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盟碳交易體系里,碳的期貨價格在短短五年時間內從7歐元/噸漲至52歐元/噸,波動如此大的價格,怎么可能起到穩定引導資源配置的作用?以此為鑒,我國推出全國性的碳交易中心,能否真正起到價格發現、引導資源有效配置的作用?”在近日舉辦的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大講堂系列論壇上,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的發問,引發熱烈討論。
劉俏指出,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意味著整個經濟增長方式、社會治理方式甚至生活方式的全方位變革。因此,碳中和將成為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但統一的、能被廣泛接受的碳價尚未形成,探尋有效的碳價發現機制是關鍵。
碳定價挑戰大
在多位與會專家看來,碳排放由于具有外部性,正常的市場機制難以發揮作用,由此給碳定價帶來較大挑戰。
“外部性是指某項經濟活動的收益是自己的,帶來的損害卻由社會承擔,所以個體沒有動力去做碳減排。”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指出,“糾正外部性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要給碳排放定價。某項經濟活動,要排放二氧化碳,就需付出成本,這是碳價的基本邏輯。”
在彭文生看來,碳價即碳排放的社會成本,衡量的是今天排放1噸二氧化碳,幾十年以后帶來的危害社會成本有多高。而由于氣候變化的長遠損害有很大不確定性,同時不同國家的貼現利率水平也不同,給碳價的確定帶來困難。
劉俏指出,碳中和不僅是個技術問題,更多的是經濟學、管理學問題。“人均碳排放量和人均GDP呈正向關系,換句話說,需要考慮到國與國之間的發展不平等問題,甚至國內的區域發展不平衡,比如中國沿海和西部在發展水平上存在巨大不平衡。如果把碳排放權作為一個稀缺資源,如何在不同行業、不同地區實現這一稀缺資源的有效配置,從而使得經濟增長和碳中和兩個目標達到較好的平衡,這本身是個經濟學問題。”
“實現碳中和目標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是前所未有的,意味著社會頂層設計、金融支持、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投資結構、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都將發生深刻轉變,這或許會成為工業革命以來最重要的一次變革。”劉俏表示。
需充分考慮區域發展的不平衡
“統一碳價一定合理嗎?”這是論壇上多位專家提出的問題。
“比如內蒙的一噸碳和浙江的一噸碳用同一個碳價合適嗎?這兩個地方,人均GDP水平和產業結構都不一樣,碳減排對就業、GDP、全要素生產率影響都不一樣。”劉俏表示,“通過全國性的碳排放配額交易體系形成的統一碳價,沒有考慮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從這個角度看,不同區域的碳價應該有所不同。”
彭文生也指出,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下,應考慮如何平衡全局與局部、效率與公平的問題。“全國統一碳交易市場可能導致碳排放向某一地區集中,可能整個國家的碳排放降低,但某個地區的空氣污染反而增加了。另外,山西、陜西、內蒙這些北方地區的稅收對于采礦、電力的依賴度很高,在綠色轉型過程中,需要考慮怎樣提供新的就業機會、如何為經濟提供新的增長點。”
基于此,劉俏表示,更好的碳價形成機制離不開有效的碳價發現機制。“全國性碳交易市場能夠提供一個價格,但價格本身并不完全準確。此外,有沒有可能利用資本市場的價格信息發現合理的貼現率,進而發現差異性碳價,以反映不同區域、不同行業碳減排機會成本上的差異?或者,有沒有可能把碳證券化后在市場上交易,根據市場價格再倒推碳價?”
當務之急是識別“碳節點”行業
隨著我國碳市場的加快推進,全國碳市場將于7月正式啟動,電力行業將率先被納入碳市場。“十四五”期間,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金屬、造紙等在內的八大行業將全部納入全國碳市場。
不過,在劉俏看來,認為碳中和主要涉及二氧化碳排放高的行業是一種認識誤區。“每個行業都不是孤島,各行業通過上下游產業鏈密切聯系在一起,某一行業的政策變化或技術變革都會在生產網絡中傳遞、疊加,產生‘乘數效應’。但目前我們的分析基本停留在表面,一講到碳中和,就把排碳大戶八大行業擰出來。”
劉俏表示,當務之急是真正識別出一些“碳節點”行業,即真正對碳減排本身起到事半功倍效果的行業。“任何一個政策要實現成本收益最大化,必須把精力放在能產生最大影響的行業。但并不一定是現在所講的八大行業,也可能包括其他行業。”
“目前,我們更多關注的是生產型行業,對消費主導型行業的關注不大。從最終碳排放角度看,家庭消費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量的65%,其中,出行、住宅能源使用、食品是家庭消費中碳排放較大的領域,可能很多方面用零成本方式就可以實現碳減排。”劉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