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方周末 | 0評論 | 5408查看 | 2012-08-17 20:03:00
“在你們中國從來不停電嗎?”得到肯定答復后,印度鄉下保姆的反應不是羨慕,而是困惑,甚至摻雜著一絲憐憫:“圣人啊,那你家的電器有多容易壞啊!”在她的心目中,電器跟牲口一樣要斷電休息。
“煤油燈留著用得上”
整棟房子一片沉寂,電燈不亮,冰箱停工。
這是2012年7月31日的傍晚,當我回到加爾各答附近的小城桑地尼克坦的住處,我知道,又停電了。
最要命的是,兩臺家用不間斷電源(UPS)都無法啟動。這種電源的逆變器電池需要按月添加蒸餾水,才能實現最大程度的化學蓄能。由于此前忘記加水,現在電池早就耗光了。
在這個誕生了泰戈爾和阿瑪蒂亞·森的印度小城,這個季節每天停電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正如曾被《時代》雜志評為100名世界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的印孚瑟斯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南丹·尼勒卡尼在其新著《與世界同步——印度的困頓與崛起》所調侃的,“停電被偶爾的供電所打斷了”。
根據經驗,每次停電大都不超過一個小時,而今天電已經停了四五個小時。太陽剛剛下山,氣溫還高達32攝氏度,我只好到房頂上坐著喂蚊子,長吁短嘆。
晚上7點,城市仍舊一片漆黑。房子的主人,73歲的比迪特不顧年輕人阻攔,拿著手電,翻箱倒柜找出四臺我只在老電影里見過的玻璃煤油燈,擦掉積年的灰塵,灌上煤油,挨個點亮。
“我早說過這些煤油燈留著是用得上的。”他有些得意地說。
這家的主母(一家中最年長的老太太)突然緊張起來,她想起冰箱里還有兩公斤冰激凌。人們以抗洪搶險的速度,把快化成水的冰激凌分著吃掉,老太太才放下心來。
自來水的壓力開始變小,屋頂水箱快要空了。這個小城沒有自來水公司,家家戶戶在院子里打井,抽滿一箱水可用一天。沒有電意味著水泵不能運轉,也就意味著斷水。
“我們有水桶,還有井繩。”一名印度朋友讓我不要擔心。這絲毫不能平復我的焦灼,于是他打電話到當地電力部門去詢問。他得到的答復是:“北方電網故障,德里斷電。為了保證首都供電,他們停掉了整個西孟加拉邦的電。”
后來證實這是當天流傳最廣的謠言之一。事實上,7月30日的北方電網出現故障,西孟加拉邦所在的東部電網跨網向北方電網輸電,反而導致自身癱瘓。這通電話發生的同一時刻,就在58公里之外的布德萬,兩百名煤礦礦工已困在井下四五個小時。
這一天,首都新德里的地鐵停運,交通堵成了一鍋粥,全國有大約400列火車在車站或軌道上趴窩,甚至連總理官邸也斷了電,印度人自嘲稱:“如果有一個比拼停電的奧運會,印度一定是金牌得主。”
后來,我才知道,7月31日這天的停電竟然是人類歷史上范圍最大的一次停電——印度東北部的十八個邦的6.7億人,正與桑地尼克坦人遭遇著一樣的經歷。
3億人生活在黑暗里
這一夜,桑地尼克坦的月光出奇地好。印度朋友阿米塔搬出一套塔布拉鼓,他的新婚妻子多娜盤膝坐到印度手風琴前,琴上攤開一本泰戈爾的詩集,另一個朋友吹起口琴,與手風琴合奏出極具天竺古風的旋律。多娜開始彈唱一首《吉檀迦利》中的詩,她的歌聲帶著剛從地里拔節而出的清香,與一片蟲聲蛙鳴相應相和,呈現出奇妙的和諧。
印度人已經習慣了與黑暗共處。在沒有電的年代等待通電入戶,在電力短缺的年代等待穩定供電,兩種等待,可以概括大多數印度人的半輩子。在等待中,人們用令人印象深刻的平靜和耐心,應對著社會轉型的陣痛。
30歲的米頓·達斯庫布塔,不無懷念地對我講起家鄉的故事。他從小住在加爾各答附近的一個小鎮上,正像印度的大部分城鎮一樣,那里的人們早就學會了與停電共存。很難說是他們馴服了黑暗,還是黑暗馴化了他們。
