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網 | 0評論 | 3157查看 | 2018-06-08 17:19:51
印度官方數據顯示,2016至2017財年,印度電力供應的80%都來源于煤炭。然而,隨著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的不斷下降,煤電在印度能源結構中的“王者之位”開始受到威脅。
01、燃煤發電熱度下降
近年來,可再生能源在印度始終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但燃煤發電卻顯得愈發“步履維艱”。
智庫組織能源經濟與金融分析研究所(IEEFA)匯編的數據顯示,2016至2017財年,印度可再生能源電力裝機增加15.7吉瓦,是2015至2016財年增量的2.5倍,而相同期燃煤發電的凈增裝機量僅為7.7吉瓦,比此前4個財年的平均增量下降了65%。IEEFA同時預計,2017至2018財年間,印度將新增可再生能源電力裝機14吉瓦,而燃煤發電裝機的凈增量可能只有5.8吉瓦。
據了解,印度官方設定的目標是,到2027年,實現57%的新增電力裝機來自非燃煤發電,為此需要每年新增可再生能源電力裝機21至22吉瓦。另外,按照印度的國家電力計劃草案要求,到2027年,印度的可再生能源電力總裝機要達到275吉瓦,同時,將不再新建燃煤電廠。
印度中央電力管理局預計,2026至2027年印度電力需求將達到新的高峰。與此同時,為減少污染,將在2027年前關閉總裝機量接近50吉瓦的燃煤電廠求。
IEEFA指出,有鑒于目前的情況,燃煤發電在印度的電力領域已經開始不敵可再生能源。印度官方數據顯示,由于電力需求增速低于預期,加上可再生能源發電并網速度超過預期,2016至2017財年間,印度燃煤發電占比從2010年的77.5%下降至56.7%。
IEEFA同時預計,未來10年內,印度每年凈增的燃煤電力裝機將不超過5吉瓦,另外,每年將有超過2.5吉瓦的老舊燃煤電廠退役。
02、可再生能源成本占優
裝機下滑的同時,印度煤電在發電成本方面的優勢也已蕩然無存。
彭博新能源財經統計數據顯示,近兩年內,印度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平均下降達到50%,并且預計還將持續下降。其中,新建的風能、太陽能發電項目的批發電價,比印度現有燃煤電廠的電價平均低20%。更令人吃驚的是,在新近的競爭性電力拍賣中,印度65%的燃煤電價竟然已經高于新建的可再生能源項目發電價格,部分可再生能源項目的發電成本甚至比采用進口煤炭和LNG的電廠成本要低30%至50%。
另據綠色和平組織比較了印度中央電力管理局2015—2016年燃煤發電的數據和新的可再生能源項目投標發現,至少65%的現有燃煤發電價格要高于新建的太陽能、風能發電,而這些燃煤電廠已經瀕臨退役。
綠色和平組織指出,如果用太陽能或風能取代上述不經濟的燃煤發電,每年將為印度工業和居民節約80億美元電費;而即使只替代其中的1/3,每年也可減少30億美元的電力開支。
印度電力部長此前曾表示,為減少排放,印度將在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同時,對現有燃煤電廠實施清潔改造,但不會支持改造那些服役超過25年的老舊電廠。“政府希望盡快淘汰過于老舊的燃煤電廠。”他說,“因為除了環境成本高企,這些老舊燃煤電廠的能源效率也很低下,不適于再繼續保留。”
03、電企帶頭能源轉型
《福布斯》網站撰文指出,對印度而言,從煤炭向清潔能源轉型益處良多,不僅能夠節約數十億美元的電力成本,并且有利于成千上萬人的健康。
根據印度科學與環境中心(CSE)的報告,印度80%的汞污染、60%的空氣顆粒污染、45%的二氧化硫排放,以及30%的氮氧化物排放都是由使用煤炭引發的。另據印度健康影響研究所估計,2015年,燃煤發電造成的污染在印度導致了16.9萬人過早死亡;預計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上升至120萬左右。
CSE建議印度中央電力管理局,在2027年前淘汰48吉瓦的老舊燃煤發電裝機,采用更清潔的分布式電力來滿足印度的電力需求;同時,還要提高新型清潔煤電廠的裝機量。此外,印度的配電公司也應該不再簽訂長期電力購買協議,轉向更為經濟的現貨市場購買更多可再生能源電力。
IEEFA認為,提供印度總電力供應25%的公共事業公司NTPC可以成為清潔能源轉型的關鍵。
資料顯示,NTPC是全球排名前十的煤電企業,旗下擁有44吉瓦燃煤發電產能。據《福布斯》網站報道,2017年,NTPC通過停止進口煤炭降低運營成本,但其燃煤發電價格仍高于太陽能和風能發電。為此,NTPC也在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業務。
印度官方數據顯示,NTPC目前已經是印度最大的可再生能源電企之一,印度現有的12吉瓦太陽能發電裝機中有3.6吉瓦歸屬該公司。該公司承諾,到2022年太陽能裝機要達到10吉瓦,到2032年則要實現36吉瓦的太陽能裝機目標。
“NTPC是印度乃至整個東盟地區的新興可再生能源榜樣。”IEEFA澳大利亞-亞洲區能源金融研究主管Tim Buckley表示,“隨著可再生能源更具成本競爭力,該公司逐漸減少了新建燃煤發電的計劃,同時強調技術創新,對新技術持開放態度,并認為技術創新的提速將能幫助企業分擔運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