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giwm"><dl id="0giwm"></dl></li>
    <code id="0giwm"></code><rt id="0giwm"><delect id="0giwm"></delect></rt>
    <dl id="0giwm"></dl>
    <rt id="0giwm"><acronym id="0giwm"></acronym></rt>
    <abbr id="0giwm"><source id="0giwm"></source></abbr>
    阿拉善盟:發揮風光熱資源稟賦,高水平布局全盟清潔能源產業
    發布者:xylona | 來源:阿拉善盟行政公署 | 0評論 | 1676查看 | 2022-11-15 11:40:36    

    近日,阿拉善盟行政公署發布《阿拉善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


    《規劃》指出阿拉善將開展現代能源經濟示范,優化能源開發布局,合理確定阿拉善盟能源行業發展規模和速度,堅持增量優化與存量提效并舉,立足現有產業基礎,推動能源格局由化石能源為主向多種能源協同互補、綜合利用、高效集約的供能方式轉變,推動能源產品由初級化向綠色高端轉變,運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改造提升傳統能源經濟,加快打造國家現代能源經濟示范區。


    打造國家重要的清潔能源示范基地,發揮風光熱優勢資源稟賦,高水平布局全盟清潔能源產業,加大自主消納力度,加強與周邊地區綠能合作,推進千萬千瓦級新能源示范基地建設,培育發展新能源治沙、制氫等新興產業,努力建設全國重要的清潔能源示范區、可再生能源替代示范區、區域綠能合作示范區,為阿拉善可持續發展贏得新的發展空間和機遇。


    原文如下:


    阿拉善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


    前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強調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要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是指導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自治區黨委、政府印發《內蒙古自治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是落實規劃、制定方案、政策措施和建設相關工程項目的重要依據。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細化落實中央、自治區確定的目標任務,制定本規劃。


    黃河流域內蒙古段長843.5公里,流域面積15.2萬平方公里,占黃河流域面積的19.1%。阿拉善盟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最西部,東、東北與烏海、巴彥淖爾、鄂爾多斯三市相連,南、東南與寧夏回族自治區毗鄰,西、西南與甘肅省接壤,北與蒙古國交界,邊境線長735公里。阿拉善全盟總面積2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6萬人,在內蒙古自治區12個盟市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少。阿拉善盟地處黃河左岸,黃河流域阿拉善段途徑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烏蘭布和生態沙產業示范區,全長80公里,約占黃河內蒙古段的十分之一。結合阿拉善盟實際,黃河阿拉善段按地界劃分為兩段,第一段從麻黃溝入河口處至廟溝6.2公里,由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第二段從烏達三轉至磴口縣二十里柳子73.8公里,由烏蘭布和生態沙產業示范區管理。


    阿拉善盟黃河流域是我國西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礦產資源富集區和清潔能源基地,統籌推進阿拉善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阿拉善盟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以及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要舉措。


    規劃范圍包括阿拉善盟一旗兩區,即阿拉善左旗、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烏蘭布和生態沙產業示范區,國土面積8.04萬平方公里,2020年阿拉善盟黃河流域常住人口20.4萬人,年地區生產總值229.7億元,人口和經濟總量分別約占阿拉善盟的77.74%和74.9%,是阿拉善盟的政治、人口、文化、科技、經濟中心和重要的農畜產品和工業產品生產基地。


    規劃期至2030年,中期展望至2035年,遠期展望至本世紀中葉。


    第一章規劃背景


    阿拉善盟黃河流域地處內蒙古自治區黃河以西,地域廣袤,是內蒙古重要的生態屏障區,在保障我國西北地區生態安全、內蒙古段黃河安瀾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近年來,阿拉善盟黃河流域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流域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增強,借助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一國家戰略的重大機遇,阿拉善盟黃河流域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要在發展中保護,保護中發展,促進阿拉善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第一節發展基礎


    資源稟賦豐富。阿拉善盟黃河流域地大物博,境內沙漠、山地、森林、草原、河流、湖泊均有分布,黃河流經阿拉善盟孕育了獨特的自然景觀與富饒的物產資源。土地資源方面,阿拉善盟黃河流域幅員遼闊,多為荒漠及半荒漠地區,人煙稀少,土地可開發利用價值較大。礦產資源方面,區域內無煙煤、鹽礦、金礦、螢石等礦產資源儲量均居自治區前列,礦產資源極具特色,晶質石墨、飾面花崗巖等資源儲量規模巨大、品級優良??稍偕茉促Y源方面,阿拉善盟是全國光熱風能資源最為富集的地區之一,年日照時數大于3000小時,風能儲能約2.1億千瓦,太陽能可開發利用量6億千瓦,近年來千萬千瓦級風光熱綜合新能源基地和直流超高壓電力外送通道加快建設,新能源發展勢頭強勁、前景廣闊。動植物資源方面,阿拉善盟擁有各種野生脊椎動物200余種,境內野生植物以旱生、超旱生、鹽生和沙生的荒漠植物為主,現有野生植物900余種,其中梭梭、胡楊、肉蓯蓉、四合木、綿刺、沙冬青等珍貴沙生植物分布廣泛。


    生態地位突出。阿拉善盟地處國家兩屏三帶區,境內有額濟納綠洲、黃河流域兩道天然生態屏障,而黃河流域阿拉善段是我國西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對于保障我國西北地區乃至華北地區生態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阿拉善盟黃河流域主要分布于賀蘭山以北以西廣袤的戈壁上,地形地貌多樣,有沖積平原、山地、沙漠等,區域內地廣人稀,干旱少雨,大部分土地為沙漠荒地,生態環境較為脆弱。近年來,阿拉善盟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明顯進展,重點治理區域明顯好轉,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退耕退牧還林還草等重點生態治理工程持續推進;烏蘭布和地區部分沙漠擴張現象得到遏制,沙漠東侵黃河得到有效改善;沿黃區域水土流失現象有效減緩;節能減排工作扎實推進,整體水污染防治取得積極成效,污染物減排工作超額完成。


    防洪節水成效初現。防洪減災、供水保障和水資源管理能力等方面不斷加強,流域防洪防凌能力和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提升顯著。黃河內蒙古段二期防洪工程阿拉善段防洪工程的建設,提高了黃河流域阿拉善段的防洪保安能力,保障了流域內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全面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強化“三條紅線管理”,推進水資源優化配置,探索開發利用非常規水資源,進一步提升節水灌溉面積及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加大工業及社會節水設施改造,逐步提高水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利用水平。


    發展基礎逐步夯實。阿拉善盟黃河流域自然風光獨特,礦產資源豐富多樣,依托優勢資源,逐步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形成獨具特色的產業體系。煤化工、鹽化工、精細化工等特色優勢產業優化升級,20多種化工產品占全球市場份額50%以上,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工業產值比重由2015年的1%提升至2020年的30%。旅游、口岸、物流、電子商務等產業快速發展,服務業內部結構進一步優化。區域協同發展取得新進展,與甘肅、寧夏等周邊省區在資源利用、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文化旅游發展等領域交流合作不斷深化。營商環境持續改善,互聯網+政務服務深入推行,放管服改革不斷深化。


    文化特色交相輝映。阿拉善盟黃河流域歷史源遠流長,早在舊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人類活動,是遠古人類的發祥地之一,流域內多民族集聚,民族文化融合發展?!吧n天般的阿拉善”遼闊而神奇,沙漠文化、草原文化、賞石文化交相輝映,鑄就了阿拉善中國觀賞石之城、中國駱駝之鄉、中國肉蓯蓉之鄉的美譽,并成為越野e族·阿拉善英雄會的永久舉辦地。


    第二節問題挑戰


    生態環境依然脆弱。阿拉善盟黃河流域水資源嚴重匱乏,自然條件惡劣,生物種類資源單一,植被覆蓋率低,生態系統十分脆弱。區域內荒漠化和沙化問題集中、危害嚴重。區域內烏蘭布和、騰格里、巴丹吉林三大沙漠侵蝕農田、道路、河流的情況依然嚴重,其中烏蘭布和沙漠每年向黃河輸沙約1億噸,是內蒙古黃河上游入黃泥沙的主要來源區。環境污染治理壓力大,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空氣質量有待改善,區域地表徑流及地下水污染防治任務十分艱巨,單位產值污染物排放水平較高,部分城鎮污水處理設施配套管網建設滯后、運行資金不足,遺留土壤污染與礦山問題亟待解決,需要進一步強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


    防洪防凌形式嚴峻。黃河流域阿拉善段屬于游蕩型多泥沙河流,游蕩性強、擺動頻繁,堤防和河岸抗沖淘能力弱,險工險段時有發生,仍有部分堤段易受洪水沖淘,還有部分河段未設堤防或僅為民堤,特別是凌汛突發性強,防御難度大,凌汛期內極易造成潰堤等災害,存在較大防洪安全隱患,城鎮內澇等防洪薄弱環節有待加強。


    水資源短缺與用水粗放并存。阿拉善盟黃河流域水資源嚴重匱乏,水資源主要來源為地下水和黃河水,農業、工業、生活及生態用水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同時阿拉善盟黃河用水指標嚴重短缺,近些年雖通過分凌分洪、水權置換、水權交易等方式爭取指標補充水量,但由于指標有限水量不足,用水難以保證。水資源供需矛盾較為突出,目前雖已全部完成超采區治理任務,但還需進一步鞏固治理成果。農業用水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部分灌區存在渠道滲漏損失等問題。


    發展質量亟待提升。阿拉善盟黃河流域持續貫徹生態立盟、生態優先原則,綠色高質量發展路徑起步較晚,“推進阿拉善盟由國家重要的生態功能示范區向國家生態文明示范盟轉變”壓力較大?;A設施建設滯后短板和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開發合作新格局還有一定差距。經濟總量小,產業結構不合理、競爭力較弱,增長基礎不夠穩固,能耗雙控壓力大,產業綠色發展方式、主攻方向、實現路徑突破任重道遠。新舊動能轉換接續乏力,傳統優勢產業市場主導能力減弱,新興產業成長緩慢。創新動力和能力不足,人才匱乏、資金短缺、硬件薄弱,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支撐作用不足。城鄉發展不平衡,群眾在就業、養老、教育、醫療、居住等方面仍然面臨不少難題等。項目謀劃儲備不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乏力。營商環境改善與市場主體需求有較大差距,民生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不高,細化配套措施不到位。


    文化挖掘、文脈傳承有待加強。黃河文化內涵認識不足,整體文化系統研究不夠,文化資源開發不充分,未能充分挖掘阿拉善盟黃河流域文化打造出阿拉善盟黃河流域知名文化名片。文化產品保護體系不完善,旅游產品與鄰近區域同質化嚴重,文化魅力釋放不足,對外宣傳與交流合作亟待提升。


    第三節重大意義


    阿拉善盟作為內蒙古黃河流域一顆耀眼的明珠,是區域內重要的生態保護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抓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阿拉善盟義不容辭的重大責任和歷史使命,具有深遠歷史意義和戰略意義。阿拉善盟積極響應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一國家重大戰略,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政府關于黃河流域發展的戰略部署,圍繞自治區“兩個屏障”“兩個基地”“一個橋頭堡”的戰略定位,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持續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筑牢區域生態安全屏障,保障黃河長治久安,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促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大力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強化區域協同合作,加強高新科技與特色產業開發,促進民生改善,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為阿拉善盟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提供重要支撐。


    第二章總體要求


    第一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關于內蒙古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新發展理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發展和安全,主動服務融入新發展格局,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準確把握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戰略要求,推進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環境整體保護和協同治理,著力改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完善防洪減災體系,提高水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利用水平,促進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保護傳承弘揚阿拉善盟黃河文化,做大做強“蒼天般的阿拉善”文化旅游品牌,加快建設環境優美、歲歲安瀾、經濟繁榮、城鄉融合、文化昌盛、社會和諧的幸福黃河,為奮力譜寫阿拉善盟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做出貢獻。


    第二節基本原則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順應自然,尊重規律,從過度干預、過度利用向自然修復、休養生息轉變,改善阿拉善盟黃河流域生態脆弱現狀,保護阿拉善盟獨特的荒漠生態環境。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調整區域產業布局,把經濟活動限定在資源環境可承受范圍內。發展新興產業,推動清潔生產,堅定走綠色、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堅持量水而行、節水為重。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加強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合理規劃人口、城市和產業發展。統籌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用水結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堅決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節約集約轉變。


    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根據阿拉善盟黃河流域自然條件和主體功能定位,發揮各自優勢,分區分類推進保護和治理,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培育新興經濟增長極,打造開放通道樞紐,帶動高質量發展。


    堅持統籌謀劃、協同推進。立足于流域和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堅持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科學謀劃阿拉善盟區域整體保護和治理,合理安排水資源分配利用和產業布局,統一謀劃、一體部署、相互協作、共同實施,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聯通化,形成上下齊心、統分結合、協同聯動的工作機制。


    堅持主動作為、率先突破。以高標準生態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退耕退牧還林還草工程提質增效,力爭率先建成內蒙古黃河流域生態文明示范區,推進水資源集約高效利用先行示范,探索建立大保護大治理長效機制,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樹立典范。


    堅持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堅持創新驅動發展,鞏固創新在高質量發展中的核心地位。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和模式創新,圍繞重點領域開展科研攻關和成果轉化,大力推進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構建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創新能力支撐體系。


    第三節功能定位


    我國西北地區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按照共抓生態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的要求,加強系統治理、綜合治理和源頭治理,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重點強化河湖山體草原等在沙漠阻隔、防風固沙、防汛防凌、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生態功能,構建起黃河流域近零碳排放示范區和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建設連接國家東西萬里綠色長城。


    黃河內蒙古段安瀾的重要保障區和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引領區。完善堤防護岸等防洪工程,不斷提升阿拉善盟黃河流域防洪減災能力。積極推進黃河應急分凌(洪)工程建設,增強防凌汛能力。推進水土流失預防治理,有效減少區域內入黃泥沙量,構建確保黃河內蒙古段安瀾的重要保障區。嚴格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優化水資源配置,實施全社會節水行動,大力發展節水產業,推進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打造成為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引領區。


    國家重要的綠色產業示范區。依托風光資源優勢,加快建設一批大型風光新能源基地,完善能源基礎設施,積極探索“互聯網+”智慧能源和參與國家配售電專項改革試點建設工程,不斷開拓電力外送通道,建設國家清潔能源輸出基地。加強與蒙古國石油、天然氣領域的合作開發,推動跨境油氣輸送管線建設,有序開發油氣資源,提升油田開發能力,建設國家油氣能源儲備基地。加快綠色礦山建設,依托石墨礦資源,依規大力發展石墨新材料,打造國家重要的石墨新材料產業基地;依托沙生動植物資源,大力發展綠色農畜產品深加工產業,建設沙產業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打造國家重要的生態沙產業基地;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大力發展“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新儲能”四大類高新技術產業,積極培育新產業新動能,努力轉變工業發展方式,打造國家重要的綠色產業示范區。


    北方對內對外開放合作重要樞紐。充分發揮阿拉善盟在“一帶一路”建設和中蒙俄經濟走廊中的區位優勢,進一步推動城市、交通物流及數字化設施、園區、口岸、綜合保稅區等對內對外開放合作平臺申報、建設工作。依托烏力吉口岸開放優勢,深化跨區域跨境合作,大力發展進出口加工及口岸服務產業,加快構建“北通蒙俄、南接川渝、東出華北、西聯中亞”的國際物流通道體系,拓展阿拉善盟國際合作空間,建設“一帶一路”上重要的國際物流大通道。


    民族團結文化融合典范。彰顯阿拉善盟多民族融合特色,弘揚牧區、沙區等具有地域特色的黃河文化和大漠文化,打造富有地域特色、民俗特色的代表性產業,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促進文旅融合發展,構建我國民族團結文化融合典范。


