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報 | 0評論 | 4879查看 | 2015-12-30 09:55:38
1、巴黎協定讓全球松一口氣
誰來拯救你,北京的天空?一份“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巴黎協定》讓我們看到了希望。
“我沒有看到反對意見,《巴黎協定》通過!”12月12日19時26分,法國外交部長、氣候變化巴黎大會主席法比尤斯話音未落,巴黎北郊布爾歇會議中心已響起雷鳴般的掌聲與歡呼。這一歷史性時刻值得銘記。
6年前,哥本哈根錯失了良機,坎昆、德班、多哈、華沙、利馬也是希望變失望,2015年的巴黎成為了圓夢之地。沒有人說,巴黎氣候談判是容易的,但各方合作推進全球氣候治理的信心,以及理性且務實的談判讓這一次真的有了驚喜。
《巴黎協定》重申本世紀末實現溫控2攝氏度的目標,同時提出努力爭取1.5攝氏度的目標;2020年后,各方將以“國家自主貢獻”的方式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從2023年開始,每5年盤點一次全球行動總體進展;堅持 “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和各自能力原則。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談判過程中功不可沒,發出了減排“最強音”。過去一年,先后與印度、巴西、歐盟、美國、法國等國發表氣候變化聯合聲明;6月,向聯合國提交“自主貢獻”文件,提出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碳排相比2005年下降60%至65%等量化目標;9月,宣布設立200億元的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還計劃于2016年啟動在發展中國家開展10個低碳示范區、100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及1000個應對氣候變化培訓名額的合作項目。
這份彌足珍貴的協定雖難稱得上完美,但也廣泛地考慮到了全球利益,為各國合作應對全球問題樹立了良好典范。
應對氣候變化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如何具體落實協定、加強2020年前的行動力,仍是各國需要繼續探討的問題。正如習近平主席在巴黎大會開幕式講話中指出,“巴黎協定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
2、全球油價跌至谷底
油價崩盤戲碼在2015年繼續上演。今年伊始,WTI、布倫特雙雙跌破50美元/桶,創下2009年來新低;2月,WTI低至每桶43.46美元;11月,WTI首破40美元/桶大關。2015年的油價讓我們知道: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似乎任何風吹草動都能觸及油價敏感的神經:沙特王位易主,漲;伊朗核談達成協議,跌;巴黎恐怖襲擊,跌;土耳其擊落俄戰機,漲。
如果年初,人們還盼望著油價回歸每桶100美元,那么到年中就意識到根本是在做夢。6月歐佩克會議“維持產量不變”的結果讓外界徹底絕望,而12月的會議甚至連產量限額都沒有敲定。
油價為何跌跌不休?往大了說是歐佩克與非歐佩克搶奪市場份額,具體來講就是美沙石油暗戰。沙特希望通過不減產,捍衛市場份額,以打壓美國頁巖油業。的確,沙特以高昂的經濟代價先下一城,美國頁巖油鉆機數大幅下跌、產量增幅放緩。
然而,頁巖生產商也不是吃素的,通過調整策略、提高效率、削減成本竟然扛了過來。美國還在年底放“狠招”,解除長達40年之久的原油出口禁令,決心與沙特死磕到底。
更令市場擔憂的是,歐佩克下半年產量屢創新高,7月達到3151萬桶/日,9月又增至3157.1萬桶/日。俄羅斯也明確表示,到2035年前將繼續維持1000萬桶/日的產量不變。
目前形勢已演變成:誰都不減產,誰先減,誰就輸了!再加之美國放開原油出口、伊朗制裁解除,光想想都為2016年國際油市捏一把汗!
