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無所不能 | 0評論 | 7376查看 | 2016-08-16 11:48:00
在“去產能”成為“十三五”規劃關鍵詞的背景下,煤電的定位如何理清?以何種手段去產能?規劃中應當考量哪些因素?電力市場化改革進入實操階段時如何做好不同發電種類的平衡和有序的替代銜接?都是“去產能”需要回答的問題。
8月8日,由能源基金會與無所不能主辦的“急剎車后,煤電如何去產能研討會”在北京召開,與會專家表示:鑒于2016年上半年的煤電表現,“十三五”中國煤電去產能任務將異常艱巨。
一問:急剎車后,煤電為什么逆勢增長了?
中電聯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火電新增裝機2711萬千瓦(其中煤電2149萬千瓦),同比多投367萬千瓦,電源裝機總量同比增長113.7%,超同期電力消費增速8.6個百分點,過剩進一步加劇。
為什么上半年有了急剎車文件后,裝機規模反而逆勢增長了?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袁家海教授表示,“急剎車”文件發布之后,5到6月份,新建煤電還處于撲朔迷離的狀態,仍有13個項目共計1550萬千瓦開工建設,“這說明文件發布之后,產出效果還需一定的時間。”
圖: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袁家海
華能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趙勇,從博弈論角度作了深入淺出的分析:“如果回顧一下近十幾年來中國房地產的調控,以及每次調控政策和隨后市場、行業的反應,再來看電力行業出現的這種現象,就不足為怪了。”
“每個開過車的人都知道急剎車是什么情況,肯定是往前沖,你踩的越死,沖得就越猛。試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個投資者,你正在投資建設一個火電廠,原計劃2018年或者2019年投產,現在政府連續出臺了這樣三個限制性文件之后,你會做什么樣的反應?”因此,趙勇認為:政策的出臺節奏和力度把握上面還有一些值得調整或者值得優化的空間。
在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發展規劃部副主任薛靜看來,今年上半年裝機規模較高有三點原因:
一是東部地區隨著大氣污染排放治理,一些工商業和居民供熱燃煤鍋爐被逐步淘汰,以熱電聯產機組替代形成新增裝機;
二是我國批準建設12條“西電東送”、“北電南送”特高壓線路,就需要西部配套煤電基地建設,通過與新能源發電捆綁組合來輸電。這類煤電機組建設投資目的是為了全國尤其是東部地區的污染治理,也是煤電尚需要作為主力電源的地區調整結構的措施和手段之一;
三是隨著電力市場化改革,投資多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上半年新增火電中僅新疆就新增了900多萬千瓦,其中500多萬千瓦是農墾地區工業發展配套的自備電廠。
“急剎車”文件之后,短期效果已經顯現:2016年上半年,火電完成投資379億元,同比下降了6.4%。但長期效果還有待觀察,根據中電聯前不久發布的報告,預計全年新增電力裝機1.2億千瓦,其中火電5000萬千瓦。
按照華北電力大學的研究,截至2015年12月底,我國在建煤電項目1.9億千瓦;待批或已經提交地方發改委或者環保廳等待批準的項目還有1.6億千瓦。在這1.6億千瓦項目中,約有1.1億千瓦可能緩建、緩批。但有1.9億千瓦在建項目的情況下,預計煤電將在2016、2017、2018三年中年均投產5000萬千瓦。
二問:過剩的煤電該如何去產能?
