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工人日報 | 0評論 | 3828查看 | 2016-05-10 10:05:25
4月21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圍繞“淘汰煤電落后產能”、“建設煤電建設風險預警機制”連發三文,業內普遍認為這是為嚴控當前煤電行業產能而打出的組合拳。
四川一位發電企業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在產能過剩的宏觀背景下,此番國家“動作”來得恰逢其時,對于清潔能源的推廣無疑是巨大的利好消息。
事實上,眼下電力產能過剩已成為不爭事實。
根據國家能源局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發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為3969小時,同比降低349小時,是1978年以來的最低水平。而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中電聯)發布《2016年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報告稱,在用電需求驟減的同時,至2015年底我國發電裝機已達到15.1億千瓦,原本全年設備利用小時數應該在5500小時左右的火電發電卻降至4239小時,過剩產能超過20%。
業內預測,隨著當前經濟發展逐步放緩,2016年電力過剩問題可能更加嚴重,行業上下又該如何突破這一困局?
記者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采訪發現,當前化解電力過剩產能,其背后面臨著此前火電機組增勢過猛、“風光水”清潔能源三棄痼疾難消等諸多挑戰,而任一難題的化解對于電力行業而言都意味著一場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改革。
過剩時代的火電“逆襲”
據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我國火電項目投產2343萬千瓦,同比增長55%,而業內人士透露,2014年我國國電新增裝機增長8.7%,是電力消費增長的2倍多。“近年來我國煤電裝機規模快速增加,煤電產能過剩的潛在風險逐步顯現。”日前,國家能源局主要負責人公開表示,預計今年我國火電新增裝機規模將超5000萬千瓦,如果照此發展,未來幾年我國煤電行業將會變成現在的鋼鐵和煤炭行業。
記者了解到,隨著近兩年“簡政放權”改革的逐步推進,火電項目審批權逐步由中央部委下放到地方政府手里。
資料顯示,去年3月,環保部將火電站、熱電站、國家高速公路等項目環評審批權限下放至省級。同年7月,山西省環保廳便在之后3個月里批準了21個同類低熱煤發電新建項目。而在火電項目審批權限下放之前,環保部2013年全年審批火電項目為41個。
在整體經濟下滑,產能過剩的背景下,為何企業還如此固守火電陣地,對火電情有獨鐘?
“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有利可圖。”有受訪專家分析,這主要是源于近年來煤炭產業產能嚴重過剩。根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各類煤礦產能相加已經超過50億噸,而2015年煤炭消費量僅為35.1億噸,這便導致煤炭價格大幅下跌,一路從2009年的每噸1000元跌至2015年每噸不到400元,大幅提升了電力企業利潤。“火電投資是長遠之事,雖然現在電力過剩存在,但低成本帶來了低利潤的增多,電力企業仍然可以盈利。”一位火電廠負責人如是說。
“很難理解在國家大力倡導發展清潔能源和節能減排的大背景下,卻出現了火電廠的逆勢而行。”據了解,在供大于求的局面下,一些地區甚至出現為保障火電年度發電量計劃,以犧牲清潔能源上網電量為代價,優先保障化石能源電量收購的現象,也就是在燃煤火電廠發電量尚未完成時,水電、核電等先進節能機組要減發讓路。
有四川水電企業負責人透露,受上述做法影響,眼下棄水問題亦隨之增多,一些水電站不得不讓本可用來發電的水白白流走。
清潔能源發展處境艱難
記者在調查采訪過程中發現,上文相關企業負責人所談到棄水問題的確存在。
國網四川電力副總經理陳云輝曾公開表示,當前四川省電力供大于求矛盾日益突出,省內全社會用電增速大幅下降,水電棄水量亦呈現翻倍增長趨勢,預計2016年棄水電量或將達到200億千瓦時,而如果按照當前國內水電價格平均3毛錢計算,意味著四川省今年將有超過60億水電產值消失。
陳云輝認為,四川水電“棄水”原因并不唯一,省外接納意愿減弱及外送通道建設與水電發展不匹配僅是部分因素,技術領域的水電發電特性與用電負荷特性不匹配則誘發了天然性棄水難題,而水電集中投產與省內用電增長的不匹配更是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據介紹,“十二五”期間,四川水電投產3976萬千瓦,相當于每兩年多投產一座三峽電站,但全社會用電量增速卻從2011年的13.7%下降至2014年的3.81%,到2015年已同比出現負增長。
事實上,四川的電力“棄水”問題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清潔能源發展的尷尬處境。近幾年,我國清潔能源發展步伐加快,除水電外,風電、光伏新增裝機量亦雙雙位列世界第一。一份關于中國可再生能源產業分析報告數據顯示,至2014年底,我國水電總裝機3億千瓦,風電總裝機9581千瓦,光伏發電總裝機2428千瓦,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已占到全部電力裝機的1/3,但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面臨的并網消納問題也日益嚴重,眼下電力行業棄水、棄風、棄光的電力“三棄”痼疾成為業內不諱事實。
此外,據2014年公開數據顯示,我國棄水棄風棄光損失電量超過300億千瓦時,水電棄水電量占比超過90%。在全國風電利用小時數同比減少160小時情況下,累計棄風電量高達126億千萬時。雖然當前光伏發展初成規模,“棄光”現象總體不嚴重,但甘肅、青海等局部地區“棄光”比例超過20%,遠超出典型國家3%以下棄風限電率。
業內分析認為,當前“三棄”問題的加劇不僅是新能源裝機、電網間不匹配以及火電機組調峰能力不足的技能問題,更主要的是電源總體規劃有待于進一步統籌、系統運行管理效率需繼續提高,反映了我國現行電力發展和運行模式越來越不適應現實發展需要的現狀。
改革之勢不可逆轉
面對此種困境,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能源集團總經理丁焰章公開呼吁應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中包括化解煤電過剩產能、解決風光水“三棄”難題、加快推進電改落地等諸多方面。
日,在業內加大淘汰落后產能,促進行業結構調整的強烈呼吁下,國家發改委、能源局連續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煤電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的通知》、《關于促進我國煤電有序發展的通知》等三份文件,明確將嚴控煤電總量規模及各地煤電新增規模,取消一批不具備核準條件的煤電項目、緩核一批電力盈余省份煤電項目、嚴格按程序核準建設煤電項目等措施,此舉一出立即引起強烈反響。這便意味著火電企業必須告別過去“規模擴張”階段,提高準入門檻,加快火力發電技術的轉型升級,進入清潔高效發展的新階段,才能適應時代與社會的發展。
對于風光水等清潔能源所面臨的消納瓶頸,業內專家認為當前可重點從技術和市場兩方面推進改革。技術角度即根據本地消納能力、調峰電源和外送通道建設等情況合理規劃清潔能源發展規模,避免無序、過快增長;加快主送新能源輸電通道建設,確定各類電源合理配比;最大程度發揮系統調節能力,促進清潔能源消納。從市場而言,則需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鼓勵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直接參與電力交易,優化配置電力資源。
“以優先發展可再生能源為特征的能源革命已成為必然趨勢。”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對此進一步提出,未來可再生能源與傳統能源在同一個平臺上競爭是必然趨勢,也是其從替代能源走向主力能源必須要經歷的過程。
他同時認為,可再生能源行業必須要加快提升質量和技術,實現成本降低,形成符合市場的商業模式,最終才可以不依賴扶持,與傳統能源平價競爭。“電力體制改革強調電力市場多元化,市場化的部分就要用市場化的手段去解決。”孟憲淦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