    第四節發展目標


    到2030年,阿拉善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人水關系進一步改善,流域治理水平明顯提高,生態共治、環境共保、城鄉區域協調聯動發展的格局逐步形成。阿拉善盟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我國西北地區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作用進一步增強,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防洪減災體系基本形成,水資源保障和利用水平穩步提升,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區域協調聯動性增強,阿拉善左旗、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烏蘭布和生態沙產業示范區協同發力,形成阿拉善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區。黃河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以大漠文化為代表的優秀文化進一步彰顯,形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的發展態勢。流域人民群眾生活更為寬裕,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生態環境優美。生態保護取得重要進展,防沙治沙得到有效控制,初步建成沿河、沿路、沿渠、環村綠化林網,生態安全格局初步形成。環境治理力度不斷加大,黃河國控斷面達標率保持在100%,黃河流域森林覆蓋率達到9%,黃河流域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到21%,黃河流域濕地保護率保持在0.2%。完成農村“廁所革命”,完成散亂企業退城入園,建成完善的園區環境基礎設施體系。


    黃河歲歲安瀾。完成黃河流域阿拉善段所有險工河段的除險加固,確保黃河歲歲安瀾。在確保行洪安全的前提下,合理綠化美化,打造景觀堤防。全社會節水生產生活方式初步確立,水資源保障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基本匹配,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有效提高,工業用水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經濟發展繁榮。傳統產業基本實現轉型發展,新產業對經濟的貢獻穩步提升,建成國家重要的清潔能源示范基地,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在全區占比達到11.7%,形成以現代能源、新材料、文化旅游、沙產業、現代農牧業、先進制造業為引領的現代產業體系和高質量發展格局。消費和投資良性互動,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協同共進,創新驅動和經濟轉型有效對接。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和鄉村振興取得顯著成效,構建功能完善、協調互動、宜居宜業宜游的城鄉區域發展新格局。基礎設施實現互聯互通,建立完善的公路、鐵路、航空、能源、數字信息等基礎設施網絡。緊抓“一帶一路”建設機遇,對內開放和對外開放協同聯動,將阿拉善盟打造成為服務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中蒙俄經濟走廊的重要通道。


    黃河文化昌盛。進一步推廣“蒼天般的阿拉善”品牌效應,推進阿拉善盟黃河流域全域旅游建設,依托賀蘭山、定遠營、南北寺、通湖草原、阿拉善夢想沙漠汽車航空主題樂園等重點旅游集群,打造一批高質量旅游度假區,將阿拉善盟建設成為國內知名西部風情旅游區和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促進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使文化旅游業成為阿拉善盟的支柱產業。


    居民生活幸福。補齊脫貧地區民生短板,穩定高質量就業?;竟卜账椒€步提高。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繼續提高教育、醫療水平,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人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使人民生活富裕,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到2035年,阿拉善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效,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提升,人水關系進一步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防沙治沙取得重大進展,現代化防洪減災體系基本形成,水資源保障和利用水平穩步提升,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基本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建成,鄉村振興取得顯著成效,黃河文化品牌效應顯現,人民群眾生活富裕,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到本世紀中葉,阿拉善盟生態環境全面改善,防洪能力大大提升,可確保大汛安瀾,水資源保障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宜,形成高質量發展的整體格局,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黃河文化蓬勃發展,與全區、全國同步實現現代化。


    第五節空間布局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按照面上保護、點狀開發的思路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調整區域產業布局,通過建立空間規劃體系,劃定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開發管制界限,落實用途管制,發展新興產業,推動清潔生產,為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提供空間支撐。


    構建“一山、一河、三沙、一核、兩心”總體格局。持續優化空間布局,結合主體功能區定位,挖掘區域自然地理特點,因地制宜制定生態保護總體方案,積極探索富有阿拉善盟黃河流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促進形成優勢互補的高質量發展格局。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合理規劃人口、城市和產業發展,堅持走集中集聚集約的路子,大力培育新產業新動能新增長極,提高資源要素配置利用效率,推動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牧業現代化高質量發展。加快形成以“一山、一河、三沙”為主的生態安全格局,以“一核兩心”為主的高質量發展格局,為促進阿拉善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空間支撐。


    構建“一山、一河、三沙”生態安全格局。構筑“一山”賀蘭山生態屏障。以阿拉善盟賀蘭山左麓為核心空間載體,打造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推進實施“烏賀原”等一批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工程,確保區域重要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跡、自然景觀和生物多樣性得到系統性保護,加強賀蘭山水源涵養地系統保護和綜合治理,加大自然保護區內的礦山生態環境修復和綜合整治力度,推進綠色礦山建設。逐步推進重點生態功能區內生態移民和居民搬遷,重點推進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防治耕地和草地沙化、鹽堿化,實施禁牧休牧、劃區輪牧和生態移民工程,做好遷出區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增強賀蘭山生態屏障的防風固沙能力。打造“一河”黃河生態廊道。黃河流域阿拉善段左岸為烏蘭布和沙漠,右岸為烏海市和廣袤的鄂爾多斯高原,黃河作為區域內重要的天然生態屏障阻擋了左岸的烏蘭布和沙漠東移,保障了右岸免遭流沙侵蝕。要利用好黃河這一天然屏障,將治水與治沙、節水與用水、防洪與分洪蓄水等統籌起來,重點抓好生態保護修復、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確保黃河流域阿拉善段健康安全。堅決打好黃河保衛戰和水污染防治攻堅戰,嚴格控制工業園區廢水、城鎮污水和農業面源污染三大污染源,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態修復等措施,確保黃河水體環境安全。加快構建以黃河及臨岸為主的“一河”生態廊道,打造黃河流域阿拉善段綠色生態系統。科學推進“三沙”治理。阿拉善盟黃河流域沙漠占比大,要圍繞烏蘭布和沙漠、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打響“三沙”治理攻堅戰,因地制宜統籌推進三大沙漠治理。持續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有效鞏固綠進沙退態勢,加緊彌合生態創傷,全面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科學治沙,采取生物和工程措施,通過飛播造林、圍封禁牧,建設沙漠鎖邊防護林體系、人工沙障和無人區治沙,逐步控制沙漠化。積極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實施禁牧休牧輪牧和生態移民工程,針對荒漠地帶草場量草而畜,嚴格控制載畜量,加大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力度,逐步恢復草原植被,為阿拉善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提供空間支撐。


    構建“一核兩心”高質量發展新格局。構建“一核”阿拉善左旗、“兩心”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烏蘭布和生態沙產業示范區的高質量發展新格局。統籌協調區域功能格局,重點發展現代農牧、能源化工、新材料、生物醫藥、大數據、文化旅游等產業集群,謀求在產業分工、交通銜接、生態共育、設施共享和機制創新等領域實現新突破。支持阿拉善左旗“一核”綜合發展。阿拉善左旗以綠色發展理念統領發展全局,在功能定位上,建設成為國家重要的生態功能示范區;在開放定位上,建設成為服務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中蒙俄經濟走廊的重要國際大通道;在產業定位上,建設成為國際礦產進出口基地,國家重要的清潔能源輸出基地和油氣能源儲備基地,石墨新材料產業基地,支持互聯互通,建設新型智慧城市。支持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引領高科技發展。形成“一區三園”的新格局,其中“一區”為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包括“三園”分別為高新技術產業園、騰格里技術產業園和敖倫布拉格產業園。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應以工業經濟“綠色、創新、開放”發展為主線,持續推進傳統能源化工產業向精細化、高端化、材料化轉型,著力發展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新儲能等新興產業,堅持創新引領,突出現代能源經濟,實現產業循環化、產能規模化、產品國際化,集中力量將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打造成為營業收入超過千億元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支持將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成為中國現代綠色化工轉型示范產業基地、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示范區、國家重要的精細化工基地、現代能源經濟示范基地、新材料創新示范基地。支持烏蘭布和生態沙產業示范區打造特色發展產業鏈,突出沙產業特色,以優勢互補、區域一體為原則,以基礎設施一體化為優先領域,以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聯動重點,推動與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一體化發展,開展沙漠經濟作物、沙漠葡萄種植及葡萄酒釀造,形成生態養殖、全域生態旅游、沙產業科技創新的產業格局,打造中國沙漠治理高新技術“沙谷”、光伏治沙示范基地。


    第三章推進流域生態保護修復


    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導向,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的重要指示精神。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打造“一山、一河、三沙”為構架的生態安全格局,聚焦重點區域,通過自然恢復和重大生態保護修復措施,推動賀蘭山生態屏障建設、黃河生態廊道建設、三沙荒漠化防治、重點區域水土流失治理。加快生態系統恢復,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強化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維護、防風固沙,遏制生態退化,穩定好轉態勢,筑牢我國西北地區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第一節推進黃河流域阿拉善段保護


    加快黃河生態廊道建設。結合黃河流域阿拉善段沙漠環繞,干旱少雨的自然生態特點,重點加強黃河沿岸防風治沙林帶建設,選擇種植水土保持能力強、生態效益好的優良品種,減少風沙、泥土對黃河的侵蝕。推進烏蘭布和沙漠鎖邊,阻止沙漠東移,阻沙入河,減少黃河泥沙含量,全面改善黃河沿岸生態環境。加快構建黃河生態廊道,推進河灘區退耕還草還濕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發揮黃河沿線涵養水源、蓄洪防澇、凈化水質和空氣的功能。推進黃河岸線修復,開展水生環境保護修復,實施水生環境保護修復工程,科學合理建設濱水綠地等生態緩沖帶,逐步恢復岸線生態功能。探索選取黃河流域阿拉善段實施濕地恢復與保護工程,增強河道自凈能力,創造美麗濱水空間,擴大濕地面積。


    強化黃河生態保護。統籌管控流域內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陸上水上、地表地下的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加強頂層規劃設計,全面落實河長制及“一河一策”相關要求,加強黃河流域岸線管理保護,積極開展岸線劃界及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依法嚴厲打擊侵占河湖水域岸線的違法違規行為。對重點區域及監測區段開展水環境質量監測及變化趨勢分析研判,最大限度降低人為因素導致的水質變差、水量減少、生態退化等問題。加強黃河灘區治理,減少農業面源污染,采取嚴格監管農藥化肥使用,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等措施。保障生態用水補給,改善河流湖泊水循環條件,促進河流湖泊水環境生態良性發展。


    第二節加強以賀蘭山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


    加強賀蘭山山脈山林生態屏障保育。提升生態保護、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承載力,筑牢賀蘭山山脈山林生態屏障。對賀蘭山范圍內重點的生態敏感區,依法禁止采伐原始林和生態重要地區天然林,加強對天然林的科學保育,推進賀蘭山生態脆弱區林地生態系統恢復。完善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體系,有效保護珍稀瀕危動植物物種、生境、原生生態系統,提升區域森林的生產能力與生態防護功能。加強與寧夏回族自治區合作,打響“賀蘭山生態保衛戰”,按照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的要求,把賀蘭山自然保護區和外圍保護地帶作為一個整體進行保護和修復,建立賀蘭山生態保護長效機制,逐步恢復賀蘭山自然生態本底。


    推進賀蘭山西麓生態環境修復工程。系統開展賀蘭山西麓草原治理工程和防風固沙工程,加大重點區域造林綠化力度,加強草原管護,規范草原用途管制,科學核定載畜量,嚴厲打擊非法征占用草原、開墾草原、亂采濫挖草原野生植物等行為。重點推進賀蘭山生態功能區退牧還草、生態移民等工程,防治草地沙化、鹽堿化,開展荒漠化植被類型和草原類型自然保護地建設,增強賀蘭山西麓防風固沙能力,改變沙地性質,使流沙趨向固定,進一步提升賀蘭山生態安全保障功能。


    第三節強化“三大沙漠”荒漠化綜合治理


    有效遏制沙漠沙地擴張。以烏蘭布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三大沙漠邊緣區域為重點,系統科學實施防沙治沙工程,有效遏制沙漠沙地擴張。重點推進防風固沙林建設、沙漠鎖邊工程。加大退耕還林還草、林草生態保護修復、沙化土地封禁保護等生態工程治理力度,促進荒漠植被修復。因地制宜科學布局防沙治沙重點工程,實行喬、灌、草結合,生物措施與非生物措施結合,實施人工造林、飛播造林、封沙育林和工程固沙等措施,在生態區位重要、沙塵暴路徑區等重點區域,著力構建沙區生態安全屏障。有效利用黃河作為天然屏障的優勢,結合黃河生態廊道建設,阻隔烏蘭布和沙漠東移。


    優化推廣防沙治沙模式。依托烏蘭布和生態沙產業示范區,大力推進沙漠綜合治理示范區建設,堅持改革創新,學習先進市場化治沙理念,探索推廣防沙治沙新方法新技術新途徑,打造阿拉善盟荒漠化防治新樣板。積極響應國家、自治區相關要求,推廣“黨委政府政策性主導、企業產業化投資、農牧民市場化參與、科技持續化創新”四位一體的沙漠治理模式,推動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和農牧民多方共建、多方共治、多方共享機制。采取“沙漠鎖邊、腹部滲透、以路劃區、分而治之”的策略,堅持“林草藥”三管齊下,“造封飛”三措并舉,形成以沙柳、梭梭、甘草等灌木半灌木為主,喬木和牧草為輔的立體綠化模式,并著力開發沙產業種植,推進肉蓯蓉、鎖陽等沙生植物產業基地建設。


    推進土地鹽堿化生態治理。以孿井灘灌區鹽堿地改造為重點,根據鹽堿地不同類型、鹽堿化不同程度,因地制宜采取工程措施、化學改良、物理疏松、地力提升、生物利用等多種改造技術,整治改良鹽堿化土壤。健全完善灌區節水排水體系,對排水溝道進行整治,配套改造排水溝道建筑物,排鹽治堿、改善土壤。


    加強水土流失治理。按照適地適樹適草和水資源承載能力適宜原則,加大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實施力度,增加林草覆蓋度。加強生產建設活動監管,落實建設單位水土流失防治主體責任。


    第四節優化烏賀原生態空間布局


    推進烏賀原生態防護屏障工程。烏蘭布和沙漠、賀蘭山與狼山連接地帶、鄂爾多斯高原(以下簡稱烏賀原地區)是烏蘭布和沙漠下風口沙塵暴的直接源頭,烏賀原地區涉及8萬平方公里,不僅是內蒙古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核心要塞。通過實施烏賀原生態防護屏障工程,有效利用黃河生態廊道及賀蘭山天然屏障,提高生態屏障保護基線、環境質量安全底線、自然資源利用上線,緩解西沙東移,增強西北生態屏障的完整性、健康性和安全性,使我國西部生態屏障在西風走廊、西風東吹、西沙東移的脅迫面前不斷提高自然恢復能力,鑄造中華民族生態系統長久安全的基礎。


    科學謀劃“引黃過烏”工程。依托科泊爾分洪區,引黃河水北上穿越烏蘭布和沙漠入巴彥淖爾烏加河總排干渠,線路可全程自流最終匯入烏梁素海。依托“引黃過烏”工程,建立烏蘭布和沙漠綠洲生態屏障,系統連接陰山、賀蘭山天然林地,形成連續生態屏障區,保護地區生態安全,推進區域協同發展。建設沿線防沙生態治理區、沙產業及現代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和高標準節水農田改造示范區,打造“黃河故道”沿線生態保護綜合體系和高質量發展高地。“引黃過烏”生態保護綜合體系工程涉及水利建設、生態保護、沙漠綜合治理、產業高質量發展等多個領域,致力于構筑沙漠綠洲生態屏障,促進區域高質量協同發展。


    第四章強化沿黃流域環境治理


    全面普查管控各類污染源,推動各類污染聯防聯控、協同治理,推進工業、農業、生活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嚴格控制新增量,大幅度削減污染存量,改善水氣土礦山生態環境質量,統籌推進農業面源、工業污染、城鄉生活污染防治,推進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為阿拉善盟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


    第一節加強水環境污染治理


    實施流域污染綜合治理。“十四五”期間黃河流域阿拉善段國控斷面水質達標率達到自治區目標要求。按照生態環境部《關于開展“十四五”國控斷面設置和水環境控制單元細化工作的通知》要求,啟動阿拉善盟黃河流域“十四五”斷面和水功能區優化整合工作,做到水環境控制單元與水功能區有效銜接。落實“一河一策”重點任務措施清單,并按照問題清單、任務清單、措施清單等組織實施。做好環境承載能力評價及機制建設。緊密圍繞改善水環境質量這一基本點,以“水資源利用上線、水環境質量底線、生態保護紅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三線一單)”為依據,構建水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以各指標管理為抓手,實行承載能力監測預警,實現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產業結構、空間布局的立體調控。


