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綜述
碳排放現狀
我國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加快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并取得了突出成效。2019年我國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8.1%,提前完成了我國向國際社會承諾的2020年前降低40%-45%的目標。2020年我國全社會碳排放約106億噸,其中電力行業碳排放約46億噸,工業領域碳排放約43億噸。實現雙碳目標,電力行業是重中之重。
能源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動力,預計到2030年,我國一次能源需求將增長至60億噸標準煤。實現碳達峰目標和實現碳中和目標,必須從能源結構轉型入手,對中國能源行業未來發展將帶來重大影響。雙碳背景下中國能源行業轉型之路亟需多重助力。
2.技術助力轉型之路
2.1清潔替代技術
在雙碳背景下,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2028年、2030年分別達到59億、60億噸標準煤,年均增速2%。為實現能源生產領域減碳,必須加快以清潔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提高清潔能源在一次能源總用量的比例。
截至2020年底,我國全口徑發電裝機容量22.0億千瓦,同比增長9.6%。為實現2030年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目標,到2030年我國電源裝機總量將增長至38億千瓦,清潔能源裝機占比將達到68%。未來十年清潔能源裝機將增加約16億千瓦,2020年到2030年復合增長率10.5%。
“十四五”是碳達峰的關鍵期,我國要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控制化石能源總量,著力提高利用效能,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以清潔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是能源電力行業服務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責任和使命。
發行債券,成立基金
通過發行債券、成立基金等方式充實清潔低碳發展資金,為企業低碳轉型提供資金支持。2021年1月,國家能源集團與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聯合發起百億元新能源產業基金,2021年2月,國家能源集團成為交易所市場首家碳中和綠色債發行人,發行規模為50億元。2021年2月,國家電投集團成功發行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2021年度第一期綠色中期票據,成為首批銀行間市場“碳中和”債券發行人,發行規模6億元。
加強碳資產管理
碳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通過碳約束,可以倒逼電力企業優化結構,挖掘減排空間,促進電力行業低碳發展。通過碳市場,企業可以合理選擇更加低成本的碳減排方式,從而有利于企業實現低成本減排。
國家能源集團龍源碳資產公司在2008年到2013年期間,國內碳市場尚未啟動試點時,積極參與國際碳市場,從事清潔發展機制項目開發與交易,實現CDM到賬收入23億元。國家能源集團還積極參與國內碳市場建設,將碳資產管理與集團傳統業務深度融合,以實現集團整體效益最大化和綠色低碳發展。
清潔能源發電具有波動性、間歇性和不可預測性,清潔能源高比例接入電網后,增加了電網調峰、調頻的壓力,因此需要大力發展儲能技術為能源生產轉型的深入推進提供技術保障。
儲能主要是指將電力轉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儲存起來,并在需要時釋放。從電力系統細分的角度看,儲能在發電側、輸配電側、用電側都不可或缺:
截至2020年底,我國已投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容量規模達35.6GW,占全球市場總規模的18.6%。在各類電化學儲能技術中,鋰電子電池的累計裝機規模最大,為2.9GW。2020年新增投運的電化學儲能項目規模為1.6GW,新增投運規模首次突破1GW大關,2017年到2020年,年復合增長率為103%。氫儲能是近幾年德國等歐洲國家氫能綜合利用后提出的新概念,已經被列入了可再生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編制重點任務,各省也已經紛紛制定十四五氫能規劃。
