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印發《甘肅省“十四五”制造業發展規劃》和《甘肅省“十四五”工業互聯網發展規劃》的通知。通知指出,積極培育壯大新興和高技術產業,加大投入力度,在電池、儲能和分布式能源、氫能、集成電路等新興和高技術產業領域積極布局,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與產品,加快培育“硬科技”企業,到“十四五”末,初步形成產業體系新支柱。
在儲能與分布式能源產業領域,通知明確提出:
發展以調峰調能為主的太陽能光熱發電產業、太陽能光伏/光熱裝備和分布式新能源技術綜合應用體,實現新一代光伏、光熱、大功率高效風電、生物質能、新興儲能裝置等產業化。推動建立新能源發、輸、儲、用、造一體的產業體系。
太陽能光熱產業方面,積極發展高性能太陽能選擇性吸收真空鍍膜,建設綠色鍍膜成套設備生產基地。推廣應用大規模光熱發電站集成方法、低成本聚光器、高溫真空吸熱管、高溫儲熱放熱系統,發展光熱熔鹽泵閥裝備。加快形成太陽能電池與組件、光伏支架、光伏玻璃、控制系統及光伏電站成套設備制造的完整產業鏈,逐步壯大光熱光伏發電設備制造業規模。圍繞新型高效晶硅電池和組件、薄膜及其他新型光伏電池和組件新一代光伏逆變器及系統集成設備等開展科技攻關。
通知強調,光熱發電產業發展路徑為:
(1)依托太陽能光熱發電項目建設,加大線性菲涅爾式、塔式、槽式太陽能聚光發電系統關鍵設備技術攻關,提升太陽能光熱發電全產業鏈設備制造能力。
(2)加快太陽能光熱產業的自主化國產化,打造全國領先的太陽能光熱產業示范基地。
在其他領域關于光熱產業方面,通知要求:
在玻璃和特種玻璃領域,大力發展低輻射鍍膜玻璃及板材、真(中)空玻璃、光伏光熱一體化玻璃及制品。
在煤制化肥產業,依托白銀銀東化工集中區,重點發展合成氨,配套尿素、硝酸、硝硫基復合肥、尿素硝銨溶液、液體二氧化碳、三聚氰胺、液氧、液氮、液氬、高純氫、無機催化劑等化工產品。
在先進鋼鐵材料方面,以優質不銹鋼、硬質合金鋼、高性能碳鋼為基礎,積極開發先進軌道交通用鋼、熔鹽塔式光熱發電儲熱系統用耐熱不銹鋼等結構性、功能性新型鋼材。
原文如下:
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甘肅省“十四五”制造業發展規劃》和《甘肅省“十四五”工業互聯網發展規劃》的通知
甘政辦發〔2021〕120號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蘭州新區管委會,省政府各部門,中央在甘各單位:
《甘肅省“十四五”制造業發展規劃》和《甘肅省“十四五”工業互聯網發展規劃》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1年12月31日
(此件內容有刪減)
甘肅省“十四五”制造業發展規劃
為加快我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制造業在“產業興省、工業強省”中的基礎性作用,圍繞“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大力實施強工業行動,認真貫徹落實《甘肅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特制定《甘肅省“十四五”制造業發展規劃》。
一、發展基礎與環境
(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期間,我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緊抓重大機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克服不利因素,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制造業發展穩中求進,取得了顯著成績。
規模效益穩步提升。全省工業規模穩中有升,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4.6%,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保持相對穩定,平均27.1%。制造業生產效率穩步增長,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速6%左右;制造業競爭力明顯提升,質量競爭力指數從2015年的80.3增加到2020年的82.5。
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研發投入和產出明顯增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到0.6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活動企業占比達到22.9%,規模以上制造業每億元主營業務收入有效發明專利數達到0.41件,新增公共技術服務平臺30家。制造業創新體系初步建立,共認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53家,認定省級技術創新示范企業122家(其中國家級技術創新示范企業16家),培育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29家,認定省級行業技術中心57家、企業研究院5個;推薦認定國家備案眾創空間32家、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1家、省級眾創空間135家,認定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2家、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44家、小微型企業創新創業示范基地4家,打造創業就業孵化平臺200個。新產品備案200余項,鑒定新產品新技術180多項,實施技術創新項目944項。
“兩化”融合深入推進。深入實施“互聯網+制造”行動計劃,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47.8%,關鍵工序制造設備數控化率達到43.2%;推動17家企業通過“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對標評估,云制造、云設計等制造業新模式不斷涌現;工業云平臺建設成效顯著,成立甘肅省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蘭州)基礎平臺基本建成,蘭州市工業互聯平臺建成運營,依托酒鋼集團、蘭石集團等建成的行業性工業互聯網平臺獲國家支持。
綠色制造體系初步建立。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支持實施綠色化改造重大項目7個,形成各具特色的綠色設計平臺、綠色關鍵工藝突破、綠色供應鏈系統等綠色系統集成模式,在工信部綠色制造示范創建中,共認定綠色工廠28家、綠色產品12種、綠色園區5家、綠色供應鏈示范管理企業1家。開展甘肅省綠色制造體系名單認定,綠色工廠38家、綠色產品8種、綠色園區3家、工業節水型企業17家。
中小企業發展勢頭強勁。深入落實《中小企業促進法》等法律法規和《甘肅省促進中小微企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等中小企業扶持政策,支持中小企業健康發展。引導和鼓勵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累計認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19戶,認定為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29戶。特別是2017年以來,規上工業中小企業表現出強勁發展勢頭,占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由28.4%提高到34.8%。
轉型發展成效顯著。堅持改造傳統和培育新興并舉,強力推進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傳統優勢產業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改造,建成酒鋼集團7號高爐優化升級、蘭州石化公司24萬噸/年乙烯產能恢復、金川公司30千噸/年動力鋰離子電池用三元前驅體等項目。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加快,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和發展優勢轉變,形成了新興接續產業的有力支撐;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能源及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初具規模,精細化工、數字智能等有較大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加快布局,制造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同時,我省制造業發展仍存在一些深層次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制造業基礎能力不強,公共服務能力配套尚待完善,關鍵基礎能力對外依存度高,新型基礎能力亟待強化。二是產業鏈水平不高,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很多企業原材料和市場“兩頭在外”,尚未形成較強的產業鏈生態控制能力。三是制造業發展新動能不足,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緩慢,傳統制造業占比較高,新興制造業占比偏小,技術裝備水平較低,高端供給能力不足,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新動能亟待培育。四是民營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產業生態尚未形成。
(二)發展環境。
“十四五”時期,我國處于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制造業發展潛力巨大、空間廣闊,我省處于多重機遇疊加期,發展機遇主要有:
國家重大決策部署拓寬我省產業發展新空間。搶抓“一帶一路”最大機遇,發揮承東啟西、連南通北區位優勢,強化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產能合作,切實打造“甘肅制造”品牌,為構建國際競爭新優勢創造了廣闊空間。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將有力促進東西部產業合作,提升創新能力和要素配置能力,為制造業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提供了政策空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我省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以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產業選擇空間。
國家新發展格局確立我省產業發展新基調。國家推動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推動我省制造業深度參與國家產業鏈供應鏈布局,積極融入國內大市場,推動現代流通體系大循環縱深發展,打造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支撐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鏈接點,形成國家內循環的優質原材料供給基地和精深加工、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新材料等一批新興產業基地。
國家創新核心地位支撐我省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國家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我省進一步發揮創新平臺載體作用、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壯大創新人才隊伍、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加快建設創新型省份,努力把我省打造成西部地區創新驅動發展新高地,有利于制造業優化升級,建設現代產業體系。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我省產業發展條件。國家推動西部地區基建補短板,我省在新型信息通信網絡、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5G、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融合基礎設施,重點實驗室和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等創新基礎設施等領域擴大有效投資,發展條件將得到極大提升和改善,為我省用好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大力發展服務型制造、智能制造,促進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重構我省制造業體系,推進制造業邁向中高端開辟了新路徑,創造了新條件。
系列政策組合開創我省產業發展新局面。“十三五”期間,省委省政府先后出臺《中國制造2025甘肅行動綱要》《甘肅省推進綠色生態產業發展規劃》《甘肅省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甘肅省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專項行動“1+N+X”政策體系》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確了制造業發展的重點方向和路徑,產業興省、工業強省深入實施,政策效應的持續釋放將開創我省產業發展新局面。
在看到發展機遇的同時,也深刻認識到,“十四五”期間我省和全國一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是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市場供需雙側受擠壓,全球供應鏈體系運轉發生重大變化,對我省制造業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消費結構快速轉型,一方面“消費下沉、精準消費、精致消費”固然能釋放更多增長潛力,但另一方面這些變化也迫使我省制造企業提升快速響應、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能力。三是資源環境要素約束趨緊,企業綜合成本上升,制約了我省制造業的發展。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以技術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堅持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持續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壯大新興和高技術產業,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構建特色鮮明、功能明確、梯度有序、運行高效的現代產業體系,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加快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為產業興省、工業強省提供堅實支撐。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市場主導和政府引導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調動市場主體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產業引導和市場監督的作用,系統利用政策杠桿和調控機制,通過規范市場、搭建平臺、加大扶持,努力營造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形成政府、市場和企業間的良性耦合。
2.堅持問題導向和創新引領相統一。聚焦制造業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針對產業發展的痛點、堵點和難點,整合各方資源,創新體制機制,根治痛點,疏通堵點,破解難點,實現產業發展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和從優變強的高級化跨越。
3.堅持內生驅動和開放帶動相促進。圍繞制造業發展短板弱項,加速推進自主產品和技術應用成熟,形成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以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契機,深化拓展國際合作和區域合作,積極承接產業轉移,依靠外力打破路徑依賴,帶動制造業向中高端躍升。
4.堅持優化存量和做大增量相銜接。推動傳統優勢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實現提質增效,再造傳統產業新優勢;積極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工業發展新引擎,構建存量支撐增量、增量牽引存量的工業高質量發展格局。
(三)發展目標。
制造業規模持續壯大。“十四五”期間,全省制造業實現穩步增長,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6.5%左右,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5.5%左右,到2025年,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8%以上,形成對全省經濟的強力支撐。
