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鳳凰國際智庫 | 0評論 | 3989查看 | 2016-11-25 11:15:03
縱觀當今世界能源格局,石油已邁向夕陽,煤炭卻蒸蒸日上。人們對新能源的呼聲日益高漲。雖說能源轉型是大勢所趨,然而日本核電站事故頻發、風電天然氣價格居高不下、能源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這場世界性的能源革命仍然阻力重重。
在日前舉辦的2016鳳凰國際論壇上,東帆石能源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中海油能源經濟研究院原首席研究員陳衛東從“全球能源轉型”角度對“中國煤炭消費何時到達峰值?”、“什么是推動能源轉型內因?以及“中國能源革命要采取什么模式?”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陳衛東總結了當今世界各國的經驗。認為日本和德國受災變和整個國民節能意識的影響,是由消費端主導。只有美國利用充分的市場競爭形成了可持續的供給側模式。英國在撒切爾夫人執政時期通過行政手段成功實現了能源轉型。中國或可總結各國經驗,在政策推動與市場調節之間實現平衡。
以下為陳衛東發言摘錄精編,與讀者分享:
中國能源革命的提出,大背景是全球能源轉型以及中國過去的發展模式。能源需求與環境污染問題并存,我們對能源消費缺乏可持續有效的約束,目前我國能源消費效率很低。探討能源革命這個話題,要從全球來看當前的能源轉型現狀。
今年我參加了很多國際會議:4月初到美國參加中美能源對話;4月底在俄羅斯參加油氣工業周的論壇;6月份在新加坡參加太平洋能源峰會;通過一系列國際會議、專家討論和報告,我將目前的能源轉型問題總結為“三個消費峰值和三種推動模式相結合”。
第一個消費頂峰,指中國煤炭消費到達頂峰。中國煤炭從消費比例和絕對量來講,已經達到峰值,并開始呈下降趨勢。我在兩年前參加國際會議的時候,關于這個話題有一個很重要的討論,中國煤炭消費何時到達峰值?這兩年前很多人都沒能講清楚這個問題,很多專家也沒有預測清楚。
2013年在莫斯科世界石油大會上,土耳其專家做出一張全球能源轉型的路線圖“誰是下一個能源皇帝”,圖上顯示煤炭需求正在快速上升。當時中國的石油消費所占比例是31%,由于煤炭需求增加,煤炭消費比迅速上升到30%,很快就會超過石油成為第一大能源。如果中國不改變能源結構,不改變煤炭消費方式,煤炭將迅速霸占能源皇帝的位置。
中國煤炭轉型對全世界的能源轉型、環境保護,對實現巴黎氣侯大會目標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中國實現能源轉型既是對世界的貢獻,也是保護我國環境、促進公民健康的重要舉措。從全社會的集體認識以及我們的消費結構來看,煤炭消費已經到達峰值。
第二個消費頂峰,指美國石油消費到達頂峰。在中美能源對話論壇上,我旁邊坐著美國EAR副署長,他說5年前美國石油消費就達到峰值了,而中國的消費還在增長。美國是全球第一消費大國,造成美國石油消費下降的原因,不是汽車減少了,而是汽車的能效提高了。
第三個消費頂峰,指歐洲天然氣發電消費到達頂峰。天然氣發電的消費量已經開始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可再生能源。
三種能源的消費峰值和結構反映了各國工業化的不同狀態。推動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能源是電,而現在是可再生能源。不同能源結構反映了這個社會不同的工業發展狀態甚至社會狀態。究竟是什么在推動著能源轉型?可以歸納為三種模式:
1.美國模式。美國模式源于充分的市場競爭。沒有美國液燃氣和非常規油氣革命就沒有今天這種以氣代煤的現象。市場競爭不僅開啟了能源轉型,還降低了能源消費價格,是一種完全可持續的模式。美國才是地地道道的供給側推動。
2.德國模式。德國的低碳、環保觀念很強。寧愿提高能源消費價格,也要堅決推進“去核”、“去化石燃料”進程。促成了可再生能源的進步。現在德國的能源價格、電力價格是美國的3-5倍。然而德國企業能否在高價格下保持競爭力,是當前正在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3.日本模式。日本模式主要依靠核能的利用給全國能源消費作出補充,但是福島核電站事故以后日本相繼關閉了20%的核電站,使得日本電力供應受到了影響。
在災變情況和整個國民節能意識的推動下,日本和德國的模式都是消費端主導行為。中國的能源革命要采取什么模式?在這三種模式之外,我們仍需要繼續探索。
中國的能源轉型,不僅是政府領導人的期待,全世界都在期盼著一個有效的、經濟的中國模式。但是能源轉型要符合能源守恒定律,從全世界投資的角度來看,去年全世界的能源投資是1.8萬億美元,比2014年下降了8%,石油天然氣比2014年下降了25%,2016年又比2015年下降了25%,盡管存在這樣一個下降的幅度,化石能源投資仍然占18000億能源總投資額的一半以上。有意思的是,煤炭開采和運輸的投資只有全球4%,卻支撐了全球28%的一次能源消費。其中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煤炭消費集中在中國。
印度的煤炭消費比我們少很多。印度的天然氣消費占總能源消費的17%,而中國只有5.7%。曾經英國人均煤消費和人均煤產量比中國現在要高得多,但是在80年代撒切爾執政時期成功實現了轉型。所以能源轉型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還是一個社會轉型的問題。要知道我們現在還沒有進入取暖季,霧霾就已經如此嚴重了。
中國人非常清楚霧霾是怎么產生的。然而種種爭論都只是浮于表面。中國創造了“奧運藍、閱兵藍、APEC藍”,怎么得到這個藍,卻是人類控制的。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都非常清楚。核心的問題就是我們該怎么平衡經濟性、社會性以及全球化標準。德國靠提高能源價值實現了轉型,這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經濟政策了,而是被提到了政治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