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德令哈,沐浴著金色的陽光。
走進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青海中控太陽能發電有限公司,眼前數以萬計的定日鏡組成一片“蔚藍海洋”,高聳的吸熱塔散發著熠熠光輝。
圖為青海中控太陽能發電有限公司員工正在實驗室進行科研實驗。青海日報融媒體記者蘇烽攝
德令哈年平均日照時數在3500小時以上。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吸引著眾多知名國內新能源企業在這里安營扎寨,開疆拓土,為青海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發揮光熱儲能發電優勢,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青海中控太陽能發電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樊玉華來到這里已經有10年多。他見證公司第一塊光伏板在這里豎起,到成規模化、系統化的發電機組并網上線,再到今年公司首次實現扭虧為盈。
“加大科技創新,是推動公司高質量發展的命脈所在。”20日,在公司的工程研究中心,伴隨著鍵盤敲擊的啪啪聲,樊玉華正埋頭于新申報的一個科研項目上,該項目主要應用于高溫熔鹽儲熱技術。
樊玉華為記者介紹:“該項目是聯合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合作開發的,理論上可以將目前565℃的熱熔鹽儲熱量提升至600℃以上,極大地提升高溫熔鹽儲熱時長和效率,降低單位能耗,增加電站發電能力。”
跟隨樊玉華的腳步,我們走進公司一期10兆瓦光熱發電站,探尋企業致力科技創新,謀求高質量發展的一次又一次突破。
湛藍的天空下,電站兩座90多米高的吸熱塔吸引著我們的目光。樊玉華指著吸熱塔說:“過去,這上面的許多設備都是進口的,價格昂貴不說,維修費用也很巨大。”
圖為青海中控太陽能發電有限公司員工對儲電設備進行巡檢。青海日報融媒體記者蘇烽攝
今年1月份,青海中控和浙江一家企業合作,把用于熱熔鹽上塔的冷鹽泵換成了國產設備。冷鹽泵上下接近14米的長度,是保障光熱發電的核心設備。“進口的冷鹽泵需要500萬元,每次維修就要花200多萬元,修三四次就夠買個新的。”樊玉華說,與其受制于人,還不如自己狠下心來,改造設備。
從日本進口的涂料換成了國產的,美國、意大利的閥門換成自主研發的……公司一項項的技術創新和變革,讓過去“卡脖子”的難題逐一得到解決。目前,整個電站已經實現95%的國產化率,在降低工程建設成本的同時,夯實了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從率先在海西成為新能源發展的重點企業,到光熱發電的領軍企業之一,青海中控太陽能發電有限公司一步步為我們詮釋著太陽能發電這一迎著“陽光”的產業不斷創新超越的內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