煤電產能過剩已然成為共識。
在前不久舉辦的“2016能源綠色發展論壇”上,國家能源局規劃司司長何勇健就很明確地指出,煤電行業有潛在風險。
“去年煤電的發電利用小時創了近30多年的最低水平,全國平均4300小時,很多省份煤電利用小時甚至低于3000小時,預計今年的全國平均煤電機組利用小時將低于4000小時,這是非常不合理的狀態。”何永健說。
此前,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周大地也表示電力行業特別是燃煤和火電的盲目投入特別突出,必須堅決停建、緩建一大批煤電項目。“任何再投入都會造成新的系統經濟損失,而且也不會有新的經濟效益產生。”
對于如何去產能,考慮到中國在過去十多年里推行的“上大壓小”政策及其實施情況,中國華電集團科研總院多相流專家谷吉林認為,應當區別看待煤電產能過剩與其它行業產能過剩。“發電廠的特點是發電不能儲存,電網用戶沒有負荷,發電廠就不能運行,發電廠容量產能放在那兒不運行也不會有太多成本浪費。如果去產能把現有電廠拆了或者炸掉,這個應該是既沒必要也沒有意義。”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總工程師王金南在論壇上表示,煤電去產能應該考慮三種因素:一是如果市場供大于需,那就是停建或者緩建;二是考慮煤電有沒有競爭力;三是應環保要求的煤電退出機制。
中電聯專職副理事長王志軒對于目前國家能源管理部門出臺的有關限制當前煤電產能的做法表示了認同和支持。他認為,煤電去產能要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要加大電能替代力度,從需求端擴大電力消費市場,消化過多電力產能;二是要通過“等待”,靠時間或市場的恢復消化產能;三是采取法律的、行政的可行手段嚴格限制新建設燃煤機組。
圖:中電聯專職副理事長王志軒
對于實際操作,袁家海給出的建議是:淘汰3000萬千瓦、封存4000萬千瓦、改造4000萬千瓦,同時兼顧不同地區的實際:“‘十三五’期間繼續淘汰瀕臨退役的小火電,當然淘汰要分省區情況。如果這個省區(或臨近聯網省區)沒有太多可再生能源增長需求,處于絕對過剩狀態,該淘汰就要淘汰;如果這個省區有可再生能源靈活性的需求,即便是瀕臨退役的煤電也可暫時封存,今后再擇機淘汰。”
對于煤電去產能,業內有過一種擔心,那就是在大量可再生能源入網的情況下,煤電的去產能將影響電網調度的靈活性。對此,袁家海的研究團隊根據目前已有的需求側響應試點,給出了2020年最大負荷為10億千瓦,按照3%的需求響應比例,可形成至少3000萬千瓦的響應能力。
薛靜認為,必須認識到當前對煤電過剩的認識應該為相對過剩和結構性過剩。“對東部地區來說是結構性過剩,東部地區要通過對一定規模煤電機組進行改造來形成靈活深度可調峰的機組,并提供相應的市場機制以滿足市場需要;西部地區則是所謂的相對過剩,西北地區目前正處于陣痛期。”
圖:“急剎車后,煤電如何去產能研討會”現場
袁家海告訴記者,從目前國家出臺的政策看,跨部門協同調控機制正在形成,市場化調控進度加速。7月中旬,國家發改委就《關于有序放開發用電計劃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公開征求意見,《通知》明確:加快縮減煤電非市場化電量,加快放開用戶參與市場交易;2017年3月15日,新投運煤電不再安排發電計劃。同樣是在上月中旬,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發布的《可再生能源調峰機組優先發電實行辦法》中,對熱電也給出了明確規定,明確調峰機組調峰深度要求,推進深度調峰改造,系統調峰困難地區,嚴格限制現役純凝機組供熱改造。
三問:“十三五”煤電規劃多少才夠?
從目前已經披露的蛛絲馬跡看來,“十三五”能源規劃大局已定:電力過剩跡象明顯,不同電源之間更需要協調。從更早前公開征求意見時所透露出的政策信號來看,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都已有了明確目標,獨未見披露煤電目標。國家氣候戰略研究與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鄒驥曾撰文寫到,“十三五”期間煤電即使零增長也能滿足中國未來電力需求。
中電聯電力市場首席專家胡兆光認為,考慮到備用率的問題,從滿足最大負荷角度看,我們也不再需要新建那么多煤電了。“我們有5%的煤電約8000萬千瓦的裝機每年利用不超過50小時,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