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電力決策與輿情參考 | 0評論 | 3766查看 | 2016-05-20 09:36:00
世界能源消費概況
BP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消費商品能源129.3億噸標準油,其中,石油42.1億噸標準油,天然氣30.65億噸標準油,煤炭38.8億噸標準油。水電8.79億噸標準油,核電5.74億噸標準油,其他可再生能源3.17億噸標準油,三項加起來不及以上任何一項化石能源消費總量。全球總發電量25.5萬億千瓦時,中國發電量占全球五分之一多。實際上,本世紀世界一次能源消費增速從2008年前的2.85%下降為2008年后的1.63%。2000年到2014年,中國能源消費占世界能源消費的比例從10.7%上升到23%,現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比美國多5個百分點。
關于能源的稀缺性,從資源儲量上分析,依照IEA的測算,緣于技術進步,這幾年,化石能源現探明儲量和現地質理論認定量不僅沒有縮小,還在不斷增長。鈾材料可用120多年,探明的石油可用50多年,天然氣可用70余年,探明的煤炭可用130余年。從現在掌握的地質儲量來看,世界化石能源還可用2000年至3000年。所以,資源問題在物理層面是豐富的,但分布不均勻,勘探成本相差很遠。
現在的能源市場是一個少數國家高消費的格局。在一定條件下的市場平衡和供應過度的狀態,世界能源供大于求可能持續較長時間。
第一,因為發達國家需求疲軟,經濟仍然沒有復蘇。包括兩個因素:一是大多數發達國家已經達到了人均能源消耗的峰值;二是高油價推動了全球性油氣投入,造成了在較高的生產價格條件下產能過剩。特別是美國的頁巖油氣自給度大幅提高,進一步加劇了世界油氣產能過剩,同時,由于世界金融危機,轉變為全世界經濟的衰退,進一步弱化了需求增長。
第二,因為新興國家經濟增速下降,進一步弱化了需求增長。
第三,在上述趨勢下,世界石油價格大幅度下降,現在能源市場競爭十分劇烈,達到新的平衡點需要較長時間。新的平衡點存在兩種可能性:一種是價格過低,淘汰邊際成本高的產能需較長時間;第二種是需求變化方向。如果世界經濟迅速回升,需求重新上漲,在現在的期貨拉動價格的情況下,價格可能有上升渠道,但是這兩個條件不具備的話,激烈競爭型的價格就有可能維持比較長的時間。
第四,非化石能源大量投入,替代了部分需求,傳統能源市場受到低碳發展實質性壓縮。
中國能源發展形勢
中國現在是一個開放的能源市場。中國能源經歷了高速增長階段,總量已經遠遠超過美國。2002年到2012年,能源消費年增8%,主要依靠煤炭大幅增加,煤炭消費增長了20多億噸,每年增長2億噸以上,年進口最多時達3.5億噸,進口量幾乎占煤炭消費量的10%;石油產量維持在2億噸左右,增量有限,但消費已超5.5億噸,增量主要靠進口解決,進口依存度達到60%以上。同時,中國也出現煤炭、電力產能過剩嚴重,消費增速將明顯下降的形勢;環境污染形勢嚴峻,煤炭消費總量將持續下降。
中國能源結構和發達國家差距甚大。能源發展進入一個新的并且不可逆裝的轉型期。我國能源消費高速增長期已經結束,能源消費增長將明顯低于過去的水平。經濟新常態下能源消費增速已經開始明顯變緩。2014年能源消費增速降至2.2%。今年能源消費增速將進一步降低,有可能出現近零增長,也有可能出現負增長。“十三五”能源消費增長很可能繼續保持低速,年增速很有可能低于2%。一個原因是,煤炭很可能已經越過消費峰值。煤炭市場已連續兩年大幅度疲軟,價格腰斬,煤炭整體進入總量下降通道。另一個原因在于“十三五”期間電力消費增速將明顯下降。
在這樣的需求情況下,我國發電能力已經整體過剩。同時,棄水、棄風、棄光現象普遍,數量增大。但是,電力建設的盲目性仍然提高。油氣消費也受到明顯影響。柴油消費疲軟,2013年和2014年連續出現負增長(-0.5%,-0.1%),石油消費增速下降至4%。受煤炭價格下降影響,天然氣消費增速近兩年也出現了下降。
當前能源增速下降有兩方面原因,首先,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深度轉型和調整階段,一般性制造業產能過剩具有普遍性。占能源消費總量50%的高耗能產業整體進入峰值或產量下降階段,是當前和今后一個階段能源增速保持低位的主要原因。