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到2025年,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應用為牽引的制造業區域創新體系進一步完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達到1.0%,規上工業有研發活動企業占比達到25%,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技術創新平臺,研發一批有較大影響帶動作用和推廣價值的前瞻性技術和共性關鍵技術,攻克一批影響和制約產業發展的重大技術難題,轉化應用一批技術水平高綜合效益好的重大科技成果,制造業整體技術水平得到明顯提高。
強基升鏈取得新進展。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到2025年,公共服務能力全面配套,關鍵基礎短板有效緩解,新型基礎能力布局基本完成,培育形成400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認定100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產業基礎能力顯著增強。產業鏈短板明顯改善,產業鏈韌性和協同性進一步增強,產業鏈效益大幅提高,打造6個具有重要地位的千億級制造業優勢產業集群,形成5個具有競爭優勢的百億級制造業產業集聚區。
智能制造水平不斷提高。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制造業重點領域應用取得明顯進展,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80%,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60%。積極推進5G網絡覆蓋,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規模以上企業智能制造示范推廣有效展開,建成100個以上智能工廠(車間),其中重點企業各建成2個以上智能工廠(車間)。
綠色制造水平顯著提升。制定有色冶金、石油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目標和任務。到2025年,傳統制造業綠色制造關鍵共性技術實現產業化應用,物耗、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強度顯著下降。綠色制造體系初步建立,基本建成較為完善的綠色制造評價標準體系和認證機制,初步形成綠色制造市場化推進機制。積極推進綠色園區、綠色工廠建設,推廣普及綠色產品。
制造業競爭力不斷提升。到2025年,入圍年度中國制造業500強企業數量(家)顯著增加,質量競爭型產業、裝備產業和出口領域的產品質量顯著提升,重點企業品牌培育體系不斷完善,形成特色鮮明、影響力強的產業集群區域品牌。
2035年遠景目標:制造業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大幅提升,制造業結構明顯優化,建成甘肅特色現代化制造業體系,引領和帶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
(四)總體思路。
聚焦一個目標,緊抓四大重點,打造三條產業集聚帶和六大產業集群,建設五大產業集聚區,推進實施八大任務,推動制造業實現動力變革、效率變革和質量變革,加快向中高端躍升。
一個目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四大重點:持續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壯大新興和高技術產業,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三條產業集聚帶:沿黃河流域生態產業集聚帶、河西走廊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集聚帶和隴東南先進制造產業集聚帶。
六大千億級產業集群: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數字智能、生物醫藥、新材料和相關融合產業等6個具有重要地位的千億級產業集群。
五個百億級產業集聚區:高端裝備制造、精細化工、煤炭高效利用、醫療裝備和新型建材5個百億級產業集聚區。
八大重點任務:深化結構調整、堅持技術創新、實施強基升鏈、加快兩化融合、聚焦綠色制造、加大企業培育、強化產業協同、深化開放合作等8大重點任務。
三、發展重點
(一)持續提升傳統優勢產業。
堅持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推動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煤炭高效利用、農產品加工、新型建材等傳統優勢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實施產業基礎能力提升行動,開展提升產業鏈水平攻堅行動,圍繞重點產業做好產業鏈供應鏈整體設計和推進實施,積極融入國內國際產業鏈,提高傳統優勢產業活力和綜合競爭力。
1.石油化工產業。
發展目標:建設蘭州石化、玉門油田和慶陽石化3個產業基地,打造丙烯、芳烴和精細化工3個產業集群,建成1—3個國家級或國家地方聯合共建工程創新平臺,培育10—20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力爭2—3家獲得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骨干企業研發投入平均達到年營業收入的5%以上。到2025年,力爭石化工業產值達到2000億元,形成千億級產業集群。
發展領域:
——煉油。依托蘭州石化基地,減柴油和“三苯”產品,力爭46萬噸/年乙烯擴能改造項目落地建設,乙烯形成150萬噸/年產能。依托玉門油田,發展可再生能源制氫,挖掘有限資源條件下的組分分質梯級利用,在特種液壓油和環保溶劑油領域,豐富產品品種和結構。
——丙烯產業。以蘭州為核心,輻射白銀,大力發展管材、熔噴布、汽車用品等聚丙烯專用料產業鏈,做優做強丙烯腈—聚丙烯腈—高性能碳纖維產業鏈,力爭發展丙烯酸—高吸水性樹脂—衛生用品產業鏈、環氧丙烷—聚醚多元醇產業鏈,形成特色丙烯產業集群,帶動管材加工、化工新材料、涂料等行業快速發展。
——芳烴產業。圍繞三苯(苯、甲苯和二甲苯)資源,重點發展衍生物、特種丁腈橡膠/高抗沖聚苯乙烯產業鏈、聚氨酯和高端聚酯產業;依托重芳烴發展偏苯三酸辛酯精細化工產業,打造芳烴產業鏈群,帶動工業包裝、電線電纜和精細化工等行業發展。
發展路徑:(1)推進蘭州石化“減油增化”、玉門油田“特色發展”和慶陽石化“煉化一體化”,優化油品結構,打造丙烯和芳烴兩大產業集群。對接合成橡膠、合成樹脂塑料、電子等領域,打造精細化工產業集群。(2)立足相關工業園區資源供給、環境容量、安全保障和產業基礎等條件,重點建設蘭州新區化工園區、白銀銀南化工集中區、玉門市老市區化工工業園、玉門東建材化工工業園、高臺鹽池工業園。(3)推進石化產業“三化”改造,優化生產過程,實施全生命周期管控一體化,建設智慧煉廠,推進綠色制造。(4)在煉油、烯烴、芳烴、合成橡膠、工程塑料、高性能氟材料、聚氨酯材料、高性能纖維材料和精細化工中間體等領域規劃布局重大支撐項目,因地制宜、依產施策、增減結合,突出技術優勢、產業特色,有序推動重點項目突破。
2.有色冶金產業。
發展目標:建設金昌國家有色金屬產業基地、蘭白有色金屬產業基地和嘉峪關冶金產業基地,進一步提升選冶、加工環節關鍵工藝數控化水平、資源保障程度和二次資源利用率。到2025年,保持有色金屬產品產量在國內領先地位,力爭有色冶金產業總產值達到3500億,形成千億級產業集群。
發展領域:
——鎳鈷加工。提高有色金屬冶煉技術水平,提升產品品質,發展鎳基不銹鋼、高溫合金等產品,延伸鎳鈷金屬深加工能力,打造國內外領先的有色金屬產業基地。
——先進鋼材加工。強化發展高品質碳鋼線棒材、碳鋼板帶材、不銹鋼板帶材、特殊鋼、合金鋼及深加工,補充發展高碳合金、炭素等鋼鐵輔助材料,延伸發展面向大型工程建設、工程機械制造、軌道交通設備、家電制造等下游產業需求的高性能、高品質優質鋼。
——精品銅鋁加工。發揮資源和銅鋁冶煉加工優勢,進一步提高冶煉加工技術水平,強化發展無氧銅桿、傳統電線電纜和特種電纜、超微細電磁線、超薄銅箔、銅合金帶材、鋁型材、鋁模板、鋁彩板等,延伸發展高純銅、白銅系列、高性能銅、高強度輕量化鋁材等有色金屬新材料,形成有色金屬高端精深加工產業集群。
發展路徑:(1)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和工程,提高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創新能力,重點推進低品位復雜難選礦石選礦和冶煉、“三廢”無害化處理、二次資源綜合利用和再生、高性能鎳鈷銅鋁及稀土等功能材料、大數據與智能技術應用等。(2)建立高效協同的研發設計、生產集成應用平臺,響應下游用戶個性化定制、加工配送等需求,推進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提高增值服務能力。(3)加快傳統有色金屬加工產業向新材料、高端制造、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化升級。
3.煤炭高效利用產業。
發展目標:以煤炭清潔高效轉化技術為依托,以產品高端精細化和效益最大化為目標,建設隴東煤制烯烴聚烯烴、蘭白煤制化肥以及河西煤炭資源分質利用三大基地。到2025年,全省煤炭資源清潔高效利用產業規模進一步壯大,力爭工業產值達到500億元。
主要領域:
——煤制甲醇—烯烴—聚烯烴產業。以平涼工業園區和華亭工業園區為依托,以現有甲醇、丙烯及聚丙烯產品為基礎,通過完善和延伸產業鏈,強化煤制甲醇—丙烯—聚丙烯產業鏈;補充煤制乙烯—聚乙烯產業鏈、乙丙橡膠產業鏈;延伸苯酚/丙酮、雙酚A、聚碳酸酯產業鏈。
——煤制化肥產業。依托白銀銀東化工集中區,重點發展合成氨,配套尿素、硝酸、硝硫基復合肥、尿素硝銨溶液、液體二氧化碳、三聚氰胺、液氧、液氮、液氬、高純氫、無機催化劑等化工產品。
——煤制芳烴產業。依托白銀銀東化工集中區,重點謀劃煤制芳烴、煤制乙二醇和聚酯產業。
——煤炭分質利用產業。以現有煤焦化和煤制化肥產業為基礎,重點發展煤干餾、焦油加氫、焦爐氣甲烷化制天然氣產業。
發展路徑:(1)開展重點技術攻關,提升整體創新能力,充分發揮龍頭企業自身技術力量,同時加大與中科院、高等院校以及設計院等合作,自主研發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以及新材料,加強先進適用技術的產業化推廣,提升企業整體技術水平,提高煤炭資源高效清潔利用效率。(2)依托三大基地優勢核心企業,以現有產業為基礎,通過產業鏈縱向延伸和橫向耦合,實現產品循環互供,打造核心產業鏈條。(3)實施產業鏈招商,推進重點項目建設,根據我省煤炭資源分布和現有產業結構,遴選重點項目,實施產業鏈招商,推廣成熟先進技術,壯大產業規模。
4.農產品加工產業。
發展目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構建“種(養)—加—銷”一體化產業鏈,到2025年,全省食品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產業結構持續優化,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品牌影響力顯著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明顯提升,產值達到500億元。
發展領域:
——畜產品加工。依托省內豐富的畜產品資源,加大分割、保鮮、滅菌、提取等現代加工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力發展綠色精深加工。牦牛全產業:建設牦牛全產業鏈生產加工基地。發展冷卻肉、精細分割肉、藥膳保健肉、熟肉制品、風干肉等,推動牦牛肉制品由單一品種、初加工產品向多品種精深加工產品發展,綜合開發利用牦牛副產品。研究開發牦牛乳新產品。肉制品加工:充分發揮已有品牌和資源優勢,重點發展精細分割肉、低溫肉制品、中西式肉制品、熟肉制品等產品,采用現代加工技術實現規模化生產,提高肉類加工副產品綜合利用水平,建設肉制品加工產業基地。乳制品加工:建設乳制品加工產業基地,支持乳制品創新研發,優化加工工藝和產品結構,鼓勵使用生鮮乳生產滅菌乳、發酵乳、調制乳,支持和引導干酪素、酪朊酸鈉等特色干乳制品生產,開發羊奶、牦牛奶等特色乳制品,嬰幼兒配方乳粉等乳制品。
——特色果蔬加工。依托優質林果和高原夏菜資源,推動產品向生物基材料、醫藥輔料、保健食品、美容護膚品等方向延伸,引導現有企業兼并重組,提升技術裝備水平,改進生產工藝,改善產品包裝。馬鈴薯加工: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延長馬鈴薯淀粉產業鏈,重點開發變性淀粉、醫藥輔料、食品添加劑、生物基材料等。擴大馬鈴薯全粉(雪花粉)加工規模,重點發展以全粉為原料的復合面粉、方便面、糕點等馬鈴薯主食產品和薯片、薯條、薯丸、薯餅、薯泥等馬鈴薯休閑食品。蘭州百合加工:支持企業采用先進技術,提升現有百合保鮮、干制加工水平,開發鮮食百合、百合食品以及百合美容等系列產品。高原夏菜加工:大力發展綠色有機蔬菜產地初加工,著力提升采后揀選分級、貯藏保鮮、冷鏈物流等初加工比例,逐步推行凈菜上市。改造提升現有的罐藏、干制、腌制和速凍生產線,豐富產品種類,提高精深加工水平。
——特色釀造加工。推動特色釀造業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著力培育自主品牌,開發多元化產品。葡萄酒產業:以釀酒葡萄種植、葡萄酒釀造加工、產品包裝、副產物精深加工以及葡萄酒特色文化旅游為重點,打造全產業鏈條。改造提升現有葡萄酒生產線,形成大眾酒、快餐酒和酒莊酒、定制酒并存的產品結構。啤酒產業:重點發展果味啤酒、保健啤酒、無醇啤酒等個性化特色啤酒,引導啤酒包裝向小型化、個性化發展。發展精釀啤酒,提升高端產品比例。白酒產業:建設白酒加工基地,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升級,大力推廣純糧固態發酵工藝,培育具有地方特色風味的隴酒產品品牌。
——特色主食加工。重點發展小雜糧加工、特色油料加工和主食廚房產業。小雜糧加工:以慶陽、白銀、定西、張掖、武威為重點,推廣應用超微粉碎、微生物發酵、微波膨化等小雜糧加工新技術,擴展大健康系列產品。特色油料加工:以隴東南地區為核心,建設以油橄欖、亞麻和紫蘇為主的特色油料加工基地。大力推廣低溫壓榨、物理精煉等綠色高效加工技術,提高油橄欖、亞麻等特色油料精深加工與高質化綜合利用水平。主食廚房產業:以蘭州、武威等地為中心,建設主食廚房產業基地,打造甘肅特色主食,引導主食廚房與電商、配送企業深度合作,發展“互聯網+主食廚房”。督促企業健全追溯體系和召回制度。
——飼料加工。發展以玉米和麥草秸稈為原料的專用化、顆粒化復合飼料,強化飼料科技創新與推廣,提高飼料供應能力和質量安全水平。
5.新型建材產業。
發展目標:通過傳統建材改造升級和新型建材培育壯大,全省建材產業質量和效益大幅提升,水泥、建筑陶瓷、新型墻體材料、石材、石膏板材、平板玻璃等產量與高效利用基礎設施建設需求相匹配,深加工水平和綠色建材產品比重有較大提高,綠色建材、裝配式建筑建材的生產與應用取得成效。到2025年,力爭工業總產值達到1000億元。
發展領域:
——水泥及水泥制品。以發展新型干法水泥為重點,發展高等級優質水泥,積極推進水泥產品向高標號化和特種化發展,延伸發展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超高性能混凝土、水泥基復合材料、混凝土制品和纖維水泥板等產業鏈。
——石材加工。以保護性開采和培育品牌為重點,積極引進國內大型石材加工企業,建設大型建筑裝飾石材加工基地,鼓勵建設超薄復合石材生產。引導企業向精細化加工、節能建材和制品化方向發展,促進石材加工由建筑石材向裝飾石材、工藝石材轉變,充分挖掘廢礦石和尾礦的綜合利用。鼓勵人造石材產業發展。
——玻璃和特種玻璃。大力發展低輻射鍍膜玻璃及板材、真(中)空玻璃、光伏光熱一體化玻璃及制品,以及符合建筑節能標準的節能門窗及構配件等產品生產,提高玻璃制品加工率,促使高附加值產品比重不斷提升。
——陶瓷產業。積極鼓勵企業加大超薄型、節能環保型、功能型產品的開發力度,在色釉料、日用陶瓷、衛生陶瓷、高性能耐火陶瓷、藝術陶瓷等方面不斷提高產品品質。
——新型墻體材料和節能保溫材料。以真空保溫材料、低輻射材料、相變儲熱型材料等高性能保溫材料為重點,推動產品向輕質高強、保溫防火、節能利廢、隔音防噪等多功能化發展,鼓勵利用當地資源、可再生資源制備新型墻體材料。
——裝配式建材。扶持有條件的大型鋼鐵企業、建材企業和有一定影響的建筑材料及部品部件生產企業轉型升級,建立技術研發中心。支持復合多功能墻材、高性能節能門窗、高性能混凝土、高強鋼筋和新型墻體材料在裝配式建筑中的應用。
發展路徑:(1)推進水泥等傳統建材轉型升級,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延伸發展高附加值產品,推廣使用機制砂石。(2)培育壯大新型綠色建材,引入第三方機構,開展綠色建材評價標識管理。(3)提高裝配式建筑建材設計支撐水平,培育工廠化生產能力,提高自動化和柔性加工技術水平。
(二)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堅持分類施策,整體推進。鞏固發展新能源裝備、新材料等具有一定比較優勢的新興產業,打造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基地和新材料基地。培育壯大生物醫藥、精細化工、高端裝備制造等具有一定發展基礎的新興產業,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立足優勢技術和產業條件,發展數字智能、相關融合等具有較大潛力的新興產業,推動新興產業特色化、集群化發展。
6.新材料產業。
發展目標:“十四五”期間新材料產業規模大幅增長,研發能力持續增強,產業集聚態勢逐步形成,龍頭企業帶動引領作用更加凸顯,高端產品開發能力逐步增強。到2025年,力爭工業總產值達到1200億,形成具有特色和影響力的新材料產業集群。
發展領域:
重點發展化工新材料、鎳鈷及其合金新材料、銅鋁及其合金新材料、碳基新材料、高性能分離膜(綠色鍍膜)新材料、新型碳纖維和高性能纖維復合材料、硅材料、凹凸棒石新材料、炭—石墨材料、3D打印用材料、電子級晶硅等產業鏈。