分布式能源在能源利用效率、能源傳輸損耗、環境保護及解決能源供需地域不平衡方面較集中式供電模式都具有明顯的優勢,目前我國分布式能源主要以光伏分布式發電和天然氣分布式發電為主,為鼓勵分布式能源發展出臺支持政策,明確提出加快發展東中部分布式能源。
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新能源發電成本仍高于傳統火電,技術進步推動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持續下降,自2010年以來,光伏發電、陸上風電和海上風電的平準化度電成本分別下降82%、39%和29%。
為實現碳達峰目標,新能源發電技術及裝備仍需有新突破。光伏發電方面,需提高光伏組件轉換效率,優化大型并網光伏電站單元設計集成與工程化技術,提高系統對極端環境的適應性。風電方面,需提高大型風機的研發與制造能力,提升風機單機容量和低風速適應能力;攻克漂浮式海上風電基礎設計、制造難題,提高遠海風電開發能力;加強風機抗寒保溫技術,實現高緯度、極寒地區風電開發。
以風電和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的快速發展和壯大離不開補貼政策的支持,但是“十三五”期間90%以上新增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補貼資金來源尚未落實,截至2020年底累計補貼資金缺口達3,000億元,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新能源的發展。
為合理引導新能源產業健康發展,國家陸續出臺了多項措施,一方面,對于新增項目,積極推進平價上網項目。另一方面,明確全面實行配額制下的綠色電力證書交易,企業通過綠證交易獲得收入替代財政補貼,通過此方式來減少存量項目的補貼需求。做好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的應收盡收,實現百分之百的附加征收,以此擴大補貼收入來源和補貼收入規模。
2.2綠色氫能技術
目前世界上許多能源行業企業都將氫能作為重要的轉型方向。中石化加快構建“一基兩翼三新”產業格局,搶抓氫能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逐步培育并壯大氫能產供銷一體化產業鏈,推進打造中國第一氫能公司。許多國際能源巨頭也早已開始了對低碳氫能發展的嘗試。2020年7月,Equinor宣布公司計劃在英格蘭建造一座在世界同類項目中規模最大的利用天然氣生產氫氣的工廠,項目投產后,預計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近90萬噸。
在各種制造氫氣的方式中,利用電能電解水制氫是公認碳排放最低最為環保的方式。以風電企業離網式制氫為例,風電企業將多余的電量用以制備氫氣并進行儲存,在風能不足時用氫能發電,可以很好的起到分布式儲能,平衡電網壓力的作用。
目前,電解水制氫發展的最主要制約因素還是成本,電解水制氫僅用電的成本就高于煤制氫或其他工業副產品制氫的完全成本。除此之外,氫能的儲備和運輸安全性要求,極高的運輸成本,相對較少的終端用戶,都制約了電力企業參與氫能發展,為整體碳中和做出貢獻的程度。技術發展將是決定氫能發展前景的核心動力。要想進一步壓縮成本,提高能源效率,還需要發展新路線的制氫技術。
2.2綠色氫能技術
政府在制定支持氫能產業發展的政策時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2.3能源互聯
為了實現碳達峰目標,在能源配置環節打造特高壓骨干網架和智能配電網,將各大清潔能源基地與負荷中心連接起來,實現各類集中式、分布式清潔能源大規模接入、大范圍配置、高比例運行,形成全國互聯的能源配置格局,以互聯互通來支撐能源生產和使用領域碳減排。
截至2020年底,我國西電東送南線云南省、北線寧夏自治區累計外送電量分別突破10,000億千瓦時和4,200億千瓦時,累計送電量相當于在受電地區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逾7.7億噸及4.5億噸。預計2030年我國跨區跨省電力流達4.6億千瓦,其中跨區電力流3.4億千瓦,跨國電力流4250萬千瓦。
2.4能效提升
人工智能技術:助力電力行業碳中和
