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1個多月前,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期間作出的這一前瞻判斷,讓“區塊鏈”從幕后走向前臺,進入大眾視野。
一時間,區塊鏈技術一躍成為各行各業爭相追捧的熱門,能源行業也不例外。據記者了解,目前已有多家主業覆蓋電力、煤炭、油氣等領域的能源企業正在或已經建立起區塊鏈研發機構。區塊鏈賦予了能源行業怎樣的想象空間?這一新興技術究竟能在哪些細分領域大展拳腳?
“區塊鏈就是一臺創造信任的機器”
什么是區塊鏈?
“一個村子里,張三借給李四100元錢,他要讓大家知道這筆賬,就通過村里的廣播站播出。全體村民聽到了這個廣播,收到了信息,他們進行點對點地核實后,就把這個信息記在自己的賬本上。這樣一來,全部村民的賬本上都寫著‘張三借給李四100元’。這所有的流程就是一個記賬系統,并且根據時間順序排列出一個個區塊,區塊又連起來成了一條鏈,這就是我們說的區塊鏈。它按照時間的順序頭尾相連,可回溯,但不可篡改,因為它們都是加密的。”這個被廣泛引用的區塊鏈通俗版解讀來自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陳純。
“其實,區塊鏈從誕生到現在,大部分的相關表述實際上用的都是機器語言,所以大家有時候會覺得聽不懂區塊鏈到底是什么。”國家能源集團信息公司研發部總經理張海飛認為,“在復雜的數學、密碼學、計算機編程等學科技術下,區塊鏈的關鍵作用是解決信任問題。”
中國區塊鏈生態聯盟副理事長、賽迪區塊鏈研究院院長劉權進一步指出:“讓人們可以在沒有中央權威機構的情況下,能夠對互相協作彼此建立起信心。簡單地說,區塊鏈就是一臺創造信任的機器。”
“參與電力交易的主體越來越多元,區塊鏈技術的優勢就會越發凸顯”
在國家電網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網絡信息化中心副主任、國網區塊鏈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棟看來,區塊鏈技術的一個獨特優勢是可溯源,這使得區塊鏈技術在電力、煤炭、油氣等能源商品交易領域,特別是分布式能源領域,有不可估量的應用前景。
“舉個簡單的例子,‘雙11’我要在網上購買一個東西,店鋪的評分、介紹、月銷售量都可能是我選擇在哪家店購買的標準,但我其實無法確定所購買的東西是否貨真價實、正規生產,即使拿到了實物,也存在高仿造假的可能。物品源頭信息的缺乏正是網購假貨泛濫的重要原因之一。”王棟告訴記者,“以分布式光伏電站運維管理為例,理想的運維狀態是運維人員能夠實時動態監測到每一個電站的設備運行狀態、發電量、用電量等信息,一旦某個電站設備出現問題,運維人員可線上診斷,并進行有針對性的維修。這種‘理想狀態’便可以依托區塊鏈技術可溯源的優勢去實現。通過對每一個電站設備數據的溯源,可確保數據真實可信,從而更高效地‘對癥下藥’,極大程度上減少‘誤診、錯判’導致的人力、時間、效能的浪費”。
王棟強調,區塊鏈技術最適合的應用場景是多利益主體參與、泛在互聯的環境。“比如說常規的居民購電場景:電廠發電,然后并網,居民從電網買電。這其中能不能應用區塊鏈技術呢?一定能,但效果不會立竿見影。但是隨著泛在電力物聯網的發展,特別是家庭電站、分散式風電的發展,參與電力交易的主體越來越多元,區塊鏈技術的優勢就會越發凸顯。”
“很多的方案還只是‘躍躍欲試’,并沒有真正用起來”
依托于一些確定的政策和考核機制,能源領域正在嘗試部分區塊鏈技術應用的落地。