——先進有色金屬材料。鎳鈷及其合金:重點發展鎳及鎳基合金、鈷基合金、鎳鈷銅粉體材料、鎳鈷銅金屬鹽化工材料等有色金屬新材料,積極發展系列四氧化三鈷、系列三元前驅體、電池正極材料,帶動電池負極材料、電解液材料和隔膜材料發展。銅及合金:重點發展高純銅、白銅系列產品、高性能銅合金復合材料及引線框架材料等銅及其合金加工材。鋁及合金:積極開發和生產鋁合金超薄板、超厚板、異型材、鍛件等,發展高強度、高精度擠壓異型材,加快石油鉆探管、核工業配套用型管、船舶關鍵材料散熱器用型材的研發,推進高能鑄造鋁合金、變形鋁合金在高鐵配套、汽車、建筑等行業的應用,鞏固核工業用高強度管材、汽車閥體用型材、火車車體鋁合金、軍品配套擠壓材、電子產品用材等新型鋁合金材料的生產,開發高鐵、醫用鋁箔及超細晶航天航空用鋁合金特殊型材、鋁焊絲等高端產品。高純金屬材料:突破集成電路靶材從材料到制品的全套技術,開發微電子領域使用的金屬薄膜材料,實現電子級超高純銅材生產濺射和蒸發材料的產業化;在稀土領域,發展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
——先進石化化工材料。高性能塑料及樹脂:緊盯醫用需求,拓展食品、藥品級聚乙烯、聚丙烯及高品質醫用樹脂料,延伸發展高密度、高強度聚乙烯聚丙烯及可發性聚苯乙烯等;依托丙烯、樹脂等單體原料資源優勢,延伸發展聚芳酯、液晶聚合物、聚醚醚酮、聚苯硫醚、聚砜、含氟聚合物等工程塑料,鼓勵聚乳酸等可降解材料的研發生產。光氣化特種新材料:依托白銀高新區光氣化產業園和光化氫化產業工程技術創新平臺,構建異氰酸酯、聚碳酸酯、酰氯、氯甲酸酯等光化產業鏈。高性能橡膠及彈性體:依托蘭州石化特種橡膠生產基地,拓展丁苯橡膠制造,發展汽車子午線輪胎、特種車輛輪胎,發展特種丁腈、液體橡膠等具有特殊性能的橡膠。高性能膜材料:推動中空纖維納濾膜研究及產業化,發展苦咸水淡化、膜生物反應器(MBR)、微生物水處理、膜集成污水處理及模塊化污水處理等技術。
——先進鋼鐵材料。以優質不銹鋼、硬質合金鋼、高性能碳鋼為基礎,積極開發先進軌道交通用鋼、新型高強塑汽車鋼、能源用鋼、能源油氣鉆采集儲用鋼、新一代功能復合化建筑用鋼、礦山及農業機械用鋼、熔鹽塔式光熱發電儲熱系統用耐熱不銹鋼等結構性、功能性新型鋼材。
——無機非金屬新材料。碳基新材料:發展碳化硅超微粉、碳化硅精細陶瓷等精深加工產品。光刻膠新材料:依托甘肅省集成電路用光刻膠及配套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平臺,重點進行集成電路用光刻膠及配套材料等新型材料的研發和產業化。凹凸棒石功能材料:發展凹凸棒石新型功能材料,推動在農業安全種植和養殖中的推廣應用。
——高性能纖維及制品和復合材料。新型碳纖維材料:加快碳纖維原絲和一體化產業下游復合材料制品的研發、產業化,推動碳纖維復合材料制品在軍工、航空航天、高鐵、船舶、汽車等高端裝備制造領域的應用。高性能纖維復合材料:加快碳纖維/樹脂基復合材料、碳纖維/陶瓷基復合材料、碳纖維/碳基復合材料、碳纖維/金屬基復合材料的研發和產業化。炭炭復合材料:加大超高功率石墨電極、新型高爐炭磚、石墨陰極等新產品研發,重點開發特種石墨、核電炭/石墨、高性能炭/石墨材料、鋰電石墨負極材料、石墨烯、超級電容器用活性炭、氟化石墨及光伏用炭/石墨等高端產品,不斷拓展炭素新材料應用領域。
——前沿新材料。3D打印材料:重點開發3D打印用鈦及鈦合金、鋁合金、鎳基合金、鈷鉻合金、銅基合金等金屬粉末以及黃金、純銀等貴金屬粉末新材料。電子級晶硅材料:積極引進國內外電子級硅晶材料生產企業,在能源富集地區布局建設硅基材料生產基地,實現電子級多晶硅材料的梯級利用。
發展路徑:(1)把工業園區打造成為新材料項目建設、產業集群的重要載體,高水平建設蘭白有色金屬新材料和化工新材料產業基地、蘭州—慶陽石化化工新材料產業基地、金昌—白銀有色金屬新材料產業基地、酒嘉特種不銹鋼和新能源裝備新材料產業基地。(2)拓展新材料應用領域,積極拓展我省優勢新材料在燃料電池、汽車制造、航空航天、核設施等新興領域應用,逐漸切入產業鏈高端。(3)采用新模式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積極鼓勵龍頭企業成立投資收益型、知識產權收益型、技術服務型新材料企業研究院,加大科技牽頭人參股比例,允許科技牽頭人做大股東和直接負責管理,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
7.生物醫藥產業。
發展目標:到2025年,生物醫藥與醫療裝備產業總產值達到1000億元以上,培育年銷售收入達1億元以上的單品30個以上,年銷售額達5億元以上的企業5家以上,催生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發展領域:
——現代中藥產業。推進道地藥材標準化生產,加大對中藥原料基地建設、中藥加工制造、新產品研發、二次開發、市場拓展等支持力度,促進中藥種植標準化、初加工規范化、精深加工規模化,重點發展中藥配方顆粒、現代中成藥、中醫藥健康產品、中藥精深加工產品和以中藥材有效成分為基礎的化學藥,推動中藥全產業鏈發展。
——生物制品產業。重點推進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中醫藥產業創新研發孵化園、蘭州新區生物產業園建設,建成集研究開發、中試實驗、孵化培育、加工制造為一體,在國內有重要影響力的生物制藥產業基地,重點發展人用生物制品、多肽類藥物、獸用生物制品等生物制品。
——高性能醫療器械。重點加快醫用重離子加速器裝置推廣應用,推動記憶合金、生物3D打印技術及材料等研發及產業化,補齊醫療防護用品產業鏈短板。
發展路徑:(1)堅持大品種大品牌培育機制,對列入大品種培育目錄的產品,實施“一品一策”,定向精準培育,支持企業提高優勢產品質量和規模化生產能力。(2)提升生物醫藥研發創新能力。依托現有研發平臺,提高創新能力和運營質量,突破產業發展核心技術。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業,打通藥物發現、新藥篩選、藥物制劑、安全評價、臨床試驗、企業孵化、產業培育等環節,打造生物制品產業創新發展支撐服務體系。依托龍頭企業,強化產學研結合,聚焦重點領域,集中資源和力量,遴選推動一批科技含量高、帶動作用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成果實現產業化。(3)拓展醫療器械營銷渠道。推動“互聯網+”醫療器械市場營銷。引導企業與大型醫藥流通企業、連鎖藥店建立新型合作模式。支持企業參加國外醫療器械展示展銷活動,宣傳推介產品。推進醫療器械國際化發展,在海外進行注冊認證,開拓國際市場。
8.精細化工產業。
發展目標:依托石油化工和煤化工產業發展基礎,堅持上下游一體化、集約化、園區化發展模式,重點發展化工新材料、精細化工中間體和專用化學品,打造蘭州新區、白銀市、酒泉市精細化工產業集群。到2025年,力爭產值達到500億元。
發展領域:
——化工新材料。大力發展環保型橡膠助劑、橡膠促進劑、二硫化碳、不溶性硫磺以及高品質炭黑等產品生產,發展檸檬酸酯環保型增塑劑、鄰苯二甲酸二(2—丙基庚)酯(DPHP)、鄰苯二甲酸二異壬酯(DINP)、鄰苯二甲酸二異癸酯(DIDP)等系列產品。
——精細化學品。重點發展清潔生產、本質安全的醫藥中間體、農藥中間體、染料等精細化工中間體,積極發展農藥原藥和制劑、維生素、氨基酸等農藥醫藥成品藥系列產品。
——專用化學品。積極發展食品添加劑、飼料添加劑、表面活性劑、膠粘劑、水處理藥劑、造紙化學品、油田化學品、電子化學品以及化學試劑、助劑等新領域精細專用化學品。
發展路徑:(1)立足現有精細化工產業基礎,積極謀劃引進新領域精細化工產品項目,形成高耦合度的產業鏈條。(2)嚴格規范園區項目管理,建立園區內的企業準入和退出機制,強化入園項目環評與園區規劃環評、現有項目環境管理、區域環境質量聯動。(3)堅守安全紅線,禁止發展安全風險大、工藝設施落后、安全水平低的項目,嚴禁發展附加值低、技術水平低、高耗能、高污染、高安全隱患的精細化工項目,嚴格控制化工業區安全風險和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等級。
9.高端裝備制造產業。
發展目標:到2025年,產業規模明顯壯大,產業集聚度顯著提高,形成4—5個產業基地,建設6—7個產業園區,打造5—6條產業鏈,裝備制造業總產值突破750億元。
發展領域:
——石油化工裝備。到2025年,石油化工裝備制造業總產值突破100億元,培育4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核心石油化工裝備制造企業,建成2個國家級高端智能石化裝備創新中心、1個國家級檢測與評定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爭取國家認定3個企業技術中心。石油鉆采裝備。重點發展海洋油氣開采設備、陸地常規鉆機等高端石油鉆采設備,推動石油鉆采裝備向大型化、智能化、模塊化、高可靠性轉變。煉油化工裝備。加快千萬噸級煉油和百萬噸級大型乙烯成套設備、單體式重整反應器(SEI新專利單體式重整反應器)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效繞管式換熱設備和精細化工核心關鍵裝備的研發改造,發展大型壓縮機、高端泵閥等關鍵設備。積極推進渣油重油懸浮床加氫成套技術工業化,擴大能源化工領域在役設備檢維修以及產業鏈延伸服務。積極參與天然氣和石油長輸管線智能制造裝備及輸送關鍵設備、大型天然氣液化儲運成套設備、煤化工關鍵設備及其配套產品的研發生產。高端真空裝備。發展高性能真空獲得設備、高端數控真空鍍膜設備、大型智能化真空爐設備,以及生物醫藥、食品衛生、航空航天、核工業材料等真空專用裝備,打造國內真空裝備制造基地。
——新能源汽車。促進新能源汽車產品信息化、智能化設計,加快發展整車制造、動力電池、儲能電站、電機、電控、汽車零部件、充電設施、廢舊電池回收利用的綠色新能源裝備全產業鏈,重點支持新能源汽車儲能系統、燃料電池等共性關鍵技術研發。促進新能源乘用車、客車和新能源環衛市政物流專用汽車業快速發展。
——電工電氣裝備。優化電工電氣產品結構,加快培育輸配電發展新動能,開發生產高、中、低壓智能化輸配電系列產品;做強做優做大工業電器,發展控制電器和配電電器,研發、制造低壓電器元件產品,積極發展智能儀表和專業控制裝置,加快提高產品智能化水平;促進電氣傳動與自動化產業數字化轉型,提升自動化集成、軟件開發、關鍵部件配套能力。支持以電機為龍頭、電機系統為主干的電機產業發展,開發機電一體化、智能化和數字化的系列產品,加快新能源汽車電機產品研發。推進電工電氣、數字電纜光纖在高鐵、城市軌道交通、電動汽車、新能源發電、智慧城市和特種行業應用。到2025年,力爭總產值突破100億元,年均增速6—8%,建成天水、蘭州電工電氣裝備制造基地。
——現代農機裝備。重點發展大型農機裝備、制種及農產品加工設備和高效節水灌溉及高效設施農業裝備三大領域,到2025年,農機裝備產業結構更加合理,高端農機裝備在產業中的比重達到10%,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省農機裝備制造業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30%以上。培育形成規模以上的企業20戶以上。大型農機裝備:發展高參數、高可靠性大中型農機裝備和小型丘陵山地農機裝備,農產品加工等機械裝備。加快發展作物收獲機械、青貯牧草收獲打捆的機械化設備技術、大中型動力機械配套機具、大型運輸設備技術等。加快發展青貯飼料收獲加工設備、蔬菜脫水機械、畜牧機械、畜產品加工機械等先進農產品加工設備。加快研發智能多功能果園防霜機。制種及農產品加工設備:加快制種裝備智能化改造,提升種子精選機、包衣機械、烘干設備生產水平。加快發展果蔬脫水機械、畜牧機械、畜產品加工機械、中草藥加工機械等先進農產品加工設備。高效節水灌溉設備和高效設施農業裝備:加快研發生產滴灌、管灌、噴灌及生產生活節水產品和設備,培育節水灌溉器材生產—節水灌溉工程建設—節水設施(遠程)運營維護產業鏈。發展以5G、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為一體的溫室智能管控系統和智能溫室裝備。
——礦用及工程裝備。發展隧道掘進設備、煤礦成套設備、礦山采掘設備、建筑施工設備等裝備。到2025年,礦用和工程裝備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產業競爭力大幅提升。培育1—2個國家級重點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培育工程及礦用裝備龍頭企業2—3個,引進工程及礦用關鍵功能部件生產企業2—3個。
——高檔數控機床。重點發展大中型智能數控精密機床,加快研發高速、高效、高精多軸聯動數控機床。發展大型智能數控鍛壓設備、自動剪切生產線等數控鍛壓機床及自動生產線。到2025年,高檔數控機床研發和生產能力明顯提高,產業創新制造能力顯著增強,培育1—2個國家級重點試驗室和高檔機床的工程技術中心,引進培育高檔數控機床關鍵功能部件生產企業。
——軌道交通裝備。發展新一代綠色智能軌道交通裝備系統、現代智能化有軌電車,支持開發適應高海拔、凍土、沙漠地區軌道交通裝備。加快鐵路用信號電纜及儲能電纜、高鐵及軌道交通用高附加值的銅鋁復合及碳纖維復合新材料研發及產業化,支持高端數控軌道車輪、軸專用加工設備研發,逐步形成機車主要部件、零部件、線纜等軌道交通配套能力。
——節能環保裝備。加快高效換熱節能裝備的產業化、規模化生產應用,加強余熱余壓利用設備、高效電機及變電設備的研發與推廣,加快高效節能照明產品設計研發與生產。加快發展水泥、有色冶金、鋼鐵、石化行業煙氣脫硫脫硝、防塵除塵技術裝備,推進煙氣綜合處理一體化、高壓靜電除塵器、濕式靜電除塵器、揚塵治理設備等技術及裝備產業化。推動垃圾無害化處置及資源綜合利用設備的研發與應用。
——通用航空裝備。大力發展通用航空整機制造、航空配套、地勤服務裝備,重點推進飛行器引進開發和整機制造,逐步實現低空通用航空器的系列化與多樣化。開展商用無人、氣象無人飛行器設計與集成制造,積極發展輕型通用飛機、軍民兩用無人機、察打一體機。引進培育通用航空飛行器研發生產、零部件配套及運營服務等企業。到2025年,初步建成西部通用航空運營服務和飛機維修維護中心。
——文化舞臺裝備。打造涵蓋產品設計、生產制造、安裝調試、運營維護、演義設計等和文旅項目投資運營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新型文化舞臺裝備產業,開發符合市場需求的個性化文化裝備產品和設備,力爭培育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發展路徑:(1)實施智能制造,推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與裝備制造業深度融合,促進研發設計、生產制造、檢測檢驗、運營管理等各個環節向數字化、智能化發展。加快工業機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術裝備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持續開展企業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建設和認定。(2)發展服務型制造新業態新模式,積極利用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延伸服務鏈條,從主要提供產品制造向提供產品和服務并重轉變。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定制化服務、供應鏈管理、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總集成總承包等新模式。(3)完善質量技術標準體系,不斷擴大產業技術標準話語權,鼓勵和支持企業主導或參與國際、國家和行業標準的制定修訂,形成健全的質量認證、產品鑒定、檢驗檢測等認證體系。
10.數字智能產業。
發展目標:建設1—2個國家級或國家地方聯合共建信息技術創新平臺,培育10—20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建設1—2家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骨干企業研發投入平均達到年銷售收入的5%以上,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件數年均增速達到30%以上,打造千億級產業集群。
發展領域:
聚焦集成電路產業、大數據、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智能終端制造等產業,重點打造天水電子信息產業基地、蘭州新區大數據產業基地,建設蘭州軟件園、張掖智能制造產業園、平涼智能光電產業園、慶陽數據信息產業園,推動產業集聚化發展。
——大數據產業。統籌規劃布局大數據中心,建設覆蓋全省的數據中心集群,積極承接“東數西算”工程西部試點項目,打造西部國家級超算中心,對接東部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應用需求,構建算力資源共享平臺。引進培育10—15家大數據解決方案和應用服務龍頭企業,打造集大數據采集、存儲、分析、服務、應用為一體的產業鏈生態體系和“東數西算”產業基地。圍繞“智慧城市”建設和工業大數據分析應用,推廣工業互聯網和大數據資源應用于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電商物流服務、智慧公交、智慧醫療、社會治理、生態環保和文化旅游等領域。
——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聚焦基礎軟件、工業軟件、行業應用軟件、信息安全軟件等領域,開展技術攻關和產品研發,加快產業園區發展,促進軟件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提升信息技術服務能力和水平。
——智能終端制造。緊抓東西部合作契機,積極承接產業轉移,重點發展電子元器件、智能醫療設備、智能車聯網設備、通訊終端和顯示屏等新產品,通過整機(裝配)制造帶動材料、模具、主板、屏、殼體等零部件配套和應用服務企業入駐,增強產業鏈配套能力,推動應用電子設備和智能終端制造產業發展。
發展路徑:(1)統籌絲綢之路西北大數據產業園、金昌紫金云大數據產業園、蘭州新區大數據產業園、酒泉綠色數據中心產業園、張掖華為大數據產業園、慶陽數據信息產業園等,建設物理分散、邏輯統一的綠色云數據中心集群,參與國家“東數西算”,推動傳統數據中心向智能化云數據中心轉型升級。(2)推動產業跨界融合,支持軟件開發行業應用軟件系統和智能解決方案。(3)加強與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以及成渝城市群對接,梳理一批項目實施“一對一、點對點”精準招商,有效承接東部電子信息制造業梯度轉移。
11.相關融合產業。
重點發展特種化工、航天航空、電子信息、新材料和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形成蘭州、天水、白銀、酒泉、嘉峪關、武威等地協同發展的格局。到2025年,形成千億級產業集群。
(三)積極培育壯大新興和高技術產業。
