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騰訊財經 | 0評論 | 3576查看 | 2015-12-02 11:56:06
據《經濟學人》報道,面對氣候變化,世界各國并未閑著。企業和消費者一直在通過投資能源效率和改變旅行計劃努力減少碳排放。一些非政府組織和媒體聯合發起了一項名為““Keep it in the ground”的環保行動,呼吁人們重視環境問題、降低廢氣排放。在重壓之下,金融機構不得不減少對化石燃料行業的投資份額。
在過去的十年內,很多國家,尤其是歐盟成員國,通過慷慨的電價補貼、公開招標以及強制的可再生能源組合標準等舉措,大力開發和拓展可再生能源來源,比如說風能和太陽能。去年,中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23特瓦(terawatts),接近全球風電新增裝機容量(53特瓦)的一半。富有國家已經承諾一年為聯合國綠色氣候基金注資100億美元,最終觸及1000億美元。這筆錢將被用于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
事實證明,投資新能源要比定價碳容易得多。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聯合國氣候變化締約國第21次會議(COP21)的參與者,不可能在碳定價或設定可買賣排放許可的問題上達成共識。他們似乎更傾向于補貼溫室氣體排放削減行為,而非懲罰廢氣排放。那么,這樣的舉動能成功嗎?我們能夠通過為能源去碳資源提供大規模的公共支持避開碳定價嗎?
經濟分析結果顯示,答案是“不能”。
《經濟學人》對可再生能源補貼(尤其是電價補貼)對能源組合的影響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太陽能和風能發電是斷斷續續進行的。具體來說,風力渦輪機和光伏板所產生的電力是隨著時間和天氣條件而變化的。這無疑給電力分配帶來巨大挑戰,因為電力不能被大規模儲存。如此一來,只有在消耗的同時發電。換言之,供應必須實時與需求相匹配。絕大多數的消費者在電費賬單上看到的都是持續不變的價格,而這個價格并沒有反射出供應的變化。在一段時間內保持不變的零售電價與供電間歇性的結合,迫使電力供應商不得不創建新的風電廠,以及安裝更多光伏板,旨在獲取更可靠的能源來源,主要是靠燃燒化石燃料來發電的熱電廠。
通過慷慨的電價補貼和雄心勃勃的可再生能源組合標準來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的確提振了新風能和太陽能生產設備,也削減了有風和有太陽的日子內發電的成本。這相當于批發市場內電價會更低。德國曾有過這樣的經歷:批發價格有時接近零,甚至位于負值區域。廉價供電,對于氣候來說不是好事,因為供電上必須儲存大量電力:電價便宜,消費者就會消耗更多為解決清潔能源供電間歇性而產自化石燃料的電力。只要我們的能源組合不是完全零污染,我們就必須削減電力消耗,而這需要高電價。相比之下,補貼只會拉低能源價格,同時拉高稅率。要想降低需求和產生更綠色的能源組合,最好的方法就是給源自燃燒化石燃料的溫室氣體排放定價。
在沒有阻礙經濟增長,或者讓經濟增長減速的前提下削減綠色氣體排放,是下一次氣候大會的主要挑戰。零碳排放能源來源,比如說風能和太陽能,肯定是解決方法。我們必須繼續投資可再生能源,安裝風車和太陽能面板。不要只靠通過提供大規模的補貼來刺激可再生能源發展,碳定價應該被優先考慮,旨在避免綠色能源補貼在能源組合中的負面影響。
聯合國氣候變化締約國第21次會議的目標,必須是以最低成本削減溫室氣體排放。
總而言之,我們勢必需要創新技術來以最低成本來減少碳排放,但是要配合正確的公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