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 | 0評論 | 3621查看 | 2016-12-13 09:30:05
與煤炭去產能一樣,煤電產能過剩是今年能源行業普遍關注的焦點之一。能源轉型及經濟可持續發展,都要求對煤電產能進行調控。
日前出臺的《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到2020年,取消和推遲煤電建設項目1.5億千瓦以上,全國煤電裝機規模力爭控制在11億千瓦以內。對此,記者采訪了幾位業內學者及企業相關人士。
明年煤電很可能出現全行業虧損
中電聯的統計數據顯示,1~10月,全國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3405小時,同比降低197小時。與上年同期相比,除北京、河北、湖北、江蘇和西藏5個省份外,其他省份火電設備利用小時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海南和青海下降超過1000小時,福建和四川下降超過500小時。
火電設備利用小時偏低,是煤電存在機組閑置、產能過剩問題的最直接證明。
據華北電力大學研究顯示,2015年底時,我國在建煤電項目總裝機容量高達1.9億千瓦,待批或已提交地方發改委、環保廳的項目還有1.6億千瓦,而同期我國煤電總裝機容量為9億千瓦。三個數字相加,已經超出《規劃》設定的11億千瓦的目標。
華北電力大學教授袁家海告訴記者:
“《規劃》預計‘十三五’電力消費增速為3.6%~4.8%,但在經濟新常態下,增速究竟能否達到4%以上尚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11億千瓦的煤電裝機應理解為限制值而不是目標值。實際上,如不加強調控,這一數字很容易就會達到甚至突破。”
“展望‘十三五’期間的煤電機組利用率、電價走勢,煤電經濟前景黯淡,明年很可能出現全行業虧損。因而必須用最嚴格的調控政策堅決防止實際裝機規模無序增長。否則,過剩局面會進一步加劇,煤電經濟性將長期陷入泥淖。”袁家海說。
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周大地也認為:
“2015年以來,我國電力消費增速下降明顯,占電力消費約70%的第二產業,特別是高耗能、原材料工業的電力消費增速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現負增長。‘十三五’時期,我國能源和電力消費沒有高速增長的動力,難以大幅度反彈。”
“現在棄風、棄光、棄水、棄核問題都比較嚴重,如不盡快抑制煤電過快發展勢頭,‘擠出’效應下,各種優質電源的發展都將遇到巨大阻力。”周大地說,“所有新投入的煤電都是在現有機組的合理收入和利潤里分得所謂生存空間,沒有系統經濟效益,多投入一分錢就是多損失一分錢,所以必須嚴格加以調控。”
控制增量與推進減量并行
對于煤電的過剩問題,政府主管部門高度重視。今年以來,國家能源局連續發文調控煤電建設,《規劃》亦是集中體現。11億千瓦的裝機上限即意味著,“十三五”期間煤電裝機的增量要控制在2億千瓦以內。
據記者了解,政府控制煤電增量的主要措施包括,實行煤電規劃建設風險預警機制,分成紅色、黃色、綠色預警,其中紅色區域絕對不能再建和核準新的煤電項目;對已開工或核準在建項目采取“取消一批、緩核一批、緩建一批”的“三個一批”措施,如15個裝機1240萬千瓦不具備核準建設條件的煤電項目已于此前不久被國家能源局叫停。
煤電的增量控制已經收到了一定成效。據中電聯統計,1~10月,全國火電完成投資767億元,同比下降9.1%;全國新增火電裝機3067萬千瓦,比上年同期少投產1270萬千瓦。
此外,煤電的減量也被提上日程。國務院最近印發的《“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提到,將限期淘汰2000萬千瓦落后煤電產能和不符合相關強制性標準要求的煤電機組。
國家能源局有關負責人近日在解讀《規劃》時稱,通過控制增量和推進減量,“應該說‘十三五’期間把煤電控制在11億千瓦以內是可以做到的。”
“國家近期針對煤電作出的種種決定,無異于為煤電產能擴張踩了急剎車,非常及時,從長遠來看對火電行業健康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作為煤電企業工作人員,神華集團的姚挺進對煤電控產能非常關心,并十分支持,“否則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仍然無序上馬項目,會重創整個火電行業。惡性競爭之下,不少優質的火電企業也可能面臨被淘汰的境地。”
五類煤電企業未來更具競爭優勢
“十三五”時期,政府主管部門和煤電行業又當如何更有效地應對產能過剩的挑戰呢?
“提高能源系統效率,講求能源投資和運行經濟效益今后要成為我國能源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周大地認為,“國家應盡快強化電力規劃和監管,避免電源投資盲目性;加強熱電聯供項目的系統效率和效益評估,防止以供熱為名加大電力供應;更加優先發展可再生能源分布式系統。”
袁家海建議
“十三五”煤電調控可以從四個方面著手:一是升級執行“三個一批”政策,如三年過剩省份2018年前項目全部緩建,五年過剩省份2020年前項目全部緩建;2015年后新核準未建項目全部取消;二是結合電力體制改革探索與構建電力型煤電機組的商業模式,如選擇典型省份開展兩部制電價、輔助服務市場等綜合改革試點;三是加快建設包括需求響應、抽水蓄能、氣電等多種資源協同發展的靈活性資源組合;四是穩妥推進電源投資機制由“計劃”向“市場”模式轉變。
至于煤電行業如何應對挑戰,姚挺進表示,未來生存空間大的煤電企業就代表了行業的發展方向。
姚挺進告訴記者
“在煤電調控產能過程中,我認為符合以下條件的火電企業將會生存下來:一是生產成本低、成本管控能力強的企業,成本是在競爭中生存的不二法則;二是機組容量大,在當地電網供電市場占有率高的企業;三是安全生產管控能力強,沒有或較少發生安全事故的企業;四是環保數據好,單位發電污染物排放量少,最好是能達到超低排放標準,未來幾年超低排放可能是火電行業的準入標準;五是對當地政府和百姓貢獻多的企業,如為當地供熱或有大用戶直供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