發展目標:加大投入力度,在電池、儲能和分布式能源、氫能、集成電路等新興和高技術產業領域積極布局,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與產品,加快培育“硬科技”企業,到“十四五”末,初步形成產業體系新支柱。
12.電池產業。
立足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依托蘭州、白銀、金昌、武威等地發展磷酸鐵鋰、鋰電銅箔、電池外殼、三元前驅體、隔膜、電解液等正負極材料,引進電池模組、電芯制造等中游產業,配套發展電池回收、充電設備、新能源汽車等下游產業,做強做長鋰電池和儲能電池產業鏈。建設廢舊電池回收利用綠色基地。
發展路徑:(1)加快蘭州新區等地高性能銅箔、碳負極材料、磷酸鐵鋰等重大項目建成投產。(2)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一批電池模組等產業中下游企業,打造較為完整的動力電池產業鏈。(3)依托甘肅省廢舊動力電池回收產業聯盟,形成行業內動力電池生產商、新能源汽車生產商或第三方回收公司合作新模式,建立動力電池回收模式及市場化回收網絡體系。
13.儲能與分布式能源產業。
發展以調峰調能為主的太陽能光熱發電產業、太陽能光伏/光熱裝備和分布式新能源技術綜合應用體,實現新一代光伏、光熱、大功率高效風電、生物質能、新興儲能裝置等產業化。推動建立新能源發、輸、儲、用、造一體的產業體系。
——太陽能光熱產業。積極發展高性能太陽能選擇性吸收真空鍍膜,建設綠色鍍膜成套設備生產基地。推廣應用大規模光熱發電站集成方法、低成本聚光器、高溫真空吸熱管、高溫儲熱放熱系統,發展光熱熔鹽泵閥裝備。加快形成太陽能電池與組件、光伏支架、光伏玻璃、控制系統及光伏電站成套設備制造的完整產業鏈,逐步壯大光熱光伏發電設備制造業規模。圍繞新型高效晶硅電池和組件、薄膜及其他新型光伏電池和組件新一代光伏逆變器及系統集成設備等開展科技攻關。
——風電裝備。加快風電發電機組、高速齒輪箱、軸承、控制系統等關鍵部件的研發和產業化,建立智能化風電整機成套設備研發制造體系,推動分布式風電裝備開發應用,建設河西走廊風電智能化整機成套設備產業基地。啟動老舊風機退役更新換代應用,開展風機葉片回收再利用循環試點。
發展路徑:(1)依托太陽能光熱發電項目建設,加大線性菲涅爾式、塔式、槽式太陽能聚光發電系統關鍵設備技術攻關,提升太陽能光熱發電全產業鏈設備制造能力。(2)加快太陽能光熱產業的自主化國產化,打造全國領先的太陽能光熱產業示范基地。(3)支持組建新型儲能發展創新聯盟,打造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臺,研發儲能優化控制的安全智能運維系統。推動重力壓縮空氣儲能等儲能技術開展商業化示范應用。
14.氫能產業。
有序推動制氫產業基礎設施建設,謀劃制氫、氫存儲、氫運輸、加氫站、氫燃料電池“五位一體”的氫能產業園。加大釷基熔鹽堆核能后續產業扶持力度,推動高溫制氫裝備、加氫催化制精細化學品相關產業發展,示范推廣綠氫冶金、綠氫化工項目,促進減少工業碳排放。積極發展電解水制氫、化工副產品和化石能源制氫等制氫裝備,發展高壓儲氫、液態儲氫和固態儲氫等儲氫裝備制造,引進和培育氫氣控制柜、高壓氫燃料加注設備、加氫反應器、加氫設備電磁閥、加氫機配件等制造。建設氫氣提純、液化、液氫儲存、運輸裝置及配套設施,在工業副產氫純化、燃料電池發動機、關鍵材料和動力系統集成等方面取得突破,積極利用氫氣推動汽車用甲醇生產。
發展路徑:(1)開展電解水制氫催化劑、儲能等關鍵材料和電解槽設備、核心零部件,可再生能源融合制氫動力系統集成,氫氧提純、壓縮、儲存、加注工藝技術,西氣東輸天然氣管道摻輸以及建設長距離氫氣輸送管道等核心技術研究。重點突破適應可再生能源高效率低成本氫氣制取、儲運和加注關鍵技術。(2)依托我省豐富的風、光電資源和新疆、內蒙等周邊省份豐富的甲醇資源,積極引進制氫、儲氫和用氫相關裝備制造企業,加快構建制—儲—用一體化氫能產業鏈條。
15.集成電路產業。
推進天水集成電路封測智慧園區建設,重點發展集成電路功能模塊和新型高密度塑封集成電路、高低壓轉換(DC/DC)電源模塊等高端封測技術和產品,打造集成電路封測產業基地。推進高端焊球陣列(BGA)芯片基板研發產業化、半導體新一代高性能大規模集成電路工藝數字(BiCMOS)和模擬集成電路生產和8英寸晶園及分立器件芯片技術儲備,啟動大規模集成電路研發制造,形成以集成電路封裝測試產業為核心,帶動晶圓生產、封裝基板、引線框架、陶瓷基板、鍵合線、塑封料、專用設備和模具、包裝材料等配套產業互促發展的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以氮化鎵為代表的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制造。依托甘肅省有機半導體材料及應用技術工程研究中心等,推動新型半導體材料與器件關鍵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
發展路徑:(1)緊盯國家產業政策,在集成電路領域謀劃一批帶動產業發展的重大項目,重點推進天水集成電路封測智慧園區建設、汽車電子產品封測技術研發及批量生產、車用集成電路封測擴大規模、高壓隔離集成電路封測擴大規模等項目。(2)依托甘肅省有機半導體材料及應用技術工程研究中心等,推動新型半導體材料與器件關鍵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3)積極承接長三角、珠三角、京津環渤海等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引進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制造企業和關鍵材料企業,支持集成電路產業補鏈條、聚集群。
(四)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發展目標:加快整合生產性服務業資源,促進生產性服務和制造業深度融合,創新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模式,構建結構優化、專業優質、支撐有力、布局合理、融合發展的生產性服務業體系。到2025年,全省研發設計服務業營業收入達到800億元,新增培育1—2家省級工業設計研究院和100家省級工業設計中心,培育1—2家國家級工業設計研究院和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主營業務收入力爭突破100億元,大數據主營業務力爭突破30億;探索建立綠色發展銀行,設立一批產業投資基金和創業投資基金,基本建成蘭州新區綠色金融改革創新實驗區,全省金融服務業增加值達1600億元。
發展領域:
——研發設計。鼓勵發展工業設計研究機構,加強工業研發設計領域基礎性、通用性、前瞻性和應用性研究和數據庫建設。支持工業設計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新需求等方面的研發應用,推動工業設計服務領域延伸和服務模式升級,塑造制造業新優勢。鼓勵不同所有制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平等參與市場競爭,打造具有較強影響力和品牌效應的技術服務支撐平臺。建設我省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庫與數據服務平臺。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共享機制。支持各市州圍繞區域特色產業發展、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需求,建設通用性或行業性技術創新服務平臺,提供從實驗研究、中試熟化到生產過程所需的儀器設備、中試生產線等資源,開展相關科技成果轉化服務。
——信息服務。組建甘肅省軟件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成立軟件產業研究院,搭建軟件信息技術合作平臺,提升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水平。推進信息港數據中心分級、分區域建設。聚焦基礎軟件、工業軟件、新興平臺軟件等領域,開展技術攻關和產品研發,促進軟件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聚焦我省生態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搭建軟件信息技術合作平臺,促進軟件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以工業互聯網基礎網絡設施為支點,建設全省工業數據匯聚基礎交換通道。
——生產性租賃服務。鼓勵有條件的市州優先設立生產性租賃公司,激發市場發展活力。同時利用優惠政策等方式積極引進企業或金融機構來甘肅成立租賃公司,逐漸擴大生產性租賃服務市場規模。大力促進融資租賃公司的創建與發展,加強與汽車租賃等實物租賃公司的合作,支持裝備制造、工程機械、現代農業、石油化工等重點產業發展,優先帶動信息技術、新能源、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開展融資租賃服務。推動甘肅省生產性租賃服務走出去,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
——生產性支持服務。引導有條件的企業開展服務外包,在部分省屬國有企業中開展分離和外包非核心服務業務試點。積極發展遠程檢測診斷、設備監理、運營維護、技術支持等服務新業態,支持具備條件的工業企業內設機構向專業維護維修公司轉變。鼓勵運用VR等信息技術,大力發展專業維護維修服務,加快技術研發與應用,促進維護維修服務業務和服務模式創新,鼓勵開展設備監理、維護、修理和運行等全生命周期服務。
——現代物流服務。加快推進蘭州國際陸港多式聯運物流園、保稅物流中心、蘭州新區有色金屬交割庫、省公航旅金融倉儲物流基地等重點項目建設,將蘭州國家物流樞紐建成聯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骨干樞紐。加快推進蘭州中川機場三期擴建工程,蘭州、天水、武威三大國際陸港建設,提升蘭州鐵路口岸、蘭州航空口岸、敦煌航空口岸等重點口岸運營管理水平。發揮蘭州新區現有對外開放平臺和口岸優勢,積極申建金昌國家經開區保稅物流中心,運營蘭州國際港務區保稅物流中心。推進甘肅煤炭交易中心、甘肅(武威)進境木材加工基地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深化省區合作。加快物流園區信息化建設,建立深度感知智能倉儲配送系統,實現存、取、管全程智能化和合同簽訂、車輛調度、運費結算等物流信息在線交互,培育一批數字化物流企業。鼓勵基礎條件好、具有較強物流能力的制造業企業剝離物流業務,形成一批智能型專業物流企業。
——其他。兼顧統籌發展金融服務、節能與環保服務、批發與貿易經濟代理服務、商務服務、人力資源管理與職業教育培訓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
發展路徑:(1)推進制造業向服務化轉型。推動制造企業發展資本服務,為企業提供發展動力;鼓勵裝備制造企業強化服務功能,由硬件制造商向方案解決商轉型;鼓勵新材料、有色冶金等企業建立產品+生產性服務系統,構建服務分銷網絡,為客戶提供設備、租賃、維修、培訓等服務;推動生物醫藥、煤化工等制造企業提供系統咨詢服務實現服務化;鼓勵化工行業積極發展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推進醫藥、食品制造企業發展物流、冷鏈物流服務。鼓勵制造企業提供全鏈條、全流程系統集成服務;促進傳統制造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發展信息網絡服務、信息技術服務和內容服務;鼓勵鋼鐵等制造將非核心生產環節外包,專注于研發、生產、品牌、渠道和服務。(2)推進配套服務領域提質增效。降低物流成本,發展多式聯運,打造一批專業型、智能型物流企業;探索互聯網金融、科技金融等新興金融服務業務,提升對生產經營融資支持能力;健全生產性租賃服務體系;推動商務服務機構創新服務模式,提供高質量審計、會計、銷售、咨詢、調查等服務,提升服務效率,增強服務效益;完善和籌建要素交易平臺和市場批發中心;加強職教培訓,加大服務技能人才培訓力度。(3)推進生產性服務業聚集發展。圍繞行業龍頭企業和示范基地等,重點支持一批市場競爭力強的生產性服務企業和企業集團,重點培育一批產業聚集度高、發展特色鮮明的生產性服務業重點園區,帶動企業和產業聚集發展,錯位發展,增強輻射效應。
四、空間布局
堅持產業發展重點與空間集聚相結合,依據產業要素稟賦空間分布,打造沿黃河流域生態產業、河西走廊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和隴東南先進制造產業3個產業集聚帶,形成6個在國內具有重要地位的千億級產業集群,建設5個百億級優勢產業集聚區。按照“3+6+5”的構架優化制造業布局。
(一)打造三大產業集聚帶。
1.沿黃河流域生態產業集聚帶:以蘭州(蘭州新區)、白銀、甘南、臨夏和定西五市為重點,積極對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依托蘭州新區、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白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四個國家級平臺及省級園區,重點發展石油化工和有色冶金等傳統行業清潔生產、先進制造、數字智能、農產品加工和金融、科技等現代服務業。
2.河西走廊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集聚帶:推進河西五市一體化發展,依托金昌經濟技術開發區、張掖經濟技術開發區、酒泉經濟技術開發區和省級園區,著力發展新能源、有色金屬新材料及裝備制造、清潔生產、農產品加工等產業。
3.隴東南先進制造產業集聚帶:以天水、隴南、平涼和慶陽四市為重點,整體融入關中平原城市群和成渝雙城經濟圈,依托天水經濟技術開發區、隴南經濟開發區、慶陽西峰工業園區、慶陽數據信息產業園、平涼工業園區和華亭工業園區等發展平臺,借助國家“東數西算”戰略和全國一體化大數據國家樞紐節點建設,重點發展石油(天然氣)化工、清潔生產、裝備制造、電工電氣、電子信息、農產品加工等產業。
圖1??產業集聚帶示意圖
(二)形成六大重點產業集群。
1.石油化工產業集群。
立足我省石油化工產業基礎,優化石化布局,加快建設蘭州新區化工園區、白銀銀光光氣化產業園、隴東能源化工產業基地。按照“提等級、延鏈條、增效益”的總體思路,拓展化工原料產品,重點打造丙烯、芳烴和精細化工等化工新材料產業鏈,延伸發展高性能橡膠、高性能纖維等化工新材料。
2.有色冶金產業集群。
依托我省有色產業資源優勢和技術基礎,加快建設金昌國家有色金屬產業基地、蘭白有色金屬產業基地和嘉峪關有色產業精深加工基地,推動金昌民營經濟產業園建設,重點發展延伸銅鋁合金及深加工產業鏈,打造鎳鈷新材料產業鏈,形成白銀、金昌和嘉峪關等地協同發展的產業布局。
3.數字智能產業集群。
依托集成電路封裝測試、電工電氣產業的局部優勢,優化布局電子元器件、工業電器和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加快建設絲綢之路信息港、蘭州新區大數據中心、酒泉云計算(大數據)中心、金昌紫金云中心、慶陽數據信息產業園、平涼智能終端光電產業園、張掖智能制造產業園、張掖華為大數據中心、蘭州新區電機產業園、天水電子產業園、天水電工電器產業園等,積極打造“東數西算”產業基地,加快智能終端產品制造、電子材料與元器件、軟件與信息服務業、通信服務業等產業發展,形成千億級產業鏈。
4.生物醫藥產業集群。
立足道地藥材資源,加強藥材種植、加工、物流各環節的品牌建設,加大中藥新藥研發、優勢特色品種創制、傳統中醫藥產品二次開發,壯大中醫藥全產業鏈,形成以蘭州(蘭州新區)、定西和隴南為核心,多地協同的產業布局。突破細胞馴化、無血清培養基開發、病毒基因工程株構建、生物反應器工程和病毒分離純化等疫苗生產關鍵技術,推進預防用疫苗、治療用生物制品、動物細胞大規模培養和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等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做大做強生物醫藥產業鏈。構建醫藥產業技術鏈、產業鏈、價值鏈,培育跨領域、跨地域的產業集群。
5.新材料產業集群。
依托我省原材料產業基礎和科研、資源、人才等比較優勢,加大新技術新成果轉化應用,強化技術攻關和新產品開發,延伸拓展產業鏈,重點發展新型功能材料、高端結構材料、電池材料等新材料,形成蘭白、酒嘉、金昌等地協同發展的產業布局。
6.相關融合產業集群。
以重點園區建設為依托,發揮骨干企業的支撐作用,重點發展航天航空、特種化工等產業鏈,形成蘭州、金昌、白銀、酒泉、嘉峪關等地協同發展的產業布局。
(三)建設五個優勢產業集聚區。
1.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聚區。
依托蘭州通用設備和電機制造基地、天水輸配電設備、數控機床及電子電器制造基地、酒嘉新能源裝備和農機裝備制造基地,重點打造蘭州石油化工通用裝備、電工電氣、軌道交通裝備、農機裝備產業鏈,天水電工電器、電子制造產業鏈,酒泉、武威和定西新能源及農機裝備產業鏈。著力提升先進裝備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和設備成套能力。
2.精細化工產業集聚區。
搶抓國內化工產業向西轉移的機遇,依托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堅守安全環保紅線,積極承接東部化工產業轉移,高水平建設精細化工產業園。在化工新材料、精細化學品、專用化學品等領域延鏈、補鏈和強鏈,在承接中發展,在發展中提升,加快提升園區承載能力,形成以酒泉、張掖、白銀、蘭州新區等地錯位協同的精細化工產業集聚區。
3.煤炭高效利用產業集聚區。
依托隴東、蘭白和河西三大煤化工基地,以產品高端化和效益最大化為目標,在煤制化肥以及煤炭資源分質利用等領域突破技術瓶頸,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推進產業鏈橫向耦合和縱向延伸,打造隴東、蘭白和河西三地協同的煤炭高效利用產業集聚區。
4.醫療裝備產業集聚區。
加快推進醫用重離子加速器裝置示范推廣應用,推動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大科學裝置相關產業化應用示范;推進緊湊型注入器、超導同步環、超導旋轉機架等新興重離子治療關鍵設備研發和推廣應用;推進鎳鈦形狀記憶合金人體骨骼內固定器械產業化、系列化、規模化發展。加快熱解碳材料制備和人工機械心臟瓣膜的研發,構建人工機械心臟瓣膜產業鏈;加快生物3D打印技術及材料的開發,推進3D打印骨科植入器材新產品研發及產業化。
5.新型建材產業集聚區。
