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 0評論 | 3204查看 | 2018-05-17 15:32:00
能源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先行工業部門之一。能源的發展,對于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的能源開發利用面臨著哪些新形勢和新特征?在繼續擴大開放中,如何實現開放條件下的能源安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周大地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記者: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從供需兩端看,我國能源結構有哪些突出的特點?
周大地:經過長期發展,我國已經形成了煤炭、電力、石油、天然氣、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全面發展的能源供給體系,技術裝備水平明顯提高,生產生活用能條件顯著改善,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
盡管我國能源發展已經取得巨大成績,但也要看到,能源供需兩端也面臨著巨大挑戰。從供給側看,我國的常規能源較為豐富,特別是煤炭的供給能力較為富余,但是,優質能源的供給能力卻十分不足。其中,我國石油進口規模保持較高水平,2017年,我國國內石油凈進口量約為3.96億噸,同比增長10.8%,增速比上年高1.2個百分點。2017年,石油對外依存度達到67.4%,較上年上升3%。根據相關測算,2018年,石油對外依存度將突破70%。天然氣方面,2017年我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高達39%。即便是煤炭的供給能力富余,其自身也存在著深刻的結構性矛盾,特別是高產高效的現代化礦井的產能有限,產業集中度明顯偏低。
從消費情況看,多年來,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2017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仍然在60%以上。隨著城鎮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大氣污染防治壓力的進一步加大,人們對于優質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
總的來說,隨著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優質能源供給不足與人民群眾對優質能源的需求不斷增加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日益顯現。因此,我們必須從國家發展和安全的戰略高度,審時度勢,借勢而為,找到順應能源大勢之道。
記者:中央明確指出,要推動能源供給革命,建立多元供應體系。在您看來,強調能源供應的多元化,主要基于哪些考慮?
周大地:中央明確提出要推動能源供給革命,建立多元化的供應體系,這主要是為了破解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中過度依賴煤炭的格局。煤炭是我國的主體能源,近年來,盡管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呈下降趨勢,但在中短期主體能源地位較難改變。因此,我們一方面要推動煤炭的清潔化利用,借助潔凈煤技術,推動煤炭消費革命。另一方面,我們必須進一步增加非煤能源的供給,加快發展天然氣、核電、水電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這些年來,我們已經作了許多努力。例如,進一步加強油氣供應能力建設,通過加強技術研發和增加投入,促使國內的石油和天然氣產量保持合理數量。
總之,只有實現多元供應體系,才能使能源消費有更多選擇,才能不斷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因此,“十三五”期間,我們還應進一步提高天然氣、核電、水電、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比例,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促進低碳綠色發展。
記者:我國始終堅持加強國際能源合作。從過去的經驗看,如何才能使國際能源合作更加富有成效?
周大地:長期以來,我國高度重視能源國際合作。我國與許多國家和地區深入開展能源合作,實現了互利共贏。從合作的經驗看,要使合作卓有成效,一是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為能源市場創造更加安全穩定的發展環境。多年來,地緣政治因素對國際能源特別是油氣價格的影響很大,一些石油主產區的局勢只要發生動蕩,國際油氣價格就會發生較大幅度的波動。這將進一步加大下游用戶的用能成本。
二是不能把國際能源合作簡單地理解為能源的買賣。所謂“合作”,本質上是要雙方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條可以互利共贏的路徑。這些年來,中國不僅從海外進口石油,也在一些石油主產區開展投資,幫助當地開發石油資源。這既能把中國先進的油氣勘探技術帶到海外,幫助一些石油主產區加快發展步伐,使其更好地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增長的動力;也能擴大石油供給,對保障國際能源保障和維護市場供需平衡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實現了互利多贏。
三是在國際能源合作中要因地制宜,取長補短。每一個國家和地區的資源稟賦不同,在開展國際能源合作中,同樣要重視從實際出發,取長補短。近年來,全球的新能源快速發展,有些國家和地區在傳統能源領域的優勢可能不明顯,但在清潔能源領域走在了前列;而有些國家的優勢就在傳統能源領域。面對這樣的局面,不同國家和地區應該以更加坦誠的胸懷,以合作的態度,加強溝通與交流,加強能源合作。
記者:在擴大對外開放的背景下,中國應如何在能源生產和消費方面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以更加有效地利用國際資源?
周大地:堅持改革開放,是我們的強國之路,在能源領域,我們同樣始終堅持走改革開放的道路。這些年來,我國在能源領域進行了許多深刻的改革,其目的很明確,就是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和各國資本、技術進入中國的能源市場。
我們看到,在部分能源領域,由于競爭比較激烈,不少投資者觀望的情緒比較重,而在核電等新能源領域,來自美國、法國、俄羅斯、加拿大的公司已經進入了中國的市場。這些公司通過參與中國的核電發展,不僅收獲了豐厚的經濟回報,也使自己的“本事”有了展示的平臺和進一步打磨的機會。這種合作也是共贏的。在與這些公司的合作中,近年來,我國在能源利用技術,建筑節能、交通節能、電動車、航空設備等領域快速發展。
總之,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只有不斷擴大開放,加強在包括能源在內的各個領域的合作,才能實現共贏。今后,我們應該在主要立足國內的前提條件下,繼續在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所涉及的各個方面加強國際合作,務實推進“一帶一路”能源合作,加大中亞、中東、中俄以及中國和北美、非洲等的油氣合作力度,有效利用國際資源,努力實現開放條件下能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