    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保障供水水質水量,全力推進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和安全保障達標建設,對因水源地天然背景值高導致的超標問題,要在供水廠配套相應的凈水設施。單一供水的地區要加快備用水源或應急水源建設。按照國家和自治區部署要求,組織開展供水人口在10000人或日供水在1000噸以上的飲用水水源地違法違規問題清理整治工作,重點排查整治水源保護區內的違法違規問題。


    強化生活及園區、工業企業水污染治理。加大城鎮污水管網建設,提高污水收集率,盡快實現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加快城鎮生活污水廠提標改造。開展雨污分流排水系統建設,難以改造的地區應合理采取截流、調蓄和其他治理措施。差異化提高污水廠的出水排放標準,強化污水處理廠脫氮。加大區域產業布局調整力度,規范工業園區環境管理,新建工業企業應在工業園區內建設,并符合相關規劃和園區定位,園區內現有重污染行業企業要限期搬入產業功能對口片區或通過升級改造環保設施進行整改,嚴重污染環境且限期不能實現達標排放的依法予以整治。完成現有各級政府設立的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并投入運行,對已建成污水處理設施不能達標排放的,均完成提標改造。對廢水處理依托城鎮污水處理設施的工業園區進行評估,城鎮污水處理設施不能穩定達標的,相關園區工業廢水要完成退出城鎮污水處理系統的處理改造。以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重點,強化各類產業園區污水集中治理設施建設運營。


    實施工業污水減排和排污許可管理。按照自治區下達的總量減排目標制定實施年度減排計劃,將減排任務細化分解到各旗區、相關部門及重點企業。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規范要求核發排污許可證,依法查處無證排污、不按證排污等違法排污行為。全面落實企事業單位按證排污、自行監測和定期報告制度。重點加強對現代化工、生物醫藥、新材料、農畜產品加工、食品加工等行業的水污染治理,對相關污染企業采取過程控制、深度治理等措施,大幅降低污染物排放強度,推動企業生產清潔化改造。強化入河排污口治理,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和清理整治專項行動,規范排污口管理,優先完成黃河干流非法排污口、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排污口、市政管網范圍內小而散的排污口清理整治。


    推進城市黑臭水體治理。以阿拉善左旗中心城區、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烏蘭布和生態沙產業示范區等建成區為重點區域,采取控源截污、節水減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態修復、流量保障等綜合治理措施,逐步消除黑臭水體產生根源,實現河面無大面積漂浮物、河岸無垃圾、無違法排污口。開展建成區水體排查,將黑臭水體治理工作列入各級河長的工作職責,并納入“一河一策”實施方案。


    減輕農業面源污染。推進農牧區污水處理,實行農牧區污水、垃圾、廚余及糞便處理設施統籌規劃、建設和管理。推動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和服務向農牧區延伸,加強改廁與農牧區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銜接,將農牧區水環境治理納入河長制、湖長制管理。開展化肥、農藥、地膜減量利用和替代利用,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推進農田地膜、農藥化肥包裝廢棄物清理整治。在大、中型灌區建設生態溝渠、污水凈化塘、地表徑流集蓄池、人工濕地等設施,控制農田徑流直接入河造成面源污染。強化畜禽養殖污染治理,依規嚴格劃定禁養區,禁養區內依法關閉或搬遷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小區)和養殖專業戶,禁養區外鼓勵畜禽養殖集約化布局發展,建立完善的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設施。


    開展地下水污染水體修復。以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精細化工、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金屬及非金屬礦開采加工等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行業為重點,建立工業企業地下水影響分級管理體系。開展工業園區、垃圾填埋場等對地下水環境影響的風險評估,在重點區域進行必要的補救性防滲等修復處理,定期調查評估集中式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補給區及井灌區等區域環境狀況。


    第二節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強化區域協同治理。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全面落實《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和《烏海及周邊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實施方案》,統一規劃、綜合治理、單獨考核、從嚴管理,持續推進環境綜合治理;實行大氣污染物總量減量控制制度,對國家排放標準已規定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的行業全面開展特別排放限值改造,從2023年1月1日起全部執行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推進焦化產業重組升級,2023年底前,炭化室高度4.3米焦爐全面完成淘汰,炭化室高度5.5米的焦爐全部完成干熄焦和超低排放改造;新(改擴)建搗固焦爐炭化室高度要達到6.25米及以上,必須同步配套下游化產鏈條、余熱余氣回收利用項目;新建焦化項目必須配套干熄焦裝備,并執行鋼鐵企業中煉焦化學工業污染物超低排放要求。


    強化重點污染源治理。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依法淘汰能耗、環保等不達標的產能;深化工業污染治理,全面推進揮發性有機物(VOCs)綜合治理,強化源頭、過程、末端全流程管控。優化能源結構,繼續實施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重點削減非電力用煤;推進清潔取暖改造和燃煤鍋爐污染綜合整治,逐步依法淘汰巴彥浩特鎮建成區每小時35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嚴格監督劣質煤炭的生產使用,加大對煤炭使用企業的檢查力度,對燃用煤炭不符合質量標準的依法處罰。調整運輸結構,加大對高排放車輛監督抽測頻次,完善機動車排放檢測與強制維護制度(I/M制度)。優化用地結構,推進施工揚塵精細化管控和道路揚塵污染控制;依規禁止農作物秸桿等生物質及其他廢棄物違規露天焚燒,在春耕和秋收階段開展秸桿禁燒專項巡查,推行秸稈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利用等高效綜合利用措施。


    加強重污染天氣應急和預警。完善重污染天氣的區域聯合預警機制,強化區域合作。強化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執行,確保做到所有涉氣企業全覆蓋,提高重污染天氣應對水平。及時修編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更新應急減排措施項目清單。


    第三節防治土壤污染


    強化工業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控。嚴厲打擊金屬及其他非金屬采礦、礦產加工行業涉重金屬非法排污,切斷重金屬污染物進入農田的途徑,鼓勵重點行業企業制定重金屬強制清潔生產技術方案,堅決淘汰冶煉行業落后生產工藝及裝備,依法全面取締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冶煉項目。


    推進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針對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較大的煤炭、有色及黑色金屬礦采選、冶煉、化工、制藥等行業,開展存量清查、源頭排查及處置能力調查。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集中的園區要配套建設符合標準的處置設施,推進工業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綜合利用,集中整治大宗工業固體廢物堆存場所。加強可再生利用廢料清理整頓,引導有關企業采用先進適用加工工藝,集中建設和運營污染治理設施。


    完善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以農用地和重點行業企業用地為切入點,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掌握污染地塊分布及其環境風險情況。建設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統一規劃、整合優化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實現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所有旗區全覆蓋。重點監測土壤中鉛、鎘等重金屬及有機污染物,重點監管有色金屬礦冶煉(采選)、化工、焦化等行業。


    第四節推進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


    全面推進賀蘭山地區礦山生態環境專項整治。以賀蘭山地區礦山、煤田滅火工程治理項目、煤礦采空區災害綜合治理項目、煤礦技改項目整治為主,堅持問題導向,實施精準治理。確保賀蘭山地區礦山生態環境專項整治到位,突出問題徹底解決,實現賀蘭山地區生態良性循環。


    加快重點區域礦山清理整頓。全面完成阿拉善盟黃河流域露天開采礦山摸底排查,對違反資源環境法律法規、污染環境、破壞生態、亂采濫挖的露天礦山,依法予以重點清理、關閉。對賀蘭山自然保護區和其他保護區遺留的礦產開采區,要依規加快礦山治理、清退及礦業權退出,清理占用大量土地、林地或草原的廢石、排土和尾砂,加快地表植被恢復。


    開展礦區生態環境系統治理。加強金屬及其他非金屬礦開發過程中的污染排放管控,降低礦坑水、選礦廢水、尾礦池水重金屬污染風險。充分利用礦產資源開發收益,推行市場化運作、科學化治理的模式,實施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工程,引導能源礦產資源開發企業履行生態環保責任。采取工程、生物措施,開展病危險尾礦庫和“頭頂庫”(1公里內有居民或重要設施的尾礦庫)專項整治。選擇典型區域開展綠色礦山建設試點示范,加大以采空區、沉陷區、露天剝離坑等為重點的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力度,鼓勵礦山土地綜合修復利用,盤活礦山存量建設用地,合理利用廢棄礦山土石料。新建礦山要按照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建設,2025年底前,全部礦山達到國家、自治區綠色礦山建設標準。


    加強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全面整治歷史遺留尾礦庫,完善覆膜、壓土、排洪、堤壩加固等隱患治理和閉庫措施。有重點監管尾礦庫的企業要開展環境風險評估,完善污染治理設施。加強輻射安全監管,有關企業每年要對本礦區土壤進行輻射環境監測。


    第五章科學推進水資源高效集約利用


    堅持節水優先,全面落實深度節水控水行動,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優化用水結構,推進用水方式向節約集約轉變。


    第一節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


    強化水資源開發利用制度約束。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總量和強度控制,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開展流域內水資源承載能力綜合評估,建立水資源分類分區管控體系,合理劃定水資源超載地區、臨界超載地區和不超載地區,實行差別化管控。強化取用水許可管理,對水資源總量接近或超過控制指標的地區,依法限制或暫停審批建設項目新增取水許可。規范水資源有償使用,確保水資源稅依法征收、使用和管理的有效性。嚴格地下水開發利用,對地下水超采重點區,依規嚴格實行限審限批。強化水資源統一調度,制訂并完善水資源調度方案和計劃。完善流域水權交易制度,推進多種形式的水權交易。嚴格節水責任追究,將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節約集約主要指標納入政績考核。


    強化用水指標約束。嚴守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嚴格考核評估和監督。嚴格按計劃取水,加強主要斷面下泄水量和取水計量監管。實施節水行動,加強用水定額和計劃管理,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擬出城市生活、工業、農業用水控制性指標,將用水需求增長速度和規??刂圃诤侠矸秶?。提升用水效率,大力推進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強化節水監督考核,逐步建立節水目標責任制,將水資源節約和保護的主要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繼續實施水權轉換,組織協調盟內水權轉換工程建設,加大爭取水指標的力度,多種形式爭取水指標。對外協調爭取跨盟市水權轉讓指標,積極協調自治區,爭取黃河盟市間水權轉讓二期項目實施。積極向國家層面呼吁八七分水方案的調整,積極關注南水北調二期工程(西線工程)的規劃和實施。


    第二節優化水資源配置


    優化用水結構。優化阿拉善盟黃河流域過境黃河水和本地水資源配置結構,以滿足用水需求。優化地表水、地下水、非常規水資源配置結構,加大非常規水資源使用量,壓減地下水使用量,優化用水結構,合理有效配置農業和工業用水,拉高水資源使用效益。統籌生活、生產、生態用水,守住民生、發展、生態三條底線,保障城鄉居民生活用水和生態基本用水需求。


    保障城鄉飲用水安全。實施阿拉善盟黃河流域農村牧區供水保障工程,提高運行維護和管理水平,通過聯網、并網等措施支持有條件的地區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提高城市供水水源安全保障能力,強化應急備用水源建設,形成一旗兩區雙水源、多水源供水保障格局。全面推進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


    推進非常規水資源開發利用。將非常規水源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提高再生水、微咸水、疏干水、雨水等非常規水資源的利用水平。積極推動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巴彥浩特鎮海綿城市建設。實施道路沖洗、公共綠化用水改水進程,利用合同節水管理等市場運作模式促進非常規水資源利用項目建設。


    鞏固地下水超采區治理成果。通過壓減耕地、調整種植結構措施,壓減地下水開采量,逐步實現采補平衡、恢復地下水生態水位。逐步壓減農業地下水用水總量,依規禁止農業新增取用地下水,工業生產用水優先配置地表水和非常規水源,逐步置換工業取用地下水。鞏固實施部分重點地下水超采區治理成果,促進地下水水位恢復到目標控制水位。


    加大生態需水保障力度。完善水資源配置格局,降低水資源開發強度,確定河湖生態水量,增加入黃水量,保障河湖濕地基本生態水量,強化重點河湖水生態修復。依規采取以沙換水,每年保證一定的生態水量,大力推進黃河調水調沙工程。


    第三節促進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


    推進農業節水增效。推動阿拉善盟黃河流域水土資源高效匹配,加快灌區節水改造和現代化建設,規模化推進孿井灘等重點灌區噴灌、微灌、水肥一體化、覆蓋保墑等精準高效灌溉技術。開展農業用水精細化管理,科學合理確定灌溉定額,推進灌溉試驗及成果轉化。因地制宜調整作物種植結構,推進適水種植、量水生產。在地下水嚴重超采地區,實施輪作休耕,適度退減灌溉面積,依規嚴格限制開采深層地下水用于農業灌溉。實施規模養殖場節水改造和建設,推行先進適用的節水型畜禽養殖技術和工藝,提高養殖業用水效率。全面推行農業水價改革,依規實行超定額(計劃)用水累進加價制度,探索分類水價,建立農業用水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推進農業節水高效。


    實施工業節水減排。實行阿拉善盟黃河流域用水計劃管理,加強總量控制、定額管理、系統節水改造及非常規水源利用。強化生產用水過程管理,完善供用水計量體系和在線監測系統。加大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烏蘭布和生態沙產業示范區內重點企業新型節水工藝和技術及再生水回用力度,加強節水、水循環利用基礎設施建設,實施重點企業節水和再生水回用改造,提高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茖W規劃新建企業和園區,統籌供排水、水處理及循環利用設施建設,實現用水系統集成優化。合理改造現有企業和園區,以節水為重點內容,開展綠色高質量轉型升級和循環化改造,促進地區企業間串聯用水、分質用水。推進循環用水設施建設,一水多用和循環利用。在生態脆弱、嚴重缺水和地下水超采地區,嚴格控制新建、改建、擴建高耗水項目。針對火力發電、石油化工等高耗水行業,實施節水管理和改造升級,促進廢水深度處理和達標再利用。積極推進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嚴格控制發展高耗水行業。對高耗水項目和產業實行更加嚴格的用水定額管理,推動企業和園區用水系統集約化,完善供水計量體系和在線監控,強化生產用水全過程監管。


    加強城鎮節水降損。嚴格落實城鎮節水各項管理制度,大力推進雨水、污水再生利用基礎設施建設,鼓勵構建城鎮良性水循環系統。完善供水管網檢漏制度,加快制定和實施供水管網改造方案,制定城鎮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改進方案。深入開展公共領域節水,在缺水地區科學種植耐旱型植被,采用噴灌、微灌等節水灌溉方式降低綠化用水量。推動城鎮居民家庭節水,大力普及推廣節水型用水器具。從嚴控制高耗水服務業用水定額,針對特種行業積極推廣循環用水技術、設備與工藝,優先利用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規水源。全面落實城鎮居民用水階梯水價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額(計劃)累進加價制度。


    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堅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嚴格用水定額管理。開展節水評價,推動節水載體建設,落實水資源稅差別化征收政策。加大宣傳引導,不斷提高全民節水意識,帶動全社會愛水、護水、惜水、節水,加快形成節水型社會建設。


    第六章科學推進黃河流域阿拉善段安瀾體系建設


    以流域生態安全為目標,以黃河堤防建設為基礎,以左岸分滯洪區建設為保障,以防沙控沙為抓手,以河道整治、灘區治理、應急響應為措施,科學構建阿拉善盟黃河流域防洪減災體系,實現黃河安瀾。緊緊抓住水沙關系調節這個“牛鼻子”,樹立全流域意識,完善水沙調控機制,推進干支流綜合性防洪減災體系建設,推進河道和灘區綜合整治。