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具有隨機性、間歇性、波動性特征,電力系統“雙高”“雙峰”的特性明顯,伴隨著碳中和政策帶來的更大規模并網,為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和電力電量平衡帶來了極大考驗。為保障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換流站運維工作尤為重要。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助力電網智能巡檢,提高電力運維效率、節省時間和人力成本,有效保障在新能源大規模并網后的電網運行安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人工智能技術:助力鋼鐵行業碳中和
寶鋼股份寶山基地工序質量一貫系統完成云平臺環境搭建,確立系統功能超過220多項,實現從手工到系統的轉變;公司各制造基地啟動智慧制造項目90項,幫助600余人脫離繁重的體力勞動。公司形成“生產計劃智能排程”、“設備智能運維診斷”、“質量自動判定與溯源”、“5G技術應用及無人機巡檢”等一批智慧制造實踐成果,大幅地降低了單位能耗,是寶鋼股份穩步踐行碳減排、力爭205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的一系列的有力舉措。
合同能源管理
合同能源管理是種新型的市場化節能機制。其實質就是以減少的能源費用來支付節能項目全部成本的節能業務方式。
Smart Energy Connect校園方案專注于節省能源及學校的教學需要,為學校提供一系列的物聯網感應器,并利用能源管理方案及數據支援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的教學需要。EC辦公室方案根據不同感應器所收集的環境資料自動控制電力設備以協助用戶在大型的辦公室環境節省能源。Smart Energy Connect也為中電客戶的樓宇成功推行提高制冷效率的方案,因應環境感應器所收集的資料及設備狀況,不斷自動調節制冷設定,在確保持續舒適的室內溫度的同時大幅節省電力。
2.5減碳技術
CCUS是指將二氧化碳從排放源中分離后或直接加以利用或封存,以實現二氧化碳減排的工業過程。IEA提出在清潔技術情景下,2060年工業部門的CCUS累計量將達到280億噸,能源加工和轉換部門CCUS累計量為310億噸,電力部門CCUS累計量為560億噸。預計到2050年,CCUS將貢獻約14%的C02減排量。
在CCUS捕集、輸送、利用與封存環節中,捕集是能耗和成本最高的環節。二氧化碳排放源可以劃分為兩類:一類是高濃度源,另一類是低濃度源。我國CCUS技術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因此整體的碳捕集成本也還處于較高水平。目前國內已開展的CCUS項目中大多數都為企業自發投資建設,其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
生物能源與碳捕獲和儲存的概念是把碳收集及儲存(CCS)這個技術安裝在生物加工行業或生物燃料的發電廠。生物質能與CCS技術相結合通過CCS的應用將森林與莊稼轉化為能源燃料并從大氣中消除CO2排放,可以實現大規模CO2減排。
為推動生物質能發電,國家通過一系列生物質能利用政策和財政補貼加快其發展。目前我國的生物質發電以直燃發電為主,技術起步較晚但發展非常迅速。生物質能源不但可再生,而且可實現人工種植能源,革新了工業革命以來的人類能源獲取方式,讓能源從采掘時代,進入到種植時代。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和林區是開發生物質能發電的重點地區,但由于我國農業生產以家庭承包為主,秸稈等農林廢棄物分散,儲運困難且成本高,較難實現規模化,這是當前國內在生物質能發電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
3.金融助力轉型之路
綠色金融近年來發展迅速
近年來,金融領域也孕育著綠色變革,綠色債券、綠色貸款、綠色存款、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碳金融等金融產品和工具發展迅速,為能源行業轉型提供助力。中國是全球首個制定較為完善的綠色金融發展框架的國家。綠色金融對能源行業的支持作用體現在對可再生能源行業的培育和支持,以及支持傳統能源行業實現低碳轉型。能源企業利用綠色金融產品和工具進行融資,投資符合條件的綠色項目,除了可以享受相關優惠政策外,也有助于樹立公司品牌形象,同時持續披露環境信息,向投資者宣傳企業在能源轉型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發展前景。
國內綠色金融市場發展方興未艾
截至2020年末,中國境內外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為人民幣11.95萬億元,存量規模世界第一;綠色債券存量人民幣8,132億元,居世界第二。
隨著綠色環保概念和雙碳目標日益深入人心,投資者對綠色金融投資的關注度不斷增加,以綠色債券為代表的綠色金融產品的種類也在不斷多樣化。轉型債券是指募集資金用于支持傳統行業與能源結構向低碳直至零碳轉型相關項目的債券。公用事業、水泥、鋁、鋼鐵等傳統行業中具有轉型效益的項目類別,屬于轉型債券項目范疇。
