
配額制的推出,卻阻力重重、困難多多,曾歷經近10年的曲折醞釀,卻仍“胎死腹中”。
出生過程先后次序顛倒,分析人士向記者指出,源于綠證交易制度“靈活的交易方式及其帶來的較低的履行成本”,使各市場主體更樂于接受;而配額制對現有利益格局的強制介入,尤其是把地方配額完成情況與省級政府政績考核掛鉤,對地方政府、尤其是東部發達省份政府“是致命的”,該分析人士說。
華北電力大學教授、能源與電力經濟研究咨詢中心主任曾鳴12月8日接受采訪時認為,大規模的可再生能源都集中在西部、北部,而電力負荷中心都在東部地區。實行配額制,“意味著東部地區要強制消納更多西部過來的綠色電,用電價格就上來了。”這是東部發達省份抵觸配額制的關鍵所在。
這一次真的水到渠成市場才是終極解決方案
此次《解決棄水棄風棄光問題實施方案》再提配額制將出臺,業界對之傾注了比以往更多的期待:“希望這一次真的水到渠成。”多位國內大型風電、光伏企業高層如此表示。
曾鳴也同樣十分看好“這一次”:“配額制是一種國際上比較普遍、比較成熟的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制度,經過這么長時間醞釀,結合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實際情況,這次應該能夠落地了。”
業界的期待中,既包括對配額指標保障下自身直接經濟利益的期許,也蘊含了對配額制本身的認知落差。
在許多風光電運營商的眼里,配額制成了可再生能源足額消納的唯一靠山,以至于,“最終依靠”“終極解決方案”等評價的聲音不絕于耳。
對此,曾鳴表達了他作為一個學者的不同看法:可再生能源中,以風電和光伏為代表的電源最大的特征就是隨機性、波動性,這對電力系統平衡產生了很大壓力。在現有技術、現行市場條件下,為了更多消納風電和光伏,用配額制這種行政手段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從國際經驗和我國國情來看,都有其合理性。
但必須強調:“配額制只是一個過渡。”隨著技術進步,未來能源互聯網平臺上逐步形成多能互補,各種能源發電方式都可以在市場中得到它應有的價值體現,當然也就用市場機制來最終解決問題。所以,“市場手段才是終極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