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 | 0評論 | 3320查看 | 2018-07-31 09:51:53
煤炭是我國的主體能源和重要的工業原料。煤炭工業作為重要的基礎產業,有力支撐了國民經濟和社會平穩較快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煤炭在我國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中的比重長期占四分之三和三分之二,支撐了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5%。煤炭工業在為國民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銳意改革、不斷進取,整體上實現了十大歷史性轉變。
一、煤炭供需關系的歷史性轉變:由供給嚴重短缺轉變為產能總體富余、供需基本平衡,可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煤炭的需求。
1978年全國產煤6.18億噸,2017年底達到35.2億噸。1978~1996年,煤炭嚴重短缺,用戶住在煤礦催煤,煤礦持續“鬧高產”,產量直線上升,1996年產煤13.74億噸。由于小煤礦遍地開花,煤炭出現供大于求局面,加上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導致煤炭行業長達5年的低迷。直到2002年,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好轉,煤炭產量逐年增長,2013年原煤產量達到39.7億噸的歷史高點后,煤炭需求逐年下降,供給能力過剩。2016年2月,國務院下發《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拉開了大規模淘汰落后產能的序幕。
隨著煤炭去產能持續推進,南方地區落后產能退出較多,原煤生產逐步向資源條件好、競爭能力強的晉陜蒙地區集中,區域供應格局發生變化,產能富余、供需總體平衡的局面已經形成,煤炭可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二、煤炭經濟體制的歷史性轉變:由計劃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化程度和經濟運行質量穩步提升。
改革開放前,煤炭企業嚴格執行國家計劃,生產、運輸、銷售、價格等要素均由國家統一計劃,贏虧由國家統一平衡。1978~1992年是煤炭體制轉軌發展階段。這一時期,國有重點煤炭企業仍然實行計劃經濟,1985年國家開始對統配煤礦實行投入產出總承包,企業自主經營權逐步擴大,多種經營的發展思路逐漸形成;鄉鎮煤礦在國家政策支持下得到快速發展,最多時達到8萬多個。1993~2001年是煤炭行業市場化培育和發展階段。這一時期,國家通過試點放開煤炭價格,改革訂貨制度,以《煤炭法》為基礎的政策體系開始建立,全國統配煤礦實行屬地管理,渡過特殊困難時期。2002~2011年是煤炭工業全面發展階段。這一時期,國務院頒發了《關于促進煤炭工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新型煤炭工業體系的發展理念逐步形成,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推進優質資產上市融資,多元投資機制逐漸形成,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快速發展,煤炭生產力水平快速提升,全行業扭虧為盈。2012年以來煤炭工業進入調整轉型階段。這一時期,經濟進入新常態,煤炭產能過剩的矛盾突出,全行業再陷虧損。2016年初,國務院頒發了《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煤炭行業協調推進淘汰落后產能和發展先進產能,在新的起點上取得了歷史性進展。
三、煤炭企業結構的歷史性轉變:由單一國有制轉變為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由多、小、散、亂轉變為大基地、大集團、大煤礦。
1978年,全國國有煤礦2263處、產量46428萬噸,平均單井規模20.52萬噸/年;鄉鎮煤礦產量9352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15.4%。1988年全國煤礦數量達到6.5萬處,平均單井規模下降到1.52萬噸/年;其中鄉鎮煤礦快速發展到6.3萬處,單井規模僅為0.56萬噸/年。1992年,原煤炭工業部提出“建設高產高效礦井,加快煤炭工業現代化”的號召。此后,全國推進大型煤炭基地建設,兼并重組形成了若干個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到2008年,全國共有各類煤礦1.8萬處,生產煤炭27.93億噸,平均單井產量提高到126.63萬噸/年。
此后的10年里,大型煤炭基地建設、企業兼并重組、“雙高”礦井建設和淘汰落后產能不斷推進。2017年,14個大型煤炭基地產量占全國的94.3%;前4家大型煤炭企業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26.5%,前8家大型煤炭企業產量占比接近40%。這些數據表明,大型煤炭基地對保障煤炭穩定供應的作用日益突出,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大型現代化煤礦成為煤炭供應的主力軍。
