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者:范珊珊 | 來源:能源 | 0評論 | 5260查看 | 2012-05-11 17:23:00
盡管與已經接近平價上網的光伏發電相比,光熱的市場優勢盡失,但大規模資金依然涌入這一行業,是什么調動了他們的熱情?
這已經是中海陽新能源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第二次承辦新能源國際高峰論壇光熱分論壇。去年論壇開始之前,中海陽董事長薛黎明一直擔心參會者是否對此感興趣,而今年這次在同樣的會議室里已經是座無虛席,甚至會場最后端擠滿了站著的聽會者。
與一墻之隔的光伏分論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光伏行業人士在介紹電站投資經驗、電網接入等議題時,在光熱論壇上,人們還在討論技術路線、電站示范經驗、政策扶持這些似乎在光伏行業已經解決的問題。顯然,前者已走向成熟、后者仍處在起步階段。
“正是一個新興行業才孕育更多的機會。”薛黎明如是說。“如果去年我們還在質疑光熱發電是否可行,那么今年的心態是光熱發電至少可以做了。我想到明年論壇召開時,我們在討論的是中國的哪些電站已經開工了,哪些企業已經參與了,哪些研究人員的科研成果已經轉化為應用。”
和薛黎明一樣,對光熱發電的前景看好的中國企業不在少數。大規模的資金涌入這個行業也證明此點。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經有近200家企業從事光熱發電業務,其中央企也達到20多家。
據太陽能行業權威雜志Photon預計,2012年光熱市場的預計安裝1GW,2013年達到2GW。顯然,這是一個市場向好的行業。然而,在2011年光伏成本不斷下跌背景襯托下,光熱發電陷入了更為艱難的成長環境。盡管歷經幾年發展,從事光熱發電的隊伍在不斷壯大,但其仍然面臨著成本下降和技術突破兩道難以逾越的鴻溝。
位于北京延慶的亞洲首座兆瓦級塔式太陽能發電站早在2010年8月就傳出安裝完畢即將并網的消息。事實上,直到幾個月前,大塔的基建部分才完成,項目基本完工。作為項目主要參與者,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姚志豪博士稱,因為大塔基建牽涉很多層面,因而推遲了近兩年的時間。“此項目的目的是用來做試驗,而不是單純為了發電以獲得盈利,所以在這個項目進展的過程當中同時要解決很多科研問題,希望通過這個項目,我們能夠完全掌握整個光熱發電的設計、建設、施工產業鏈技術。”
光伏行業已經進入一元時代,而光熱發電的現狀是——在中國還沒有完全掌握全產業鏈技術,并且缺少大規模商業化的項目無法對成本進行核算。雖然業內人士對此充滿信心,但不能回避的是,這個仍處于示范化階段的行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政策缺失?