加快推進傳統建材行業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改造,積極推動綠色建材、節能建材等新興建材行業發展。支持發展低輻射鍍膜玻璃、光伏玻璃等高性能產品,培育發展超薄型、節能環保型、功能型陶瓷,加快發展安全可靠、節能環保、輕質高強的墻體和屋面材料,推進外墻保溫裝飾一體板、特種巖棉板等產業化。
圖2??優勢產業集聚區示意圖
五、主要任務
(一)深化產業結構調整。
科學處理好傳統優勢產業與新興產業的關系,調整資源配置和產業政策側重點,雙輪驅動,整體提升,推進制造業邁向中高端。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優化存量。堅持高端化引領、信息化支撐、智能化驅動、綠色化保障,推進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煤炭、建材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到2025年,石化、冶金、有色三個優勢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達到全國先進水平,煤炭、建材、火電、農產品加工、物流產業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傳統產業發展質量在國內國際雙循環和價值鏈中的地位顯著提高,為新興接續產業提供支撐。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擴大增量。培育壯大新材料、生物醫藥、精細化工、高端裝備制造、數字智能、軍民融合等新興產業。做強優勢行業,到2025年新材料和先進裝備制造業成為全省支柱產業,數字智能和生物醫藥成為全省的先導行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全省工業產值比重顯著增長,成為引領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二)提升技術創新能力。
加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優化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學科布局和研發布局,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完善產業關鍵共性基礎技術供給體系,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制定實施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推進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科研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積極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支持蘭州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
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鼓勵企業增加科研投入,增強研發能力,提升科研效率。建立健全科技創新人才保障體系,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鼓勵行業骨干企業建設創新聯合體和各類創新基地,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發揮大型骨干企業的創新引領支撐作用,支持中小微企業開展創新活動,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
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建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知識產權運營機構,探索聯合攻關、利益共享、知識產權運營的有效機制與模式。積極培育和發展優勢產業領域各類技術交易市場、中介機構、服務機構。推進省級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建設和市場化專業化發展,新發展一批省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以“互聯網+技術交易”為重點,建設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技術交易市場,提升信息發布、市場化評估、咨詢輔導等專業化服務水平。
(三)推進制造業強基升鏈。
加快產業基礎再造。搶抓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重大機遇,以體制機制、生產性服務業、制造業服務化、營商環境等公共服務配套能力為支撐,以科研機構基礎創新能力、企業應用創新能力、創新人才、協同創新體系等為核心,以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能力等承載能力為牽引,以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等關鍵基礎能力和工業互聯網、工業核心軟件、工業智能云平臺等新型基礎能力為主線,以“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壯大為補充,著力實施一攬子產業基礎能力提升行動。
推進產業鏈水平提升。堅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業做好產業鏈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依托我省產業規模優勢、配套優勢和部分領域先發優勢,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和服務化的路徑,持續做強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領域優勢產業鏈,強力突破相關融合、數字智能、生物醫藥與醫療裝備等領域潛力產業鏈,加快提升新材料、裝備制造、煤炭高效利用和農畜產品加工等領域特色產業鏈。鍛造產業鏈長板,補齊產業鏈短板,優化區域產業鏈布局,推動全產業鏈優化升級。
(四)加快推進智能制造。
推進企業信息化改造。充分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開展企業創新設計、生產工藝創新,響應個性化定制需求。推動大數據和工業互聯網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市場營銷、售后服務等產品全生命周期、產業鏈全流程各環節的應用,分析感知用戶需求,提升產品附加價值。緊抓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契機,推動信息技術和工業深度融合,積極采用新技術,開發新業態新模式。
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加快建設和推廣工業互聯網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開展生產過程執行系統(MES)與資源管理系統(ERP)建設集成。建設一批高質量工業大數據平臺。推動軟件服務、設計與制造資源、關鍵技術與標準的開放共享。繼續開展對裝備制造企業省級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的認定。
積極推進重點領域智能化。加大企業智能制造技術改造力度,開展數字化、智能化制造,促進研發設計、生產制造、檢測檢驗、運營管理等各個環節向數字化和智能化發展。在重點領域選擇優勢企業試點建設智能工廠,加快人機智能交互、工業機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3D打印)等技術和裝備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全面推動關鍵生產過程的智能化和柔性化、關鍵崗位機器人替代、生產過程智能優化控制,將智能設備與信息通信技術有機融合,并廣泛應用于工廠(車間)制造全流程,提升工廠(車間)產品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等全業務流程的智能化水平。對重點企業開展診斷評估,制定個性化智能化改造實施方案。培育省內智能化改造咨詢專業力量,為企業明確智能化發展目標和路徑提供接地氣、專業化的咨詢服務。
(五)全面推行綠色制造。
推進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在石化、冶金、有色、煤炭、建材、火電、裝備制造、農產品加工、物流產業等傳統產業深入開展綠色化改造。
建設綠色制造體系。引導和鼓勵工業企業開發和推廣綠色產品,促進綠色消費。在重點行業按照“土地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清潔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的要求建設一批綠色工廠。到2025年,力爭新創建省級綠色園區5個、綠色工廠100家、綠色產品20種。
加快清潔生產產業發展。在嚴格控制“兩高”新增項目的同時,在電力、有色、冶金、石化、化工、建材等高載能高排放產業,加大環保技術和裝備應用,圍繞工業污染防治、城鎮污水污泥處理處置、工業固廢無害化處理、新型綠色環保材料等領域的技術研發,培育壯大清潔生產產業。引導大型節能環保裝備制造企業向“服務型制造”轉變,鼓勵大型重點用能企業、排放單位依托自身技術和管理經驗開展節能服務。
推進工業節能降耗。優化工業能源消費結構,降低化石能源在工業消耗中的比重,鼓勵新能源、新技術的應用。通過流程工業節能改造,在冶金、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推廣原料技術路線優化、流程再造等技術。推廣應用高效節能產品和裝備,推動重點用能企業高耗能設備實施更新改造,著力提高重點用能設備能效水平。加快清潔生產技術應用推廣,推行清潔生產方式,打造清潔生產基地,提升清潔生產效能。推行重點行業能量梯級優質利用,實現余壓余能高效回收。加強節能監察機構能力建設,提升工業節能監察力度。圍繞冶金、石化、食品等重點行業實施節水治污改造工程,實施用水企業水效領跑者行動,推進節水技術改造,到2025年,力爭新認定工業節水型企業50家。
實施工業資源綜合利用。以提升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水平,推動固廢資源規模化、高值化利用為重點,支持共伴生礦資源、粉煤灰、煤矸石、工業副產石膏、冶煉和化工廢渣、尾礦等大宗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
(六)加大企業培育力度。
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圍繞服務國家戰略,聚焦主業主責發展實體經濟,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在具有戰略重要性領域國有資本的并購重組,快速做大做強戰略重要性領域的國有企業,增強國際競爭力;推動國有資本進行前瞻性的產業鏈優化布局,強化對產業鏈供應鏈的控制,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安全性;著重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數字經濟,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加快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激發國有企業市場競爭力,更好發揮國有企業在暢通產業循環、市場循環、經濟社會循環等方面的引領帶動作用。
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在市場準入要素保障、投資項目審批等方面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務環境,不斷簡化審批程序創新服務模式,推動我省涉企政策精準推送和“不來即享”服務系統與甘肅省政務服務網對接。推進建立銀企交流合作平臺,鼓勵金融機構對民營企業加大信貸支持力度。
加強“專精特新”培育。緊扣我省重點鼓勵發展的支柱和優勢產業,按照“梯度培育、分級實施、動態管理”的原則,實施分類分級分層培育,建立“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庫,幫助企業解決困難,通過“專精特新”企業培育提升行動、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服務中小企業成長。依托產業園區,打造大中小微企業融通發展載體,推動中小微企業與龍頭企業在創新創意、設計研發、生產制造、物資采購、市場營銷、資金融通等方面的配套協作。培育發展一批社會化、專業化、市場化的中小微企業服務機構,推進分類指導和服務。推動成立中小企業服務聯盟,聚焦服務資源、開展協同服務,為中小微企業提供管理咨詢、信用服務、投資融資、產權交易、技術支持、人員培訓、對外合作、法律咨詢等一站式服務。鼓勵各類服務機構創新開展服務,積極應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小微企業提供網絡直銷、新媒體營銷等服務。
培育優勢“鏈主”企業。推動優勢企業以核心技術、創新能力、自主知名品牌、標準制定、營銷網絡為依托,增強對供應鏈上下游資源的整合能力,加快成為全球供應鏈的“鏈主”企業。發揮中小制造業企業在供應鏈體系中的配套作用,鼓勵朝專、精、特、新方向發展,推動形成“鏈主”企業為主導、中小企業相配套、高校科研機構與金融機構相協同的共生共贏產業生態。充分利用產業集群和區域產業創新體系,構建組合式、協同化、敏捷型的區域供應鏈合作與創新網絡。
推動質量品牌建設。深入實施“三品”戰略,在重點領域加快建立覆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質量追溯制度、質量分級制度及配套政策體系,推進重點領域示范應用。健全質量評價體系,完善企業設計研發質量管理和審核制度,鼓勵第三方開展質量專業化評價。引導企業重視品牌發展戰略,完善企業品牌培育管理體系,不斷提升品牌價值;鼓勵第三方機構提升品牌專業化服務能力,加強品牌策劃、培育、評價和宣傳;推動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引導集群內企業加強標準協調、創新協同和業務協作,形成特色鮮明、影響力強的產業集群區域品牌。
(七)強化產業融合發展。
推進制造業與全省農業、服務業系統相互滲透,實現無形滲透有形、高端統御低端、先進提升落后、縱向帶動橫向,最終產生“1+1>2”的效應。促進農業、農產品加工和農產品營銷融合發展,以特色農畜產品溯源體系為紐帶,立足產業關聯,形成“種(養)—加—銷”一體化聯動發展,提升產業整體質量和效益。促進制造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探索工業遺址旅游,發展房車、通用航空裝備等旅游裝備制造。促進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積極對接制造業發展需求,補齊生產性服務業短板,探索以服務促加工、以加工帶服務的聯動發展機制,提高制造業發展質量。
(八)全面擴大開放合作。
深度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加強與隴海線省市及港口合作,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形成聯結日本、韓國等國家及香港、臺灣等地區市場的重要門戶。深化與中亞、西亞、歐洲的交流合作,在白俄羅斯、格魯吉亞共建物流園,建設國家級中歐(中亞)班列集結中心,形成聯結中亞、西亞、中東歐市場的重要門戶。加強與渝、桂、川、黔、滇等西南省區市合作,積極參與建設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深耕新加坡、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市場,積極參與中巴、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推動實現“一帶”與“一路”有效聯接,形成聯結西北地區與東南亞國家市場的重要門戶。推進嘉策鐵路擴能改造,開辟“蒙煤入甘”“疆煤東運”煤炭戰略運輸通道,建設西部煤炭物流中心。加強與俄羅斯庫爾干州、新西伯利亞州友好省州合作關系,互設倉儲集散中心。
深度融入黃河流域經濟帶。深度分析與黃河流域相關省份在優勢和主導產業上的互補性和差異性,圍繞互補性“補短板”,立足差異性“鍛長板”,合理利用與優化配置要素資源,促進產業合理分工,提升黃河流域區際產業發展的聯動和全局統籌,增強黃河流域發展的協同性和整體性。
推進區際產業合作。積極推進蘭州—西寧城市群和關中城市群建設,推動交通、網絡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市場一體化進程。加強東西協作,重點面向長三角、珠三角、天津濱海、京津冀、海峽西岸經濟區等東部地區開展招商引資和市場開拓,拓展合作領域,創新合作形式,提升合作層次。加強承接東部產業轉移能力,重點承接先進裝備制造、綠色化工、新材料、大數據、新能源汽車、生物制藥、商貿物流、現代農業等產業。努力拓寬產業承接上下游對接的廣度,通過承接產業轉移深化技術合作,增強我省對產業鏈上其他節點企業的吸引力,實現“延鏈”“補鏈”,力爭全產業鏈整體承接,提升產業鏈水平。
六、安全與環保
(一)加強安全生產管理。
按照“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的要求,立足源頭預防,做到關口前移,指導制造業行業不斷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健全完善行業安全生產管理責任體系,加強對行業安全生產工作的指導,推動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工作,推動安全(應急)產業加快發展,推動民爆行業安全發展,提升本質安全水平,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保障。
