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創綠研究院與清華大學綠色金融發展研究中心合作完成的研究報告《“一帶一路”國家可再生能源項目投融資模式、問題和建議》(以下簡稱報告),于3月27日線上發布。
隨著各國低碳能源轉型步伐加快、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大幅下降,以光伏和風電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發電投資。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的《2019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資趨勢報告》指出,2010至2019十年間,太陽能光伏發電的平準化度電成本下降了81%,陸上風電成本下降46%;全球凈增發電裝機容量2366GW,其中太陽能裝機(663GW)占新增發電裝機容量的28%,位列第一,超過第二位煤炭(529GW)近6%??稍偕茉丛谌螂娏π袠I的占比正在持續擴大。
2018年,中國的太陽能投資總額高達912億美元,占全球太陽能投資總額的65.28%,已連續第七年成為全球可再生能源的最大投資國。具備優異自然稟賦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國可再生能源投資。據統計,在2014-2018年五年中,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64個國家以股權形式投資了約1709MW的風電和光伏裝機。
盡管投資體量不斷增長,但中國可再生能源企業在“出?!睍r仍遇到不少挑戰。此外,2020年1月以來,在全球范圍內不斷加速蔓延的新冠疫情,為今年中國可再生能源行業“出海”增添了新的不確定性。中國可再生能源產業在帶路國家的持續、穩健的發展將更加需要綠色融資的政策支持和實踐。
為更好了解中國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可再生能源投融資的基本模式及遇到的問題,創綠研究院與清華大學綠色金融發展研究中心于2019年底合作完成本研究報告。報告基于對多家中資投資主體和金融機構的訪談,對共計25個帶路國家的光伏與風電項目進行了分析與比較。研究的項目覆蓋亞洲、歐洲、非洲和南美洲等17個國家和地區,包括了不同類型的投資主體和融資模式。報告發現:
其一,相比傳統電力項目,中國企業在帶路國家可再生能源的投資主體更加多元。除傳統國內大型發電公司參與其中,國內光伏風電設備商和工程承包商也扮演著海外項目開發的角色。
項目融資成本高制約著中國企業投資者的報價能力和投資回報率,增加了可再生能源“走出去”的阻力,一方面國內可再生能源項目補貼拖欠造成的資金回籠滯后,造成一些民營企業開發海外項目時本身資金能力不足。
另一方面,由于“一帶一路”國家債務水平高或購電方實力較弱,可再生能源項目往往難爭取到東道國的主權擔保,國內的信用保險更多分配給傳統火電項目而對可再生能源支持力度不足,這對企業后續融資制約很大。
其次,在融資模式上,中資金融機構對海外可再生能源仍采用傳統對火電、水電項目的有追索權貸款模式開展,對可再生能源單個項目融資體量小、建設周期長、建設風險相對可控的屬性,以及在一些國家可再生能源發電平價上網的市場及政策環境的整體評估認定不充分。
此外,中資銀行的外幣資金拆借成本相對國際金融機構較高,貸款利率也缺乏優勢。與國際公司投資帶路國家可再生能源項目比較,中國企業投資的項目大多采用傳統的公司融資模式,較少參與多邊金融機構如世行、亞行等“混合融資”的方式,尚未充分利用多邊機構貸款的優先償債權和稅率優惠。
中國投資的項目也較少在建成或運營一段時間后與養老基金、主權基金在內的國際長期投資機構的長線基金做對接。
針對以上發現和投融資挑戰,報告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報告課題組負責人清華大學綠色金融發展研究中心訪問學者佟江橋提到,“目前中國的銀行在對海外可再生能源進行風險認定時,普遍過分強調國別風險,而對可再生能源的綠色低碳屬性評估不足。
從監管考核角度,目前人民銀行對銀行類金融機構開展宏觀審慎評估(MPA)時,尚未覆蓋銀行對海外可再生能源等綠色項目的貸款。建議修改MPA評估方法,將銀行在國外的綠色信貸余額和增長率也納入考核。此外,鑒于‘一帶一路’國家的綠色投資額每年高達一萬億美元以上,建議研究設立專門支持促進’一帶一路’綠色投資的基金?!?/p>
報告合作單位創綠研究院研究員白韞雯建議,“當前全球可再生能源成本大幅下降、各國針對高碳產業的限制性政策正在逐步出臺。未來五至十年內,煤電投資將可能成為不良貸款或面臨擱淺風險。中資金融機構應將更多金融資源從海外煤電騰挪到支持中國企業‘一帶一路’可再生能源項目的開發,這也有助于提高金融機構投資組合的長期抗風險能力。例如,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可適當放寬對可再生能源項目非主權類項目擔保措施的要求,在承保政策中明確優先支持可再生能源項目,提高承保額度、延長保險期限、適度降低費率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