四、煤炭生產方式的歷史性轉變:由手工作業和半機械化為主轉變為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為主,科技進步走在世界前列。
1978年改革開放后,我國煤炭工業經歷了從炮采、普通機械化采煤到綜合機械化采煤,機械化程度進入快速發展時期。1987年重新修訂的《煤炭工業技術政策》進一步推進綜合機械化采煤,同時開始了綜采放頂煤技術、連續采煤機房柱式采煤方法的研發和推廣。1999年,我國綜合機械化采煤產量占國有重點煤礦的51.7%,較1975年提高了26倍。與此同時,綜合機械化掘進工藝集合了鉆孔、裝巖、運輸、支護等多種作業為一體,巷道支護模式也從木支護、鋼鐵支護發展到錨桿支護。
進入21世紀后,我國加快了大型煤礦機械裝備自主研發,年產1000萬噸的綜采設備、采煤機、液壓支架和運輸機全部實現了國產化,并達到世界先進水平。2017年,大型煤礦企業的采煤機械化程度提高到96%,掘進機械化程度提高到54%,無人開采工作面增加到47個,智能化采煤工作面達70多個。
五、煤礦安全狀況的歷史性轉變:由事故多發、傷亡慘重轉變為持續好轉、穩定好轉,安全生產取得顯著成效。
1978年我國煤礦死亡4500多人,百萬噸死亡率為9.44。1997年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煤炭供大于求,煤礦陷入困境,安全生產投入不足,造成安全事故多發,死亡人數攀升至6753人,百萬噸死亡率達5.1。2002年以后,我國經濟進入新一輪快速增長期,對煤炭的需求日益增大,加上前期安全投入嚴重不足,煤礦死亡人數開始上升。但整體看,隨著安全投入增加、科技保障和管理水平提高,盡管開采深度延伸、安全隱患加大、產量大幅度增加,但死亡率呈不斷下降趨勢。2017年,全國煤礦實現事故總量、重特大事故、百萬噸死亡率“三個明顯下降”,共發生事故219起、死亡375人;百萬噸死亡率為0.106,創歷史最好水平。瓦斯事故起數、死亡人數由2005年的414起、2171人,降到2017年的25起、103人,分別下降了94%、95%。
六、煤炭產品結構的歷史性轉變:由原煤、混煤轉變為洗選煤,由燃料轉變為燃料和原料并重,資源綜合利用率大幅提升。
1978年,原煤炭工業部頒布《煤炭質量、數量管理規程》,開始根據煤炭產品質量分級管理。1980年,我國原煤入選率只有13.3%,2017達到70.2%,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同時,開展煤矸石、煤泥、煤層氣、礦井排放水以及與煤共伴生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隨著發展理念升華和科技進步,煤制油、煤制氣、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煤制乙烯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現代煤化工關鍵技術和裝備取得突破。
2008年12月,世界最大的神華集團鄂爾多斯煤直接液化示范工程產出合格柴油和石腦油。2016年12月,神華寧夏煤業集團煤制油示范項目建成投產,成為世界上單套裝置最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煤炭間接液化示范項目。
七、煤炭產業鏈的歷史性轉變:由單一產業、單一經營轉變為多種經營、綜合發展,產業鏈條延伸持續推進。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煤炭工業表現為單一產業、單一經營,煤礦嚴格按照國家下達的計劃任務組織生產。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煤炭企業在做強做大、參與市場競爭的過程中,形成了一批生產服務、生活服務和多種經營企業。進入新世紀后,煤炭行業在國家政策鼓勵下,產業鏈開始向下游延伸,煤炭企業與煤電、化工、建材、冶金、物流等企業重組聯營進入新階段。
2013年后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煤炭行業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行業。5年來,煤炭行業堅持走高端化、多元化、綠色化、服務化發展道路,通過兼并重組、參股控股、戰略合作、資產聯營等多種形式,推動煤炭企業與下游產業、新技術新業態融合發展,從傳統的煤炭開采業向現代產業體系嬗變,初步形成了煤炭、電力、煤化工、建材、新能源、現代物流、電子商務、金融服務等多元化產業協調發展格局。截至2017年底,煤炭企業參股、控股電廠權益裝機容量約3億千瓦,占全國火電裝機的四分之一以上。
八、煤炭國際化的歷史性轉變:由“引進來”轉變為“走出去”,由“閉關鎖國”轉變為全面融入國際市場,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不斷增強。
改革開放之初,煤炭領域國際合作主要是通過引進資金、技術和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