    第一節完善黃河干支流防洪減災體系


    提升黃河流域阿拉善段防沙控沙能力??茖W調控水沙關系,監測研究黃河流域阿拉善段水沙實時動態,加大泥沙治理力度,建立完善防沙、治沙、攔沙、沖沙防治體系,建立以水土保持措施、河道攔沙工程、防淤調度為主的水沙調控防治體系。支持聯合烏海市圍繞海勃灣水利樞紐泥沙淤積問題開展研究,加快推進庫區綜合治理,增強庫區防凌和行洪能力,實施河道清淤,減少干流淤積,降低河床。提升庫區周邊烏蘭布和沙漠防沙治沙能力。


    提升黃河流域阿拉善段堤防防洪、防凌能力。完善黃河堤防建設,提升防洪抗險能力,推進黃河三期防洪工程和重要堤防達標建設,提升堤防防洪抗險能力。開展河道綜合整治,有效推動疏浚工作,提升河槽過洪能力。推進防凌破冰能力建設,全面推動黃河內蒙古阿拉善盟應急分凌(洪)工程建設,發揮應急分洪分凌區作用,提升黃河防洪能力,減緩下游凌汛壓力。


    第二節推進黃河干流岸線治理


    加強黃河流域阿拉善段岸線灘區科學治理??茖W推進干流劃界及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嚴格水域岸線等水生態空間管控,依法劃定河湖管理范圍,設立界樁、管理和保護標志,合理劃分岸線功能區,強化岸線用途管制,依法依規逐步確定河湖管理范圍內的土地使用權屬,逐步建立范圍明確、權屬清晰、責任落實的河湖管理、水利工程管理保護責任體系。實施灘區綜合治理,改善灘區生態環境。


    持續開展黃河“清四亂”行動。依法查處涉河違法行為,清理整治亂占、亂堆、亂采、亂建“四亂”問題,恢復河湖水域岸線生態功能。完善河道采砂管理制度,健全采砂管理工作體制,落實管理責任制,科學編制河道采砂規劃,創新監管模式和監控手段,及時處置非法采砂活動。


    第三節提升防汛抗旱應對和應急響應能力


    提升防汛抗旱減災監測預報能力。依托流域機構、自治區“數字黃河”、“模型黃河”數據資源和監測體系,綜合運用物聯網、衛星遙感、無人機、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加強黃河水情、雨情、凌情、旱情、水質等監測預報,健全阿拉善盟黃河流域水文、氣候、氣象等數據資源共享機制,實現“空—天—地”多源監測預警預報。統籌建設“阿拉善智慧黃河”,重點實施智慧水利大數據工程建設,提升水利智慧管理能力。增加農村氣象災害監測密度,增強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的監測能力,實現監測能力的全覆蓋。


    完善災害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完善防汛抗旱及地質災害應急管理響應機制,構建應急管理部門和其他各部門之間的高速通訊網絡和應急聯動機制,有效整合現有資源,利用城市網格化服務平臺和農村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拓展信息搭載渠道,實現災害預警信息的及時發布。加強數據資源跨地區跨部門互通互享,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貫穿于災害應急管理規劃、建設等全過程各環節。


    增強防汛抗旱減災水平。依托自治區、流域機構,配合建設黃河流域水工程防災聯合調度平臺。堅持“以人為本、安全第一、預防為主、防抗救結合、專業化與社會化結合、常備不懈、協調聯動”的原則,加強防汛抗旱減災隊伍建設。按照區域、行業管理相結合的原則,強化跨區域、跨行業協同作戰,建立信息共享與定期會商機制、防汛抗旱與水資源統一管理協調機制、干支流重要水利工程統一管理協商機制。提升搶險救災隊伍、物資和裝備統籌保障能力。開展防災減災先進技術應用,加強搶險應急隊伍、災備和災后重建能力建設,建設應急救援指揮中心、防汛抗旱搶險救援物資儲備庫及儲備相應物資,健全應急救援體系,完善極端天氣事件應急響應機制及措施,有效提升防汛抗旱應急保障能力。


    第七章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快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推動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產業、現代農牧業、先進制造業,培育新產業新動能,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強化安全生產責任落實,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


    第一節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科技創新為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賦予了新的動能。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鞏固創新在高質量發展中的核心地位。以“科技興蒙”行動的深入實施為有利契機,圍繞重點領域開展科研攻關和成果轉化,大力推進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構建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創新能力支撐體系,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


    推進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升級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要加大以升促建力度,將科技創新發展作為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引進和新增一批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充分發揮高新技術企業對園區經濟建設的推動作用。探索“科技興蒙”、“4+8+N”合作主體聯合設立產業核心技術攻關共建共享創新平臺,推進中盛科技先進金屬材料中試研發基地建設重點實驗室,構建全鏈條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推動產業創新發展。立足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現代化工產業基礎,瞄準新材料、綠色能源等重點領域,積極申報技術攻關和成果轉移轉化項目,為新技術落地開花厚植土壤。提升重點園區、重點企業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積極帶動創新和產業要素向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聚集,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著力構建特色產業體系、健全科技創新服務體系、打造高品質營商環境,帶動阿拉善盟地區經濟轉型發展。


    加強區域科技創新合作。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深化中蒙俄經濟走廊科技創新合作。加強東西部創新合作交流,進一步深化在產品、市場、資源、資本等方面的有效對接,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協作的科技創新生態圈,開展好區域協同創新,深化創新創業合作層次與規模。圍繞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主動“走出去”承接融入發達地區創新中心,全面深化與發達地區的科技創新合作,加速創新資源融通共享,主動對接發達地區雙一流高校、科研機構和科技型企業等,聯合實施重大科技項目,共建創新研發平臺、創新載體、科技服務機構,合作培育科技型企業,培養高層次創新團隊及人才,并建立長效合作機制。


    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堅持創新驅動,支持產學研合作,強化成果轉化。圍繞建立“企業出題、先行投入、協同攻關、市場驗收、政府補助”創新機制。圍繞培育壯大創新主體,鼓勵和支持企業加強科技創新平臺載體建設,支持企業加強科技攻關和產品創新,深化廳盟會商、院企合作、校企合作,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加快建設院士專家工作站、高新技術孵化園、自治區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等科技創新平臺載體。助推“科技興蒙”行動科技成果轉化,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圍繞重點產業布局,實施重大科技專項,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煤化工、鹽化工、精細化工等優勢特色產業轉型升級,大力支持沙產業、生態產業、中醫藥(蒙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發展,推進肉蓯蓉、鎖陽、駝奶等研發成果實現產業化,強化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和主力軍作用,切實提高阿拉善盟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以科技創新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培育建立人才體系。加大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為引進高層次人才做好服務工作。進一步完善健全創新創業孵化體系,加快形成“眾創空間—孵化器—創業園”的創業空間載體路徑和“金融投資保障+政府政策支持+創業導師全程輔導”的創新主體培育模式,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的培育路徑。


    第二節開展現代能源經濟示范


    優化能源開發布局,合理確定阿拉善盟能源行業發展規模和速度,堅持增量優化與存量提效并舉,立足現有產業基礎,推動能源格局由化石能源為主向多種能源協同互補、綜合利用、高效集約的供能方式轉變,推動能源產品由初級化向綠色高端轉變,運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改造提升傳統能源經濟,加快打造國家現代能源經濟示范區。


    打造國家重要的清潔能源示范基地。發揮風光熱優勢資源稟賦,高水平布局全盟清潔能源產業,加大自主消納力度,加強與周邊地區綠能合作,推進千萬千瓦級新能源示范基地建設,培育發展新能源治沙、制氫等新興產業,努力建設全國重要的清潔能源示范區、可再生能源替代示范區、區域綠能合作示范區,為阿拉善可持續發展贏得新的發展空間和機遇。打造清潔能源示范區,在阿左旗敖倫布拉格地區建設阿拉善—上海廟160萬千瓦風電基地項目實現新能源外送。根據上海廟—山東直流特高壓輸電通道配套電源投運情況,規劃建設上海廟輸電通道配送阿拉善盟200萬千瓦風電基地二期項目。推進阿拉善盟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規劃和建設,規劃建設阿拉善左旗銀根蘇木100萬千瓦風儲一體化示范項目、阿拉善左旗吉蘭泰、宗別立100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阿拉善右旗阿拉騰敖包鎮100萬千瓦風儲一體化示范項目等。圍繞打造千萬千瓦級新能源產業集群,科學確定新能源產業發展方向、項目布局及開發規模,推動新能源產業實現規?;?、集約化、可持續發展。打造可再生能源替代示范區,把采煤沉陷區、沙漠生態治理與發展光伏產業結合起來,探索沙產業種植與光伏發電相結合的沙漠生態治理之路,規劃建設阿拉善右旗采煤沉陷區生態綜合治理30萬千瓦光伏發電儲能項目、阿拉善高新技術開發區灰渣堆場環境整治60萬千瓦風光互補綠電示范項目、烏蘭布和200萬千瓦光伏發電沙產業示范項目、騰格里經濟開發區11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等。積極探索和先行先試氫能源開發試點工作,提升地區新能源消納空間,推進能源儲能產業鏈發展,規劃建設阿拉善盟200萬千瓦源網荷儲氫一體化綜合能源示范項目、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50萬千瓦光儲氫礦區綜合治理光伏項目等。加強能源結構調整,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結構和產業結構。打造區域綠能合作示范區,充分發揮我盟資源和土地空間優勢,推進與烏海地區綠能消納互補合作;深化與寧夏清潔能源發展合作,構建我盟新能源基地與寧夏北部地區電網互聯外送;推進與甘肅地區合作,打造風光火儲聯合優化、高比例新能源外送、自平衡的新能源基地,帶動周邊地區新能源產業鏈延伸。協調推進與蒙古國合作,打造中蒙阿拉善盟—阿曼河“風光火儲”多能互補國際綜合型能源基地。通過加快規?;馑途G電工程建設,實現綠能區域合作示范,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大力促進能源產業延鏈增值。促進能源新技術與現代信息、新材料和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聚焦新能源發展等領域,以高端智能制造方向,培育引進裝備制造行業龍頭企業,依托重大能源工程推進能源裝備自主創新和試驗示范,形成特色突出的能源裝備制造集中地和產業集聚區。做優重點用能產業,優化高載能產業用能結構和方式,促進高載能產業向高技術、高效率、高附加值領域延伸發展。促進風光電能源裝備制造和服務融合發展,支持發電企業與風光電設備制造企業合作,提高風電設備制造企業產能利用率。優化產品結構和安全環保措施,進一步拉長產品鏈,提升產品附加價值,提高全產業鏈競爭力。


    推進智慧能源建設。積極爭取國家和自治區支持,推動能源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建設能源生產消費的智能化體系、多能協同綜合能源網絡、與能源系統協同的信息通信基礎設施。推動在集中式新能源發電基地配置適當規模的儲能電站,實現儲能系統與新能源、電網的協調優化運行。推動建設小區、樓宇、家庭應用場景下的分布式儲能設備,實現儲能設備的混合配置、高效管理、友好并網。建設以智能電網為基礎,與熱力管網、天然氣管網、交通網絡等多種類型網絡互聯互通,多種能源形態協同轉化、集中式與分布式能源協調運行的綜合能源網絡。推進能源網絡與物聯網之間信息設施的連接與深度融合,在充分利用現有信息通信設施基礎上,推進電力通信網等能源互聯網信息通信設施建設。


    第三節發展現代農牧業


    聚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深化推進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立足“小、優、特”的地方優勢,堅持品牌引領,著力打好綠色、精品、高端“三張牌”,做強做精做優農牧業。以農牧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發展統攬“三農三牧”工作,打造“中國駱駝之鄉”農牧業特色產業。著力扶持發展有機農業、高端畜牧業、特色生態產業、精品林果業和休閑農牧業“五大特色”產業,優化農牧業布局規劃,建設阿左旗阿拉善生態產業科技創業園,打造阿拉善盟區域公用品牌,高起點、高標準建設鄉村產業興盛的樣板區、引領區。著力推動建設阿左旗地理標志保護農產品種業區、騰格里休閑農牧業發展區、阿拉善高新區巴音敖包農牧業投入品產業區、烏蘭布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修復區。推動農牧區一二三產業轉型升級,融合發展,促進農牧業提質提效、增產增收,推進種養殖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發展。


    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的現代農牧業。鞏固和加強農牧業基礎地位,加快發展節水高效種植業和優勢特色畜牧業,推廣應用高效節水種植和現代化養殖新技術,積極推進“穩糧、擴經、增草、養畜”行動,重點發展種植與養殖有機結合的生態農牧業。推動阿拉善盟高標準農田建設,2021—2025年新建高標準農田2.85萬畝、提升改造27.15萬畝。以特色產業發展為重點,推進農牧業規?;?、產業化進程,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有機農業,增強有機農產品供給能力。大力發展高端精品畜牧業,抓好地方優良畜種保護繁育和保種提質,振興白絨山羊、雙峰駝等優勢產業。加快建設畜牧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以園區建設為龍頭,推動現代農牧業全面發展、高端發展。大力發展特色沙產業,堅持沙區生態治理與沙產業發展相結合,重點推動蓯蓉、鎖陽、沙地葡萄、黑果枸杞等沙生植物的產業化發展。繼續加大沙產業健康科技園的建設力度,加大特色沙產業新產品、新技術研發力度,引進沙產業加工企業,進一步強化研發創新能力,把阿拉善盟打造成為國家重要的沙產業示范基地。


    加快農牧業集約高效發展。聚焦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特色農畜產品優勢區,聚焦培育龍頭企業和產業化聯合體,聚焦區域公用品牌建設,聚焦涵蓋生產、加工、流通、科技、服務等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打造,優化農牧業區域布局和產業結構,大力建設高標準農田,高質量建設阿拉善盟優良畜種核心群和種畜場,推動白絨山羊、雙峰駝、蓯蓉、鎖陽等特色優勢農畜產品的規?;?、標準化建設,推動形成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農牧業發展格局,打造沿黃優勢農牧業發展帶和產業集群,推進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


    構建現代農牧業經營體系。阿拉善盟政府要瞄準“生態綠起來、企業強起來、農牧民富起來”的目標,在資金、技術等方面扶持各類企業特色農牧業基地建設,促進生態建設和特色農牧業互動發展,推動形成多贏局面。全面推進農村牧區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進一步做好農村土地和草牧場確權承包工作,規范引導農村土地和草牧場經營權有序流轉,積極培育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加大對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牧場、專業大戶、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支持力度,促進小農牧戶和現代農牧業有機銜接。建起農牧區以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牧業經營體系。強化政策引導和靈活的機制建設,進一步鞏固完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加快農村牧區經濟制度、土地制度、產權制度改革步伐,鼓勵龍頭企業通過土地托管、股份合作、訂單農業等方式,與農牧戶形成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有效釋放發展活力,引導更多的農牧民穩定增產增收。有效整合政府、企業、科研院所的力量,進一步推廣“企業+基地+農牧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扶持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延長產業鏈條,開發高附加值的下游產品,實現現代農牧業效益最大化。實施農牧業品牌提升行動,重點打造阿拉善白絨山羊和阿拉善雙峰駝等區域公共品牌,擴大品牌影響力。健全農畜產品政策性保險制度,全面開展農村牧區“政銀?!焙献髻J款業務,降低農牧業生產經營風險,激發鄉村發展內生動力。有序推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牧區延伸,吸引工商資本、社會資本投資農村牧區,促進農牧業三產融合發展。


