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訪談 | 發展核能、光熱等清潔能源大有可為
——訪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楊長利
編者按: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低碳發展。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廣核”)作為一家以核能為主要特色的能源央企,堅定發展核、風、光等多種清潔能源,成效顯著。就推進清潔能源發展話題,求是網記者采訪了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楊長利。
求是網記者: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請您結合中廣核的實踐,談談對發展清潔能源、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認識。
楊長利委員: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能源領域是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主戰場。我國風電、光伏等資源豐富,發展新能源潛力巨大。經過持續攻關和積累,我國多項新能源技術和裝備制造水平已全球領先,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潔電力供應體系,2023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占比過半,歷史性超過火電裝機,非化石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我們要順勢而為、乘勢而上,以更大力度推動我國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為共建清潔美麗的世界作出更大貢獻。
中廣核堅持走清潔能源發展之路,積極踐行國家雙碳戰略,發揮清潔能源主力軍的示范引領作用。2023年中廣核全年實現上網電量3338億千瓦時,較上一年增長234億千瓦時。全年清潔能源上網電量等效替代標煤消耗超1億噸,減排二氧化碳超2.6億噸,環保效益相當于種植了75.1萬公頃的森林。
求是網記者: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近年來,我國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正穩步推進,成為我國核電領域科技創新的代表。請您結合“華龍一號”談談中廣核以科技賦能清潔能源高質量發展的思考與實踐。
楊長利委員:
1994年,隨著大亞灣核電站全面建成投產,中廣核誕生在南海之濱——深圳特區,開啟了創建世界一流清潔能源集團的綠色發展之路。中廣核走過了一條“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核電發展道路,實現了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華麗轉身。
“華龍一號”是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也是當前世界核電市場上最具競爭力的三代核電機型之一。“華龍一號”不僅打破國外核電技術壟斷與知識產權限制,實現了核電從跟跑到并跑的跨越,而且帶動了一批核電裝備制造業和關鍵核心技術的發展。例如,超大型鍛件、690合金管、核級焊材等關鍵材料加工制造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改變了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數字儀控系統等關鍵設備實現了國產化。
2023年3月25日,我國西部地區首臺“華龍一號”——中廣核廣西防城港核電站3號機組正式投產發電,帶動產業鏈上下游5400多家企業實現400多項關鍵設備自主化。防城港核電站3號機組首循環能力因子達98.2%,創國內三代堆最優紀錄。目前,防城港核電4號機組已完成冷試、熱試、首次核燃料裝載等重要工程節點,計劃今年上半年投入商業運行。
“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的這一點,正是中廣核持續發力的地方。我們在核能綜合應用領域也實現了一系列的技術創新突破。比如,我們形成了以自主研發核安全級數字化儀控平臺——“和睦系統”為代表的一批重大標志性科研攻關成果,并實現了相關成果的落地應用。我們聯合清華大學自主研發國內首創、國際領先的電子束處理特種廢物技術,也已在多個環境治理領域成功應用,一批示范項目已建成,還有的項目正在建設。
求是網記者: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促進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積極有序發展光能源、硅能源、氫能源、可再生能源。”請您談談中廣核在發展清潔能源上的成效和打算。
楊長利委員:
作為我國清潔能源發展的主力軍,中廣核堅持以核能為特色,大力發展核、風、光、儲等清潔能源,在運在建清潔能源裝機容量已突破1億千瓦。
核電是安全可靠經濟的清潔低碳能源,為保障能源電力供應、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我國大陸首座百萬千瓦級大型商用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已安全穩定運行30年。截至2023年底,大亞灣基地6臺機組累計上網電量達9391億千瓦時,其中輸送香港電量超3104億千瓦時,為粵港澳大灣區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清潔電力。
因應時代變化和能源革命,我們在大力發展核電的同時,積極進軍非核清潔能源,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建成投產中廣核內蒙古興安盟300萬千瓦風電項目,開工建設了大規模近海樁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項目中廣核煙臺招遠400兆瓦海上光伏項目。加快落地甘肅玉門、青海德令哈二期等一批“光熱+”特色基地項目。2023年國內新能源新增投運裝機容量超過1000萬千瓦,全年實現上網電量超過730億度,同比提升22%。
中廣核正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核心競爭力和增強核心功能,更好發揮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作用。重點開展“華龍一號”、小堆、先進核燃料、光熱、高端工控系統設備、核醫學等領域科技攻堅,確保戰略主動。積極開展新技術、新工具、新工藝等創新應用,切實提升新質生產力,加快實現“清潔能源+”戰略在更多典型場景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