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9日,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2020汽車產業形勢與政策高端研討會”第五期在線上舉辦,聚焦“新基建與汽車產業發展”。會上,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就“新基建、新技術、新產業”做了相關主題演講。
他表示,新基建和過去被稱為“鐵公基”的老基建,在技術屬性、投資方式和運行機制上,差別巨大。
“新基建所對應的產品基本上不是公共產品,而是企業經營的產品,比如自動駕駛,實際是一種商品。而老基建大部分屬于公共產品,比如一個機場、一條公路,大部分帶公益性質。”
劉世錦特別強調,新基建不應該成為政府短期刺激經濟的政策工具,做好新基建應該遵循市場規律和產業發展規律,切忌一哄而起,搞運動式增長。他指出,新基建的投資主體應是企業,而非政府,政府的工作重點應該是促進和維護公平競爭,提高監管水平,提高有效信息服務。
以下為記者整理編輯的演講實錄:
實體經濟融合數字技術將成“主戰場”
最近幾年,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實體經濟和數字技術之間是什么關系呢?打個比方,數字技術相當于通道,數據是原材料,人工智能是加工設備。實體經濟和數字技術之間已逐步形成相互對應的關系。實體經濟的數字化和數字技術的實體化,是下一步創新的主線之一,也是大勢所趨。
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的融合在中國乃至全球范圍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重點還是在消費端,特別是日用消費品。這在疫情期間大家有切身感受,如果沒有這些網購平臺或者沒有目前整套快遞物流體系,我們的生活質量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在目前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融合中,把產品賣出去,這個環節發展得比較成熟。消費端的融合還在擴展,比如汽車這類耐用消費品,其擴展的空間很大。
更重要的擴展空間,是產品生產制造過程的數字化。我認為,數字技術,即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原有的實體經濟相結合,是下一步數字技術或者數字經濟發展的主戰場。前一段時間的消費端應用只是一個序幕,而生產端將會是主戰場。
這將引發各個行業融合數字技術,實體經濟的消費、生產、流通,會因各個領域之間的深度融合而產生各種各樣的應用場景,從而出現大量創新、消費的機會。
最近國家發改委發布的文件將“新基建”界定為三個方面,包括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新基建能發展到怎樣的程度,取決于需求,即應用場景。而分領域看,汽車產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應用需求多于其他大部分領域。
電動化、智能化、共享化,是汽車行業發展的三大特點,都與數字技術高度相關。電動化包括了電池技術的發展,而電池技術的發展空間又與數字技術有直接關系,延伸概念還涉及分布式能源;智能化則完全是數字技術的概念,如自動駕駛,與5G應用結合緊密;共享化的基礎同樣是數字技術。
中國發展數字經濟具有市場、技術與產業配套優勢
發展數字經濟,中國具有三方面的優勢。
第一個優勢在于中國的市場。中國人口多、市場容量大,當前人口正處在收入增長階段,消費結構在升級。汽車產業在中國發展迅猛,盡管這兩年遇到一些瓶頸,但總體上看,目前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未來增量也最大。
市場容量大可以為新技術的應用提供培育土壤,形成商業規模。以色列以創新而聞名,但是全球最大的創新企業來自兩個國家:美國和中國——這與人口結構、目前所處的消費市場規模是直接相關的。在中國,某一種產品如果有1%的人使用,其市場容量就是1400萬人,這就能夠形成規模經濟。
第二個優勢在于,中國目前的數字技術發展水平,包括汽車領域數字技術的發展,與先行者的差距相對較小。在第一次技術革命中,我們和先行者的差距相當大,只能跟跑,有時候都跟不上,連先行者的背影都看不見。但在數字技術上,有些領域我們是并跑,在一小部分領域上,我們已經開始領跑。
第三點優勢在于,我們具備強有力的產業配套。以汽車行業為例,特斯拉實現中國本土生產,大部分零部件要實現國產化。可以看到,國外大的汽車制造商在中國本土進行生產制造,能夠拉動國內產業配套體系的建設。配套能力起來了,就具備了生產終端產品的基礎。
新基建如何健康發展
我想特別強調的是,新基建和過去被稱為“鐵公基”的老基建,在技術屬性、投資方式和運行機制上,差別巨大。
新基建所對應的產品基本上不是公共產品,而是企業經營的產品,比如自動駕駛,實際是一種商品。而老基建大部分屬于公共產品,比如一個機場、一條公路,大部分帶公益性質。新基建從它正常的運營來講,是一種企業行為,追求盈利。也因此,新基建的投資主體是企業,而不是政府。企業投資有預算約束,講究投資回報。
與回報相對應的,是投資風險。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所需的基礎,包括現在汽車行業在用的數字技術,基本上都是成長中的新技術,技術路線乃至市場前景都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一旦選擇失誤,大量的投資可能就打水漂了,所以很多數字基建項目采取了風險投資的方式。
相比之下,老基建存在低效的問題,但其特點是確定性強。比如修一條從市區到機場的高速公路,也許修路過程中會存在效率不高等問題,但是修路這個決策不會有什么錯。因為從市區到機場就一條路,這個決策本身確定性很強,而數字基建投資不具備這種特點。因此,政府最好不要直接去投資新基建,交給市場才是明智之舉。
新基建更多是新技術的應用。新技術,就一定有不確定性,其技術路線、應用場景、具體的投資方式,都在變動之中。許多新能源汽車投資者會面臨這樣的難題:投,還是不投?這就是新基建投資的特點,投資的決定是由拿著錢需要承擔責任的人來做出的。投資者用他所掌握的信息和經驗做出決策,這中間可能出現錯誤,試錯是這個行業發展的正常過程。如果能把5年、10年后都算得清清楚楚,很可能這個行業本身并沒有什么活力,也有可能,它所采用的并不是什么新技術。因此,新基建不應該成為政府的短期刺激工具。
新基建前程遠大,真正要把新基建搞好還是要遵循產業的規律。新基建和過去老基建有很大的區別,關鍵要靠企業自主決策,市場起決定性作用。而政府的工作重點應該是促進和維護公平競爭,提高監管水平,提高有效信息服務。新基建也不應該接受特殊的產業政策補貼。經驗告訴我們,拿補貼、吃偏飯,這樣會導致新的不公平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