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在波恩氣候大會上向全世界公布了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最新進展,“啟動工作準備就緒,已進入審批程序,一旦批準,就會啟動?!?/div>
這個被稱為全球最大的碳市場,原定2017年內啟動。由于配額分配、數據質量、覆蓋行業選擇和試點市場銜接等多方面的障礙,啟動過程相當艱難。階段性的結果是,減少控排行業,在基礎更完備的行業中挑選企業參與交易,再逐步擴大覆蓋的行業和交易規模。
此前諸多第三方機構想要發展的碳金融業務,也在波恩會議上有了明確的定位——碳交易的唯一目標是通過市場手段降低減排成本,機制啟動前期不會考慮碳金融衍生品交易。業內共識是,對碳金融的謹慎態度,源自嚴控金融風險的政策大背景。
盡管啟動時間可能推后,全國碳市場的特征卻不是“慢”而是“快”。如果把2010年看成中國低碳元年,以國家發改委下發《關于開展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為標志,從發出明確的政治信號,到“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寫入了“十二五”規劃,到七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運行,再到2015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宣布全國碳市場啟動時間表,直至2017年終行至啟動門前,前后不過六年。
六年間,歐盟碳市場和美國加州碳市場經歷了幾波起伏,國內的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也逐步降溫,同時大量的碳交易、服務機構興起。此刻,全國碳市場的大門即將開啟,已經運行了幾年的七大試點,究竟積累了怎樣的經驗和教訓,而這些寶貴積累又會如何影響全國碳市場,如何與配額制、綠證等機制共洽,如何塑造中國的低碳之路?
作為一個低碳程度已經走在全國前列的先進城市,深圳還想做得更好。如何利用碳市場助力深圳低碳升級,是深圳試點的核心訴求。
啟動前奏——立法保障
在2011年10月29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中,深圳是七大試點之一。
成為試點后,深圳市政府格外重視,在立法和行政規定方面對碳市場運行做了雙重保障。先是在2012年底的深圳市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上,通過了《深圳經濟特區碳排放管理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后又以人民政府令的形式,頒布了《深圳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下文簡稱《辦法》)。事實上,在七個試點中,只有深圳、北京對碳市場運行做了立法準備,其他試點主要采取約束力較弱的行政通知、辦法。
2013年6月,深圳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
“歡迎一起來減排”
“碳市場的目標從來都不是單一的。”深圳碳排放權交易所總裁葛興安一語點出地方建立碳市場的初衷。
深圳市建立碳市場的目的,在其立法的《規定》第一條就說明了,即“為了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優化環境資源配置,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推動碳排放強度的持續下降”。
其實在成為試點之前,深圳市就已經是一個產業結構相對清潔的城市,以2010年為例,深圳市三次產業比例為0.1∶47.2∶52.7,其中高新技術、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過60%,萬元GDP能耗為0.51噸標準煤,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2。
如何在控制排放總量的同時,用碳交易的方式繼續推動企業轉型升級也是深圳市對碳市場的期待。
為了達成這一目標,深圳碳市場設置的控排企業排放量納入門檻較低,以便納入盡可能多的企業參與交易。依據《規則》,年排放量超過3000噸二氧化碳的企業,都被納入。而其他試點的納入標準,基本都是年二氧化碳排放量1萬—2萬噸,湖北試點還設在了6萬噸。
