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煤炭網 | 0評論 | 3861查看 | 2018-02-02 09:36:00
1月28日,國際能源署(IEA)《煤炭市場報告2017》中國發布會暨能源可持續發展專題論壇在北京舉行。報告全面回顧了2017年以來全球煤炭市場及其相關產業的發展路徑,并對2018年后全球市場特別是中國煤炭市場的發展趨勢進行全面展望和政策建議,是《2017-2019中國國家能源局——國際能源署三年合作方案》框架下首個以煤炭市場為專題的重要系列成果,主要觀點分享如下:
全球煤炭需求將停滯十年
全球煤炭需求2016年連續第二年下降,接近1990年代初連續兩年下降的記錄。
全球煤炭需求2016年下降了1.9%,降至53.57億噸標準煤,天然氣價格走低,可再生能源激增以及能源效率的提高,都對煤炭消費產生重大影響。
2014年以來煤炭需求下降了4.2%,幾乎與1990-1992年的降幅持平,那是IEA開始編制統計數據40多年以來兩年內最大的下降。
2016年,印度和其他亞洲國家增加的煤炭消費無法抵消美國、中國(需求連續第三年下降)和英國(降幅超過50%)的大幅下降。在美國,煤炭在電力部門的主導地位因天然氣價格低而削弱;在中國,煤炭需求下降的主因是工業和民用領域的煤炭消費減少,這與改善空氣質量的努力有關;而在英國,最近推出了碳價格下限的政策。
煤炭在全球能源結構中的份額預計將從2016年的27%降至2022年的26%,原因是煤炭需求增長相較其他燃料遲緩。
到2022年的增長主要集中在印度、東南亞和亞洲其他幾個國家。歐洲、加拿大、美國和中國的煤炭需求下降,中國是迄今為止最大的煤炭消費國,IEA預測其煤炭需求將呈結構性而緩慢的下降,期間伴隨一些與短期市場需求有關的波動。
由于這些截然不同的趨勢,2022年全球煤炭需求將達到55.3億噸標準煤,僅僅略高于當前水平,這意味著煤炭消費幾乎停滯了十年左右。盡管2016-2022年間,燃煤發電量將每年增長1.2%,但到2022年其占電力結構的份額降至36%以下,為IEA開始統計數據以來的最低水平。
煤炭需求中心正在轉向新的國家
煤炭在歐洲大部分地區的前景暗淡。
煤炭在歐洲的未來越來越系于波蘭和德國,這兩個國家的煤炭消費量占歐盟的一半以上。
在波蘭,預計到2022年煤炭需求將保持穩定。在德國,盡管核電逐步淘汰,煤炭需求也在下降,煤炭消費仍對煤炭、天然氣和二氧化碳的相對價格高度敏感。
德國煤炭需求的下降可能會因政策變化而加速。對歐洲大多數國家來說,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關閉或正在關閉燃煤電廠,煤炭正逐步變成能源結構中無關緊要的一部分。
到2022年,波蘭以外的歐洲硬煤產量降至邊際水平;在一些國家褐煤的生產仍然有意義,但褐煤產量會隨著電力發展趨勢呈下降走勢。
巴基斯坦正成為全球煤炭市場重要的參與者。
巴基斯坦擁有豐富的塔爾褐煤資源,但卻面臨著嚴重的能源短缺,因此,巴基斯坦將在今后幾年內依靠國內和進口煤炭供電。IEA預測,2016至2022年間煤炭需求將增長三倍以上,巴基斯坦正成為一個重要的國際市場參與者,進口煤炭占其消費量的一半。孟加拉國也計劃大力使用煤炭,盡管到2022年進展有限。
埃及推遲了其煤炭發電計劃,而阿聯酋將在迪拜啟動中東第一座大型燃煤電廠。然而,與今天的煤炭消費大國相比,這些增幅并不明顯:預計到2022年,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的煤炭消費量相當于印度煤炭消費量的5%左右。
高煤價與波動性并存
中國偏緊的市場以及一些供應事件推高了2017年的煤炭價格。
2017年一季度,歐洲電煤價格從2016年底的高點降至70美元/噸。此后,中國電力需求激增帶來煤炭需求增加,以及一些主要煤炭出口國的供應問題,共同推動國際電煤價格攀升至2017年9月的95美元/噸。
現貨焦煤價格的波動更加劇烈,颶風“黛比”襲擊澳大利亞昆士蘭之后,2017年4月現貨焦煤價格幾乎翻了一番,達到290美元/噸(澳大利亞離岸價)。在6月份跌破140美元/噸之后,焦煤價格9月份上漲至200美元/噸以上,主要是因為中國的強勁需求。
價格波動將繼續存在。
