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市場化交易,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降低輸配電價負擔。
近年來,在宏觀經濟增速下行大背景下,企業經營遭遇了或多或少的難題,為了讓企業盡可能地輕裝上陣,決策層一直致力于降低包括用電價格在內的成本。
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促進制造業穩增長的措施,提出要繼續實施以制造業為重點的減稅降費措施,推動降低制造業用電成本和企業電信資費,全部放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
對制造業尤其是工業企業而言,電價可以說是最為敏感的生產要素之一。根據相關機構測算,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用電量約占全社會用電量六成,電價成本在企業總生產成本中的比重在2.8%左右,不同行業差異較大,在采礦業、化工、金屬冶煉等行業,電價占的成本在4%~9%之間,不可謂不高。因此,“降電價”對于降低企業成本而言,往往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事實上,針對降低企業用電成本,201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就提出了“一般工商業電價平均降低10%”的目標,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亦提出,一般工商業平均電價再降低10%。隨后,2018年國家發改委共分四批出臺了10項降價措施,按年計算可削減一般工商業企業電費支出超過1000億元。
今年伊始,國家發改委此前發布的一項有利于制造業“降成本”政策正式落地——現行燃煤發電標桿上網電價機制改為“基準價+上下浮動”的市場化價格機制,意味著實施“基準價+上下浮動”價格機制的地區,2020年確保工商業平均電價只降不升。而從2020年開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全部放開,目的也是降低企業用電成本。
就目前而言,工業企業通過電力市場化交易獲得的用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三成左右,其中2018年全國電力市場化交易累計達2.1萬億千瓦時,大部分仍然是政府定價的計劃電。因此,在目前電力整體過剩的背景下,完全放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有望讓用電成本進一步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在當前工業企業用電成本之中,發電企業平均上網電價2002年和2018年分別為0.356元/千瓦時和0.374元/千瓦時,幾無波動,但輸配電價從每千瓦時0.11元倍增至0.22元,以兩大電網年銷售的6萬億千瓦時左右計算,金額不可謂不大,而這些自然都會攤到用電企業成本上。
電力市場化交易,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降低輸配電價負擔。此前,國務院常務會議和國家發改委都多次提及輸配電價問題,前者明確要求“推進省級電網輸配電價改革,合理降低輸配電價格”,后者于2019年5月聯合國家能源局出臺新版《輸配電定價成本監審辦法》,提出“電網企業未實際投入使用、未達到規劃目標、重復建設等輸配電資產及成本費用不列入輸配電成本”。
更為重要的是,去年底中央深改組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重點提出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推進要素市場制度建設,實現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對工業企業而言,電力就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之一,市場化交易符合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發展方向。
當然,隨著電力市場化改革加速,電力的商品屬性也越來越明顯,電價、發用電計劃也從政府管制向市場供需決定轉變。這對兩大電網和政府相關監管部門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戰,需要積極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