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內蒙古自治區兩會上,自治區政協委員,民革內蒙古區委專職副主委洪冬梅建議建設國家綠色清潔能源基地。
洪冬梅認為:內蒙古新能源基地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一是新能源外送受制于網架結構和省區間壁壘,跨省輸電通道利用率低、經濟性不高,并網輸出困難。當前,外送通道配套電源規劃建設滯后,利用率、配套新能源占比較低。由于受電端地方政府優先發展、調度本地發電廠,新能源外送電價低于蒙西燃煤標桿電價,
新能源企業成本壓力較大。二是新能源電源電網考核和輔助服務費用呈遞增趨勢,全面平價壓力增大?!笆濉眱让晒艈有履茉词袌龌{和利用,電價最低達到0.26元,新能源發電企業主要依靠國家補貼盈利。“十四五”期間,集中式開發的風電、光伏項目國家補貼都已取消,加之儲能、調峰等投入,新能源發電成本大幅上升?!笆奈濉比缋^續保持“低電價”政策,勢必影響全社會對新能源的投資意愿和新能源本身的長期發展。三是能耗“雙控”和碳達峰背景下,新能源就地消納面臨較大挑戰。內蒙古“十四五”期間實施新能源倍增工程,新投產新能源裝機5000萬千瓦左右。由于新能源電源出力需要常規電源的支撐與調峰,煤電是目前全區唯一的基礎性調峰電源。在存量火電機組調峰潛力用盡后,內蒙古新能源將很難實現就地消納。同時,本地新增電力需求、消納空間不足,國家對新能源發電項目建設實行指標管理,部分通道仍為純常規煤電機組配套通道,可再生能源并網消納面臨諸多挑戰。四是國土空間規劃、儲能技術研發滯后對新能源基地建設、發展潛力影響較大。內蒙古60%的風光資源主要分布在生態紅線、基本農田等區域,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但可開發資源有限。同時,內蒙古大規模儲能、碳捕集封存技術瓶頸尚未突破,雖然發展風電、光伏等新能源潛力巨大,但新能源大規模上網消納受調峰能力制約,巨大潛力難以發揮。五是新能源裝備制造及光伏產業規模小、附加值低,對產業鏈延伸帶動不夠。雖然多家國內知名風電制造企業均落地內蒙古,鄂爾多斯、包頭、呼和浩特等地區硅產業基地初步形成,但內蒙古新能源裝備制造行業產值較小,高端裝備制造仍是空白。
洪冬梅建議:強化規劃引導,促進新能源基地建設可持續發展。一是合理把控新能源開發節奏,統籌推進源網荷儲協調發展,避免快速開發引起產能過剩,將電網規劃列入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同步推進、適度超前。二是加強多規合一及行業管理銜接,嚴格涉及生態紅線、生態保護區、敏感地類的項目前期開發管理工作,項目布局要與沙漠、采煤沉陷區、露天排土場治理,邊境生態屏障建設相結合。三是培育提升區屬國有能源企業的行業影響力,在資源開發、項目指標等方面給予支持,使之成為落實新能源發展戰略和建設現代能源經濟示范區的重要抓手。爭取政策支持,著力擴大新能源基地并網消納、就地消納。推動落實國家特高壓電力外送通道輸送新能源比例不少于50%的設計要求,提高電力外送通道中可再生能源輸送比例?!笆奈濉逼陂g,內蒙古亟需國家支持構建“網對網”高比例大規模新能源安全智能外送通道,進一步完善新能源跨省市場化交易機制,消除省區間壁壘。同時,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建設大型儲能設施,提高新能源就地消納能力。發揮蒙西電網優勢,加快構建新一代高比例新能源電力系統。一是統籌推進“源網荷儲”協同發展。在電源側,繼續加快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推動自備電廠參與新能源消納挖掘傳統電源調峰潛力,探索建設系統友好型新能源電站,促進各類電源互補互濟;在負荷側,進一步提升傳統工業負荷靈活性,通過市場機制改變傳統“源隨荷動”的模式,促進新能源電力消納,建設堅強區域電網,保障新能源自用和大規?!熬W對網”柔性直流外送。二是提升電力工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強新一代電力系統頂層設計,建設安全可靠、經濟高效、開放共享的電力能源互聯網平臺。開展數字化重點工程示范,推動電力工業數字化轉型,努力實現規劃設計、工程建設、裝備制造、設備運行數字化。落實綠色低碳發展戰略,完善促進新能源基地建設發展的政策機制。一是統籌優化“風光水火儲”一體化、“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規劃布局,推動相關項目優先納入國家電力發展規劃,積極爭取內蒙古“兩個一體化”重點項目在全國率先試點示范。二是進一步發揮內蒙古電力多邊交易市場優勢和作用,建立完善統籌發揮電力輔助服務、中長期交易和現貨交易作用的綜合能源市場體系。三是再爭取新增適當容量的應急調峰煤電機組并進一步完善支持煤電機組清潔高效利用、服務新能源發展的政策保障機制。四是制定促進新能源就地開發利用的政策,支持新能源項目就地配置一定比例電化學儲能,推動儲能技術發展,探索儲能商業運行模式。推動電動汽車充電樁和可再生能源制氫、制冷等建設工作。對清潔能源供熱項目的立項審批開通綠色通道,在電源及管網接入的路徑規劃審批和熱源用地等方面出臺支持政策。開展“綠色高效清潔能源項目”的申報及補貼制度,進一步提高供暖設備企業、供熱企業的參與度。將電供熱納入新興扶持產業名錄。推動建立電化學儲能、抽水蓄能、光熱電站等商業化運行機制。五是支持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發展,依托重大能源工程、以供帶需,推動關鍵新能源裝備技術攻關、實驗示范和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