去年6月,國家發改委正式公布《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其中鼓勵類新增的新能源門類中,太陽能光熱發電被放在首要位置。這讓從1997年就開始研究集熱管技術的張建城頗為興奮。時隔近一年,中金盛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首席顧問張建城對《能源》雜志記者強調,國家對于太陽能熱發電的支持力度還遠遠不夠。
“從2005年我國的民營企業開始做第一個塔式太陽能熱發電裝置到現在,國家支持的項目僅有一兩個,其中一個就是北京延慶的亞洲首座兆瓦級塔式太陽能熱發電站。” 張建城介紹說。
在他看來,與歐盟和美國對太陽能熱發電的扶持政策相比,中國還有很大的差距。
光熱發電在歐美起步較早,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間,美國共投資建設9個共計354MW的熱發電項目,政府對此類項目給予大量的補貼。2011年,美國能源部Sunshot項目計劃未來三年投資6000萬美金支持熱發電技術和項目的發展。歐盟從上世紀末提出支持發展太陽能熱發電,到目前為止已經是第七個科技計劃。
值得注意的是,歐盟對于光熱項目的支持直接針對企業,而在我國,并沒有直接指向裝備制造業。“在2011年短短一年間,有100多家企業有意向或者已經介入了太陽能熱發電的裝備制造,但對裝備制造支持甚少,現在幾乎是草根行業。”
對于政策渴求的不止張建城一人。姚志豪在主要參與撰寫的全國工商聯關于光熱發展的兩會提案中,提出在中國光熱示范電站中給出1.6-1.7元的電價補貼比較合理。“這是我們期盼的能獲得政府給予前期示范項目支持的量化價格,一旦規模化了以后在短期內還可以適當的下調10%到20%的比例。”姚志豪向《能源》雜志記者解釋道。
在中國航空器材集團公司子公司天瑞星光熱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步亮看來,光熱成本的大幅下降,主要在于關鍵零部件的國產化。“國外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發展光熱發電技術,有大量的應用積累,這是我們欠缺的,也是‘十二五’期間發展示范電站的一個根本原因,因而應該得到國家的重視和相關補貼。生產核心部件的制造商、系統集成商在電站運營中積累經驗,‘十三五’進行大面積的推廣。”
在這些業內人士看來,他們目前所爭取的是給太陽能熱發電一個公平的發展機會。缺乏長期、具體的政策支持,對于投資門檻較高的太陽能熱發電而言難以為繼。
投資悖論
在姚志豪看來,光熱發電具有多方面的優勢,與光伏和風電相比,光熱發電更適合與電網的配合,進行連續發電。整個產業鏈基本上沒有污染很大、耗能很高的環節;其次是光熱發電具有高溫特性,不僅可以用來發電,還可以應用到煤化工項目中。而以上這些優勢都是以其規模化為前提。
一般而言,光熱電站單體的容量比光伏電站大,經濟型的光熱電站規模在50M左右,投資的規模都是10億以上,因而,牽涉到投資產出比的問題。
“目前,我們要研究世界上光熱技術比較發達、已經初步實現商業化的德國、西班牙和美國的融資模式以及回報模式是什么,能不能拷貝到中國。”姚志豪說。“國內制造企業盡快開拓海外市場,現在主要市場是南歐、澳洲、南美和北美等一些地方,那邊的價格比國內高一些,并且太陽光照的條件也很好。”
在過去一年間,光伏成本大幅下降,直逼平價上網,讓眾多光熱發電企業倍感壓力,光熱發電的性價比在光伏面前黯然失色。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一些公司資金鏈斷裂導致破產。
去年3月份新能源國際高峰論壇召開之際,美國斯特林公司高層專程來到中國尋找買家。
除此之外,對太陽能熱發電市場雄心勃勃的德國太陽千年公司沒有等到光熱市場的“好光景”,作為世界最大的槽式光熱電站的開發商,資金鏈斷裂。這家于去年12月宣告破產的太陽能企業正在為自己尋求買家。
而也就是在一年前,這家世界知名的太陽能熱發電企業希冀通過聯合中廣核太陽能斬獲國內首個太陽能商業化光熱發電項目——內蒙古鄂爾多斯(600295,股吧)50MW槽式太陽能熱發電特許權示范項目。
當時,僅有三家企業進行投標。國電電力(600795,股吧)報價2.25元/千瓦時,中廣核太陽能報價0.98元/千瓦時,大唐新能源報價0.9399元/千瓦時。招標文件中明確規定,競標企業的競標電價不得高于1.15元/千瓦時。最終,大唐新能源中標。
據統計,該項目總投資規模高達16億元,每千瓦投資成本高達3萬元。而這樣的電價無疑讓德國太陽千年這樣的企業無法理解——中標企業顯然毫無利潤可言。
因而,從目前情況看來,投資熱發電項目盈利較為困難,但并沒有阻擋企業對于光熱發電的熱情,而其中大部分都是不乏資金的央企。在內蒙古招標之后,中電投、中廣核在青海、華電在甘肅酒泉的光熱發電項目紛紛啟動。
即使是央企也感受到高額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