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瞰見未來——2022年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新年論壇”在上海舉行,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以“思想接力”的形式為大家呈現了一場“全天候”的思想盛宴。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光電研究院院長褚君浩圍繞第四次工業革命及智能時代的技術趨勢進行了精彩分享。
第四次工業革命以智能化為特征
第一次工業革命以機械化為特征,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氣化為特征,第三次工業革命以信息化為特征。那么,第四次工業革命以何為特征?又有哪些驅動力?
在褚君浩看來,“我們現在處于第三次工業革命高度發展的時候,也是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醞釀,智能時代開啟的時候。智能時代的特點就是智慧融入物理實體系統之中,總的趨勢就是智能化。”
褚君浩指出,“我們的信息基礎是互聯網、傳感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以及最新出現的元宇宙,體現出明顯的數字化、智能化的特征。”
在談到背后的驅動力時,褚君浩表示,首先來自能源和環境問題。“比如,2021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的研究就聚焦地球氣候,闡明了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如何導致地球表面溫度升高以及地球氣候要如何變化。這迫使人類尋求科學與技術上的突破。”
第二個驅動力來自于人類對更加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譬如我們從傳統的電視、到液晶大屏電視,未來可能是裸眼立體電視。
第三則是信息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為工業革命創造了條件。“我們基于物質科學新發現和微納米器件制造新技術,基于腦科學和認知科學發展促進了高度智能化,信息技術在不斷地發展,數字、物理和認知網絡將實現高度融合,人類將處于無所不在的網絡之中。”
智能時代有五大技術趨勢
在談到智能化時代的技術趨勢時,褚君浩認為存在五個方面的技術態勢:以能源互聯網、分布式能源系統為代表的智能化低碳技術;以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為代表的智能化復雜體系;以先進材料、極端制造為代表的智能化制造技術;以修復技術、智慧醫療為代表的智能化診斷技術以及傳統工業的智能化升級。
褚君浩強調,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是低碳技術。“發展低碳技術,實現雙碳目標,解決能源環境問題,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這點至關重要。”
“目前,化石能源越來越少,而我們全球太陽能資源還是非常豐富的。籠統計算,假如太陽能利用率15%,則只需要將13萬平方公里土地(大約等于我國10%的荒漠區)的太陽能轉化,就可以滿足全國一年的能源需求,”褚君浩表示。
褚君浩建議,現在不僅要發展太陽能技術,包括光伏、光熱、光化學、光生物,要發展智能化分布式能源系統和能源互聯網技術,還要進一步因地制宜地推廣太陽能技術廣泛應用。
褚君浩認為,第二個重要的關注點應該是人工智能與智慧城市。這里面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核心技術,一個是實時感知,一個是智慧分析。
實時感知,主要依靠傳感器和芯片,比如我們對地觀測和探空探測,都是依靠實時感知的傳感器。“此前,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的FY4號氣象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地球靜止軌道的大氣高光譜垂直探測,可在3萬6千公里對大氣實現高精度溫度、濕度參數的垂直結構觀測,相當于對大氣進行CT掃描,”褚君浩介紹到。
實時感知之后,就是如何智慧分析。“我們處在波動世界的大數據中,有機械波、電磁波、引力波,它們有頻率、強度、位相、偏振等特征,對大數據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這需要智慧分析。而智慧分析主要依靠模型分析和大數據分析以及智能芯片,”褚君浩表示。
褚君浩指出,比如某個地方的水稻產量分析,可以用無人機收集水稻的光譜,把這個光譜與數據庫比對,就可以知道水稻畝產是多少了;又比如需要探測某個地方有沒有鈾礦,將這個地方的波譜搜集起來,和數據庫進行對比,就可以定位到可能有鈾礦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