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eo南方能源觀察 | 0評論 | 3823查看 | 2018-07-16 18:28:39
各國能源轉型的路徑不同,在部分國家看來能源轉型也意味著去煤化,德國也是其中之一。不過,即使作為環保先鋒,對德國來說,從賴以生存發展的煤炭到清潔能源的轉型也并非易事。
煤炭是德國2017年能源相關碳排放的最大來源。褐煤和硬煤的發電量占德國電力生產的近37%,卻占據電力行業80%以上的排放量,其中發電行業排放量約占德國總排放量的三分之一。與此同時,德國碳排放已經連續8年不降反升,其制定的2020年氣候目標恐難實現。世界自然基金會德國分會的數據顯示,如果關閉7吉瓦的老舊褐煤廠(2018年初德國煤電裝機容量接近47吉瓦),并設定最低碳價,就有可能實現德國2020年的氣候目標。因此,德國部分政黨及外界紛紛呼吁德國盡快出臺煤炭退出時間表,但多年以來,這一決議卻遲遲未能出臺。
近期,筆者接連5天走訪了德國煤礦大省北威州(North Rhine Westphalia)的城市與鄉鎮,愈發直觀地感受到煤礦開采對地區經濟和當地人民的影響無處不在。不難看出,北威州目前面臨的挑戰和機遇也是德國以及各大煤炭生產國能源結構轉型的縮影。
位于西部的萊茵—魯爾地區是德國重要的采煤區之一,這里曾經支撐了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整個城市的經濟都依賴于煤炭,現如今它卻已不再是德國最富裕的地區之一。綠色計劃更多意味著產業結構的變化,在魯爾區,煤炭公司往往是當地最大的雇主,同時由于當地許多城市皆圍繞化石能源組織基礎設施和融資,去煤還將影響各環節的供應商和服務商,對更廣泛的經濟產生連鎖效應。
從數據來看,2016年德國褐煤行業直接就業約2萬人,硬煤行業的直接就業有近1.2萬人。但德國的整個可再生能源發電行業提供了大約34萬人的工作崗位。即便如此,可再生行業的蓬勃發展卻不一定能為那些目前在化石燃料領域擁有穩定收入的人提供工作機會。加之煤礦職工技能較為單一,魯爾區現今面臨的重大挑戰就是就業安置。
根據計劃,今年12月21日位于魯爾區波特羅普(Bottrop)德國的最后一座硬煤煤礦即將退役,由于開采的經濟性原因,屆時硬煤將完全進口,但硬煤發電還將繼續。據波特羅普市政發言人AndreasPlasken介紹,最后的硬煤煤礦關停將導致5000人失業,市政會為礦工轉型提供培訓,培訓費用來自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同時,魯爾區的幾大主要城市如埃森市、波普特羅、杜伊斯堡等正在推進創新城市,希望引進新的經濟增長極,不過即便如此,這些舉措所帶來的就業崗位也很難實現妥善的安置。
與產業轉型并行的改變還有恢復魯爾區的景觀。隨著煤層被清空,土地會沉降,截止到目前,該地區土地已經沉沒了約80英尺。為了恢復景觀,礦業公司需要將地下水抽到整個地區,以保持地下水位低于現有礦井的水平。在這之前還必須先清除舊礦中所有受污染的水,對其進行處理,以防污染地下水。由于水處理也十分昂貴,政府每年要向礦業聯合會提供2.2億歐元的補貼用于煤礦廢棄后的修復。
另一方面,盡管硬煤開采即將退出歷史舞臺,但褐煤的開采在德國依舊爭議不斷。其中最重要的反對原因在于對礦區當地環境的破壞。為了修建新礦區,不少村莊需要遷移,而村莊的重新安置也是難解的問題。杜伊斯堡郊區的Keyenberg村就面臨遷移危機,這里原本有950名居民,由于RWE在附近開礦征收農場,現在有約70人離開。大部分村民依舊在據理力爭,并不希望搬離故土。據德國氣候聯盟區域煤炭政策負責人Antje Grothus介紹,像Kenyenberg這樣正在消失的村落在德國不在少數。此外,由于褐煤開采不可避免地對森林也有破壞,露天煤礦附近的植被遭到砍伐,這也引起環保人士的反對,近年來為保護森林的示威游行頻頻出現。
對德國來說,一個完整的煤炭退出機制不僅意味著放棄硬煤和褐煤的開采,還意味著關停所有燃煤發電,但是現在看來還道阻且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