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國碳市場的正式啟動,我國碳減排進入全新實踐階段。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過程中,地方政府如何在減污降碳與經濟社會發展中尋求平衡?碳市場如何進一步優化?技術創新該沿著哪些方向努力?本期開始,本刊推出“聚焦減碳記錄轉型”系列報道,剖析碳減排熱點話題,探尋碳中和實現之路。
“推動實現城市‘無煤化’目標,到‘十四五’末,基本完成大唐灞橋熱電廠、西安熱電有限責任公司、大唐西安熱電廠、大唐渭河熱電廠、陜西渭河發電有限公司等燃煤熱電企業關停、搬遷”——為實現城市“無煤化”,近日通過的《西安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優化調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推動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決定》(下稱《決定》)提出以上措施。
多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證實,《決定》提及的電廠是西安大型電源點及主力熱源所在,基本覆蓋市內現有大型燃煤機組。若是按期實現關停搬遷,即意味著到2025年,西安再無燃煤熱電廠。傳統發電主力不再,誰來接替供應重任?在減污降碳的同時,民生又該如何保障?
“此次關停、搬遷下了很大決心”
西安是汾渭平原11座城市的一員,自2018年起被列入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一度導致其結構性污染問題突出。
當地一位了解情況的環保系統人士告訴記者,西安是典型的能源輸入型地區,燃煤污染特征明顯。彼時,當地雖已采取大量措施,但主要污染指數長期不達標,還出現PM2.5濃度不降反升等情形,治理壓力極大。“直到2019-2020年秋冬季,西安PM2.5平均濃度仍達到78微克/立方米,在汾渭平原僅稍微好于咸陽、運城。”
也正因此,壓煤成為大氣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多番努力之下,該市空氣質量整體轉好,2020年退出全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較差的后20位。但據記者了解,這一“成績”并不穩定。今年1-5月,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排名中,西安僅排倒數第6名。另據陜西省生態環境廳6月公布的《2020年陜西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按照環境空氣質量由好到差排列,西安在13個市(區)中排在倒數第3位,PM2.5濃度較年均值二級標準依然超標。
“事實上,為實現煤炭消費總量負增長,西安已經下了大力氣。”上述人士舉例,上個采暖季,8家熱力企業的30臺燃煤鍋爐全部完成改造,另有多家熱企同步開展燃氣鍋爐建設,由此削減燃煤50多萬噸。“當地工業企業并不發達,煤炭消費主要集中在民用散煤、電力熱力行業。存量基本屬于民生保障機組,并且都已做了超低排放改造,越到后期,減量替代空間越小,甚至陷入‘減無可減’的困局。可以說,此次關停、搬遷是研究了好些年、下定很大決心的結果。”
“關停、搬遷效果立竿見影,但保供同樣是大問題”
“《決定》所羅列的電廠,涵蓋目前所有大型燃煤機組。西安或將是全國率先列出清除燃煤機組時間表的省會城市,足見減污降碳決心之大。”一位業內人士感慨之余,也發出疑問:這樣一個人口超過千萬的特大型城市,未來用能缺口由誰替補?
問題不是空穴來風。就在7月14日,“西安停電”話題沖上微博熱搜。據國網西安供電公司通報,7月13日,西安電網全網負荷達906萬千瓦,入夏以來第6次刷新歷史最大負荷紀錄,預計今夏最大負荷將達940萬千瓦,同比增長17%。用電形勢嚴峻的原因之一,正是經濟快速發展導致需求激增。加上居民用電約占全市總用電量的1/3,高溫天氣用電量急劇增長。“為保證電力、蒸汽穩定供應,大型城市或周邊多建有火電廠。既要實現減污降碳,穩定供應也是考驗。”該人士稱。
此外,還有來自冬季供暖的壓力。記者多方了解獲悉,西安將構建多氣源、多層級的天然氣供應格局,同時加快實施“引熱入西”長距離供熱,初步考慮從銅川、富平等電廠引入熱源,細化方案正在制定中。
陜西燃氣設計院院長郭宗華坦言,計劃關停或搬遷的幾個熱電廠的煤熱(電)機組是西安煤供熱(電)的最后“堡壘”,這些機組承擔西安約一半的供熱任務。西安其余供熱站在去年已實現煤改氣。“目前,冬季日用氣量高達夏季的7-10倍,用氣緊張帶來的供暖問題時有發生。陜西雖是資源大省,天然氣供應并不富裕,西安就是典型的‘夏季用不完、冬季不夠用’。這批機組若全部關閉,冬季用氣缺口很可能再翻一番。從調整能源結構的角度來看,關停搬遷效果立竿見影,但保供同樣也是大問題。”
“關停、搬遷還需考慮現實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現階段,污染治理進入相對困難的瓶頸期,減污降碳任務艱巨,西安“大刀闊斧”的決心值得肯定。
“西安所在的關中盆地屬于汾渭谷地末端,受地形挾制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大氣污染物很容易輸入、堆積。包括西安在內,汾渭平原成為繼京津冀及周邊之后,北方地區污染最嚴重的區域。不進行根本性改變,大氣污染防治任務難以完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更是難上加難。”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表示,“從這一角度,我贊成關停搬遷舉措。從度電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看,以氣代煤的碳減排效果在50%以上。通過長距離輸熱,把環境容量相對較大地區的熱源引入西安,本身也是一種區域聯防聯控行為。但考慮到地方承受力,‘開刀’必須建立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分步驟、分階段推進。”
郭宗華還稱,除了用氣保障壓力,初步備選的幾個長輸供熱熱源,距離西安60-100公里不等,在現有技術條件下,能否實現經濟、穩定的“引熱入西”也要打個問號。“無論就地改造還是搬遷,或是長輸供熱,氣源供應和引熱技術均有限制。因此,關停、搬遷還需考慮現實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
上述環保專家提出,“減污”與“降碳”同根同源,地方政府在規劃目標、治理主體、實際措施等方面可相互滲透,以減輕雙重任務帶來的壓力。“2020年之前,多以空氣質量改善為主,帶動二氧化碳減排;但在雙碳目標下,今后將越來越偏重以減碳行為推動大氣污染防治。對于地方而言,能做的要盡快做、盡早做;暫不具備條件的,也要提前謀劃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