健全完善行業安全生產管理責任體系。切實落實安全生產管理責任,厘清工業行業安全生產管理和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的關系,依法行政,履行好安全生產管理職責。對于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責任的行業,要依法依規嚴格履行監管職責,強化監管執法,嚴厲查處違法違規行為;對于其他行業,要將安全生產作為行業管理的重要內容,從行業規劃、產業政策、法規標準、行政許可等方面加強安全生產工作。完善安全生產工作機制,要結合業務分工,明確主要負責人、各分管領域負責人及相關內設機構安全生產職責,推動安全生產和行業管理工作深度融合。要從人、財、物等各方面為有效開展安全生產管理工作提供必要保障。
加強對行業安全生產工作的指導。加強溝通協商,綜合利用產業政策、法規標準、技術改造、化解過剩產能等手段防范化解風險隱患,促進源頭治理。以安全發展理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用安全生產倒逼機制推動產業轉型發展,對安全條件差或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的企業,要與相關部門協調配合,促使企業加快改造升級。引導重點行業規范安全生產條件,強行業標準、行業規范條件的制修訂和清理工作,提升其對安全生產工作的支撐和促進作用。鼓勵企業落實主體責任,將安全技術改造作為重要內容納入企業技術改造支持范圍,加大安全技術改造投入,采用先進的工藝及裝備,降低安全風險,消除事故隱患。
推動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全面梳理轄區內現有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科學評估其安全生產和環保條件,對于安全環境風險較大的,要按程序及時調整納入搬遷改造企業名單,做到應搬則搬、應改則改、應關則關。通過現有資金渠道對符合條件的危險化學品企業搬遷改造項目予以支持,利用搬遷改造推動化工企業轉型升級。
推動安全(應急)產業加快發展。加強安全(應急)關鍵技術研發,聚焦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社會安全等四類突發事件預防和應急處置需求,鼓勵企業研發先進、急需的安全(應急)技術、產品和服務,增強科技對風險隱患源頭治理的支撐能力。支持發展特色鮮明的安全(應急)產品和服務,提升安全(應急)產品供給能力。引導企業瞄準重點行業領域安全保障需求和應急物資保障需求,加強相關產品研發和供給,加快先進安全(應急)裝備推廣應用。
持續推動民爆行業安全發展。以安全發展為目標,繼續鼓勵龍頭骨干企業開展兼并重組,鼓勵企業拆除低水平生產線、撤銷低效生產廠點,推動工業炸藥固定生產線產能逐步轉換為現場混裝炸藥產能,普通雷管轉型升級為數碼電子雷管,確保民爆行業高質量發展目標任務順利完成。在工業雷管、火工藥劑、震源藥柱等生產過程中的高危崗位實現人機隔離操作,推廣數碼電子雷管裝配自動化生產技術和裝備,不斷提升安全技術水平。督促企業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確保安全投入符合標準,健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及時修訂完善應急預案。
(二)堅守生態環保紅線。
圍繞全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和總體思路,聚焦重點行業領域,防止污染,推進清潔生產,堅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三條紅線,加快推動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
石油化工和煤炭高效利用行業。主要加強水污染、空氣污染、固體廢物污染和噪聲污染防控,嚴格項目審批,優化工藝流程,從原輔材料、生產工藝、污染防治等環節進一步優化,減少物耗、能耗,降低污染物排放。鼓勵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提高生產過程物料利用率、水利用率,完善生產管理和維護體系。加強回收工藝冷凝水、蒸汽凝結水,減少循環冷卻補充水,推廣應用采油污水處理的高效水質凈化與穩定、反滲透水處理等污水深度處理回用技術,發展、推廣重復用水系統、串聯用水系統、再生水回用系統,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
有色及冶金、建材和新材料行業。主要加強水污染、空氣污染、固體廢物污染、噪聲污染和重金屬污染防控。開展清潔生產審查,嚴格按照目前國家發布的相應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從原輔材料、生產工藝、污染防治等環節進一步優化,減少物耗、能耗,降低污染物排放,鼓勵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提高生產過程物料利用率、水利用率,完善生產管理和維護體系。鋼鐵行業提高廢水處理回用能力,繼續推進系統節水技術改造,利用非常規水源替代新水,推廣干法除塵、干熄焦等節水工藝技術,重點企業實現廢水“零排放”。
裝備制造行業。主要加強水污染、空氣污染和噪聲污染的防控。實施清潔生產審查,嚴格按照目前國家發布的相應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深入開展清潔生產改造,從原輔材料、生產工藝、污染防治等環節進一步優化,減少物耗、能耗,降低污染物排放。
農產品加工及生物醫藥行業。主要加強水污染、空氣污染、固體廢物污染和噪聲污染的防控。推進清潔生產和節能減排,引導企業建立綠色工廠,加快應用節水、節能、節糧等高效節能環保技術裝備。加快淘汰污染嚴重、能耗水耗超標的落后產能。高效利用農業資源,把農產品及加工副產物、剩余物“吃干榨盡”,推動農產品及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
七、保障措施
(一)完善規劃實施機制。充分發揮甘肅省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專項行動領導小組作用,落實“鏈長制”和“鏈主制”,建立健全全省促進制造業發展協調機制,確保規劃落實到位。完善規劃監測和推進機制,健全“動態監測—中期評估—總結評估”體系,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嚴格把握中期評估節點,對目標任務進行必要調整。
(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深入發掘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帶來的市場需求變化,根據《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修訂各地招商引資重點項目推介目錄,將制造業重點發展產品、技術和領域列入優先發展或鼓勵發展目錄。修訂市場準入負面清單、行政審批清單和政府監管清單,簡化審批流程,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促進民間資本投入制造業領域。改革技術創新管理機制和項目經費分配、成果評價和轉化機制,促進制造業相關的科技成果產業化。
(三)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充分利用政府引導基金的帶動作用,吸引社會資本,加強對制造業的支持。優化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等現有財政專項資金支出結構,加大對智能制造、綠色制造、自主創新等先進制造業的支持力度。運用科技擔保等多元模式對先進制造業進行持續支持。完善和落實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軟件保險補償等鼓勵政策,健全研制、使用單位在產品創新、增值服務和示范應用等環節的激勵機制。積極鼓勵金融機構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重大項目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引導外資、社會資本對工業的投入。引導大型制造業企業集團開展產融結合試點,嘗試融資租賃等多元化的融資方式。開展園區投融資試點,成立園區投融資公司,嘗試多元化的融資方式。優先在裝備制造業、新材料、電子信息等領域開展貸款和租賃資產證券化試點。
(四)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圍繞重點行業培養行業領軍人才,推進企業高端管理人才培育職業化、市場化。引導企業管理制度改革,積極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優化企業管理體系。整合全省教育資源,加快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完善職業教育培訓制度,探索校企聯合培養模式,探索技工人才培養新模式,培養產業發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開展網絡教學、校企合作等多種模式,對現有的技術人才、產業工人進行再培訓。建立新型的專業智庫團隊,在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和經營管理等領域,為企業、政府提供專業的技術咨詢。
(五)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建設高速融合的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在全省重點制造業園區開展千兆光纖網絡擴容建設,推動5G網絡對全省所有制造業園區全覆蓋。在先進制造業園區、智能制造基地率先開展5G應用,培育建設一批工業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加強制造業集聚區生產生活配套設施建設,為產業集聚區的企業生產、工人生活創造便利和良好環境。
甘肅省“十四五”工業互聯網發展規劃
為加快我省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充分發揮工業互聯網在“產業興省、工業強省”中的積極作用,推動強工業行動的深入實施,依據《國務院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甘肅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的總體部署,編制《甘肅省“十四五”工業互聯網發展規劃》。
一、規劃背景
工業互聯網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基石。作為全新的工業生態、關鍵基礎設施和新型應用模式,工業互聯網通過實現工業經濟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全面連接,正在全球范圍內不斷顛覆傳統制造模式、生產組織方式和產業形態,打造新型工業生產制造和服務體系,為經濟社會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提供關鍵實現途徑。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工業互聯網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連續4年對推動工業互聯網發展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系統布局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推動工業互聯網在更廣范圍、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實現融合發展”。近年來,我國工業互聯網進入快速發展期,產業規模與參與主體快速壯大,有力加快了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步伐,推動了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十三五”時期,我省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推進網絡、平臺、安全三大體系建設,營造了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加快了與制造業融合步伐,工業互聯網已成為推動我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十四五”時期是我省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期,也是工業互聯網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機遇期。我省工業互聯網“十四五”規劃既是從持久戰角度著眼制定的一個工業互聯網中長期規劃,又是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一帶一路”信息制高點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規劃。規劃立足“制造強國、網絡強國”戰略目標歷史交匯點,對全面實現“產業興省、工業強省”意義重大。
(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時期,全省工業互聯網政策保障體系逐步完備,工業基礎不斷夯實,網絡基礎設施日益完善,重點企業示范引領作用凸顯,產業生態格局基本形成,為工業互聯網未來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政策體系逐漸完備。先后出臺了《甘肅省工業互聯網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新時代甘肅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打造信息制高點實施方案》及推進傳統產業“三化”改造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有力推動了工業互聯網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工業發展重點突出。2020年全省石化、電力、食品、有色4個行業占據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的65.9%,產業發展重點突出,基礎良好,在全國范圍內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工業總產值占全省比重達到71.23%,國有企業引領作用明顯。
網絡基礎設施良好。2020年全省百兆以上寬帶用戶占比達到92.5%,排名全國第八;千兆用戶占比2.2%,排名全國第六。建成5G基站8500余個,基本實現地級市城區、重點工業園區、重點工業企業5G網絡覆蓋。白銀、蘭州、平涼等區域工業互聯網平臺已建成,酒泉等地正在積極推進新能源大數據中心和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建成1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綜合型二級節點。6個數據中心投入運營,標準機柜10.95萬架,蘭州新區(大數據)入選第九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
重點企業優勢凸顯。酒鋼集團、金川集團、白銀集團等重點企業共計建成30個省級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重點企業生產設備聯網率達40%以上。“酒鋼私有云平臺”獲全省冶金有色工業科技進步二等獎,“蘭石云平臺”獲工業和信息化部2019年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試點稱號,金川集團工業企業網絡安全綜合防護平臺獲國家2019年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項支持。甘肅西溝礦業有限公司基于5G網絡的露天穿孔采掘運輸設備遠程智能系統研究與應用項目榮獲第三屆“綻放杯”5G應用征集大賽智慧園區專題賽一等獎。
產業生態雛形初現。省級層面與華為、京東、騰訊、中興、東軟、中科曙光等龍頭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組織省內外工業互聯網領域龍頭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成立甘肅省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召開5G建設及應用推進會等一系列大會。與中國信通院、賽迪等科研院所合作進一步加強。
(二)存在問題。
在工業互聯網高速發展環境下,我省工業互聯網發展取得一定成效,但工業互聯網對產業集群的促進效應未充分顯現,發展抓手依舊薄弱,企業整體數字化水平及部分市場主體認知水平還亟需提升。
產業集群效應未充分顯現。產業集群內龍頭企業與中小企業協作關系不強,要素共享、信息互通等仍存在瓶頸,專業化分工未成體系,資源配置效率不高。集群內龍頭企業示范效應未充分發揮,產業集群企業內和企業間信息傳遞與共享不暢、全流程數據關聯感知方法及數據驅動的企業智能決策集成度低、網絡協同第三方服務平臺支持度不夠,人才、信息、資金等服務支撐體系相對滯后,公共服務能力弱,制約產業集群發展。
工業互聯網發展抓手單一。工業互聯網平臺可復制可推廣應用場景少,平臺工業APP數量偏少,平臺活躍用戶數量不足,活躍度較低。工業互聯網網絡、軟件、工控等重點環節缺乏國內領先的龍頭企業,軟件服務、嵌入式軟件業務比重低。工業大數據中心機柜有效利用率不高。工業互聯網標識應用仍處于探索階段。
企業整體數字化基礎薄弱。2020年全省兩化融合貫標企業數量78家,排名全國25位。生產設備數字化率為42.8%,排名21。關鍵工序數控化率43.2%,排名24。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47.8%,排名25。生產設備聯網率36.7%,排名20。企業數字化基礎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工業互聯網認知深度不夠。部分企業對工業互聯網與未來產業發展的關系認識不深,在面臨工業互聯網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時存在遲緩等問題。工業互聯網教育及宣傳推廣活動力度不夠,缺乏直接性的投資引導,工業互聯網多層次復合型人才培養不足,社會整體認知水平亟待提升。
