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在寧德舉辦的首屆世界儲能大會上,寧德時代(300750.SZ)首席科學家吳凱分享了一些關于儲能行業的思考。
吳凱直言,隨著儲能從研發示范轉向快速商業化推廣,行業應該清醒地看到,儲能既涉及生命財產安全,又涉及電力系統運行安全,是一個關鍵的基礎設施,試錯成本極高,因此不能走先追求速度再追求質量的老路,必須一開始就堅持高質量發展。
“天眼查數據顯示,去年中國新增注冊儲能企業有37000多家。今年以來,再次新增5萬多家。行業百花齊放是好事,但是我們也要看到一哄而上的風險。”吳凱說。
“根據公開報道,目前全球儲能電站有5000多座(不含戶儲),發生了70多起起火事故,這么看儲能電站的火災概率大約在1.52%。”吳凱進一步表示。
在他看來,雖然目前和國外相比,中國儲能電站的事故率要低一些,但這主要是因為和國外相比,我國很多地方是強制配儲,但配而不用,或者使用率非常低,所以安全問題沒有充分顯現。
“系牢安全帶,儲能才能真正駛入發展高速路。儲能的高質量發展,要穩中求進。穩,就是在安全上,必須嚴格把關。如果安全體系不成熟的產品投入商用,一旦發生重大事故,將對整個行業和社會帶來損害。”吳凱強調。
據其介紹,當前寧德時代在儲能電池與電站安全建設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研發與建設,包括參照核電站的安全設計理念,在材料選擇、開發設計、極限制造、實證測試等方面,構建了儲能的多級安全體系。
在他看來,儲能行業的百花齊放,應該聚焦于安全技術、安全設計的比拼,而不是丟掉質量安全,去比低價、比偷工減料、比虛假承諾。
此外,他還指出,實證標準是當下實現儲能行業可信、可續的“關鍵”。
“新型儲能的發展,不能圖一時之利,要謀長久之計。就像是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儲能是用來用的,不是用來撐門面做擺設、換路條的,而且儲能作為基礎設施,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要用10年、20年以上,要在多種復雜環境和應用條件下,能夠安全穩定高質量地運行。”吳凱說。
吳凱直言稱:“現在很多企業都承諾說自己能做到20年、25年,循環壽命能到12000次,甚至15000次,客戶和第三方如何檢測這些指標?依據什么標準?目前都沒有,都是靠口頭承諾。”
“據國內權威機構統計,前期投運的功率型儲能,宣稱10年預期壽命,實際運行壽命不足3年就已經大面積退役。投運的能量型儲能,承諾壽命20年,目前實際運行僅有3—5年,且年循環次數大部分不到設計值的一半。運行期間,還會出現各種問題,監控面板常常成為紅色海洋。”吳凱進一步表示。
“有人說儲能利用小時數不達預期,是因為電網不調度。但是如果電網放開手腳調度,我們又能保證多少儲能可以隨時響應、立即頂上、從容應對呢?”吳凱說。
其認為,當下儲能利用不達預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沒有讓電網和能源主管部門相信,儲能可以成為電網安全穩定的關鍵支撐。”
同時,吳凱還指出,當前關于儲能的產業標準設定在國外亦尚屬空白,根據美國能源部數據,截至2021年底,全球先后部署鋰電池調頻項目共計169個,總裝機規模1.3GW。其中部署的續航30分鐘調頻項目基本已經退役,退役原因基本歸結于實際運行壽命嚴重不足,過早退化。
“當前,全球已出臺的標準法規大部分集中在電池本身的安全和電站的消防規范,而在并網前對儲能電站系統級別的安全可靠性測試和驗證標準仍是空白。”吳凱說。
記者注意到,在當天另外一場分論壇的討論中,寧德時代總工程師許金梅曾指出,寧德時代有一個專門對儲能的標準GB36276,該標準就要求配置儲能的時候,按電池退役的能量作為一個額定能量。
“這是行業向好的發展的一個標準,就是往讓用戶覺得好用的方向去發展。”許金梅說。
吳凱認為,眼下,儲能行業亟需圍繞大容量、高安全、高可靠儲能的系統并網運行,建立完善的測試評價標準體系,構建高標準的測試與實證平臺,并針對電池壽命等關鍵指標形成行業公認的,可靠的實測標準,并對儲能設備的并網適應性進行測試實證,模擬儲能在過電壓、惡劣環境、火災、自然災害等多種條件下的真實表現。
“通過半實物仿真與實證數據,做到在并網運行前就讓儲能得到實證驗證,真正實現從能用到敢用、好用的蛻變。”吳凱說。
在分享的最后,吳凱還公開呼吁,希望行業能夠打造一個生態共融的產業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共享技術、分享數據、分享信息,讓大家共同成長。
“這個生態里,可以有儲能,可以有源網荷,也可以有能源交通、港口文旅,各行各業,大家共同推動儲能在更廣泛場景的共融發展,共同構建可信賴、可持續的儲能產業。”吳凱說。
“儲能的發展,短期有挑戰,但長期要有信心。儲能,能夠解決新能源看天吃飯的問題,其功能和價值無可替代,只要能跨過質量、安全、實證的一道道坎,跑下去,就是一片通途。今年以來的行業陣痛,大家感受很深。原因就在于單打獨斗很難解決系統性的問題。安全是,實證也是,走不了速成路。”他進一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