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海上風電去國補的消息讓業界提心吊膽,畢竟國補取消似乎已成定局,而省級補貼卻還比較渺茫。
初看這個消息,感覺海上風電去補貼比陸上風電去補貼的速度更快,還沒有給大家留足時間。但其實,在2019年下半年,業內就有過取消國補的說法,風早就吹出來了。
取消國補的必然性
從電力市場改革的一盤大棋來看,現貨交易和隔墻售電都已經在持續推進,電力的市場化改革已經成為必然,任何有補貼的電源形式的存在都會與市場化形成實質性的矛盾,所以補貼取消是必然的。
至于是不是要取消這么快,取決于兩個方面,除了受到國家補貼資金池的壓力(這個原因無需贅述),另一方面也取決于行業自身面對國家政策時的應對策略。
回想2018年上半年,國家宣布執行競價上網政策后,各地陸續出臺細則,并趕在年底之前核準了大批海上項目的核準。當時,國家層面雖然沒有什么表示,但并不意味著沒有想法。
隨后在2019年,國家宣布對于2018年底前核準的海上風電項目,必須在2021年底前全容量并網才可以保住電價。由于海上風電推進速度較慢,這可以看作是國家的一次小小的警告。
再之后,在各省的海上風電項目競價過程中,很多省份的政策都有明顯的傾向地方企業,以及鎖定上網電價下限的競價評分條款。這并不符合國家去補貼的總體思路,其中最極端的案例就是龍源電力以0.65元/度的最低報價(比指導電價低了0.15元/度),以近9分/度的電價優勢,卻依然未能中標奉賢海上風電項目。
所以,站在國家的角度來看,既然地方政府想要扶持自己轄區的風機企業與開發商,那就應該自己拿出真金白銀來扶持,畢竟付出才有回報,所以就有了如今一招去國補的“釜底抽薪”。
地方政府如何應對?
那取消了國補的海上風電,真的就窮途末路了嗎?必然不是,去補貼后海上風電雖然困難,但希望還在。龍源0.65元/度的競爭電價就是希望,地方政府可能的扶持政策(比如減稅)也是希望,減少煤炭用量的任務指標也是希望,可再生能源消納責任權重也是希望。
不過話說回來,減稅從本質上也是利用全社會的收益來補貼行業,補貼誰還是會存在不同的思考角度,所以國補取消之后,海上風電是否需要省級補貼,如何補貼,如何扶持,最關鍵的問題還是各司其職,市場的歸市場,政府的歸政府,畢竟市場化說到底就是市場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