    第四節壯大先進制造業


    制造業是壯大實體經濟的重要抓手。阿拉善盟多年來積極發展中高端制造業,已經形成了以化工、裝備、材料、沙產業為主的加工制造業體系,現代煤化工、鹽化工、精細化工等特色優勢產業持續發展壯大,是西北地區重要的化工產業基地和沙產業基地。阿拉善盟地處中蒙邊境地區,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一帶一路”和中蒙俄經濟走廊的核心區域,面臨著進一步擴大開放、深化國際合作的機遇,具備較好的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基礎。阿拉善盟壯大發展先進制造業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以“調結構、延鏈條”為主線,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推動技術創新為動力,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延伸資源開發加工產業鏈條,培育下游新興制造業,不斷推動產業技術升級和產品創新,堅持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建設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產業體系。著力打造“1+5+N”制造業體系,優化提升現代綠色化工產業,加快發展新材料、生物醫藥、裝備制造(新能源裝備)和綠色食品等五個具有潛力的制造產業,積極培育多個制造與服務相互融合的新產業新模式。集中集約發展化工產業,打造現代綠色化工主導產業。加快工業結構調整,提高特色產品、深加工產品的比重,進一步推動煤化工、鹽硝化工、礦產采選等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推動區域煤化工、鹽化工、精細化工等化工產業集中布局,強化多化工產業融合發展,打造綠色安全、生態環保的現代綠色化工產業。加快集中區域焦化產能,建設“煤—焦化—副產物綜合利用”產業鏈,圍繞鹽化工高質量發展,進一步鞏固加強金屬鈉和靛藍產業鏈。依托化工、有色金屬等產業基礎,大力延伸產業鏈發展新材料產業,重點包括纖維、橡膠樹脂、工程塑料等高性能化工新材料,高端新型金屬材料,先進碳材料,光電材料等。依托化工產業基礎和生物資源,加快培育生物醫藥產業,重點包括化學原料藥,抗感染藥物、抗生素、抗高血壓藥物、調節血脂藥物和抗腫瘤藥物等高附加值化學合成藥以及以深度開發沙生動植物為方向的生物醫藥。發揮有色金屬等產業基礎,加快拓展裝備制造產業,主要包括通用航空、大型工程機械、化工成套裝備、軍工裝備和智能裝備等。加快探索應用智慧能源系統,布局氫能和儲能產業,拓展新能源裝備領域。繼續精深發展沙生動植物加工,圍繞發展綠色食品,加快牛羊肉、乳、蓯蓉、鎖陽等食品、營養品、保健品開發。積極引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制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促進阿拉善盟制造產業更高質量、更深層次、更寬領域發展。


    強化創新驅動,推動園區高質量發展??茖W確定工業園區產業發展方向,合理優化工業園區產業布局,圍繞主導產業延鏈、補鏈、強鏈,規避同質化競爭,使現有工業園區轉型升級、競相發展,促進產業集聚集群集約發展,堅持傳統產業提升和新興產業培育兩手抓,著力推動化工、冶金、建材、農村產品等傳統加工制造業往縱深方向發展,重點培育現代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以通用航空產業為契機,發展臨空產業,通過優化產業布局,積極培育空港經濟區,推動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加快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與烏蘭布和生態沙產業示范區一體化發展,推進國際陸港、醫藥化工園、循環產業園等專業園中園建設。以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重點,堅決引導不在園區的化工企業進入園區,鼓勵新建、擴建化工項目布局于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向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轉移。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緊緊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加快整合區域創新資源,并以各行業機構為主導、各園區(開發區)制造業創新發展為使命、企業產品技術創新為目標,建立區域制造業協同創新服務平臺,根據不同園區(開發區)的產業側重點布局一批高水平制造業創新中心、產業創新服務中心、企業技術中心以及研發機構,努力實現優勢領域、共性技術、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


    第五節培育新產業新動能


    阿拉善盟的新產業新動能仍應以現有支柱產業和優勢資源為基礎,找準適合自身深耕的產業領域,既要對現有產業再優化、再升級、再創新,大力延伸下游“新材料、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新產業領域,又要順應市場趨勢引進培育具有發展條件的產業類型,加強“新能源、數字信息、文化創意”等新產業扶持力度,逐漸培育成為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新增長極。


    促進數字經濟發展。推動數字產業化的發展,強化大數據在農畜產品加工、能源、裝備制造等行業和電子政務、電子商務、交通旅游、生態環境等領域的應用,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引進建設高標準、大容量數據中心,加強信息化工業化深度融合,提高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5G、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滲透率。鼓勵企業“上云用數”,以數字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原有設備和工序,建設工業互聯網、資源共享平臺、協同創新平臺等“互聯網+工業”設施,推動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


    促進石墨等新材料產業提質增效。充分挖掘阿拉善盟優質的石墨資源,加強先進技術的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和商品化生產,壯大發展石墨烯等新材料,加快其它新材料聯動發展,推進新材料技術產業化,大力提升新材料產業規模化水平。依托已探明的超大型石墨礦資源優勢,以產業循環組合和集群化發展為導向,加快推進集石墨采選、產品深加工及科研開發為一體的石墨材料產業基地建設。依規推動設立石墨產業發展基金,打造石墨產業研發平臺,著力打造中國石墨產業創新共建基地。與中國非金屬協會、高校及科研院所開展深層次合作,加快建設石墨產業園區、產業研究平臺和科技孵化器,強化要素配套服務,努力形成石墨產業集聚效應。加快螢石、石墨和有色貴金屬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發展以碳纖維、氟硅新材料、石墨新材料、納米復合材料和金屬新材料為重點的新材料產業。將新材料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航海及高端民用領域,開展在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等領域的應用示范。著力打造一批技術密集型高、學科交叉性強、產品附加值高、生產與市場國際性強的新材料新興戰略產業,打造黃河“幾”字灣上的“綠色化工”明珠,為推動阿拉善盟高質量發展再添新動能。


    提升現代服務業能級。做優現代服務業,構建現代服務業體系,搶抓市場機遇,發揮比較優勢,適應高質量發展、服務經濟發展、互聯網技術變革等趨勢,著力推動以旅游、物流、金融為主的獨具阿拉善盟特色的現代服務業發展,凸顯現代服務業促進就業創業、居民增收、結構調整的作用。推動文化旅游業提質增效,打造以旅游業為龍頭的三產經濟增長的動力產業。實施“旅游+”戰略,重點發展觀光旅游、體驗旅游、體育旅游、健康旅游等業態,推動旅游產業與畜牧養殖、體育競技、科技創新、文化傳承等多產業相互融合。促進商貿物流產業升級,大力發展現代物流集聚區,依托烏力吉口岸以及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物流陸港,構建服務于“一帶一路”和西部綜合性泛口岸經濟區的國際物流交通體系。加強金融服務水平,保障金融安全,大力發展金融業,加快完善金融服務體系,完善銀行、保險、證券、擔保等金融業務體系,重點加強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建立健全多元化金融服務平臺。推進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與生活性服務業、傳統服務業與新興服務業融合發展,促進服務業各業態之間滲透交融、協同創新,提升服務供給水平和效率,以高質量的服務供給催生新的服務需求,將現代服務業培育成阿拉善盟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重點。強化產城融合,推動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優化完善阿拉善盟城市功能,實現產業創新與城市提升雙贏。


    第八章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推進以人為核心、提高質量為導向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從著力提高農牧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增強中心城鎮綜合承載能力、資源優化配置水平,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等方向進行高質量建設。把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以加快產業和人口集聚為重點,不斷提高城市綜合承載力、集聚力和輻射力,城鎮綜合實力顯著提高,城鎮公共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城鎮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大力實施鄉村振興,堅持產業、生態、文化并重,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構建功能完善、協調互動、宜居宜業宜游的城鄉區域聯動發展新格局。


    第一節促進阿拉善盟黃河流域協調發展


    促進與周邊地區協調發展,積極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草原絲綢之路和呼包銀榆、隴海蘭新經濟帶;與烏海、鄂爾多斯市在設施共建、產業共育、環境共治、成果共享等方面探索聯合資源配置,加強產業分工協作,與寧夏、甘肅毗鄰地市開展多領域合作,將巴彥浩特納入寧夏銀川城市組合圈。


    構建中心城鎮、重點鎮和一般鎮協調發展的城鎮體系。優化阿拉善盟空間布局,打造以阿左旗巴彥浩特為主體、以節點城鎮和開發區為支撐、中小城鎮和農牧區分工有序、生態宜居、團結互助的城鎮發展體系。加強巴彥浩特核心城鎮輻射帶動能力,持續推進巴彥浩特設市工作,以體制轉換增強小城鎮聚集要素能力和發展動力,壯大城鎮主導功能,加速各功能區的拓展完善和產業結構調整,提高基礎設施配套和服務標準,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突出歷史文化特色,不斷增強綜合承載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內部以巴彥浩特為中心,組合敖倫布拉格、烏蘭布和生態新區、烏斯太、宗別立、嘉爾嘎勒賽漢、騰格里、溫都爾勒圖形成東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戰略走廊;以烏力吉口岸為中心,整合烏力吉蘇木、銀根蘇木、塔木蘇布拉格鎮、阿拉騰敖包蘇木、巴彥諾爾公蘇木等構成北部邊貿物流服務城鎮組群圈。完善嘉爾嘎勒賽漢—騰格里、烏斯太—烏蘭布和一體化建設。加快推進烏力吉口岸在邊境經濟合作區、互市貿易區、保稅倉庫聯合申報、建設工作和以關檢合作“三個一”、“三互”為主的“單一窗口”大通關建設。


    探索建立適應阿拉善盟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強阿拉善盟各旗區分工合作,合理布局人口和產業發展,提高城市綜合承載力,建設宜居生活圈。引導和推動阿拉善盟相關旗區找準發展定位,深化區域合作,實現錯位發展、協調發展、有機融合,依靠協同發展的整體合力共同落實國家戰略,更好推動自身發展。引導人口向城鎮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農牧業向生產條件較好地區集中,鼓勵農牧業人口轉移就業。優化區域協調發展機制,探索建立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的產業合作新機制,建立跨行政區域的溝通協商、政策銜接融合機制,形成優勢互補、差異化協調發展新格局。


    以阿拉善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基礎,以優化要素配置為核心,以區域統一市場構建為重點,著力融入呼包鄂烏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生態環境聯保共治、產業互補協作、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整合區域創新資源,推進創新資源共享,顯著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和發展活力,實現阿拉善盟區域協調發展。


    第二節構建多點支撐的發展格局


    阿拉善盟引導各類生產要素按照主體功能優化配置,推進形成主體功能清晰明確、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舒適宜居、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空間發展格局。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不斷創新區域協調發展政策措施,統籌推進協調發展主要工作、重大項目和重大工程,著力構建統籌聯動、多極支撐的區域發展新格局。


    推動區域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加快構建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以綠色發展理念統領全局,鞏固提升綠色礦業、現代煤化工、鹽化工和精細化工四大支柱產業,持續推進傳統能源化工產業向精細化、高端化、材料化轉型,著力發展新材料、新能源、新儲能和新醫藥四個新興產業,積極培育生態沙產業和進出口加工等特色產業,著力打造“一通道、兩屏障、七基地、多增長極”。沿黃旗區積極營造產業投資環境,以生態產業為依托,大力發展現代物流產業、特色生態沙產業、綠色農畜產品深加工產業、旅游觀光和休閑度假產業。巴彥浩特以科技、教育、旅游、物流、金融、商貿等服務型經濟為主,建設宜居旅游城市;各蘇木鎮培育壯大現代農牧業和生態、旅游等特色產業,激發城鄉經濟發展活力;一區三園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有色金屬深加工產業、精細化工、清潔能源,逐步實現產業轉型和深度智造。


    第三節優化工業園區布局


    進一步優化工業集中布局。集中力量將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打造成為營業收入超過千億元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加快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與烏蘭布和生態沙產業示范區一體化發展,推進國際陸港、醫藥化工園、循環產業園等專業園中園建設。深入落實《內蒙古自治區開發區審核公告目錄》要求,推動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園重點發展化工產業、裝備制造、新能源和新興產業等,騰格里技術產業園重點發展高端精細化工產業、新材料產業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新興產業,敖倫布拉格產業園以國際產業合作和商貿物流為主線,以石墨、石油、進口資源落地加工和國際貿易物流等產業為支撐,建設成為中蒙俄經濟走廊和“一帶一路”沿線以外向型產業經濟為特色、綠色循環的生態型產業園區。加快推動工業向園區集中,企業向園區集聚,以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重點,按照園區功能定位,有序引導工業項目和企業搬遷入園,建設區域工業集中集聚集約發展的核心區、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的先行區和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區。


    加快產業園區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加快完善提升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園、騰格里技術產業園、敖倫布拉格產業園等重點工業發展區域的路網、污水管網、集中供熱、固廢渣場、危廢處理、公共鐵路站場等功能性“硬件”基礎設施。以“新九通一平”為導向,加快建設信息通、市場通、技術通、人才通、資金通、物流通、制度通、配套通、服務通和新經濟平臺。不斷推動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應用,建設特色鮮明的生態智慧園區。


    提升泛口岸經濟發展能力。積極爭取國家和自治區政府在政策、資金、基礎設施等方面對烏力吉口岸的支持,加快推動口岸與工業園區(開發區)、園區與內陸地區建立區域產業鏈條上下游聯動機制,積極推進B型保稅物流中心申報建設工作,工業園區設立進出口加工園中園,積極爭取蒙俄進口資源落地加工項目依法享受原材料零關稅或低關稅政策,全面推動以烏力吉口岸為重要節點的外向型經濟高質量發展。積極爭取建設中蒙國際產能合作示范園區,拓展與蒙古國能源資源合作,實現煤炭、石油、螢石、油頁巖、石墨、有色金屬等礦產資源落地加工轉化,加快“通道經濟”向“落地經濟”轉變。


    著力提升園區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實現“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為項目集聚和產業發展釋放充足空間。依法明確工業用地土地出讓的能耗、環境、建設、畝產、稅收等系列標準,通過政府事前公布標準規范,企業對標競價,構建公開透明、規范高效的新型招商模式,以市場化方式招引遴選高質量的項目。加快落實資源要素差別化配置政策,推行企業分類服務指導和精準執法監管,通過正向激勵和反向倒逼,提高工業園區畝均土地投入產出水平。


    第四節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推進鎮村同步發展。以國家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區域交通干線建設為契機,推進烏力吉、騰格里額里斯、黑鷹山、賽汗陶來、蘇泊淖爾等一批口岸城鎮、農牧區社區、風光發電基地城鎮、沿交通干線節點村莊,通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提升改造,提升服務功能,強化邊境城市穩邊戍邊作用,推動公共資源傾斜性配置和對口支援,使其發展成為面向周邊農牧區的生產生活服務中心、守土戍邊保障中心和旅游驛站。選擇有條件的鄉村高標準編制田園綜合體規劃,統籌各類資源,整合項目資金,實施蒼天牧歌綜合體、農牧業體驗觀光旅游示范園項目,在阿左旗巴潤別立鎮及巴彥浩特鎮南田村、巴彥霍德等地,建設集現代農牧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持續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堅持扶貧政策不變、力度不減、措施不松,健全貧困識別和脫貧監控的長效機制,加強返貧監測預警和動態幫扶。加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深度結合、與社會保障制度有機銜接,把脫貧攻堅期間形成的領導機制、組織機制、市場機制轉化成服務于防止返貧和防止新貧困發生的鄉村振興體系。在涉農涉牧資金投入、金融扶貧貸款、產業項目扶持、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技能培訓、社會兜底保障等方面進一步鞏固提升,確保脫貧效果。要加大產業扶貧、金融扶貧等專項扶貧力度,圍繞農牧業“五大”特色產業發展,采取“一戶一策”措施,扶持引導貧困戶實現快速脫貧致富。持續實施消費幫扶,推動農畜產品就地加工,積極探索農畜產品銷售新模式。實施貧困村鞏固提升工程,深入推進交通、水利、人居環境等專項行動。完善就業幫扶服務政策,加快貧困勞動力有組織轉移就業,加強勞務輸出地和輸入地精準對接,強化農村公益性崗位援助。繼續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力度。深入推進教育、醫療、住房和飲水安全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落實水平。加快完善低保、醫保、醫療救助等相關扶持和保障措施,落實好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政策,加大貧困群眾臨時救助力度。


    結合鄉村振興,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做好頂層設計,認真、系統的謀劃鄉村旅游發展,合力推進特色農牧業與鄉村旅游發展,實現旅游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優化鄉村旅游區域布局,完善鄉村旅游產品體系,提高鄉村旅游服務水平,加強鄉村旅游服務管理,強化鄉村旅游宣傳推廣,推動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不斷轉變發展觀念,樹立鄉村旅游綠色發展觀,加強政府監管、引導鄉村旅游綠色發展,凈化鄉村生態環境、打造宜游空間。積極發展懷舊旅游、休閑旅游、農牧家旅游等業態,提升鄉村服務能力,打造主客共享、安全度高和體驗感豐富的鄉村旅游。


