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2021年全國基建新增發電裝機1.8億千瓦左右,其中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投產1.4億千瓦左右,約占新增裝機的78%。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裝機比重比2020年底提高3個百分點左右。
考慮到電能替代已進行一定規模的改造,后續增長會有平緩期,預計“十四五”電能替代規模6000億千瓦時,占新增用電規模的近30%。
中電聯近日發布的《2020-2021年度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社會用電量7.51萬億千瓦時、全國全口徑發電裝機容量22億千瓦,分別同比增長3.1%、9.5%;預計今年全社會用電量增長6%-7%,全國新增發電裝機達到1.8億千瓦左右。
《報告》指出,“十三五”時期,全社會用電量年均增長5.7%,全國全口徑發電裝機容量年均增長7.6%。其中,2020年底的非化石能源裝機、煤電裝機占比分別較2015年底提升10個百分點、下降9.9個百分點。
業內人士指出,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我國新能源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但“十三五”期間電力行業并未做好可再生能源激增的準備,“十四五”電力行業如何高質量低碳轉型、2021年如何開好局,都備受矚目。
“風光”基建迎來熱潮
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我國明確提出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風光”發電裝機達到12億千瓦以上的目標,由此掀起“風光”基建熱潮。
上述《報告》指出,截至2020年底,全國全口徑并網風電、并網太陽能發電裝機分別2.8億、2.5億千瓦,發電量分別為4665億、2611億千瓦時,同比分別增長15.1%和16.6%,投資分別增長70.6%、66.4%。
中電聯專職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于崇德表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涉及全社會各行各業,應以規劃為引領,將目標融入“十四五”及今后的規劃中,電力行業應大力發展清潔能源。
就如何發展清潔電源,于崇德建議:“綜合各地資源條件、電網條件、負荷水平等因素優化清潔能源項目開發時序。堅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舉開發新能源,風電和光伏發電進一步向中東部地區和南方地區優化布局,加大東部地區海上風電開發建設;在西部北部地區加大風能和太陽能資源規模化、集約化開發力度,統籌優化水電開發利用。”
《報告》預計,2021年全國基建新增發電裝機1.8億千瓦左右,其中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投產1.4億千瓦左右,約占新增裝機的78%。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裝機比重比2020年底提高3個百分點左右,對電力系統靈活性調節能力的需求進一步增加。
2025年新能源滲透率可達55%
中電聯行業發展與環境資源部副主任張琳指出,可再生能源裝機與最大負荷的比值,可被定義為可再生能源滲透率,代表大電網規模化利用可再生能源水平的指標。“預計2025年,我國新能源滲透率為55%。”
張琳進一步指出,“風光”等新能源屬于低能量密度電源,有效容量低,難以保障實時用電的要求。“從實際運行情況看,電網最大負荷期間,早高峰時段風電出力僅為最大負荷的5%左右,晚高峰時段光伏出力基本為零,需要常規電源提供足夠的有效容量實現功率平衡,滿足電力平衡要求。”
“不能連續穩定供電是可再生能源與生俱來的特點,常規電源提供有效容量的同時,還要充分發揮調節作用。”于崇德指出,加快氣電建設,將發展調峰電源作為氣電的主要發展方向,在氣價、電價承受能力較高的地區加快建設天然氣調峰電站,在新能源快速發展的西北地區適度布局天然氣調峰發電項目。同時,因地制宜科學布局抽水蓄能電站,推進已核準的抽水蓄能電站建設。
從體量上看,煤電無疑是當前提供有效容量和調節功能的主力電源,其如何發展牽動整個電力系統的“神經”。于崇德指出,有序推進存量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發揮煤電靈活性調節的兜底保供作用。加快儲能技術研發和應用,通過拉大峰谷分時電價差,引導儲能發展,提升電力系統削峰填谷能力。
中電聯電力統計與數據中心主任助理蔣德斌表示,隨著系統峰谷差加大以及新能源比重持續提升,系統調峰能力明顯不足,繼續推進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充分發揮煤電機組的“托底保供”作用,加快煤電向電量和電力調節型電源轉換。
“十四五”電能替代6000億度
近年來,隨著能源轉型步伐加快,能源生產和消費呈現明顯的電氣化趨勢。
“電能替代涉及各個領域,比如電爐鋼、建材電窯爐大量應用,鐵路電氣化、電動汽車快速發展,以及散煤治理居民電采暖、農業灌溉電氣化等,以電代煤、以電代油等電能替代潛力巨大。”張琳說。
張琳指出,“十三五”期間,全國電能替代規模超過8000億千瓦時,占新增用電規模的44%。“考慮到電能替代已進行一定規模的改造,后續增長會有平緩期,預計‘十四五’電能替代規模6000億千瓦時,占新增用電規模的近30%。”
于崇德表示,電力系統要加快電能替代步伐,擴大工業、建筑、交通部門的電能替代實施范圍,持續提高工業高載能、交通運輸、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重點行業與居民生活用電占比。
中電聯電力統計與數據中心主任王益烜表示,近期看,“就地過年”總體上將拉高全國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增速。“因疫情影響,相當一部分就業人員需要留在城市過年,考慮到城鎮電氣化水平普遍高于農村水平,將拉高城鎮居民生活用電量增速。有關部門需提前研判春節期間電力電量負荷,優化運行方式,科學合理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