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國的正北方,內蒙古自治區不僅是我國向北開放的橋頭堡,也是我國向南賦能的能量線。
廣袤的內蒙古大草原上,一臺臺風機迎風而動。一臺風機轉一圈,將大自然的風轉化為近2度的清潔電。風機轉一圈,可點亮一個家用燈泡40小時,讓風扇工作30小時,夠一臺電視機開20小時,讓一臺冰箱運轉30個小時。
目前,內蒙古風電總裝機容量達到39960千瓦。截至6月底,內蒙古全區光伏發電站累計裝機容量1767.6萬千瓦。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內蒙古新能源也走進一個歷史發展的大風口。內蒙古按照新發展理念、全產業鏈思維,聚焦落實內蒙古五大任務,提出“兩率先、兩超過”目標。要在全國率先建成以新能源為主體的能源供給體系、率先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到2025年新能源裝機規模超過火電裝機規模、2030年新能源發電總量超過火電發電總量。
加速變綠,打好組合拳
內蒙古庫布齊沙漠延綿400公里,面積達1.56萬平方公里,神似黃龍橫臥于黃河“幾”字彎中。
這個曾經的生命禁區,如今每年產出相當于20個三峽大壩的綠色電量。它的隱秘武器,便是沙漠上一眼望不到邊的光伏板。
截至2023年,庫布齊沙漠的光伏發電治沙項目已經累計投產91萬千瓦,累積發電量已達65億千瓦時。
放大眼界,包括庫布齊沙漠在內的整個內蒙古,變綠的速度正在加快。
作為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近年來內蒙古積極調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推動能源體系向綠色轉型。“十三五”的最后一年,內蒙古新能源裝機首次超過煤電新增裝機,電力供給綠色轉型迎來重要里程碑。
近年來,內蒙古能源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截至今年4月底,內蒙古新增新能源并網裝機531萬千瓦,是2022年同期規模的5倍,并網總規模6713萬千瓦,裝機占比37.5%,較去年同期提高2.4%。新能源發電量567億千瓦時,占比24.4%,同比提高2.8%。
在綠色發展的快車道上,2022年,內蒙古跑出新能源發展的加速度。全力推動新能源規模化、基地化開發,新能源完成投資1300億元,是2021年的5倍多。截至2022年底,全區已并網新能源裝機規模達到6182萬千瓦,占電力總裝機的36.5%,同比增長1.3個百分點。新能源發電量保持快速增長,全年新能源發電量1335億千瓦時,超過三峽電站的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20.6%;連續兩年成為全國唯一風電光伏發電電量超過1000億千瓦時的省區。
就具體產業而言,內蒙古近年來打出的是一套組合拳。在內蒙古巴彥淖爾、鄂爾多斯和庫布齊沙漠等地區,隆基綠能的光伏板在日光照射下閃閃發光——這家公司正在打造以荒漠治理和采煤沉陷區治理為主要應用場景的光伏電站。而位于呼和浩特市賽罕區的中環產業園展廳,閃閃發亮的單晶硅棒、晶瑩剔透的石英坩堝也分外引人注目。
與隆基和中環同行的,還有遠景、明陽、天合、晶澳、金風等頭部新能源企業。內蒙古聚焦產業鏈頭部企業,確定了第一批鏈主企業短名單,推動設立新能源裝備制造發展基金,制定了風電、光伏裝備制造產業鏈全景圖,全力補齊產業鏈短板斷點,先后引進30余家鏈主頭部企業,已形成風電整建制配套能力500萬千瓦,光伏組件供給能力1000萬千瓦,形成風電、光伏裝備制造全產業鏈配套供給能力,新能源全產業鏈發展邁出了從無到有、由零到整的關鍵一步。
為了維持新能源發展增速,內蒙古新能源投資熱度持續升溫: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區清潔能源在建項目總投資超過5000億元,在建和擬建的新能源規模超1.6億千瓦,約占全國1/3。
圖為達拉特駿馬電站。
大基地助力,構建新型電力系統
內蒙古在加快建設的新型電力系統新在哪里?新型電力系統的一個新特點是新能源占主體。
“綠色轉型是一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夠未立先破”,“立”,便是包括新能源在內的清潔能源的發展。大基地,是這一發展的重要載體。
風電、光伏基地化開發是支撐。內蒙古2030年規劃建設沙漠大基地裝機總量1.55億千瓦,相當于14個上海市的峰值用電需求,相當于19個北京市的峰值用電需求。
因此,內蒙古全力推進四大沙漠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爭取國家“十四五”期間在內蒙古規劃建設4個大基地、配套4條外送通道,外送新能源4800萬千瓦、配套火電1600萬千瓦,內蒙古規模占全國的1/3,蒙西至京津冀、庫布其至中東部、賀蘭山至中東部等3個項目實施方案已獲批,分別由三峽集團、華能集團、華電集團牽頭建設,烏蘭布和基地近期有望獲批。
內蒙古積極推動國家第一批、第二批風光基地建設,第一批2020萬千瓦項目已全部開工,第二批1188萬千瓦項目正在開展前期核準及開工前手續辦理,第三批1170萬千瓦大基地項目近期將獲得批復。
得益于內蒙古優質的大基地及風光資源稟賦,2022年,內蒙古超越廣東省成為發電量最高的地區,位居發電量第一名,而且實現了前五名中唯一發電量同比增長。
保供排頭兵,以綠色能源保證國家能源安全
作為全國發電冠軍,自2013年起,內蒙古歷年外送電量也是全國第一。作為國家重要的電力供應基地,自1993年第一條外送華北500千伏輸電線路投運以來,內蒙古電力外送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跨越發展。
目前,內蒙古新能源電力外送范圍覆蓋華北、東北、華東、西北地區,實現了電力資源更大范圍的優化配置。2022年,全區電力總裝機達到1.73億千瓦,新能源裝機達到6500萬千瓦,外送電量達到2640億千瓦時,外送電量占全國的1/6。
今年一季度,內蒙古通過“四交三直”7項特高壓輸電通道,外送電量31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1.28%,創歷史新高。
送電比例中,內蒙古的新能源比例也在提升。為了增加新能源發電外送,內蒙古圍繞電力外送新建通道和既有通道,已批和待批新能源規模超1億千瓦,占全國的1/3,位列全國第一,全部并網后將顯著改善能源生產結構、消費結構。
2022年,國網蒙東電力開工建設了京泰酸刺溝電廠送出工程等6項特急能源保供工程,興安中廣核百萬千瓦級風電一期送出工程并網發電,這些工程依托大電網優勢和靈活的電力交易機制,使得“蒙電外送”規模不斷擴大。
內蒙古在全國率先創新提出6類新能源市場化消納模式,推動實施源網荷儲一體化、風光制氫一體化、燃煤自備電廠可再生能源替代、園區綠色供電、火電靈活性改造、全額自發自用等6類新能源應用場景,已批復實施112個相關項目、總裝機規模超過3000萬千瓦,通過市場化方式為新增負荷配置相應規模新能源,實現新能源自發自用和能耗總量、碳排放、用能成本降低,達到“一石四鳥”的效果。
內蒙古持續提升存量通道新能源外送規模,全區外送電力中新能源占比提高至17%,為全國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綠色動力。在全國率先啟動蒙西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出臺簡化電網項目審批流程7條支持措施,前期手續平均減少一半時間;實施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106萬千瓦;烏海120萬千瓦抽水蓄能電站開工建設,上報11個站點核準計劃,總裝機容量1250萬千瓦,用更多綠電點亮萬家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