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張掖市搶抓河西走廊清潔能源基地建設重大機遇,立足風、光資源優勢,按照“大型化、基地化、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思路,探索建立風光資源市場化競爭性配置機制,加快推進新能源產業鏈供應鏈融合互促,著力打造現代能源綜合生產基地、儲備基地、輸出基地和戰略通道,助推綜合能源高質量發展。
一、建立市場化競爭性配置機制,著力解決新能源開發碎片化問題。制定配置規則,按照省上風、光、水、火、氫、醇多能互補,發、輸、儲、用、造一體發展的要求,統籌規劃發展和資源配置規模,邀請專業機構提供咨詢服務和技術支撐,出臺《張掖市風電光伏發電項目競爭性配置實施方案》《張掖市風電光伏發電項目競爭性配置辦法(試行)》,對參與新能源開發的企業,采取市場化競爭性配置方式,選擇投資主體。嚴格準入標準,堅持“以資源帶產業,以基地項目大規模來協同大產業配套落地”原則,擇優選擇綜合實力強、經營業績好、技術水平高、社會貢獻大、誠信記錄優、具備產業帶動效應的頭部企業,配置風電、光伏發電項目規模。同時,參與能源開發的主體,側重于專業發電頭部企業,或發電企業+制造企業、發電企業+其它實體企業組成的聯合體,以頭部企業帶動形成1+X產業綜合聯動效應。簡化評估程序,采用“百分制”綜合評分法,以企業資質、企業實力、電價、投資承諾、依法交納保證金及產業協同等為關鍵評估要素,委托第三方機構組織專家對申報企業進行綜合評分,凸顯公正公平、實力優先、合作共贏。成立市新能源資源配置工作領導小組和競爭性配置工作組,協調推進競爭性配置相關工作,確保項目競爭配置期間工作公平合理有序推進。
二、統籌優化產業布局,著力解決縣區產業雷同、“小而全”的問題。按照突出特色、協同發展、錯位發展的思路,重點圍繞甘州平山湖、臨澤平川、高臺北部灘3個百萬千瓦風電基地,甘州南灘、臨澤板橋平川、高臺高崖子灘、山丹東樂灘、民樂三墩灘、肅南柳古墩灘6個百萬千瓦光電基地規模化整體發展,通過產業集群、龍頭集中、技術集成、要素集聚、保障集合,形成一批主導產業明確、專業分工合理、差異發展鮮明的產業功能區、產業生態圈。精準細化產業細分領域,繪制產業鏈全景圖、產業生態發展路徑圖、重點企業和配套企業招商名錄表“兩圖一表”,在張掖經開區以“飛地”形式布局落地全市風光電裝備制造業和“光伏+氫”全產業鏈項目;借助高臺縣區位優勢和風力資源豐富特點,布局大型風電項目;在山丹縣建立光伏制氫+生產性服務業以及制氫、儲氫、運氫、用氫和裝備制造示范園與應用場景,示范引領光伏產業發展。同時,對已經“開天窗”的項目,采取收購、兼并、重組等方式,推動產業集群集聚、成鏈發展,形成一個產業區功能區就是一個區域增長點的發展格局,努力將資源優勢最大限度轉化為產業優勢。
三、強化園區平臺支撐,著力解決帶動能力弱的問題。把園區作為新能源產業的重要承載平臺,高質量提供標準化廠房、創業中心以及人員招聘、技能培訓、財稅辦理、投融資等專業服務,同步開展園區數字化建設,加快要素向園區集聚、企業向園區集中、產業向園區集群,產業園區龍頭帶動作用充分發揮。積極推動產業園區管理去行政化,推行“一縣一區、一區多園”管理模式和“管委會+公司”運營模式,推進產業園區整合升級。探索推行張掖經開區托管聯辦縣級園區模式和“飛地經濟”模式,對新能源裝備制造等產業,集中到1—2個園區集中發展,投資、產值、稅收相關縣區進行合理分成。開展工業園區“畝均效益”綜合評價,聚焦畝均增加值、畝均稅收、單位能耗增加值、單位排放增加值等指標進行排名,完善低效企業退出機制。推行“一張藍圖+區域評估”和“標準地”供地模式,有效提升政府要素保障效率。按照產業鏈圖譜和項目圖譜,實施精準招商和產業鏈招商,推動產業鏈重組和項目重組,實現產業效益最大化。建立激勵機制,對建設進度快、成效好的新能源項目和縣區加大獎勵,在資源要素安排上優先考慮,對增量光伏發電項目年底未完成50%并網要求的企業無條件收回風電光伏發電項目指標,形成“大干大支持、快干快支持、不干堅決不支持”的鮮明導向。
四、積極推行“五專”模式,著力解決企業散、小、弱的問題。推行專家、專圖、專責、專資、專策“五專”模式,力促企業拉開架勢、快速成勢。精選有實操能力的專家,咨詢指導產業發展,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繪制產業鏈圖譜、項目圖譜、企業圖譜,明晰資源開發鏈條、具體產業項目和行業龍頭企業名錄,招引頭部企業發展高端產業產品;組建工作專班,形成市上綜合抓、縣區主責抓、部門定責抓的格局;整合政府資金、銀團貸款、產業基金、風險投資等集中投入,強化資金支持;制定可操作、能落地的綜合性政策方案,助推產業加快發展。同時,加大人才和科技創新支持,強化各類要素服務保障,幫助協調解決審批、用地、融資等方面的實際問題,地企協作、互利共贏,推動能源產業全方位、多元化、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