其次,超前的地產和產能擴張消耗了以后的建設空間。建筑規模渡過峰值,已有空置廠房和商用建筑面積過多,居民和服務業能耗實際增長需求受到抵消。建筑規模的整體縮減不可避免,帶來的鋼鐵等大宗商品運量下降,終端需求是加速下降的勢態,使交通運輸增量明顯回落,局部下降。所以,在“十三五”期間第二產業能源消耗總量有可能達到峰值。
“十三五”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我國存在“中等收入陷阱”的現實威脅。由外需和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已經走到頂點,繼續擴大投資比例只能造成投資效益的進一步下降,原有經濟全球化分工、重擴張型產能增加已經使制造業整體產能過剩,極大地壓低了一般性加工業的利潤空間,制造業的利潤不足以支撐擴大再生產。大范圍的產能過剩,不僅是投資的浪費,而且抵消了生產利潤,無法可持續發展?,F在不是短期產能過剩,而是增長驅動力本身需要調整。需要新的增長空間和動力。
近期,中央提出討論“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和實踐創新,十分及時。如果繼續按照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跟隨西方腳步,將會在現有的國際分工中,成為一個長期打工者,很可能陷入西方發達國家走過的“中等收入陷阱”。未來中國經濟進一步增長需要考慮兩方面重大問題:
首先,發展中人口大國如何實行現代化,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改造不合理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機制,要創新社會主義市場機制。解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差距越來越大的問題,中國不能靠不平等規則盤剝其他國家致富。附加值分配如何從過于偏重資本收益轉向向勞動收益傾向,需要經濟學的創新和回歸勞動價值學說,解決資本虛擬化、多數人勞動價值低端化問題。需要理論創新。
其次,如何利用現有和未來的市場條件,創造更多的附加值,如何創造新的經濟增長動力。
一是調整價值鏈微笑曲線的分配結構,需要技術和品牌創新,力爭在已有生產和消費領域中,使中國獲得更多的增加值,而不是靠數量取勝。
二是制造業要從擴大產量向提高質量方面盡快轉變,改變依靠國外技術和裝備盲目擴大產量的打工型增長方式。
三是需要全面系統升級和技術攻關,這方面差距和空間十分巨大,要向更好更強,而不是依靠工資成本低。
所以,中國不可能再出現依靠產量上升推動的能源需求。因此,要符合中國特點,開創綠色低碳大眾新型消費模式。
通過社會需求創新,通過實現本土需求創新,開創新的價值產生領域,并把增加值主要留在國內;做符合中國特色,具有全球創新意義的新型需求模式和內容,包括綠色低碳的物質和文化消費,共同富裕,提升大眾消費能力,自主創新的技術、產品、市場,綠色低碳宜居新型城鎮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中國特色的需求空間,是我國未來經濟增長的空間。
總體而言,我國面臨兩種可能性:一種是中國經濟增長本身出現重大障礙,增速停滯;二是如果能夠保持一個中等以上的增長速度,如5%~6%,增長內容必須有重大變化,應是開創性的增長內容,絕不是繼續的產能擴張。因此,對基礎原材料的需求不會重新形成新的峰值,能源消費不會出現下滑后高速增長的時期。
此外,大氣環境和氣候變化也成為必要因素。面臨生態環境紅線硬約束,以煤為主的能源擴張型發展方式受到生態環境紅線的硬約束。我國生態環境已經整體超過合理負載能力,沒有進一步容納擴大負荷的空間。要立刻大幅度減少對環境資源的人為占用和顯著減少負荷,要大幅度減少污染物排放總量。世界各國治理大氣污染的經驗說明,能源結構是關鍵因素。我國不同地區的能源結構也直接影響到當地的大氣質量。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正在進一步達成共識,氣候變化是個長期問題。巴黎氣候大會上,世界各國特別是經濟大國已經同意本世紀末將全球溫升控制到2攝氏度之內,意味著在2100年前要實現全球能源的零碳排放。因而,我國“十三五”能源需求必須考慮綠色低碳化發展。
“十三五”能源發展的條件明顯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