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企業管理 | 0評論 | 3171查看 | 2017-12-15 09:36:17
《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出臺兩年多來,我國電改取得了積極進展和成效,但“電改就是降價”的誤區普遍存在,有使電改偏離正確方向、甚至半途而廢的危險,必須努力加以破除。
“電改就是降價”誤區的表現
把降價作為電改成績進行宣傳。從推動改革的各級政府部門,到參與改革的各類市場主體,從研究評價改革的專家學者,到掌握輿論宣傳資源的新聞媒體,都不約而同地把降低了多少企業用電成本、節約了多少用戶電費支出作為電改的重要成績進行宣傳,甚至把實施此輪電改前就有的煤電價格聯動政策帶來的企業用電支出減少的功勞也算到電改頭上。即使是一些清醒指出“電改就是降價”誤區的學者,在同一篇文章里,也還是把降價、降成本、降支出作為評價電改的一個重要成效而大書特書,“誤區”之深、影響之廣可見一斑。
把降價作為推行直接交易的促進手段。當前,所謂的市場化交易中直接交易比重較大,直接交易離真正的市場化交易相距甚遠,地方行政干預下交易主體“拉郎配”、交易價格人為壓低的現象仍有發生,直接交易在一些地方變成了對大用戶包括部分高耗能用戶的直接優惠。
售電公司把降價作為單一競爭手段。售電公司雖如雨后春筍,但其中少量正常經營的售電公司普遍處于“吃價差”的低級經營模式中。用戶選擇售電公司的理由,不是因為電改所鼓勵的其提供了合同能源管理、綜合節能和用能咨詢等增值服務,而是電價降了。換句話說,選擇了售電公司的用戶,都是享受了降價優惠的用戶。
“電改就是降價”誤區的根源
筆者認為,產生“電改就是降價”的誤區,其根源至少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降電價呼應了大眾訴求和社會期待。站在社會一般大眾的角度,他們一般不關心電價是如何構成、電價機制是如何形成的,他們關心的只是能不能用上電、用好電、用便宜電。當前電力供應寬松的環境下,人們不必為用不上電而發愁,電能質量在我國也已不是主要矛盾,用上更便宜的電便成為社會大眾的主要訴求。降價了皆大歡喜,漲價了都會抱怨,這也是改革推進者無法釋懷的心理負擔。
降電價符合地方政府降成本、促增長的訴求。與上一輪電改不同,此輪電改由國家出臺政策文件定大方向、大原則,具體推進方案的制定和實施則由地方政府主導。在經濟增速放緩、地方財政收支壓力、地方企業降成本訴求強烈、發電企業多以央企為主等多重因素考量下,降電價自然成為地方政府降成本、促發展的重要舉措。
電力市場化意識仍未深入人心。長期以來,我國電力市場化改革整體滯后于其他經濟領域的改革,市場化交易機制缺失、政府定價長期占主導地位,對電力的商品屬性認識不足,電價承載了過多社會功能。電力企業多為國企,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市場主體,無論是電網企業還是發電企業,社會責任遠遠大于企業經濟效益,即使虧損也要保證電力供應,對此電力企業和社會公眾都心知肚明,甚至是習以為常。另外,上一輪以市場化為取向的電力體制改革成為“半拉子”工程,也使人們對電力市場化產生懷疑。
“電改就是降價”誤區的危害
“電改就是降價”不僅僅是簡單的認識問題,其現實危害之大值得警惕。
危害之一:使改革方向偏離,走上舍本逐末的歧途。此輪電改的重要目標,就是要讓市場在電力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實現市場化的電價形成機制。至于電價是漲是跌,不是也不應成為電改目標的選項。如果違背市場供求規律和價格競爭機制,通過行政干預實現了人為降低電價,那就又走回改革之前的老路上去了。
危害之二:使改革前途未卜,落入半途而廢的境地。電力市場化后,電價是升是降,主要取決于成本變化、供求規律和競爭情況。在“電改就是降價”的認識指導下,當成本下降、電力供應寬松時,市場化的定價結果實現了與降價目標的巧合,電改目標貌似實現;但當成本上升(包括生產成本、環保成本、氣候影響成本等)或電力供應緊張時,市場化的定價結果與降價目標相背離,這樣電改就有被否定、叫停的危險,同樣又回到改革之前的老路上去。
如何走出“電改就是降價”的誤區
正確宣傳電改成績。宣傳電改在電價方面的成績,應立足于電價機制,而非電價水平。按照這一衡量標準,兩年來電改取得的突出成績是處于壟斷環節的輸配電價改革,而不是處于競爭環節的發售電價改革,因為發售電環節的直接交易市場化不夠(如前所述)、電力現貨市場建設剛剛啟動試點。尤其不要簡單地把降價作為電改的成績加以宣傳;降價作為電改成績的邏輯前提,這種降價是真正的市場化交易的結果。
加強對地方政府推進電改的監管。增強中央政策權威性和約束力,國家發改委和能源主管部門要對地方政府推進電改加強監管檢查,對地方電改效果進行全面評估,在行政監管力量無法滿足需要時可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確保電改的底層實施與頂層設計方向一致、精神相符、政策配套。地方政府要結合地方實際,自覺認真落實電改頂層設計,從政府自身改革做起,破除行政干預,培育市場主體,改革電價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電力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市場機制釋放改革紅利。
積極推進電力現貨市場建設。市場意識只有在市場中才能真正形成。“無現貨,不市場”。8月28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電力現貨市場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試點地區要按照通知要求,加快制定現貨市場方案和運營規則、建設技術支持系統,2018年底前啟動電力現貨市場試運行。根據試點情況,總結經驗、完善機制、豐富品種、增加主體、穩步推廣,同時探索建立電力期貨和衍生品市場,使越來越多的市場主體在市場交易中感受市場的力量和價格漲跌的魅力,促進全社會形成對電力市場和電力商品屬性的正確認識。
努力培育電力市場主體。一方面,培育新增市場主體。賦予售電主體相應的權責,鼓勵售電主體通過創新服務豐富競爭手段、增強競爭能力,向用戶提供合同能源管理、綜合節能和用電咨詢等增值服務,努力改變售電公司的生存現狀,使售電公司由“吃價差”向“靠服務”升級、由“賣電”向“賣服務”轉型。如此,售電公司就不會只關心電價,而是更專注服務了。另一方面,使存量市場主體真正市場化。積極推進電力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通過引入社會資本力量,倒逼政府減少價格干預行為,真正建立競爭形成價格、價格反映成本的價格形成、傳導機制;優化國有企業考核,加強對發電國企經濟效益、參與電力市場競爭的考核,既約束非市場化的企業行為,也約束違背市場規律的政府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