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由國網青海電力牽頭的“高比例新能源電力系統多能互補優化配置與運行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順利通過中國電機工程學會成果評價,研究成果獲評“國際領先”水平。此次成果評價特別邀請中國工程院郭劍波院士及國內相關領域知名專家聯合進行,標志著我國高比例新能源電力系統多能互補優化配置與運行關鍵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國網青海電科院試驗人員開展直流近區新能源場站模型參數優化和測試試驗。何炳勛攝
項目圍繞電網側與電源側多能互補提升新能源消納的重大需求,從新能源不確定性建模與互補特性分析、互補優化配置、互補優化調度、互補協調控制四項關鍵技術著手,通過研究多類型電源在不同時間尺度、空間范圍的互補協調調度與控制方法,滿足電網側與電源側多能互補配置與運行優化應用需求,有效提升新能源消納,增強系統運行的靈活性,為我國可再生能源持續健康發展探索新途徑。
據國網青海電科院電網技術中心主任宋銳介紹,項目團隊開展產學研用聯合攻關,圍繞西部地區可再生能源高效消納和供電安全的重大需求,針對新能源不確定性表征難、電源容量配置與多點布局難、考慮新能源不確定性的優化調度難、實時控制與風險防控難,開展了多能源電力系統統一建模、規劃設計、互補調度和控制的系統性研究。揭示了高比例新能源多能互補運行規律,提出了新能源不確定性表征與多能互補特性分析方法,突破了多能互補協調優化配置、互補優化調度與互補協調控制關鍵技術,研發了網源一體化多能互補協調調度與控制系統、多能互補系統協調配置軟件,有效支撐了新能源高比例消納,為早日實現我國新能源轉型和“雙碳”目標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國網青海電科院試驗人員在青海電網防御仿真實驗室新能源仿真平臺開展高比例新能源不確定出力特性研究。何炳勛攝
“項目突破了高比例新能源電力系統多能互補優化配置與運行關鍵技術,建立了高比例新能源的多能互補應用典范,形成了可借鑒、可推廣的技術成果和實踐經驗,為推動能源基地多能互補開發與利用、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帶動我國新能源并網運行控制技術升級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國網青海電科院總工程師王生杰介紹說。
目前,該項目獲得發明專利31項,授權軟件著作權7項;發表SCI/EI論文39篇,出版學術專著1部。自2019年以來,該項目成果已在青海電網和新疆電網開展全面應用,滿足了電網側風電/光伏/光熱/水電/火電/儲能/燃氣7種類型電源,以及12座多能互補電站的統一協調優化調度與控制;成果推廣應用至西北、東北、甘肅、吉林、寧夏、山西、山東、黑龍江8個省級及以上電網,支撐了上述省區電網年度新能源消納能力評估、可再生能源消納責任權重測算、中長期電量計劃制定、電源協調控制等,為促進新能源消納能力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撐,社會經濟效益顯著。
國網青海電科院試驗人員開展光熱電站機組進相試驗。何炳勛攝
作為國家重要新型能源產業基地,依托富集的風光水資源優勢,近年來,青海新能源迅猛發展,隨著風力、光伏發電大規模集中并網,新能源電源在電力系統中的占比持續增加,而新能源的高度不確定性、多能互補耦合復雜、電網運行狀態多變、和電源性能控制技術多樣等特性給電源側發電控制和電網側調度控制帶來了壓力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