(三)發展形勢。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是新發展階段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建設的關鍵五年,是工業互聯網進入快速發展期實現整體發展階段性躍升的重要五年。
新一輪科技革命提供新契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技術交叉融合,新的生產組織方式產生。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不斷突破和應用,成為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的“黏合劑”,催生出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數字化管理等新模式。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標志的產業革命加快發展,大幅提升傳統產業發展能級和發展空間。工業企業利用先進信息技術不斷從產品制造向服務端延伸、整合,價值鏈“微笑曲線”底部環節將不斷拉平、附加值逐步提升,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將獲重構。通過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建設,提高產業集聚企業發展能力,將有效促進以產業集聚區域資源循環、產業鏈企業群共生耦合為基礎的網絡協同制造模式發展,激發企業生產資源泛在連接、彈性供給、高效配置,提升重點產業集聚區域企業智能生產管控、供應鏈管理和智能決策能力,助推重點產業的創新和跨越發展。
工業互聯網發展提供新動能。“十三五”期間,在黨中央國務院統籌部署下,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步入快車道,日益成為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和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一方面,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體系化推進,高質量外網覆蓋300多個地市,5G等新型網絡技術在企業內網中加速滲透,以國家頂級節點為核心的標識解析體系日益壯大,多層次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初步建成,國家—省—企業三級聯動的工業互聯網安全保障體系穩步推進。另一方面,工業互聯網技術不斷突破,與實體經濟融合應用持續深化,工業互聯網已成為引領產業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新機遇。《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要求“系統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加快第五代移動通信、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建設”,強化了工業互聯網的核心基礎設施定位。政策紅利將進一步匯聚“政產學研用”各方力量,拓展面向工業互聯網融合技術、典型應用場景、行業解決方案等領域的投資機會,吸引社會資本大量涌入,有效帶動行業整體加速發展。激發工業互聯網企業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快工業互聯網應用落地。引領科技界加大對工業互聯網技術研發的投入,加快工業互聯網網絡、平臺、安全等環節的關鍵核心技術和產品突破。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為著力點,以工業互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礎,以集成創新、垂直行業應用為重點,以信息安全為前提,以要素保障為支撐,著力推進工業互聯網縱深發展,推動我省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和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
(二)基本原則。
統籌兼顧,系統推進。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轉型方向,加強總體設計,統籌整合優勢資源,系統推進工業互聯網發展。
需求牽引,政府引導。以需求為導向,強化企業市場主體地位,加強政府在政策引領、規劃布局、要素保障、機制創新等方面的作用,營造良好工業互聯網發展環境。
創新驅動,夯實基礎。明確重點領域發展方向,以關鍵環節為突破口,強化技術、產品、服務創新,推動工業互聯網網絡、標識、平臺、應用與安全等基礎設施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運行、同步提升。
開放發展,特色突出。堅持共享共贏,擴大對外開放,強化在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產業應用等方面交流合作,打造特色化工業互聯網發展新模式。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工業互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各領域融合應用持續拓展深化,產業生態不斷壯大,安全保障能力穩步提升,基本建成西北地區產業轉型的新高地。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推進高質量外網基礎設施建設,支持IPv6(互聯網協議第6版)大規模部署。推動100家骨干企業開展工業互聯網內網改造升級。打造高質量工業互聯網園區網絡,引領5G技術在垂直行業的融合創新。不斷完善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建成2—3個標識解析二級節點,標識注冊量超過5億。打造多層次平臺體系,培育1—2個具有標桿性的跨行業跨領域平臺。
——融合創新應用進一步拓展深化。面向有色冶金、石油化工、能源電力、電子信息、機械制造、建材工業等重點行業開展工業互聯網融合創新應用,形成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服務化延伸、個性化定制、數字化管理等典型應用模式,打造50個以上應用標桿。推動1萬家以上企業上云上平臺,培育超過1萬個工業APP。
——產業生態體系不斷壯大完善。加強關鍵技術突破與標準研制,加快核心產品產業化進程。培育一批國內領先的解決方案及產品供應商,增強關鍵產品、解決方案供給能力。孵化3—5個省級工業互聯網產業示范園區,著力提升基于互聯互通的先進制造能力、基于數據驅動的創新發展能力和基于組織協同的資源配置能力。
——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顯著提升。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工業互聯網企業網絡安全分類分級管理有效實施,全面壓實企業安全主體責任,聚焦重點領域打造5家“兩化”融合貫標示范企業和10個優秀解決方案。初步建成本地工業互聯網安全保障體系,培育形成1—3家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本地信息安全企業,顯著提升安全感知和綜合保障能力。
到2035年,系統完備的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建成,在重點領域形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工業互聯網技術創新體系形成,垂直行業應用及各產業融合發展成效顯著,安全保障體系完備,工業互聯網綜合實力進入全國先進行列。工業互聯網在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價值凸顯,并持續優化甘肅特色現代化產業體系,成為經濟增長新動能。
三、重點任務
(一)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1.升級工業互聯網網絡基礎。
推動工業互聯網外網建設。圍繞低時延、高可靠、廣覆蓋的網絡需求,共建共享加快5G獨立組網規模化部署,實現全省重點產業園區、工業企業高質量外網的連續覆蓋。推進基礎電信運營商加快IPv6大規模部署。全面推廣千兆光纖網絡,推動電信運營商降低資費水平,重點降低中小企業互聯網專線接入資費水平。到2025年,實現全省鄉鎮以上區域及部分行政村5G網絡覆蓋,5G網絡人口覆蓋率達50%以上。
推動工業互聯網園區網絡建設。構建高質量園區網絡,提升園區的信息傳輸能力和信息感知能力。建設“5G+工業互聯網”園區網絡。到2025年,打造3—5個工業互聯網園區網絡標桿。
推動工業互聯網內網建設。支持工業企業以5G網絡、窄帶物聯網(NB—IoT)、時間敏感型網絡(TSN)、軟件定義網絡(SDN)、工業無線網絡(WiFi6)等技術改造升級工業企業內網。加快企業內網IP(互聯網協議)化、扁平化、柔性化。引導支持重點行業工業企業開展企業內網IPv6網絡化改造。加快工業互聯網網關、工業模組等關鍵設備的應用。到2025年,推動100家骨干企業開展工業互聯網內網改造升級,建設5個“5G+工業互聯網”內網改造標桿。
2.提升工業互聯網標識服務。
推進標識解析體系建設。在重點行業和區域建設標識解析二級節點,鼓勵基礎電信企業加快標識解析遞歸節點建設,推進我省制造業企業節點升級改造并接入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探索標識解析與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融合創新,促進區塊鏈與工業互聯網協同發展。到2025年,完成2—3個標識解析二級節點、1—3個標識解析遞歸節點建設。
推動標識解析規模化應用。面向石化、冶金、有色等重點行業,拓展標識應用范圍。深化工業互聯網標識在設計、生產、物流、服務等環節的應用。加快推動基于5G、窄帶物聯網(NB—IoT)等技術的主動標識載體規模化應用。推動工業設備上標識、用標識。建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創新中心,引導企業開展標識數據創新應用,提升數據綜合服務能力。到2025年,標識注冊總量超過5億,日均解析達百萬次級。
3.壯大工業互聯網數據產業。
建設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基礎設施。根據全省區位資源,統籌推進多層級的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體系建設,支持可靠可信的工業云服務發展,構建低成本、高彈性的工業大數據存儲和處理基礎設施,實現多源異構數據的融合,滿足工業領域不斷增長的數據存儲和計算需求。積極對接國家重點大數據項目,爭取災備數據等各類數據中心落戶我省,推動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分中心建設。在有色、冶煉、能源等行業加快綠色數據中心建設,引領數據中心走高效、低碳、集約、循環的綠色發展道路,積極創建國家綠色數據中心。
推進工業互聯網大數據應用。鼓勵企業加快部署傳感器、射頻識別、網關等數字化工具和設備,提升設備、產品標識、生產環境等工業現場數據采集應用能力。鼓勵工業互聯網大數據應用向設計、工藝、生產、物流、服務等環節延伸,結合工業大數據發展實際,發揮重點工程和最佳實踐的試點示范作用,激勵創新應用的落地實施。聚焦鋼鐵、有色等領域工業算力發展,建設西部超算中心、蘭州新區高性能(超算)中心。面向政府提供工業經濟和產業運行監測指揮、應急事件預警協調等服務,面向行業提供數據管理能力提升、工業資源共享、解決方案推廣等服務,為企業提供設備與業務系統上云、產融合作、供需對接等服務。推進絲綢之路信息港多元業務云、政務云、鯤鵬云、華為云和金山云等平臺不斷提高利用率。
完善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公共服務體系。圍繞“東數西算”需求,建設蘭州到慶陽直聯網絡,引入和培育一批工業互聯網大數據資源提供商、軟硬件產品服務商和應用提供商,建立面向全國的工業互聯網大數據服務產業體系。建設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完善數據中心建設制度及指南,推進數據中心資源整合共享。建設西部工業互聯網數據資產交易市場,激發數據資源商業價值。鼓勵各數據中心、工業企業、科研機構聯合成立工業互聯網大數據聯合實驗室。積極參與權威行業組織的等級評估,擴大影響力。支持金昌、酒泉創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大數據)。到2025年,培育2—3家大數據產業領軍企業。
4.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
建設多層級系統化平臺體系。積極引進外部優勢平臺落地,培育本土平臺做大做強。支持省內工業龍頭企業與ICT(信息與通信技術)企業加強合作,培育1—2個跨行業、跨領域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面向重點行業,建設3—5個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產業鏈上下游貫通。培育2—3個區域級工業互聯網平臺,促進區域經濟轉型升級。支持建設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通研發、生產、銷售等全流程。持續優化平涼、白銀、蘭州、酒泉工業互聯網平臺各項功能,提升平臺活躍度。以平臺為核心,聚合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全要素,全面提升工業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水平,推進工業互聯網平臺與現有平臺在硬件、環境、數據的開放共享。
推進企業上云上平臺。針對重點行業、重點領域關鍵設備開展設備數字化改造,推動設備上云上平臺,實現設備數字化管理,提升設備運行效率及可靠性,優化設備能耗。降低企業上云上平臺門檻和成本,推進1萬家企業將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等核心業務上云上平臺,促進企業數字化轉型。
(二)強化工業互聯網技術創新。
1.加強工業互聯網標準研制。
支持省內工業龍頭企業、科技創新企業、科研院所不斷深化與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中國信息通信協會等組織的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工業互聯網基礎共性、工廠內外網、邊緣計算、標識解析、工業大數據、工業APP、安全能力評估等關鍵技術、產品、管理標準的研制、測試。依托我省石油化工、建材、有色冶金、電力等支柱產業,積極開展工業互聯網垂直行業應用標準研制。
2.突破新型關鍵技術與產品。
鼓勵我省工業龍頭企業與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圍繞工業控制、工業軟件、工業網絡、工業信息安全、邊緣智能、工業大數據分析、工業機理建模、工業應用開發、開源平臺等工業互聯網關鍵核心技術供給及產業化應用開展攻關。支持開展邊緣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在工業互聯網領域應用的研究。鼓勵信息技術與工業技術企業聯合推進工業5G芯片/模組/網關、智能傳感器、邊緣操作系統等基礎軟硬件研發,支持領先企業加快網絡、標識、平臺與安全的關鍵產品研發。引進和支持優秀團隊、龍頭企業、科研機構組建專業化、開放化的工業互聯網領域新型研發機構。
3.培育新型工業互聯網APP。
創建甘肅省工業技術軟件化創新中心,依托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軟件產業園,支持軟件企業和科研院所研發工業APP開發工具,構建工業APP集成開發環境,推動工業APP協同開發、持續集成和自動部署。推動共性經驗知識沉淀提煉,發展普適性強、復用率高的基礎性共性工業APP,以及基于知識圖譜和智能算法的可適性工業APP。鼓勵我省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建材、機械制造等行業龍頭企業、大中型企業將工業知識和經驗沉淀、開放和復用,開發一批覆蓋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運營維護和經營管理等制造業關鍵業務環節的行業通用APP。加強與軟件企業、平臺企業的合作,面向特定領域和個性化需求,開發一批專用工業APP。開展工業APP創新大賽,推進在垂直行業的應用。到2025年,培育超過1萬個工業APP。
(三)深化工業互聯網融合發展。
1.加速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
加快推進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邊緣計算、數字孿生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互聯網的融合發展,推動技術創新與應用由點及面普及推廣,相互促進、相互迭代,構建新工業服務體系,助力工業互聯網更大范圍、更高效率、更加精準地優化生產和服務資源配置。深化人工智能在設計仿真、數字化排產、生產工藝優化、質量監控、預測性維護等環節應用。加快區塊鏈應用探索,促進智能合約、共享賬本在工業互聯網數據、標識解析、設備安全、產融協同等領域融合發展,構建互信全新生態。推動邊緣計算、云邊協同發展,解決工業現場大量異構設備和網絡帶來的復雜性問題,滿足工業場景高可靠、低時延、安全與隱私保護等方面的關鍵需求。推動數字孿生技術在預見設計質量和制造過程、推進設計和制造高效協同、生產策略模擬仿真和評估領域的應用,打造數字孿生工廠。
2.推進工業互聯網行業應用。
