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數字化轉型伙伴行動倡議》,推動“數字引領、抗擊疫情、攜手創新、普惠共贏”的數字化生態構建,促進數字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等能源企業作為第一批成員出現在倡議名單中??梢哉f,數字化轉型既是能源企業的機遇,也是面臨的挑戰。
能源領域尤其是電力系統的數字化轉型至少已經開展了30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是概念提出階段,在1990年清華大學前校長高景德提出了CCCP(即現代電力系統是計算機、通信、控制與電力系統以及電力電子深度融合),在2000年清華大學盧強院士提出了“數字電力系統”(Digital Power System,DSP);第二是示范實踐階段,以2008年德國發起的“電子能源”(E-Energy)計劃與2010年日本發起的“數字電網”計劃為代表;第三是全面發展階段,2016年歐盟發布《數字能源系統4.0》,2019年南方電網有限公司發布《數字化轉型和數字南網建設行動方案(2019年版)》并成立南方電網數字電網研究院。
在這個階段,包括前述第一批倡議名單成員為代表的主要能源企業,以及國家和地方能源主管部門,也都在其各自的政策和戰略文件中將數字化轉型作為重要方向。這一階段的能源數字化轉型體現出新的特征,即從服務能源企業與能源系統內部的提質增效,延伸到服務外部的產業賦能與治理支撐,這正是數字中國建設和數字經濟發展的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12月8日“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加快建設數字中國”的講話中指出,“要推動大數據技術產業創新發展”、“要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要運用大數據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要運用大數據促進保障和改善民生”。以此為指引,能源企業開展了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這次新冠疫情期間,國網浙江杭州供電公司通過“電力大數據+社區網格化”算法,精準判斷區域內人員流動量和分布,對地方政府科學決策與準確行動提供了堅實支撐。南方電網云南電網公司通過在電力桿塔上加裝通信設備,實現“共享鐵塔”,助力5G新基建建設。但是,在數字化轉型進一步深化的過程中,仍有很多問題亟待更加深入和系統地回答和解決:
如何打通能源企業部門之間的數據壁壘、能源部門和其他部門的數據壁壘?
大數據價值的實現需要全數據,全數據的實現需要打破數據壁壘。數據壁壘的存在既是意識問題,更是機制問題,還是技術問題。數據的所有權、使用權的權屬不明晰,收益分配與風險責任不匹配,需要從機制設計與技術保障全方位來解決。
能源數據如何全面助力地方治理、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
目前從國家到地方的能源主管部門主要使用能源數據支撐以統計為主的日常性業務。一些地方進行了很好的嘗試,如廣州市發改委開創建設全國首個集能源規劃、發展、監測、預警、預測于一體的城市級能源管理與輔助決策平臺,并通過能源信用子系統等為城市經濟發展服務。但仍需要系統、全面和深入的頂層設計,最大化地挖掘能源數據的價值,全面支撐地方到國家乃至全球治理現代化。
能源數據如何推動數字經濟與改善民生?
能源電力企業通過“多塔合一”(如前述“共享鐵塔”與智慧路燈等)、“多站合一”(變電站、箱式數據中心站和充電站等一體化站房)以及“多網合一”(電力線、光纖一體化建設實現四網入戶、多表集抄)的物理資源共享方式助力數字經濟的發展和民生的改善。如何通過能源電力的數據資源開放和共享方式賦能產業、方便用戶,帶動一大批以第三方增值服務為核心的中小微企業的發展,帶動能源領域新業態、新模式,進一步促進數字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也是需要從技術到機制都應該研究和解決的。
數字技術如何有效提升能源企業與政府主管部門的業務與服務水平?
提質增效,這是能源企業與政府主管部門擁抱數字化轉型的基礎目標。在轉型過程中,需要準確把握數字技術發展趨勢,深刻理解數字技術的能力與局限,精確分析數字技術提升業務的收益與成本,科學編制數字化轉型路線圖。此外,無論是對內業務還是對外業務,要轉變思路,以服務為導向,以“用戶”體驗為導向,提升“用戶”服務水平。
數字化轉型和能源轉型如何相互支撐、攜手共進?
5G、數據中心等數字中國新基建具有高載能的特點,對能源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給以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為目標的能源轉型帶來了壓力。數字轉型和能源轉型要相互支撐、攜手共進,需要從點、線、面三個層次著力。
從點上看,要大力發展分布式綜合能源系統,提升冷、熱、電能源綜合利用水平,最大化本地化清潔能源利用水平。從線上看,要進一步提升信息物理能源系統協調管控水平,通過5G基站儲能共享云、數據中心多點負載調配等能源互聯網創新模式,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能力,助力能源系統安全高效運行。從面上看,要全面深入地分析和測算數字化轉型帶動的產業結構調整對能源結構調整的影響,從而進一步做好能源轉型的頂層設計。
清華大學能源互聯網創新研究院于5月8日正式組建了數字化轉型研究團隊,希望與政府、企業、科研院所以及相關智庫共同研究這些問題,從機制設計到技術選擇等方面找到切實可行的答案,共同推動數字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