    加強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深入實施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示范行動計劃,以垃圾污水處理、“廁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整治提升為重點任務,扎實推進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特色民俗風貌,推進美麗鄉村嘎查建設。統籌推進農村牧區各類建設,以飲水安全為重點,推進農村牧區供水保障工程。以道路通達為重點,積極創建自治區“四好農村路”示范旗縣。以完善公共服務為重點,提高農村牧區廣播、電視、通信覆蓋率,建好管好用好文化、衛生、商貿等便民服務設施。加快推進“廁所革命”,探索建設農村簡易污水處理設施,全面建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機制,推動糞污無害化和資源化綜合利用。完善農村垃圾收集轉運設施建設,統籌生活垃圾和農業廢棄物利用處理,建立“村(嘎查)收—鎮(蘇木)運—縣(旗)處理”體系。


    第九章強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以國家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契機,強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統籌推進公路、鐵路、航空、能源網、數字信息等基礎設施網絡建設,構建安全、高效、智慧、綠色的現代基礎設施體系,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服務水平,增強阿拉善盟高質量發展的支撐能力。


    第一節構建便捷智能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


    建設綜合交通運輸網絡體系。建設區域交通網絡,以盟內外網絡構架為主,通過公路、鐵路、航空、信息和公共服務建設,構建對外聯系大通道,加強與更大區域的快速聯系。建設城鎮體系交通網絡,進一步加強城鎮之間干道、高速公路、鐵路等交通建設,提高直接通達性,加強區域城鎮之間的經濟聯系。推動建設以阿左旗機場為中心的自治區西部通用機場群,敖倫布拉格至巴彥木仁高速公路等建設項目。積極謀劃烏力吉口岸至蘇宏圖、查干德日斯至吉蘭泰、本井至巴彥浩特等鐵路建設。抓好G1817巴音呼都格至巴彥浩特段高速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


    促進交通補短板與鄉村振興相結合。建設城鎮內部交通網絡,對現有城鎮內部交通進行改造,提高現有公路等級、興修鐵路,建設聯通三旗的環形交通走廊,明確城鎮內部交通設施配置標準。加強“四好農村路”建設,在加快推進農村牧區公路建設的同時,注重農村公路建設品質和服務水平的提升,將交通補短板任務與鄉村振興的目標緊密結合起來。精心建設“文明之路、旅游之路、產業之路、致富之路”,切實增強農村地區自身發展動力,補齊交通發展不平衡的短板,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保障。加快城鄉一體化客運建設,建設以“城鎮為中心、鄉村為網點,連接城鄉、遍布農村”的客運運輸網絡。各旗區加快推進農村牧區聯網公路建設,優化農村牧區公路網,為農牧民提供便捷的出行條件。啟動較大自然村通硬化路工程,打通農村牧區“最后一公里”,提高農村公路的服務水平。把農村牧區公路建設與旅游景區、產業基地、各類園區有效結合起來,以路興業、以業增收,讓農牧產品雙向流動更加順暢。


    建設智能高效的快遞物流體系。積極推進公鐵聯運物流港、保稅倉庫、跨境貨運專線等基礎設施申報、建設,依托綜合交通走廊,以烏力吉口岸和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物流園區為重點,加快推進與周邊主要城市、重點產業區和蒙俄地區的鐵路互通、公路互聯、航空覆蓋,構建服務于“一帶一路”和西部綜合性泛口岸經濟區的國際物流交通體系,大力發展大宗物流、工業品專業物流、保稅物流、冷鏈物流、商貿物流等業態,健全現代物流服務體系,逐步形成“東出華北、南接川渝、西連中亞、北通蒙俄”的國際現代物流通道。加快構建物流分撥中心、專業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網點三級網絡。完善快遞物流園區建設,推動電商產業園與快遞物流園融合發展,打造“倉配一體化+共同配送”高效運行的新模式。加快城市區域智能收投終端和末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推動城市物流快遞行業高質量升級。加強農村物流網絡體系建設,支持建設旗區、鄉鎮綜合性物流配送中心和末端配送網點,完善旗區分撥中心、蘇木遞送節點、嘎查公共服務點為支撐的鄉村寄遞網絡,引導旗區快遞企業聯合建設快遞分撥中心,對下鄉的全部快件實現集中倉儲、聯合配送,對上行(外銷)的農牧土特產品進行轉運分撥。推動郵政企業向快遞開放末端服務網點、鼓勵快遞企業自建鄉村網點,向農牧民提供網訂店取、網訂店送、特色農產品代收代售、農資供應等綜合電子商務物流服務,構建“網貨快遞下鄉”、“農牧產品進城”的雙向快捷渠道。


    第二節強化跨區域通道建設


    暢通跨區域運輸通道。推動貫通阿拉善—新疆沿黃跨省大通道建設。積極推動以阿拉善盟為軸心的烏蘭巴托—烏力吉—巴彥浩特—中衛—重慶西向物流大通道建設。推進烏海至巴彥浩特、巴彥浩特至銀川鐵路建設,為就近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便利的交通條件。


    加強能源骨干通道建設。加快推進黃河流域清潔能源輸送走廊建設,提高現有電力外送通道新能源輸送比例。建設以輸送新能源為主的外送通道,保障大規模清潔能源接入電網安全穩定。建設阿拉善盟至蒙古國、華中、華北、華東等地區的新能源電力通道,支持火電與新能源進行打捆外送。謀劃烏力吉口岸至長江上游能源大通道。依托中蒙俄經濟走廊,加強與蒙古國石油、天然氣領域的合作開發,建設天然氣輸送骨干網絡,積極參與西氣東輸5號線輸氣管線建設,推動阿拉善盟與蒙古國石油、天然氣輸送管線聯通建設,形成國際油氣能源安全大通道。


    第三節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統籌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沿黃地區光纖網絡覆蓋,增加干線光纜路由,優化升級骨干傳輸網,增加互聯網出口帶寬。加快無線局域網絡在城市公共區域和交通線路的熱點覆蓋,不斷優化提升城市網絡環境。加強工業園區、開發區以及重點工業集中區的信息網絡全覆蓋,加快提升網絡質量。強化城鄉光纖寬帶網絡建設,提升城鎮固定寬帶網絡建設水平,推動網絡設施向高速化、智能化不斷升級,優化服務水平,實現網絡費用合理下降。加強農牧區寬帶建設,支持農村牧區和偏遠地區寬帶有效覆蓋,進一步推進光纖網絡向嘎查村延伸,縮小城鄉數字鴻溝,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加大沿邊地區網絡建設,改善邊民網絡條件,推動智慧邊防建設。加強通信網絡、重要信息系統和數據資源保護,提高網絡治理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加強政策引導和激勵,推進社會公共資源依規開放共享,促進固定與移動網絡、通信設施與市政設施融合部署,集約高效利用路燈、監控、交通指示等社會桿塔資源,加強電力和通信管線配套,提升網絡資源利用效益。


    推動5G等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在重點領域智慧應用。統籌推進以5G為引領的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信息通信網絡基礎設施效益和共建共享水平,推動“智慧阿拉善”建設,助推我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加大基站站址資源支持,按照城鄉規劃體系,推進5G基站專項規劃和重點地區站址布局專項規劃編制,實現5G建設與其他相關規劃有效銜接,確保5G基礎設施融合建設、資源共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城市建設、運維管理等領域的深度應用,強化城市精細化、智慧化管理,全面提升城市運行管理能力、城市應急管理與決策能力、公共安全管理能力。促進5G、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高性能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沿黃地區能源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業、現代農牧業等的融合發展,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積極開展5G規模組網,加強信息化工業化深度融合,鼓勵企業建設工業互聯網、資源共享平臺、協同創新平臺等“互聯網+工業”設施,探索5G工業互聯網應用場景,重點開展5G技術在智能制造、自動駕駛、智慧交通、在線監測等領域的試驗應用,建設新型智慧園區。


    第十章促進合作開放


    以國家構筑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契機,依托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對外開放合作戰略,將對內開放和對外開放協同聯動,引進來與走出去并舉,通過重點口岸、海關特殊監管區等對外開放平臺,促進通道經濟和樞紐經濟發展,實現以開放促發展。


    第一節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更大優勢


    緊抓國家“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加快建設機遇,主動融入,加快口岸基礎設施和互聯互通建設,奮力推進阿拉善盟成為服務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中蒙俄經濟走廊的重要國際大通道,全力打造向北開放橋頭堡。


    推進國際物流大通道建設。加強與蒙俄等沿線國家的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打通阿拉善盟聯通俄蒙、中亞和歐洲的便捷陸路通道,優先推進一批連接蒙古國南部重點礦區、產業園區、主要城市和俄羅斯沿線城市的重大鐵路、公路、機場和能源基礎設施項目。積極推動以阿拉善盟為軸心的烏蘭巴托—烏力吉—巴彥浩特—中衛—重慶西向物流大通道建設。依托烏力吉口岸開放優勢,深化跨區域跨境合作,大力發展進出口加工及口岸服務產業,加快構建“北通蒙俄、南接川渝、東出華北、西聯中亞”的國際物流通道體系,拓展阿拉善盟國際合作空間,建設“一帶一路”上重要的國際物流大通道。加強通關便利化建設,持續加大中蒙關檢單位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工作力度,積極推進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擴展功能應用。


    加快開放平臺建設。加快打造阿拉善盟黃河流域“一口岸兩園區一陸港”的開放格局,南北連接蒙古國資源富集地區、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以及長江流域經濟帶、珠三角經濟區,東西輻射陜甘寧青疆等省區,全面推動以烏力吉口岸為重要節點的外向型經濟高質量發展。深化對外開放合作,加快搭建外向型產業平臺,強化口岸與腹地經濟協同合作,打造輻射西部地區的綜合性泛口岸經濟區。加快申建保稅物流中心、出口加工區、綜合保稅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對外開放合作平臺,依托邊境口岸和城市,積極拓展中蒙合作產業區、邊貿互市區、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等產業載體,不斷增強外向型產業能級。


    拓展貿易合作規模和方式。深化與蒙俄等沿線國家在農畜產品、裝備制造、文化旅游、教育醫療、信息通訊、清潔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務實合作,優化貿易方式,擴大優勢產品出口,提高出口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利用阿拉善盟土地、能源、資源優勢和口岸優勢,積極吸引國內外產業轉移,促進農工貿聯動發展,建設一批制造業園區、資源加工園區,推動產業落地加工。創新貿易方式,加快發展跨境電子商務,支持企業建立健全境外營銷網絡和售后服務體系。


    加強人文交流和安全合作。加快邊境旅游科教文衛多領域合作,充分發揮阿拉善盟資源環境及民族文化優勢,深化與俄蒙、中亞等沿線國家和地區在教育、科技、旅游、文化、醫藥衛生、環保等領域合作,融入綠色、文明、創新絲綢之路建設。加快與蒙古國和俄羅斯相關地區地方政府建立合作機制,加強在荒漠化防治、應對氣候變化、抗擊自然災害、森林草原防火、水資源利用和保護、礦山環境治理、應對新冠疫情等方面的合作。


    第二節加強與沿黃省市交流合作


    加強基礎設施的對接合作。完善阿拉善盟基礎設施建設,以建設更密集、更便捷的交通基礎設施作為支撐,加強與黃河流域內各省市在鐵路、公路、民航和管道等基礎設施項目的對接,打造阿拉善盟綜合立體交通新格局。推進阿拉善盟至華中、華北等地區的電力外送通道建設,推進5G、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積極開展內陸無水港、空港貨運樞紐業務合作。


    加強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合作。加強與沿黃各省市在能源化工發展布局、生態環境共保和水污染共治方面的合作。明確與流域內各省市在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合作目標和任務。強化河湖屬地保護管理職責,建立跨區域黨政協商、多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協同治理機制。積極探索黃河下游地區對上游地區、開發地區對保護地區、生態收益地區對生態保護地區的生態補償機制。通過存量資源利用、資源置換、資源共享、引導多元投入等方式,促進沿黃城市間優質資源互補。


    加強產業分工合作。加強黃河流域產業協同發展,積極融入上中下游、東中西部區域產業分工合作網絡,加強與周邊省市的互聯互通和經貿、產業聯系,加快經濟要素雙向流動,加快推動阿拉善盟黃河流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黃河上中游地區循環經濟、生態產業、生態園區發展。推動建立健全與沿黃各省市常態化合作機制,建立文化旅游聯盟,打造一批跨區域旅游產品和線路,加大對黃河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實現文化和旅游的高質量發展。


    健全區域合作機制。加快推進與黃河流域經濟帶上下游合作發展,建立健全與黃河流域上下游毗鄰省市規劃對接機制。加強與省際交界地區合作,建立健全跨區域城市政府間聯席會議制度,推動完善會商機制,協調解決信息孤島和同質化競爭問題,同時加強在推動產業分工、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環境治理、對外開放、改革創新上的協調聯動。


    第三節推進與國內先進發達地區交流聯系


    加強與京津冀協同互動。重點圍繞綠色生態屏障、清潔能源保障基地、綠色農產品基地和通道等方面加強合作,將京津冀的人才、技術優勢和阿拉善盟的資源、空間優勢整合起來,在產業承接、公共服務提升等方面取得新進展,重點加強在能源化工、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農畜產品、商貿物流等領域的上下游產業鏈合作,積極吸引科技、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等社會公共服務產業轉移。進一步搭建政府間高效便捷的對接平臺,加強交流協作。


    深度融入呼包銀榆經濟區和隴海蘭新經濟帶建設。加強與呼包銀榆經濟區城市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優化資源要素配置和生產力空間布局,創新協同發展體制機制,引導產業協作發展,推動公共服務同城化,提升區域人口和經濟集聚水平,形成有影響力、有競爭力的增長極。協同推進生態共建共保、協同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在優勢產業、文化旅游、經貿交流、科技創新、人力資源合作等方面加強合作,促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強化與國內其他重點區域合作。加強與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的合作交流,深化與甘、寧、陜等區域合作,加強與烏海、鄂爾多斯、巴彥淖爾等區內其他盟市交流,主動吸引發達地區資金、科技、人才等要素與阿拉善盟資源、政策優勢有效對接,實現借力發展。研究制定促進產業轉移承接政策,重點在農業科技水平提高、旅游資源合作開發、產業轉移和引進、科技資源引進、高新技術創新等方面開展互利合作。


    第十一章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


    阿拉善地區是遠古人類的發祥地之一,原始社會末期、奴隸社會時期,弱水流域、居延海畔就有殷商周朝先民生活的足跡。阿拉善盟黃河流域的農耕文化、游牧文化、沙漠文化等多元文化融合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保護優先,推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深入挖掘黃河文化時代價值,延續歷史文脈和民族根脈,推進黃河文化和旅游廊道建設,為奮力譜寫新時代阿拉善盟追趕超越新篇章凝聚精神力量。


    第一節延續阿拉善盟黃河歷史文脈


    推動阿拉善盟黃河文化遺產遺址全面調查和認定。按照“以調查促發掘、以認定促保護”的基本思路,開展文化遺址、物質文化遺產、黃河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文化街區村鎮和傳統村落、以及歷代治黃史跡與歷史文化遺存的調查,依規有序推進文化遺產遺跡認定和申報。持續配合做好國家、自治區對文化遺產資源分布、價值、保護、展示等狀況的普查和復查,及時建立保護管控清單。建立健全黃河文化遺產資源檔案和保護開發分級分類目錄,配合國家、自治區做好黃河文化數字資源庫與開放共享平臺建設。