依托工業互聯網深度感知、智能分析、高效處理、集成互通等能力,開展行業應用探索,促進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提升。圍繞裝備制造、建材工業、石化、有色冶金等重點行業,打造5個以上工業互聯網集成應用標桿。總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創新應用模式,形成工業互聯網行業創新應用指南和最佳案例集,組織全省應用推廣會,舉辦工業互聯網創新大賽。在裝備制造、建材工業等離散型行業,重點推進生產設備數字化改造,實現生產數據實時、系統、全面采集和工藝流程優化,針對產品實踐遠程運維、在線質量診斷、預測性維護等服務化延伸模式,實現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在石化、冶金、有色、電力等流程型行業,重點推進生產過程的全面感知、深度互聯,并運用工業大數據優化工業機理模型,降低設備能耗,提高設備及資源利用率,推動全流程智能化,實現優化經營、降本增效等目標。在特色食品、服裝紡織、民族工藝品、磚雕等行業,通過應用大數據和平臺技術,利用交互協同、在線設計、場景體驗等手段進行產品創新,推動個性化定制新模式發展。
3.加快大中小企業融合發展。
充分發揮大型企業引領支撐作用,鼓勵其先行先試,利用工業互聯網平臺將自身設計、研發、制造、采購等業務流程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通過共享資本、技術、人才等資源和服務,支持中小企業開展數字化轉型升級。推動中小企業上平臺用平臺,提升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平臺資源方的鏈接能力,實現高效協同和資源優化配置,形成大型企業帶動中小企業發展,中小企業為大型企業注入活力的融合創新發展局面。
4.推動“5G+工業互聯網”應用。
推動基礎電信企業、工業企業、設備制造商、工業互聯網技術服務商組建“5G+工業互聯網”應用方陣,建設技術測試床。圍繞冶金、電子信息、電力等行業開展工業設計、生產制造、生產質檢、配料運輸、安全管理、運維服務等場景的應用開發,加速場景落地由外圍環節向核心生產環節滲透,打造20個具有典型代表、可復制性的應用場景。加快低成本5G工業模組、融合終端的供給,降低工業企業改造成本。探索標準化、可定制、可管理等不同5G商業模式應用。推動5G與時間敏感型網絡(TSN)、邊緣計算等網絡技術融合部署。鼓勵產業園區建設“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先導區,打造基于5G的全連接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
5.深化安全生產融合應用。
聚焦建材、危險化學品、礦山、鋼鐵、有色等重點行業領域,支持企業開展設備改造及技術升級,推動人員、裝備、物資等安全生產要素的網絡化連接,推廣操作控制智能化、風險預警精準化、危險作業無人化、運維輔助遠程化等應用,強化企業安全感知、適時監測、超前預警、聯動處置及系統評估能力。支持化工、原材料等園區建設全要素網絡化連接、敏捷響應及自動調配能力,實現多部門協同聯動,開展安全生產風險仿真、應急演練和隱患排查,建立以事前預防為主的園區安全生產監管體系。增強現有工業互聯網平臺安全生產模塊功能,基于泛在連接和海量數據,建立風險特征庫、失效數據庫及安全生產風險模型。針對高危場景,推進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管理經驗知識的軟件化沉淀,培育和推廣預測性維護、智能巡檢、故障自愈等安全生產類工業APP和解決方案。
(四)優化工業互聯網生態布局。
1.構建一核三片區產業格局。
立足我省經濟、資源基礎和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現狀,以打造西北地區產業轉型新高地為目標,整合優勢資源,建設1—2個省級工業互聯網產業示范基地,加快形成“一核引領、三片區聯動發展”的工業互聯網產業空間格局。
“一核引領”。
“一核”即產業發展創新驅動核,以蘭州新區為載體,依托蘭州新區大數據產業園、蘭州新區國家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等平臺,集聚全省創新要素,著力提升工業互聯網技術創新水平。重點圍繞新材料、能源電力、新能源裝備制造、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鼓勵企業探索發展工業互聯網新業態新模式。以國家超算中心等重大項目建設為抓手,依托蘭州千億級、百億級產業集群,打造全省工業互聯網產業示范基地。
“三片區聯動發展”。
河西片區——立足嘉峪關、張掖、金昌等地優勢金屬與非金屬礦產、能源礦產資源,重點圍繞有色金屬冶煉、新材料產業集群,依托紫金云數據中心產業園區、張掖大數據產業園區等平臺,推進企業數字化改造,加快智能礦山等重點項目建設,強化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依托酒泉作為省域副中心區域區位優勢,充分利用酒泉新能源資源,推進能源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在酒泉云計算大數據中心打造全國新能源大數據中心,加快通用設備制造行業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平臺建設。圍繞新能源、化工、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優勢,加快推進酒泉、武威區域特定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加快實施新能源產業等數字化轉型,提升產業集群競爭力。
隴中片區——立足定西中藥材、馬鈴薯等優勢資源,圍繞制藥、農產品加工等領域,依托龍頭企業,加快新型傳感器、工業軟件、信息安全技術等在生產中的集成應用,提升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依托白銀作為蘭白都市圈副核心的區位優勢,圍繞有色金屬、新材料、能源化工等領域,推進重點企業數字車間示范項目,加強與蘭州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資源對接,實現產業協同發展;圍繞臨夏民族用品、食品加工、磚雕等優勢制造領域,鼓勵企業在產品設計、生產制造、營銷管理等關鍵環節加大工業互聯網應用,促進產業升級和提質增效。
隴東南片區——圍繞平涼與慶陽煤電化冶、裝備制造等產業,加快區域工業互聯網平臺升級,依托平涼光電產業園、慶陽數據信息產業園等抓手,推動傳統工業轉型升級。立足天水地區機械制造、電工電器、電子信息產業基礎和隴南地區有色冶金、白酒釀造、中藥材、油橄欖加工等優勢產業,依托園區、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雙創平臺等載體加速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推進5G全連接工廠建設,推動IT(信息技術)與OT(生產控制技術)網絡深度融合。圍繞甘南農畜產品加工、水泥建材、水電資源開發等領域,加大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重點推進牦牛等特色產業工業互聯網應用,打通原材料、加工、物流、倉儲、電商全鏈條,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2.增強工業互聯網供給能力。
鼓勵省內重點制造型企業通過合資等形式成立工業互聯網類技術公司,在服務本企業的基礎上走出去,為行業內中小企業提供單項技術和成套解決方案,打造專業生產性服務企業。圍繞石化、有色、能源等行業,形成一批面向設備互聯、標識解析、邊緣計算等方向的平臺化、組件化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通過將已有設備信息、生產信息知識化和生產流程數字化,構建面向有色冶金、電力、建材等特定行業的知識圖譜,并提供跨地域、跨部門和跨業務之間的知識共享體系。
3.完善工業互聯網公共服務。
建立工業互聯網服務資源池,引入具有工業互聯網應用評估和解決方案測試能力的企業,鼓勵資源池機構為企業提供網絡改造、兩化融合貫標等專業服務。建設工業互聯網綜合服務平臺,提供技術研發、應用展示、行業培訓、產業孵化、工業企業碳交易等公共服務。完善面向工業互聯網的數據共享、產業協同等公共服務,促進工業互聯網應用和平臺間的互聯互通。遴選國內先進工業互聯網技術服務商、科研院所組成專業機構,為企業開展工業互聯網發展“診斷”服務,形成個性化解決方案。引導企業積極申報試點示范項目,梳理典型新模式,樹立行業標桿。做大做強甘肅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廣泛匯聚政產學研用各類主體,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提升產業協作水平,推動產業鏈整體躍升。
4.打造智能制造發展新生態。
建設智能制造領域的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為行業發展提供關鍵共性技術支撐。支持上下游企業加強產業協同和技術合作攻關,增強產業鏈韌性,提升產業鏈水平。面向細分行業,打造一批智能制造核心裝備、關鍵工業軟件,以及先進適用、穩定可靠、高性價比的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加大對智能制造發展短板研究,引導政產學研用各界資源向智能制造聚集。積極推動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建設,培育一批示范典型并復制推廣。
(五)健全工業互聯網安全體系。
1.健全安全管理體系。
全面落實企業網絡安全主體責任,建立涵蓋設備安全、控制安全、網絡安全、平臺安全、數據安全的工業互聯網多層次安全保障體系,建立健全工業互聯網安全法律法規及管理制度。建立高效實用的分類分級安全管理機制,建立省級聯網工業企業清單和數據保護目錄。開展宣標貫標和達標示范工作,強化監督檢查,完善安全監測、事件通報、整改落實的閉環管理機制。
2.強化安全防護能力。
構建“政府、平臺、企業、用戶”四位一體的安全防范體系,打造省級工業互聯網安全公共服務平臺,提高標識解析系統、工業互聯網平臺、工業控制系統、工業大數據等領域安全防護能力。支持攻擊防護、漏洞挖掘、入侵發現、態勢感知、安全審計、安全可信工業用芯片等工業信息安全技術、產品研發與應用推廣。加快密碼應用核心技術突破和標準研制,推動需求側、供給側有效對接和協同創新,推動密碼技術深入應用。加大對工業互聯網安全試點示范項目的復制和推廣,提升整體防護能力。培育形成1—3家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本地信息安全企業,顯著提升安全感知和綜合保障能力。
3.提高主動防御水平。
搭建面向有色冶金、石油化工、能源電力等行業的工業互聯網安全攻防演練環境,建設應急資源庫,測試、驗證各環節存在的網絡安全風險以及相應的安全防護解決方案,提升識別安全隱患、抵御安全威脅、化解安全風險的應急響應能力。實施“安全上云工程”。支持成立本地工業互聯網安全專業測評機構,定期對重點平臺、工業企業、工業APP開展檢查檢測。
四、保障措施
(一)統籌組織實施。
成立由工信、發改、財政、科技、教育、國資等部門組成的省工業互聯網專項工作組,建立健全省、市、縣三級聯動的工作協調機制,統籌謀劃和協調推進全省工業互聯網發展,確保各項任務落實落細,促進工業互聯網與“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等工作協同推進。設立工業互聯網戰略咨詢專家委員會,對工業互聯網重大決策、政策實施提供咨詢評估。完善規劃實施監測評估機制,健全“動態監測—中期評估—總結評估”體系,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嚴格把握中期評估節點,對目標任務進行必要調整。各市州和有關部門根據本規劃,結合實際制定細化方案,確保各項工作落實到位。
(二)加強資金扶持。
依托現有專項資金、政府投資基金,加大對工業互聯網的資金投入。建立工業互聯網重點項目資源池,并將能源技術評價和環境影響評價作為項目重要的參考指標,以項目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強化與國家重大項目銜接,鼓勵企業積極申報國家級試點示范,開展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工程。加大省內相關產業發展、科技創新等相關資金對工業互聯網支持力度。強化財政資金導向作用,加大對工業互聯網產品、平臺、應用示范、兩化融合貫標、“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上云上平臺、標識解析等的支持,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三)創新金融服務。
加速互聯網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產業孵化,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在資本市場開展融資,引導各類投資基金向工業互聯網領域傾斜。探索建設工業大數據驅動的新型金融服務試點,鼓勵金融機構為工業互聯網產業提供服務,引導金融資本流向實體經濟。重點圍繞省內核心企業,打造工業互聯網金融體系,降低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融資難度,促進其業務發展。
(四)強化人才供給。
加大產教融合,支持省內高等院校、職業院校開展相關學科專業建設。積極引進培育多層次復合型工業互聯網人才。鼓勵企業、相關院校、科研機構加強合作,建立人才培養合作機制,打造工業互聯網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立健全工業互聯網專家庫,打造高端咨詢人才隊伍。開設工業互聯網專題研修班,提升政府、企業、科研院所及協會相關人員的專業水平。
(五)優化發展環境。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打破工業互聯網發展壁壘,促進人才、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自由流動,營造工業互聯網融合發展良好環境。完善知識產權服務保障體系,打通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全鏈條,既嚴格保護知識產權,又確保公共利益和激勵創新兼得,加強關鍵領域自主知識產權創造和儲備。
(六)加強宣傳推廣。
壯大甘肅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舉辦工業互聯網大會,促進政產學研用深度交流,宣傳推廣工業互聯網典型案例。高質量開展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工業APP等集成創新賽事活動,組織工業互聯網線上精品課程培訓。利用“一會一節”、蘭洽會等展會和大型活動,開展政策解讀與宣貫,加強社會宣傳普及,凝聚社會共識,推進要素匯聚和市場拓展,促進工業互聯網發展。
五、環境影響評價
(一)規劃實施的環境影響分析。
1.與相關規劃的協調性分析。
本規劃嚴格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等法規要求,深入貫徹落實《甘肅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的主要目標。規劃發展基本原則、主要目標、重點任務、產業生態布局等內容體現了推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等要求,全面助力社會經濟綠色發展。
2.項目建設和運營環境影響分析。
5G基站等基礎設施建設及工業互聯網內外網改造項目施工期間對環境的影響因素主要是施工噪聲、施工揚塵及建筑垃圾等,營運期主要為電磁輻射和噪聲影響。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平臺、工業互聯網園區建設項目施工期污染源主要包括施工噪音、建筑垃圾、粉塵、員工生活污水、施工廢水,營運期“三廢”產生量較小。數字車間、智能工廠、智慧礦山等項目施工期間對環境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施工機械噪聲、室內裝修顆粒物、施工廢水、建筑固廢等,項目營運期間事故狀態下可能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質泄露,造成人身安全與環境損害,能源消費排放主要來源于施工車輛運輸過程中產生的尾氣。
(二)規劃實施的環境保護措施。
1.科學規劃項目布局。
針對5G網絡基礎設施、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項目,制定合理的項目布局方案和建設模式,項目選址應選在易于安裝接收設備、視野開闊、溫差大、空氣質量好的地區,周圍盡量無強電磁場或發射源;盡量避開鐵路、公路等易產生震動、地質構造不穩定區域和環境敏感地區,保證提供安全可靠的交流電源、通信系統,便于接入公共通信網絡;交通應便利,便于觀測和維護;嚴格控制項目營運期間室內外溫度,適時安裝散熱設備,有效保護項目周邊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
2.加強環境評估保障。
深入貫徹落實甘肅省環境功能區劃各項要求,以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為目標,以提質增效、節能減排為原則,減少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推進建材工業、石化、有色冶金、鋼鐵等傳統產業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加大“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力度,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強重點項目施工期間環境保護,應選用低噪聲設備,加強設備維護;施工場地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集中堆放、統一處理;施工結束后做好地形、地貌和土地復墾工作;制定安全防范措施,提高工作人員安全意識,配備先進監控和應急設備。做好項目營運期的環境保障,對可能存在的安全事故隱患,提前編制和完善應急預案;加強廠區綠化建設,進出車輛按指定道路行駛,減少占用公共綠地。通過規劃實施,到2025年實現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充分協調,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附: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甘肅省“十四五”制造業發展規劃》和《甘肅省“十四五”工業互聯網發展規劃》的通知.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