3、IEA:新官上任 改革圖存
2015年對于國際能源署(IEA)而言,算得上是啟動革新之年。沉浮國際能源舞臺41年的IEA,正試圖在日趨多元化的世界能源領域展現全新的面貌。
成立于1974年的IEA,原本算是“歐美石油消費國代言人”,主要任務是幫助各成員國解決原油供應被中斷的問題。即便到了今天,協調成員國石油供應也仍然是IEA工作的重點之一。
不過,隨著國際能源市場格局的發展變化,IEA昔日的身份及權威地位卻雙雙開始動搖。成員國之一的美國,從石油消費大國搖身一變成了能源生產國,并開始躋身全球石油供應主導力量行列;而諸如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日漸成為全球能源消費的主力,對市場的影響也是與日俱增。
與此同時,IEA作為油氣組織,迫于全球減排大環境的壓力,也不得不開始向低碳化轉型。
于是,8月,原IEA首席經濟學家法提赫·比羅爾走馬上任總干事一職后,即馬不停蹄地開始了改革的進程。
這位被《福布斯》稱為“全球能源領域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的土耳其裔新掌門在11月的IEA年度能源部長級會議上,提出了推動IEA現代化進程、增強包容性的愿景。
比羅爾強調,IEA要向新興經濟體敞開大門。就在本次會議前后,墨西哥、泰國、摩洛哥分別表達了加入IEA的意愿;巴西、印度和南非也積極推動相關進程。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也在本次會議上正式成為IEA聯盟國,加強了雙方的合作關系。
IEA開始向著更為包容、覆蓋面更廣的全球性能源組織邁出步伐。
4、俄羅斯頻使“能源利器”
烏克蘭危機、西方制裁加碼、油價暴跌、盧布貶值、天然氣年產創歷史新低,2015年,俄羅斯的日子很難過。然而“戰斗民族”卻逆境逢生,借“能源利器”殺出一條血路。
被動防守不如主動出擊,普京深諳此道,2015年開啟“旋風式”訪問,走到哪,就把能源賣到哪。與以往只推銷石油、天然氣不同,今年的重點放在了核電上。2月9日,普京實施國際訪問首站埃及,一舉拿下了建設埃及首座核電站的大單,并承諾幫助后者“打造全新的核電行業”;10天后,普京轉戰匈牙利,簽署雙邊核能領域人才備忘錄;3月,與約旦簽署首座核電站建設協議。
“能源霸主”的頭銜也吸引了更多的人主動上門。4月,阿根廷總統克里斯蒂娜訪俄,簽下50億美元的能源合作協議,涉及核電、水電以及油氣勘探;6月,沙特副王儲率團來俄,簽署核電合作協議、擬建石油聯盟;8月,埃及總統塞西出訪莫斯科,敲定核電、LNG兩份能源協議。
不過,糟心的事也是接二連三。全年延續與烏克蘭斗氣、斷氣、談判的戲碼;歐盟對俄時刻保持警惕,指責俄氣壟斷歐洲市場;美國更是與俄羅斯暗中較勁;更郁悶的是,曾經的盟友土耳其還“背后捅刀”,“墜機門”使俄土關系降至冰點,“土耳其線”隨后被擱置。
5、煤炭成能源轉型“棄兒”,全球“棄煤”態勢蔓延
2015年,煤炭業在國際煤價延續上年回落趨勢的不利情勢下,被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的大環境逼得節節敗退,處境岌岌可危。
6月,美國公布減排計劃,決意降低對煤電的依賴;因全面棄核而一度使燃煤發電量上升的德國,7月初宣布在2021年之前淘汰所有使用褐煤的發電站;以煤炭為基礎能源起家的英國也決定放棄煤炭,宣布到2025年關閉所有燃煤電站;新西蘭和荷蘭分別于8月和11月公布了棄煤決議,并呼吁其他國家效仿;巴黎氣候大會上,新晉用煤大戶印度也表態將減少燃煤電站的投資。一時間,全球棄煤的態勢一發不可收拾。
各大金融機構也不看好煤炭。摩根史坦利、美國銀行和花旗銀行都宣布,將停止投資爭議性煤礦;富國銀行、高盛集團則表示對于新建或擴建燃煤電站計劃采取有條件的金援。至11月底,全球超過500家金融機構做出對煤炭業撤資承諾,包括德國安聯集團等機構前仆后繼地設置煤炭禁令,所釋放之信號不言而明。
煤炭遭遇前所未有之冷遇,甚至淪為西方國家借喻“不幸”的調侃語:如果想告訴別人你過得不好,那就郵寄一塊煤炭給他吧。
6、LNG市場逆勢大繁榮
全球油氣產業2015年的日子并沒有比煤炭好過多少。跌跌不休的國際油價令石油市場一片低迷,然而,同樣價格一路下滑的LNG市場卻是“同行不同命”,隱隱呈現出一派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