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評論 | 3977查看 | 2014-07-08 08:26:00
洛文斯(中文名:盧安武)《重塑能源》一書剛在中國面世即引起了國內能源界的極大興趣甚至爭論。
在書中,盧安武描述了一幅誘人的美國2050年能源圖景:到那時,美國將不再使用石油、煤炭、核能,并大大減少天然氣用量。而經濟總量則達到目前的2.6倍,節約5萬億美元,并由此創造大量就業機會。
最為重要的是,美國達到上述能源、經濟目標完全依靠市場經濟,而不需要政府的特殊照顧,其分析也并非基于碳定價或任何其他外因。
引起中國能源界興趣及爭論的原因不止其驚人結論,還與盧安武和推薦此書者的身份有關。
盧安武是一名物理學家、能源問題專家,在過去40年中,曾擔任過50多個國家的政府和企業顧問,如今,他是美國落基山研究所聯合創始人。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美國前國務卿和前財政部部長喬治·舒爾茨、美國前中央情報局局長詹姆士·伍爾西以及中國能源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均為《重塑能源》寫了推薦語。
盧安武的結論及技術路徑代表了典型的美國式思維:顛覆、取代、新技術對傳統技術的消滅而不是共存。
但讓中國全盤接受哪怕跟上美國式思維并不現實。確實,中國更習慣于使用“漸進”、“溫和”、“軟”、“微”之類的用語。
《21世紀經濟報道》在6月23日刊發盧安武新書內容的報道后,中國能源界迅疾做出反應。多位資深專家就中國2050年能源圖景發表各自看法,主要爭論集中于美國情景是否可復制到中國以及2050年中國的可再生能源的占比。
6月13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專門研究中國能源安全戰略,會議使用了“能源革命”一詞。國家能源局電網“十二五”規劃專家組副組長姜紹俊認為,在此形勢下,確定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戰略任務尤為重要。
可再生能源占比80%之爭
姜紹俊是就《重塑能源》一書第一個做出書面回應的電力專家,他曾任職原國家電力公司戰略規劃部主任,現為電力發展促進會專職顧問。
姜紹俊把可再生能源占比看作是回答中國電力向何處去的問題,在《2050年中國電力能全部依賴可再生能源?》一文中,姜紹俊援引中國工程院于2011年2月發布的《2050年能源發展戰略研究》的結論:至2050年,可再生能源將成為中國能源的支柱之一,煤炭比重會降至40%-35%,核電、水電、非水可再生能源將占到一半以上。
“可再生能源占100%甚至80%的愿望是不切實際的。”姜紹俊認為。
與姜紹俊立場類似的能源學者還包括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微博),據稱,林參與了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
林伯強認為,2050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超過80%基本不可行。他稱,中國化石燃料發電設施退出及使用可再生能源,將會付出過大的成本。
姜紹俊和林伯強提到的“80%”這一數字,主要針對兩份國際研究報告。2014年2月19日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報告,認為如果中國能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采取適當政策,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可支撐中國80%的發電量,實際這一目標將使中國因為發電而產生的碳排放量將比目前減少90%;另一份報告是2014年5月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報告稱,到2050年全球80%的電力供應來自中低碳能源。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主任王仲穎的結論是,2050年可再生能源加上核電可占總發電比例的85%,屆時,能源消耗中煤炭要控制在10億噸左右。而中國2013年煤炭消耗是37億噸標準煤。
在王仲穎看來,清潔能源占2/3的比例過低,除非火電效率大幅提高,并全部回收污染物。
中國的復制性
由于盧安武的研究建立在不需政府特殊政策,以及并非基于碳定價或任何其他外因,北京鑒衡認證中心秦海巖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這意味著美國的情景基本可用于其他國家和中國。”
盧安武描述,“一個集中式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混合體,配合高級通信與控制系統,能夠確保需求側與供給側資源近乎實時平衡,同時利用可孤島運行的微電網確保系統彈性。”
而姜紹俊認為,這需要審視中國的現實情況。
文章稱,我國的用能結構、供能結構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和資源賦存特征。中國經濟結構第二產業比例較高,同西方發達國家成鮮明對照。而第二產業又是用能強度較高的產業。雖然城鎮化的深入發展會使第一、第二產業比重下降,但這是一個極其漫長的歷史階段。而我國的供能結構,由于石油對外依存度繼續走高,煤炭仍將起決定性作用。
“況且,美國情景的前提是終端能源效率需達到現有的3倍,終端電能效率達到4倍,可持續能源供給達到5倍。中國則很難在短期達成。”姜紹俊認為。
同樣是審視中國現實,但在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看來,煤炭利用比例過大也面臨著挑戰。
據戴彥德測算,如果2050年中國人均能耗是目前OECD國家的水平,每年將消耗90億噸標準煤的能源,即使屆時達到德國的能耗水平也要80億噸。
“這在資源和環境上是無法接受的。”戴彥德說。
王仲穎進一步指出,即使中國在2050年的能耗隨技術進步降至65億噸標準煤水平,即使煤炭使用量僅有1/3,環境也是無法承擔的。
實際上,上述中國能源專家觀點均是建立在能源系統尚未發生質變飛躍的基礎上,秦海巖認為,或許應該將所有的發電、耗能設施融合起來,而不是孤立分析。他說:“電動汽車可以平衡電力并作為儲能設施的案例告訴我們,需要將所有的創新進行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