隨著綠色金融在國內的不斷發展,針對這一新興業務的政策配套和完善工作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中。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環境信息披露、綠色投資、綠色保險、環境權益交易等政策和指引陸續出臺,支持綠色金融發展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也逐步落地,形成了有效的正向激勵機制。
當前納入評價范圍的綠色金融業務包括境內綠色貸款和境內綠色債券,監管機構正在考慮設立支持碳減排再貸款投放制度,進一步刺激金融機構向符合條件的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碳減排技術領域的項目發放優惠利率貸款。
碳定價和碳交易
碳定價和碳交易是實現“雙碳”目標的另一種重要市場調節機制。截至2020年,全球共有61項已實施或者正在規劃中的碳定價機制,包括31個碳排放交易體系和30個碳稅計劃;覆蓋46個國家和32個次國家級司法管轄區。
碳排放權交易即對于實際排放量超過所持配額的單位,可通過市場購買配額,而對于低碳企業,每年可出售多余的碳排放配額以獲得額外收入。具體而言,重點排放單位以及符合國家有關交易規則的機構和個人,在登記之后可通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進行碳排放配額的交易,交易采取協議轉讓、單向競價或者其他符合規定的方式。全國碳市場將首先涵蓋電力行業的各類企業,隨后逐步涵蓋鋼鐵、建材、石化等各類高排放企業。
目前我們碳排放權交易還不太活躍,并且價格波動也比較大,對排放企業利用碳排放權交易對沖風險很不利。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上線交易后,環境部將持續完善配套制度體系、相關的技術法規、標準、管理體系。全國發電行業的2000多家重點排放單位被納入全國碳市場,年排放二氧化碳超過了40億噸。首筆全國碳交易價格為每噸52.78元,總共成交16萬噸,交易額為790萬元。交易首日,全國碳市場交易總量410.40萬噸,交易總額為2.1億元。
除國內交易所市場進行碳排放權交易外,國內企業也可以通過交易CER和VER參與全球市場的碳交易。CER代表企業從一個被批準的CDM項目中得到的,經聯合國相關機構認證的減排指標;VER代表企業自愿減少的排放量指標。目前國內企業均可以對CER和VER進行申報和交易。風電、光伏等新能源項目是我國申報CER和VER的主要項目。
目前我國國內碳期貨交易尚處于起步階段,將探索研究碳期貨的市場建設,碳期貨交易量是現貨交易量的5倍以上,在促進碳定價回歸合理區間、標準化交易、引入更多投資者、幫助排放企業掌握中長期價格走勢、對沖價格風險等方面都具有巨大作用。因此國內碳期貨市場的建設和長遠發展,對整個雙碳目標的達成和能源行業轉型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碳中和信息披露
目前,國內監管機構及證券交易所還沒有正式實施強制要求披露ESG報告的政策要求,但已有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及大型國有企業進行了ESG報告或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自愿披露。回應投資者和利益相關方的關切,已經成為企業披露ESG報告的主要原因。另外,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大環境下,機構投資者更為關注企業日常經營中的非財務風險,關注企業的非財務價值,主動進行ESG報告披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強投資人的信心。
除上市公司年度披露外,對發行綠色債券的企業也應有配套的信息披露要求,政策明確要求綠色金融債發行人披露資金以及項目環境效益等相關內容。我國綠色債券發行人信息披露朝著標準化、常態化進程邁進。
1.鼓勵發行人建立ESG/綠色金融戰略規劃,就發展目標、行動計劃、考核機制、信息披露作出規劃
2.提高信息披露標準化程度,要求量化指標數據,確保披露信息可比性
3.加強投資者引導,增強投資者對ESG信息披露關注程度
4.多部門聯合,強化披露信息監督工作
4.政策助力轉型之路
行動方案的落實
國家戰略層面
國務院提出到2025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明顯優化,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產體系、流通體系、消費體系初步形成。到2035年,綠色發展內生動力顯著增強,綠色產業規模邁上新臺階,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
