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 0評論 | 3222查看 | 2017-01-17 13:51:39
從2013年國務院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國十條》)以來,各地在治理霧霾方面付出了艱辛努力,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不過,由于缺乏一個統一的協調機構,目前各地治霾仍是各自為政,容易出現目標不一致的狀況。以治霾任務最重的京津冀地區為例,剛剛閉幕的河北“兩會”和正在進行的天津、北京“兩會”均提出2017年的治霾目標。
北京提出2017年PM2.5年均濃度下降18%,達到60微克/立方米;河北提出下降6%,也就是66微克/立方米左右;天津則是提出完成國家“大氣十條”目標任務(2017年比2012年濃度下降25%),而京津冀地區2016年PM2.5年均濃度分別為73微克/立方米、69微克/立方米、70微克/立方米左右。
這種治理目標不一致的情況,在長三角、珠三角同樣存在,由于霧霾不分行政區域,如果有一地拖后腿則其他地區很難完成目標。因此,成立強有力的跨區域的大氣治理機構迫在眉睫。
中國社科院城市所副研究員張瑩指出,跨區域的大氣治理機構能協調解決跨區的霧霾治理問題,但是從長效機制看,需要更加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治理霧霾從根本上說是要治理霧霾涉及的產業,這將有很長的路要走。”她說。
各地治霾目標難一致
記者了解到,治理霧霾在各個地區仍沒有強有力的協調機構,這使得各地治霾目標很難一致。
河北黨代會已經提出,2021年河北全省PM2.5平均濃度降至55微克/立方米。北京此前提出2020年PM2.5濃度降至56微克/立方米左右。天津曾提出2010年PM2.5濃度將下降至52.5微克/立方米左右。
2017年,京津冀政府工作報告中分別提出的目標是,北京PM2.5年均濃度是60微克/立方米,河北是下降6%,約為66微克/立方米,天津提出完成國家“大氣十條”目標任務,并未提出具體數字。
天津市環科院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實驗室主任黃浩云指出,各地治理霧霾的目標不一致,是因為各地的發展階段不同,各地的能源和產業結構不一樣。目前很多已經在進行協同了,比如像機動車標準等,但是從產業結構方面,治理霧霾還難以達到一致。
“說到底,還是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的。”他說。
記者了解到,京津冀地區PM2.5情況其實更為復雜一些。
比如河北2016年PM2.5年均濃度是約70微克/立方米,但是各地市差異大。北邊的張家口PM2.5年均濃度屬于北方唯一達標的城市,但是南邊一些城市PM2.5年均濃度為每立方米100微克左右。
這導致北京也出現了巨大的差異,比如北京南邊靠近河北的地方PM2.5年均濃度,往往比北邊要高一倍。
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博士彭應登認為,北京今年將加大力度治理霧霾,北京今年有治理霧霾的“六十”工程,這包括治理散煤、淘汰高污染車,以及治理散亂污的城鄉結合部企業,“但是如果有外來輸入的污染,北京要實現年均濃度60微克/立方米的目標可能要落空。”
他指出,治理霧霾有三個階段,第一個是產業結構調整,第二個是控制機動車數量和散煤燃燒,第三個是治理生活餐飲污染、揚塵污染等。目前北京進入到了第二階段,但是周邊地區還處于第一階段。
專家呼吁設立京津冀大氣環保局
一些受訪專家呼吁,治理霧霾需要有跨區域的協調機構,京津冀氣環保局這樣的機構應該盡快成立,且要有較強的執行力。
根據了解,目前京津冀、長三角都有治理大氣的協調機構,不過級別都比較低。京津冀的協調機構在北京環保局的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協調處,主要負責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辦公室文電、會務、信息等日常運轉工作。
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博士彭應登指出,真正治理霧霾的話,跨區域的大氣治理機構要能進入實際的操作層面,不能是務虛,業務管理上要更加接地氣。
比如,這個機構的作用不應只是在霧霾嚴重時進行預警和治理,而是要致力于消除霧霾源頭,關停或整改制造污染的企業。這將涉及到一些地區未來經濟增長、居民收入增加以及財政收入從何而來的問題。
中國社科院城市所副研究員張瑩認為,關停北京周邊的污染企業涉及到大批人的就業問題,是一個博弈和協調的過程,但是河北地區工業燃煤是霧霾的主要成因,這是共識。“像APEC藍的出現,說明霧霾不是治不好,而是如何能見到一個長期的效果。”她說。
根據此前河北黨代會消息,河北在未來五年將全面消減廊坊、保定和張家口的鋼鐵產能,秦皇島等地鋼鐵產能也要減半。北京市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則提出了要建立環保警察的消息,這與河北建立環保警察的情況類似。這些跡象也表明,治霾已經取得了一些共識并在可能的領域逐步開始一致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