在這一規則下,深圳碳市場納入了800多家企業,是七大試點中納入控排企業最多的兩個試點之一,僅次于北京,其他幾個碳市場的納入規模平均200多家。
對于這800多家企業的轉型,深圳市有著不同的規劃,這種不同體現在了碳配額的分配方式上。對于水、電、氣、港口、地鐵等帶有公共事業屬性的行業,深圳在配額分配時主要考慮的是企業年度生產總量,而對于其他行業則主要考慮工業增加值,即企業的GDP。換而言之,相同情況下,一個企業的工業增加值越高,能拿到的碳配額也越多。
據葛興安介紹,這一舉措是為了激勵這些企業多生產更高附加值的產品,從而促進整個深圳企業的產品升級。
借力碳市場促進產業升級的做法,從結果看是不錯的。以2015年為例,相比2010年,當時納入碳市場的有636家控排企業,它們的二氧化碳總排放量下降了581萬噸,下降幅度約18%,碳強度下降了41.8%,而國務院印發的《“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中給廣東制定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目標為19.5%。此外,控排企業中621家非公共事業的企業工業增加值增加了1484億元,增幅54.7%。
不過,這些亮眼的數字背后,碳市場究竟起了多大的作用并不明確。事實上,2015年下降的581萬噸碳排放量中,有300多萬噸的降幅來自于電力行業,而火力發電小時數的下降是主要原因。其他行業的碳排放量下降約200萬噸,主要是因為企業用電量的下降。
為了摸底碳市場對節能減排的實際貢獻,2015年深圳排放權交易所曾以問卷的形式做過調研。600多家控排企業中,有120家填寫并返回了問卷。其中90%的企業表示每年都會上節能減排項目,60%的企業表示是專門為了碳市場而開展節能減排項目。對于這一結果,葛興安向記者坦言“蠻驚訝的”。
碳市場是希望通過市場之手,以最低的全社會減排成本達成減排目標,即減排成本最低的企業先行減排,再將其多余的配額以高出邊際減排成本的價格賣給成本高的企業。由于目前較為寬松的配額總量設定,“幾乎所有試點當前的碳價都與企業的減排成本無關,”超越東創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文簡稱“超越東創”)總經理雷雪晶告訴記者,過于低廉的碳價不可能對有減排成績的企業產生有效激勵,也不可能對需要節能減排的企業產生成本壓力,如果僅僅從經濟的角度考慮,企業沒有動力減排。
但深圳市管控企業碳排放量和碳強度雙降的事實,也證明控排企業做了一些節能減排的工作。葛興安認為,不能完全從碳價格和減排成本的角度分析企業的行為。理論上,減排成本低的行業選擇減排,而減排成本高的行業選擇購買配額而不減排。但事實上,從長遠的提效角度考慮,在自身現金流允許的情況下,大部分企業會選擇自身減排而非購買碳配額。從品牌角度,自身減排比購買配額顯得更綠色。
達成目標或需碳金融
在低碳的大趨勢下,企業有減排的想法,而且也做出了一些行動,但要深度減排,葛興安認為資金最關鍵,而碳金融可以幫助解決資金問題。
深圳市在碳金融上也做了一些嘗試,比如利用自身的優勢開展了跨境碳資產回購融資、碳排放配額質押融資等業務。但未來這些金融創新產品會如何發展,還得看國家政策的導向。
深圳碳市場由于整體體量不大,一些業內人士表示,大型的金融機構興趣不大。但也不乏一些有想法的資本,廣東南粵銀行深圳分行(下文簡稱“南粵銀行”)便是其中一例。
深圳碳市場啟動后,南粵銀行深圳分行戰略客戶部總經理劉春暉在新聞報道中看到了相關消息,她聯想到或許銀行業務可以同碳市場結合,就積極地與深圳排交所建立聯系,讓南粵銀行成為了深圳排交所的第三方存管銀行。但第三方存管仍是傳統業務,劉春暉期待的是更多的碳金融創新。
隨后,劉春暉了解到深圳市富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有進行碳資產質押融資的想法,而南粵銀行也把開發碳資產質押作為銀行開發碳金融的首選業務。通過深交所撮合,兩者一拍即合,實現了深圳首筆碳資產質押融資。劉春暉特意解釋說,這是一筆純信用質押,無需其他額外存單房產擔保,無集團擔保,也不用從企業原有貸款中剝出一部分作為碳資產質押貸款。這種質押是碳資產金融屬性的體現,并且根據銀行貸款規章,銀行會嚴格追蹤貸款款項,保證其最終用于節能減排項目或其他合理用途。
負責風險管控的南粵銀行深圳分行常務副行長李煌告訴記者,當時想為企業開發碳資產質押融資業務的銀行還有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