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實施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專項政策,設立碳減排支持工具。
進一步明確落實2030年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完善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實施以碳強度控制為主、碳排放總量控制為輔的制度,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和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率先達到碳排放峰值。
各部委及地方層面
生態環境部聯合發布指導意見明確氣候投融資的定義與支持范圍,指出氣候投融資是為實現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和低碳發展目標,強調氣候投融資是綠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力推進達峰行動,抓緊制定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要鼓勵推動能源、工業、交通、建筑等重點領域以及鋼鐵、建材、有色、化工、石化、電力、煤炭等重點行業制定相關目標及行動方案。
監督管理
生態環境部從“兩高”項目審批源頭開始,嚴格把關,將碳排放影響評價納入環境影響評價體系,進一步明確環保監督工作機制,加大監管力度和責任追究。
國家能源局出臺方案,綜合監管以促進清潔能源高效利用為目標,督促相關地區和企業嚴格落實國家清潔能源政策,進一步促進清潔能源行業高質量發展,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碳稅
碳中和作為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需要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制度支持,包括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稅制與其相匹配。現行的環境稅制度一般為與排污與節能相關的稅制,其領域與出發點與限制碳排放等新的環境綠色稅制設立的基本原則并不完全匹配。新的環境綠色稅制將是對現行環境稅制的轉型升級,在對污染和能源領域課稅的基礎上,將聚焦碳稅和能源生產、消費相關的碳排放,環境稅稅負可能將會上升,以協助實現國家層面的零凈排放。
碳稅(Carbon Tax)也是歐盟國家利用的工具,碳稅是對排放量超過年度許可的懲罰性征收,它具有固定價格,一般體現為每噸二氧化碳征收固定的碳稅金額。排放交易計劃和碳稅,都是為了實現《巴黎協定》的政策工具,在歐盟的一些國家,排放交易計劃和碳稅是并行實施的,適用于不同的領域。
與其它國家類似,我國對污染、節能、環保、資源綜合利用、可再生能源等制定了一系列的稅收政策。一方面體現在對相關行業的稅收優惠,以鼓勵其發展。另一方面,一些限制性稅收政策也倒逼企業和社會大眾及時做出調整,促進綠色發展。
碳達峰和碳中和是一個系統工程,相關行業需要轉型升級,可持續發展稅收政策作為系統工程中的重要政策支持,同樣需要轉型升級。雖然我國存在一些綠色稅收政策,但總體上講,系統性、針對性不強,需要結合雙碳目標,進一步轉型升級。總體思路應該是借鑒國際經驗、兼顧國內情況,系統性地建立、規范綠色稅制。對低碳排放及其相關技術發展及轉型,加大相關稅收優惠力度;對高碳排放的制造者和使用者,加大限制性征收的力度;利用稅收給予明確的經濟利益導向,對相關行業精準優惠、精準限制。
5.展望
氣候變化是當今人類面臨的重大全球性挑戰,雙碳目標的制定與正式宣布接受《基加利修正案》,一方面體現了我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彰顯大國責任和擔當,另一方面在加速我國經濟和能源轉型方面也具有高瞻遠矚的戰略意義。
轉型必然帶來陣痛,同時也意味著機遇。中國憑借68.7的綜合評分位居全球第二,其中在光熱發電和水力發電方面位居全球第一,在光伏發電方面位居全球第二,這意味著中國的可再生能源投資市場依舊潛力巨大。
雙碳轉型之道路阻且長,但只要堅持黨中央倡導的可持續發展觀,結合技術助力、金融助力及政策助力,中國企業,特別是中國能源企業轉型之路必然取得成功!安永也將在中國能源企業轉型之路上為企業保駕護航,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