“你知道什么是Rashon商店嗎?那是印度計劃經濟時期,政府實行生活必需品配給的商店,每周五開門兩小時,以低于市場價90%的價格配額出售大米、白糖、肥皂和煤油。”
在米頓·達斯庫布塔記憶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夏天每天至少停電三個小時。自打他學會騎自行車起,每周都要騎著車去Rashon店打煤油,晚上在煤油燈下寫作業。
那個年代,“來電了”是印度諸多小城里飄蕩著的最讓人歡快的旋律。1996年,米頓·達斯庫布塔的社區有一戶人家添置了一臺柴油發電機。生活在周圍的人每月交80盧比的租金,從他家的發電機接線入戶,可以給兩臺吊扇、兩盞燈供電,但沒有接到發電機的廚房和廁所仍是黑暗一片。
“你知道雨季的時候,蛇經常溜進屋子里,那時上個廁所都提心吊膽,不知哪個角落會藏著一條毒蛇。”米頓·達斯庫布塔說。
當然,更多人開始偷偷把發電機的電線改接到總電路上,給所有房間供電。當每家每戶都這樣做之時,發電機沒幾年就因為超負荷運轉壞掉了。整個社區再度陷入黑暗。2002年后,加爾各答附近的供電情況逐漸好轉。
農村的貧困人口似乎沒有這樣的好運氣。“印度電力短缺,中產階級和有錢人有自己的應對之道。至于那些生來就沒用過電的低收入者,一定會歡迎有電的生活嗎?我家的電費每度6.26盧比,每個月要交上千盧比!我不認為窮人們負擔得起這樣的生活方式。”米頓·達斯庫布塔說。
在過去的20年間,免費用電是印度每一任政府都不時提出的選舉承諾。但到目前為止,印度仍然有超過3億人在生活在電網之外。
“在你們中國從來不停電嗎?”
我想起2008年剛到德里工作,第一次拜訪房東,他家有一臺從沒見過的大家伙——和空調外機一樣大的塑料箱子,發出低沉的嗡嗡聲。
房東太太解釋,這是逆變器UPS,德里經常停電,沒有它是沒法過日子的。雖然它負荷不起空調、冰箱等大功率電器,但能為電扇等電器提供三小時以上的電力。她還熱心地把品牌名稱寫下交給我。當時我一笑而過,并沒想到所謂“經常”,就是幾乎每天的意思。
德里的電閘總在人們下班后拉掉。一開始我還用國內帶去的電磁爐,遭遇幾次“巧婦難為無電之炊”后,乖乖換了臺煤氣灶,常常就著微弱的燭光做飯。
鄉下來的保姆聽到我抱怨停電,感到非常奇怪:“在你們中國從來不停電嗎?”得到肯定答復后,她的反應不是羨慕,而是困惑和排斥,摻雜著一絲憐憫:“圣人啊,那你家的電器有多容易壞啊!”在她的心目中,電器跟牲口一樣是需要斷電休息的。
隨著4月盛夏到來,水銀柱動輒沖破45攝氏度。一停電,人們離開燥熱異常的家,帶著小板凳甚至扛著行軍床到房頂乘涼,將月光下的空地變成了愜意的社交場所。
大型家用逆變器UPS價值人民幣兩千元左右,對一般收入偏下的家庭仍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占地相當于半臺冰箱,改線路要靠專業的電工,加之電池需要日常維護,很多習慣停電的印度人寧愿選擇忍耐。
整整一年,印度朋友見到我,都會問一句:“還沒買逆變器呢?”在他們眼里,我儼然成了一名頑固不化的老外。
飽受停電折磨的印度企業已做了大量停電預案。大多數公司都有一臺不間斷供電的發電機,為所有辦公室的電腦、空調和其他設備提供后備電源。我們公司的這臺“綠色神獸”就蹲守在大門邊,默默接受上下班人流的崇敬目光。唯獨一次,停電之時正好趕上發電機故障,人們涌出悶熱不堪的辦公室享受臨時休假。印度上司見我焦躁不安,嘿嘿一笑:“別急,工作是做不完的。”
在忍受了一年的混沌后,我趕在夏天來臨前添了臺功率600瓦的UPS,能負荷兩臺風扇、兩盞燈及一臺電視機或電腦。至此和停電揮手說再見,在印度的生活終于和諧了。
7月31日晚的等待仍在繼續。
桑地尼克坦的即興音樂會以月為燈,以天為幕,一直開到午夜來電。人們發出一陣歡呼,趕緊打開水泵。電視里,兩百名礦工被救到地面,一名滿面煤灰的礦工,叼著煙卷,沖著鏡頭露出疲憊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