    系統開展阿拉善盟黃河文化挖掘保護研究。依托各級文保單位、院校,集合盟內外科研力量,推動成立阿拉善盟黃河文化研究院,系統開展文化研究。傳承黃河厚重文化基因,系統推進阿拉善盟黃河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加強傳統習俗、音樂文學、天文歷法等代表性文脈的研究,加強對流域內文學作品和文化名人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支持盟內單位聯合國內外研究機構和學術力量,重點圍繞黃河流域文化開展專題研究,形成一批系統的研究成果,豐富中華民族文明和黃河文化內涵。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涵的時代價值,深入探索其背后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和時代精神,全面提升盟內文化軟實力。嚴格按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關規定,鼓勵和支持非遺傳承人開展傳承傳播活動,切實做好查瑪、蒙古族象棋、沙力搏爾式摔跤、地毯織造技藝(阿拉善地毯織造技藝)、牛羊肉烹制技藝(烤全羊技藝)、蒙古族養駝習俗、蒙古族唐卡(馬鬃繞線堆繡唐卡)、蒙古族民歌(和碩特民歌)、薩吾爾登等非遺項目保護傳承工作,在大力挖掘黃河幾字灣文化基礎上,推動黃河流域非遺調查工作,認定公布一批相關非遺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發掘研究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和振興傳統工藝等,努力推動阿拉善盟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第二節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


    打造沙漠生態特色的黃河文化旅游帶。以黃河自然生態景觀為骨架,以特有的沙漠文化為靈魂,以“阿拉善黃河生態廊道”文化旅游品牌體系為指引,以黃河生態廊道為依托,以黃河文化數字化傳播體系建設為助力,推動建設阿拉善盟沿黃文化和旅游產業集群,打造集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新興業態體系和旅游消費體系等內容于一體的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體系,形成“阿拉善沙漠黃河生態廊道”知名度和品牌影響力。


    推進全域旅游融合發展。堅持“融合發展主線”,按照“宜融則融、能融盡融”思路和“以文強旅、以旅興文、和合共生”理念,以黃河文化和旅游設施網絡體系建設為抓手,以黃河文化和旅游消費新動能培育為導向,深入推進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現代文化、黃河文化等與旅游的深度融合發展,全面整合資源,培育高等級黃河文化旅游產品,積極構建全域旅游發展格局。


    拓展文化旅游“互聯網+”產業鏈。實施智慧文旅“一機游”平臺建設,打通“吃住行游購娛”旅游網格,引導游客關注和使用阿拉善盟“智慧旅游”建設成果,為游客提供常態化預約、高效、便捷的旅游服務,全面提升文化旅游產業運作效率和行業服務水平,實現旅游與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氣象、交通、應急管理、公安、民航和移動通信運營商等部門和單位間的數據共享,為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分析研判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撐和決策依據。大力推進旅游與水利、交通、金融、生態等產業融合發展,激活產業融合發展活力,構建多元增長極。以“智慧文化旅游”為目標,按照“互聯網+”模式,加快5G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在文化旅游產業鏈建構中的應用,積極搭建阿拉善盟黃河文化旅游網絡服務平臺。鼓勵跨部門合作對阿拉善盟黃河文化旅游資源進行數字化轉化和開發,推進阿拉善盟黃河文化旅游產業線上建設水平,形成“以線上為主、線下線上有機結合”的文化旅游產業新格局。


    第三節展示黃河文化魅力


    積極搭建黃河文化交流傳播平臺。加強與黃河上下游交流合作,融入鄰近城市建立的黃河文旅聯盟,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幾”字灣文化旅游精品帶。對接“一帶一路”、“中蒙俄大通道”等重大戰略,創新文化傳播表達方式,搭建黃河文化數字化國際傳播體系,加強黃河文化國際交流傳播,推動黃河文化“走出去”,不斷擴大黃河文化對外影響力,做強“蒼天般的阿拉善”“中國駝鄉”等品牌,推動阿拉善盟黃河文化傳承創新。


    全方位講好“黃河故事”。彰顯阿拉善盟特色文化地位,延續阿拉善盟黃河文脈,挖掘黃河文化時代價值,闡釋好黃河文化核心內涵,樹立和推廣一批黃河文化品牌,打造中華文化精神標識集群,彰顯黃河文化底色。講好守護根脈、傳承文明的歷史故事,理想如熾、信念如鐵的革命故事,革故鼎新、開放共贏的發展故事,高質量展現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阿拉善盟擔當。研發以本地區地域文化為特色的觀光休閑、文化體驗和文化演藝等產品。創新旅游景區、街區和古鎮古村產品業態和項目。依托賀蘭山西麓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構建賀蘭山森林生態康養旅游區,豐富旅游康養文化產業體系。塑造文化和旅游特色品牌,做強做大阿拉善英雄會、阿拉善玉·觀賞石文化旅游節等一批活動品牌,提升阿拉善盟黃河文化的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


    第十二章不斷改善民生福祉


    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改善民生福祉,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補齊脫貧地區民生短板,促進穩定高質量的就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完善社會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讓黃河流域居民共享高質量轉型發展成果。


    第一節完善均等普惠的公共服務體系


    統籌各類教育發展。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加快縮小區域、城鄉、校際教育差距,促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全面優化教育結構,促進學前教育公益普惠發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高中教育多樣化發展,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統籌和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內部結構協調發展,推動區域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實施教育現代化推進工程,切實抓好教育重點工程項目建設,擴大公辦學校教育資源覆蓋面,確保教育經費的使用以公開透明為前提向基礎教育傾斜,促進優質普惠學前教育資源擴容,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條件,推動基本公共教育均衡發展。加快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將經費投入、師資力量等向薄弱偏遠地區傾斜,盡快補齊農牧區學校基礎設施短板,統籌城鄉師資配置,實行城鄉統一的教職工編制標準。加強城鎮、農牧區教師雙向交流、定期輪崗力度,以“互聯網+教育”為抓手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科學配置教育資源。逐步提高新招聘教師學歷要求,落實盟、旗、校聯動培訓體系,提升師資力量水平。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提升高校創新人才培養能力,增強教育改革發展活力,圍繞文化旅游、農產品精深加工、新材料新能源產業等,吸引社會力量建設一批特色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


    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推進“健康阿拉善”建設,全面建立覆蓋區域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成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優化流域內醫療資源配置,推動流域內盟市優質醫療資源協作發展。加強基層醫療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改善基層醫療裝備條件。持續推進基層醫療機構能力達標建設,推進分級治療模式,為基層人民提供優質、便捷、安全、高效的醫療服務。加強重大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全面提升醫療防控和救治服務能力。建設盟、旗(區)兩級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完善阿拉善盟全員人口信息、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三大數據庫,實現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信息系統與全民健康信息平臺的互聯互通。大力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開展遠程醫療合作,建設遠程醫療系統,積極利用移動互聯網提供在線預約診療、健康咨詢、檢查檢驗報告查詢等服務,提高重大疾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能力。加快推進中醫藥(蒙醫藥)振興行動。持續改善中醫(蒙醫)醫院基礎設施條件,加強中醫藥(蒙醫藥)重點學科和重點專科(專?。┙ㄔO。充分發揮中醫藥(蒙醫藥)在“治未病”服務方面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方面的協調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為人民群眾提供全周期、全方位、多樣化健康服務。不斷加強盟、旗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建設。逐步完善醫保政策,逐年提高保障水平。


    提高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能力。加強突發公共事件緊急醫學救援能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理能力建設。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優化醫療衛生資源投入結構,加強公共衛生隊伍建設,持續加強全科醫生培養、分級診療等制度建設,建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和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相結合的重大疾病防控機制,完善公共衛生重大風險研判、評估、決策、防控協同機制。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健全重大疫情應急響應機制,完善突發重特大疫情防控規范和應急救治管理辦法,健全優化重大疫情救治體系,建立健全分級、分層、分流的傳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機制。建立健全統一的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加強應急物資儲備。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探索建立特殊群體、特定疾病醫藥費豁免制度,實現公共衛生服務和醫療服務有效銜接。


    提高社會保障體系質量。按照“城鄉一體、提高質量、健全體系、促進公平”的思路,構建符合盟情、組織完備、機制完善、功能健全、服務高效的社會保險管理與服務體系,使城鄉居民公平享有較高水準的社會保障及相關服務。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構建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完善職工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制度,健全多繳多得激勵機制,建立健全城鎮居民大病保險制度,進一步完善城鎮基本醫療保險門診慢性病統籌制度。提升完善基本養老體制,落實基本養老保險金待遇正常調整機制,逐步提高養老待遇水平,完善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面建成公平、統一、規范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提升社會保障水平,探索建立財政補助和其他多渠道籌資相結合的社會保障籌資體系。完善失業保險制度,健全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和工傷保險制度體系。


    實行社會保險“一站式”服務,完善社會保障卡規范管理和安全保障,全面實現社會保障卡在就業創業、社會保險、人事人才、勞動關系等領域的應用。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持續改善養老服務基礎設施條件。加強公辦養老機構建設,提高護理型床位占比,加強老年人健康服務體系建設。積極落實自治區、盟兩級補貼政策,扶持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對社會力量興辦非營利性養老機構,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補貼。實施醫養互助,推動區域各級醫院與多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民辦養老機構簽訂醫養合作協議,并開通急救、轉診綠色通道,派專家集中到簽約機構服務。建立健全殘疾人幫扶制度,實施殘疾人精準康復服務行動,完善殘疾人康復體系,依托盟、旗、蘇木鎮和社區衛生機構,支持建設一批專業化殘疾人康復設施、托養設施和綜合服務設施。


    第二節促進穩定高質量就業


    推動穩就業保就業。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切實落實援企穩崗、階段性減免社保費等惠企政策,支持企業穩定和促進就業。開展多層次、寬領域、免費用的技能培訓促進高質量穩定就業,組織開展線上培訓,助力企業職工和就業重點群體技能提升。創新服務方式,推進網絡招聘常態化,為企業和求職創業者提供更加便利優質的服務。落實就業扶貧政策,突出抓好扶貧車間吸納、返鄉創業帶動、有組織勞務輸出和扶貧公益性崗位安置四個渠道,促進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進一步鞏固就業扶貧成效。


    創業帶動就業提效能。持續推進“創業內蒙古行動計劃”,全面貫徹落實提高創業擔保貸款額度、創業園減免房租等政策。搭建創業平臺環境,積極推進創業園暨孵化基地建設,培育和打造創業培訓示范基地,幫扶創業者穩定創業帶動就業。舉辦創新創業大賽,促進創業帶動就業。


    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積極落實推進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等政策,深化“互聯網+公共就業服務”,完善服務標準、優化服務流程、簡化服務環節,提升公共就業服務能力。打造盟、旗、蘇木鎮(街道)、嘎查(社區)四級公共服務平臺體系,延伸就業服務入社區。切實加強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失業動態監測工作,完善失業預警機制。實施人力資源服務業高質量發展行動,培育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行業領軍企業,推動人力資源市場建設,提升發展質量。


    第三節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提升基層治理能力。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向基層放權賦能,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為抓手,以基層社區黨組織為核心,創新工作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基層社區服務體系和治理架構,通過構建聯合黨委、創新服務載體、優化網格管理、強化服務水平四項舉措,著力提升社區治理專業化水平和城市基層治理能力。堅持黨建引領城市社區網格化治理工作,以網格化精細管理、智能化精準推進、區域化精彩協同“三化合一”為著力點,通過精細化、項目化、一體化的治理服務提升黨建引領城市社區治理落細落實。


    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充分發揮群眾和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主體作用,堅持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群眾自治良性互動,暢通和規范市場主體、新社會階層、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參與社會治理的途徑。立足盟情實際,整合社會力量,積極培育孵化各類社會組織,支持引導各類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統籌推進智能化平臺建設,著力提高重點地區信息化防控水平。建設盟旗一體社會治理聯動指揮中心和蘇木鎮、街道社會治理聯動分中心。


    加強安全生產和應急救援能力建設。依規嚴格立項審批,從嚴把好安全生產準入關。進一步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加大日常安全監管力度,有效預防各類事故發生。強化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和救援物資儲備,不斷提升應急救援能力和水平。


    第十三章創新體制機制


    第一節建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治理長效機制


    建立多層次治理協調管理機制。以“河湖長制”為抓手,建立跨流域上下級政府部門之間、同級政府部門之間、政府公共部門與非政府組織之間協同治理機制,完善流域、區域、行業管理的議事協調協商制度。加強流域內重大環保項目統一規劃建設、水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防治、聯合執法、污染事件應急處置等。推動發改、生態環境、水務、農牧、林草、自然資源、交通、財政等部門協同合作,統籌推進重大生態保護、水網體系、交通能源和產業體系建設。建立健全流域“互聯網+”和大數據賦能全流域大治理,加快全流域治理多元主體共建共治的制度化、信息化、網絡化建設,實現從政府單一主體管控向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的轉變。


    建立全流域生態綜合管理機制。開展沿黃經濟帶生態環境普查,匯總集成黃河流域森林、濕地、湖泊、生態流量、水土流失治理、生態環境質量、污染排放,以及國土開發、城鎮承載力、經濟社會發展等情況,并進行精準調查評估。以流域為單元,對干支流水資源進行統一配置與調度管理,統籌推進自然修復、河道治理、河湖連通、清淤疏浚、生態放水等綜合措施。在干支流沿岸旗區實施統一的環境準入制度,制定統一的流域產業準入負面清單,構建聯動考核機制。推進三水共治,嚴守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紅線,加強水資源節約、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態修復。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擴大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范圍。建立全流域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推動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水利等數據管理和監測平臺的共建共享,打通資源、環境、生態三類調查監測體系,完善監測點空間布局,豐富監測點信息采集數據種類和數量。


    第二節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推動建立縱向與橫向、補償與賠償、政府與市場有機結合的黃河流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建立生態產品調查監測機制。推動建立完善生態補償監督和管理工作機制,落實自然資源確權登記管理和補償效益標準化工作,明確補償主客體、補償標準和補償方式,優化自然資源配置,提高生態使用價值。


    建立生態產品價值評價機制。探索開展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計量,逐步推進綜合生態補償標準化、實用化、市場化。探索在編制各類規劃和實施工程項目建設時,結合生態產品實物量和價值核算結果采取必要的補償措施,確保生態產品保值增值。推動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結果,在生態保護補償、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經營開發融資、生態資源權益交易等方面的應用。


    健全生態產品保護補償機制。落實中央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專項獎補資金政策,按規定對生態保護有力、轉型發展成效好的旗區給予獎勵,對生態功能重要、公共服務短板較多的旗區給予補助。爭取生態綜合補償試點。建立健全以水量、水質為補償依據的阿拉善盟黃河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將水資源和生態保護的外部性內部化。探索多元化的生態補償方式,推進財政轉移支付生態補償、反哺式生態補償、區域橫向生態補償和異地開發生態補償。圍繞阿拉善盟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和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為核心,探索建立以財政激勵和地方補償相結合,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的生態補償市場化機制。鼓勵受益地區與保護生態地區、流域下游與上游通過資金補償、對口協作、產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等方式建立橫向補償關系。健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推進生態環境損害成本內部化,加強生態環境修復與損害賠償的執行和監督,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行政執法與司法銜接機制,提高破壞生態環境違法成本。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評估,健全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方法和實施機制。


    第三節構建多元化生態環境保護機制


    推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推進流域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改善流域生態環境質量。建立全方位的流域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嚴格執行“大氣十條”、“水十條”和“土十條”,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健全流域資源與生態環境管理制度,推動完善流域自然資源資產權產制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耕地輪作休耕制度、環保機構檢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完善流域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把生態環境作為流域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重要內容,將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生態文明建設狀況指標納入到流域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中,建立與流域生態文明要求相符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和獎懲機制。建立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保督察工作機制,嚴格落實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堅持依法依規、客觀公正、科學認定、權責一致和終身追究原則,完善行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目標責任考核制度,建立健全流域生態環境損害評估和賠償制度,落實流域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