王棟告訴記者,目前,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就在試行通過區塊鏈技術完善可再生能源配額制的考核工作。“2020年開始,我們就要在全國推行可再生能源消納配額制的考核,每個省都有對應的清潔能源消納比重指標。那么,誰來證明你用的電力是清潔電力?如何認定消納的比例呢?其中涉及的環節非常多,有電廠、用戶、售電公司、電網公司、各級地方能源主管部門等。通過區塊鏈我們就可以實現跟蹤追溯,可以看到用戶通過哪些環節交易、從哪個電廠購了多少電,然后還會生成一個憑證,證明用戶消納過清潔能源。這個憑證還可以在省間交易。”
雖有部分嘗試方案,但張海飛也指出,現階段,在很多細分領域中,甚至是被認為擁有廣闊市場前景的分布式能源項目中,區塊鏈的應用仍存在“時機選擇”的問題。“比如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業務,現在,對于BIPV等分布式的能源開發和運行模式,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各市場主體如何分成、怎么管理、誰來運維、如何監管,隨著項目推進,這些規則可能都會有調整。但這些因素恰恰是需要大家一致確認后,變成代碼寫入到區塊鏈當中的,如果頻繁調整,就會出現問題。”張海飛指出,區塊鏈的技術特性之一就是一旦上馬,雖然有一定的擴展空間,但很多硬性規則是無法改變的。“所以,需要找到一個合適的時點,然后推廣才更有價值。”
劉權指出,這便是區塊鏈技術應用中的關鍵要素——智能合約。“將可執行的程序和觸發條件寫入區塊鏈,后續的執行是自動的、無法更改的。從技術角度說,區塊鏈是去中心化的,但是事實上,區塊鏈是一種共性機制,制定規則的團體是區塊鏈的核心,規則制定完之后,執行是自動的。”
談及智能合約,張海飛則認為,目前的智能合約在現實應用中還有很多的短板。“就像煤炭交易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約定一個條件,達到這個條件的時候自動交易。但市場瞬息萬變,有市場因素也有非市場因素,如何將這些中長期變化因素轉換成代碼?特別是一些非量化條款、隱藏條款,怎么樣才能一次性表達完整?不是說智能合約不夠智能,而現實中有太多不確定性。也正是基于這些變化的因素,我們很多的方案還只是‘躍躍欲試’,并沒有真正用起來。”
不僅如此,張海飛還指出,基于某些能源產品的特殊性,區塊鏈的應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比如煤炭就和電不同。電就是入網,入了電網之后會有國家的嚴格管控。但是煤裝上火車還要卸,卸完還要混,混煤配煤之后,發熱量、含水量、灰分、硫分等都會發生變化。火車從礦井跑到黃驊港,即使沿途嚴格保護,這些數值也肯定會發生變化。追溯起來就不會像電那么容易。”
“區塊鏈的具體應用還是要配合一些其他技術”
既然區塊鏈的應用還存在環境制約,那么在未來的推廣中要如何克服這些問題呢?
“區塊鏈的具體應用還是要配合一些其他技術。”張海飛表示,目前,國家能源集團信息公司正在研究如何破解產品追溯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利用一些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即便是在混煤配煤的工序上,我們也能知道是在哪幾個點混的,能夠復原當時的環境。通過多種技術的綜合運用,鏈內、鏈外結合去建立一個信任環境。”
對此,王棟指出,現實社會不可能完全“去中心化”,所以,具體應用中更多的是需要一種“準入制的聯盟鏈”,即多中心或弱中心的場景。“比如,我們的國網商城里有一家供應商有100萬元的應收賬款,對應的是某個省級電力公司,我們就可以將該公司的征信信息‘上鏈’,銀行看到之后,就可以放心地給這家企業貸款。”王棟表示,這一過程中,就有很多“鏈外”的工作要做,“例如利用區塊鏈平臺簽署通過的電子合同,在現實中必須是真實存在和發生過的,也就是說在鏈外要嚴守風控的關口,這其中就涉及諸如可信計算等多種其他技術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