鑒于中國在全球煤炭貿易中的巨大規模和主導地位,無論是政策還是經濟環境的變化,都會加劇全球煤炭市場的波動。當與供應中斷相疊加時,這種波動性會被放大。
全球煤炭價格將繼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因此,中國煤炭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煤炭價格演變的關鍵。
在出口國中,印度尼西亞值得特別關注:擴大的國內需求,加上產量增加的限制,可能會增加市場偏緊度,進而推高價格。
在需求側,中國、印度、韓國和日本的進口水平是關鍵的不確定因素。
全球煤炭貿易面臨極高不確定性
面向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的煤炭出口存在壓力。
中國以及在某種程度上包括印度的煤炭進口和國內生產之間脆弱的平衡使其過去幾年的煤炭進口波動較大,東北亞地區進口情況的穩定則給煤炭出口國帶來了一絲安慰。但這種情況已經成為歷史。
在日本,電力需求萎靡,可再生能源快速發展,核電可能加速重啟,這些因素給煤炭帶來了下行的風險。而這與上游方面大量準備投產的煤電裝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韓國,政府正努力降低煤炭在電力結構中的份額,但仍有超過5吉瓦的新增煤電并網運行,此外還有4吉瓦的裝機在建。
在中國臺灣地區,新增煤炭產能將要建成投產,但全社會對于煤炭項目的反對日益高漲。
盡管煤價上漲,但是對煤炭采掘業的投資已經衰減。
煤炭開采的生產成本已經在2015年降到極限,隨著煤炭價格的回升,削減生產成本已經不那么緊要。雖然近期價格上漲受到生產商的歡迎,但并沒有導致他們行為的變化。
2013-2015年,低迷的煤價造成的損失仍歷歷在目。此外,由于擔心煤炭市場供應過剩,供應側的節制原則依舊是本行業的金科玉律。盡管2017年全球煤炭產量預計將增加,但IEA的預測顯示,到2022年這段時間內,煤炭海運貿易量將縮減,即便印度和韓國的煤炭貿易量有上行趨勢。
目前的高煤價被認為是中國政策調控的結果,而非傳統意義上供應緊張的信號,因此投資者信心依舊不足。面對各種不確定性和預期的價格波動,除了煤炭生產的投資與滿足巨大的國內需求緊密相連的中國與印度,煤炭生產領域的大額投資缺乏動力。
中國的政策重點備受關注
中國承諾要“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
雖然中國的燃煤發電在增長,但中國的煤炭需求在2014、2015和2016年持續下降。造成這一鮮明反差的主要原因是小型工業和民用燃煤鍋爐的燃煤替代,同時電力、鋼鐵和水泥行業的能效提升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這也將影響到未來的煤炭利用情況。提高空氣質量成為了政策調控的重點所在,IEA預計有1億噸工業(不包括鋼鐵與水泥行業)和民用領域的散煤將被天然氣所替代。加上重工業發展已經飽和,預計到2022年這段時間內,煤炭需求將下降,盡管在煤炭轉化和燃煤發電領域的增長仍將持續。即便如此,到2022年,煤炭仍占中國能源需求的55%以上。
一個有競爭力、有經濟效益并且安全的煤炭開采行業對中國的經濟至關重要。
保證煤炭行業的經濟效益和采煤的安全性是近期的政策重點,而為了避免使煤炭行業拖累中國經濟的發展,該行業的競爭力是另一項中期目標。但削減成本極具挑戰性。
關停或合并效率低下的煤礦、緩解煤炭運輸瓶頸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但會被資源條件惡化、勞動力成本上升和不斷增加的運輸距離所抵消。產能過剩的問題亟待解決,而煤礦關停和失業等社會問題對地方造成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印度煤炭行業繼續發展
盡管可再生能源發展迅速,印度煤炭的消費量將持續上升。
燃煤電廠數量不斷增多但出力不足60%,而電力需求強勁,一直到2022年,燃煤發電量預計將以年均4%的增速發展。除電力行業以外,由于經濟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