    構建資源和生態環境協同保護機制。建立阿拉善盟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協同保護機制,優化流域生態安全格局,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推進流域污染防治,實行生態共建、環境共治、利益共享。制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分區域、分類別實施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改善和提升流域生態功能,系統整治和修復生態功能重要區域,科學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實施流域資源和環境協同,深化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嚴格控制重點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和強度,建立環境監管網格體系,落實行政管理部門和企業主體責任,實施屬地與行業監管相統一,建立信息共享、監測監管、聯合執法、應急處置等機制,提升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能力;加強流域水環境污染共治,建立流域地表飲用水和跨區域水質保護區聯防聯控機制,嚴格控制流域污染物排放總量和強度,加強中小河流水生態環境治理,推進重點行業清潔化改造,加大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力度,開展重要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強化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與綜合防治;實施土壤污染防治,建立土壤污染防治行動機制,推進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加強飲用水水源地土壤環境保護,加大優先耕地保護力度,分類推進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建設用地準入管理和嚴格管控,嚴格執行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通過資源和生態環境協同保護助力流域高質量發展。


    構建多元化生態環境風險防控機制。加強阿拉善盟黃河流域生態環境風險防控,構建大氣、水、土壤多元化的污染物聯防聯治機制和生態環境風險防控機制。加強流域生態環境監測,實現多元化生態環境信息共享,建立多職能部門聯動機制,加強多元化生態環境風險防控,提高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水平。加強流域協同治污減排,消減存量、控制增量,降低流域生態環境壓力,防范和化解流域生態環境風險。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和后果嚴懲,依法依規施行大氣污染防控;實施以控制單元為基礎的流域水環境質量管理,以河長制為抓手加強流域水污染治理,分區域、分類別,從源頭做好水污染防控;開展流域土壤環境質量監控,建立流域土壤環境質量狀況定期調查制度,實施土壤環境分級分類管理,強化多元化用地風險管控,有效防控流域土壤污染。加強生態環境源頭治理和風險防控,建立健全流域發展戰略環評和規劃環評制度,完善環境紅線管理制度,加強流域生態環境源頭管控,構建事前嚴防、事中嚴管、事后處置全過程、一體化的流域生態環境風險防控和應急響應體系。


    第四節健全科技創新和產業化機制


    完善科技創新項目的管理機制。完善黃河流域科技創新項目的管理機制,強化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資源整合,把政府引導支持和企業主體作用有效結合,重點圍繞沿黃流域重大科技和產業化需求,加大財政科技經費投入,給予項目經費支持。完善黃河流域科技項目的立項和組織實施方式,強化成果導向,精簡科技項目管理流程,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多自主權。


    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的利益導向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圍繞我盟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求,構建以市場為導向的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機制,著力增強創新成果源頭供給能力。打破行政主導技術創新資源配置模式,健全協同創新、轉移轉化的創新收益分配制度。充分激發科研工作者的創新積極性,重點從頂層設計層面,加強相關政策銜接,使各類激勵技術領域的創新政策落地生根。充分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研發投入、技術集成、成果轉化中的主體作用。


    健全科技創新和產業化的評估機制。推動建立由科技研發機構牽頭的獨立的第三方評估機制,完善重大科技創新計劃。加大創新領域資金投入,進一步提高財政科學技術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帶動社會資本投入創新,逐步形成財政資金、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多元化投入格局。建立政府與市場有機結合的創新體制機制,建立科技創新的協同機制。


    第五節全面打造高質量營商環境


    高標準高質量提供企業服務。持續深化“多證合一”改革,實現區域印章刻制業治安管理信息系統與政務“一網通”對接。全面推進無紙全程電子化及無介質電子營業執照改革,深入推動政銀合作戰略,實現工商登記“隨時辦、就近辦、馬上辦”。壓縮企業開辦時間,從精簡流程、壓減耗時方面著手,提供企業投資生產經營全生命周期優質服務。拓展網上辦事渠道,推行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平臺的應用,持續推進區域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使用和與自治區平臺的對接工作,進一步梳理審批事項和流程,精簡審批材料、壓縮審批時限、簡化審批環節。優化用戶獲得電力、用水、用氣、網絡的流程,壓縮辦理時限,提升便捷度,實現用戶“簡單業務一次不跑,復雜業務只跑一次”目標。


    有序打造寬松企業經營環境。加強部門配合積極推進“一窗受理”業務,實行“一套資料、一廳聯辦、集中服務”機制,依規簡并辦稅資料,優化辦稅流程,進一步壓縮辦理時間。大力推行“一站辦結、一鍵解讀、一網管控”非接觸式辦稅模式,實現辦稅過程“全流程、非接觸、無紙化”,依規減少繳納稅費次數。大力推進“一網、一門、一次”改革,壓縮繳納稅費時間。嚴格執行各項減免稅收優惠政策,切實落實國家更大規模減稅降費相關優惠政策。推動完善破產重整、和解制度,促進有價值的危困企業再生。通過推動貸款展期、無還本續貸業務,全力支持企業復工復產。積極推動“銀稅互動”,鼓勵指導轄區內各銀行機構依法合規充分運用納稅信用評價結果,引導銀行業支持重點項目建設。鼓勵指導各銀行機構積極對接小微企業了解融資需求,對符合授信條件的小微企業依法及時給予合理的信貸支持,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貫徹落實國家、自治區證券管理政策法規,進一步完善中小投資者保護機制,優化投資者服務,依法保護中小投資者權益。


    積極營造公平公正營商氛圍。大力推進行業性、專業性調解工作,妥善化解相關行業、專業領域矛盾糾紛,維護相關行業領域正常工作秩序。全面落實“雙隨機、一公開”制度,指導用人單位規范用工秩序,構建和諧勞動關系。重塑政府采購信息化運行模式,將政府采購信息化工作納入財政核心業務一體化建設中,實現政府采購工作網絡化、標準化、電子化運行和上下級政府采購信息系統一體化管理,優化采購活動辦事程序。加強招投標營商環境整治,加強招標代理機構及從業人員考核評價,規范招標文件編制質量,消除招投標過程中設置的各類不合理限制和壁壘,依法查處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加強對評標專家的監管,建立對評標專家考核評價機制,規范評標專家評標行為。加強對中標人投標承諾及合同履行能力的檢查。


    竭誠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優化政務服務,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主動接受社會監督。積極探索“網上預審”在窗口事項中的應用,依規設立特殊事項行政審批“綠色通道”,推出窗口審批預約服務、延時服務、協助協辦,全面提升政務服務水平。強化招商引資項目跟蹤服務,持續擴大有效投資。嚴格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執行審查增量政策。建立審查工作機制、落實審查責任,在制定涉及市場主體經濟活動政策時,嚴格按照標準進行自我審查,把公平競爭審查落實到政策措施的決策全過程,及時糾正行政機關和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濫用行政權力行為,切實保障公平競爭審查的實際效果。


    激發包容普惠創新市場活力。加強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支持轄區內的企業依法通過自主研發、購買、并購、特許經營、許可、聯盟等方式,獲得企業發展所需的知識產權。為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知識產權申請提供便利,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加快知識產權保護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依托阿拉善盟知識產權服務中心,推進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和應對機制體系構建工作,完善知識產權多元糾紛解決機制,高效處理知識產權侵權糾紛。加強市場監管,提高政府監管執法信息公開率,持續推進市場監管部門內部各業務條線雙隨機抽查全流程整合,實現“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全覆蓋、常態化。扎實推進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實施,改造提升優勢特色產業轉型升級,推進新興產業技術成果轉化。提高市場開放程度,落實“全國一張清單”管理模式,建立市場準入負面清單與行政審批事項清單的動態銜接機制,逐步實現涉及市場準入行政審批事項與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事項的完全匹配。


    第十四章環境影響評價


    針對阿拉善盟主要環境特點及項目建設、流域綜合治理開發造成的影響,識別規劃的環境影響,分析規劃實施對全盟生態環境的恢復改善情況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針對可能引起的不利影響,提出相應的預防和減緩措施,以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


    第一節環境現狀


    阿拉善盟黃河流域地處祖國西北部邊疆干旱地區,生態條件多樣,生態環境脆弱,且土地、礦產資源豐富,社會歷史悠久,環境特點突出。阿拉善盟黃河流域生境類型多樣,生態環境脆弱。境內分布有森林、荒漠、河流、湖泊、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和農田、水庫等人工生態系統,整體生態承載能力低,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矛盾突出。阿拉善盟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但發展潛力巨大,主要表現在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區域發展較不平衡,但土地、礦產資源,特別是能源資源十分豐富,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和邊疆繁榮穩定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資源的需求持續增加,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壓力不斷加大。


    第二節環境保護要求及影響分析


    本次環境影響評價設計依據,主要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等與環評有關的其它法規和文件,充分考慮本規劃實施過程中環境影響評價設計原則,包括可持續發展原則、符合產業政策原則、保護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原則、污染物達標排放的原則、合理選擇布設施工場址減少施工期環境影響的原則等進行科學分析和客觀評判。


    規劃實施對于環境保護的要求是要充分考慮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區等環境敏感保護對象的環境保護需要,符合空間規劃要求,項目相關指標應與空間規劃的資源開發利用、用途管制等指標銜接協調。黃河流域的治理開發要有利于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促進人水和諧,維護河湖健康生命,為防洪保安全、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先進水文化提供支撐,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規劃實施的有利環境影響主要體現在,首先改善生態環境,構建生態安全屏障,改善河湖生態環境,增強生態環境的保護修復能力,有效控制重點區域水土流失,改善荒漠化現狀。其次可以增強供水保障能力,促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保障黃河長治久安,避免水旱災害、凌汛災害,為阿拉善盟高質量發展提供水資源支撐。最后為阿拉善盟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推進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強化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對外開放,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提供重要支撐。


    規劃實施過程中,大中型項目的建設可能對區域局部帶來一些不利環境影響,尤其是阿拉善盟在高質量發展中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如化工、新材料、新能源、高端制造等可能對環境產生不利影響,主要包括對生態環境、水環境、大氣環境、聲環境以及固體廢物對環境的影響。規劃實施期內環境影響應結合源頭規避采取措施或治理后能得到控制,避免或減少對周圍環境產生較大影響。


    第三節環境保護對策建議


    規劃實施過程中,要高度重視并依法加強相關規劃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等建設前期工作,采取相應的生態保護措施,并根據生態環境對規劃實施的響應及時優化調整實施方式,強化對規劃、設計和管理全過程的監管,最大程度地減免規劃實施的不利環境影響。


    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審批制度。按照我國法律法規有關要求,開展阿拉善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對規劃實施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價,并提出預防或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從源頭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強化全過程監督管理。要加強嚴格執行國家法律法規、產業政策、環境標準的環評監管,做好規劃環評與項目環評銜接,嚴把項目準入關。要加強涉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學校、醫院、居民集中區等環境敏感區建設項目的環評監管,合理優化產業布局。要加強冶金有色、化工等重污染行業和水利水電、礦山開發、公路、鐵路、機場、城市軌道交通、輸變電等有顯著生態影響建設項目的環評監管,注重環境質量改善和環境風險防范。要加強建設項目“三同時”和驗收監管,落實事中事后監管各項措施。


    進行跟蹤評價。規劃實施過程中應根據統一的生態與環境監測體系,對各專業規劃和具體項目進行系統的環境監測與跟蹤評價,針對環境質量變化情況及跟蹤評價結果,適時提出對規劃方案進行優化調整的建議,改進相應的對策措施。


    開展專題研究。規劃建設的重大項目,其項目開發建設要嚴格貫徹落實“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凡涉及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源保護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生態敏感脆弱區、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等環境敏感區的,須堅守發展、生態、民生“三條底線”,以“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三線一單)為手段,強化空間、總量、準入環境管理,針對項目建設的環境敏感問題開展專題研究,提出明確、有效、可操作性強的環境保護措施,減少開發建設活動對生態空間的擠占,合理避讓環境敏感和脆弱區域,使項目建設與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


    第十五章推進規劃實施


    第一節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堅持和加強盟委對阿拉善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的領導,成立工作領導小組,負責頂層設計,研究確定重大問題、重大工程、重大政策和重大事項,統籌指導、協調推進相關重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阿拉善盟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承擔領導小組日常工作。旗區層面要明確工作分工,落實工作責任,把規劃確定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充分發揮黨的各級組織在推進阿拉善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的領導作用和戰斗堡壘作用,牢固樹立阿拉善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一盤棋”的思想,充分結合部門優勢,科學制定落實方案,扎實推進各階段、各環節的工作任務。


    第二節強化規劃引領


    妥善把握好總體定位、開發時序、關聯產業、區域合作等內外關系,將阿拉善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貫穿于“十四五”各項規劃制定工作之中。構建“1+1+N”(一個總體規劃、一個實施方案,N個專項規劃或行動方案)的政策體系,推動阿拉善盟黃河流域“一盤棋”“一張圖”設計。在恪守防洪、濕地、水源地、自然保護核心區保護紅線前提下,統籌土地、城市、環保、旅游、農業及自然和人文資源保護利用等多方規劃訴求,制定生態環境保護、國土空間管控、產業轉型升級、文化保護傳承等專項規劃,構建有效銜接的規劃體系。


    第三節健全推進機制


    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規劃實施以及重大支持政策和事項落實的組織協調工作,會同阿拉善盟有關部門加強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情況的分析調度,及時總結推廣先進經驗和典型。加強對本規劃實施的跟蹤分析和協調指導,做好各項工作和政策措施落實的督促檢查,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重大問題及時向領導小組報告。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為科學發展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加強分類指導和動態管理,建立評估考核評價體系和年度進展報告制度,完善考核辦法和獎懲機制。建立重大工程和項目建設目標責任制,對國家、自治區、盟級確定的重大工程和項目,明確推進進度和責任主體,確保順利實施、如期完成。


    第四節強化技術支撐


    圍繞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模式下黃河流域阿拉善段水資源高效利用與全流域保護調控研究、黃河流域鹽堿地改良與節水研究、黃河流域灌區節水與水資源綜合利用研究、黃河流域脆弱地質區防蝕控沙生態綜合治理、抗逆優質植物種質資源創新及其在黃河流域鹽堿地改良中的應用、烏蘭布和沙漠治理等重點領域,支持科研機構和企業開展重大機制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和研發服務。圍繞重大問題開展科技集成與示范,集中行業部門和科研機構力量,協同攻關最迫切需要、最可能突破、最有牽引帶動作用的關鍵核心技術,在重點行業、重點區域建設示范工程。


    第五節創新支持政策


    依規合理提高黃河流域在相關專項的分配權重,對列入規劃的重大生態工程、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重點產業發展等給予重點支持。建立市場化、多元化投融資機制,采取依法發行政府債券、企業債券、專項建設基金、融資租賃等多種融資模式,支持阿拉善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建立統一的重大項目庫,統籌安排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依規適度向重大項目用地傾斜,積極爭取上級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政策和資金支持。


    第六節擴大社會參與


    充分發揮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作用,加強阿拉善盟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宣傳報道,采取多種形式加強輿論引導,重點強化重大意義、先進典型、關鍵舉措的宣傳力度,統一各級政府、全社會各界人士共識。引導社會各界關注和參與相關工作,暢通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渠道。培養提高全民生態文明意識,使全社會自覺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中來。進一步完善規劃實施的公共參與和民主監督機制,建立流域生態保護治理公眾參與機制,明確公眾參與流域治理途徑、方法和程序,推進決策、執行、管理、結果全過程公開,保證流域治理過程符合公眾利益,激發社會各界參與規劃實施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人民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新局面。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0人參與
    馬上參與
    最新資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毛片在线视频|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一专区| 四虎影视成人永久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午夜高潮毛片| 4ayy私人影院| 日本三区精品三级在线电影| 巨肉超污巨黄h文小短文| 8050午夜网| 美女双腿打开让男人桶爽网站| 色综久久天天综合绕视看| 无码国模国产在线观看免费| 中国陆超帅精瘦ktv直男少爷|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波多野结衣上班族| 亚洲午夜久久久影院| 啊灬啊别停灬用力啊老师在线|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丰满少妇大力进入| 欧美在线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人妻偷伦在线视频|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网站| 亚洲人成网站免费播放|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久久| 男女特黄一级全版视频|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国产91伦子系列沙发午睡|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 香港三级电影在线观看| 精品伊人久久大线蕉地址| 内射一区二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99re热久久资源最新获取| www.伊人.com|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专区| JIZZYOU中国少妇| 国产一级特黄a大片免费| 美国一级毛片免费看|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麻烦| 女性一级全黄生活片在线播放| 小次郎收藏最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