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與物聯網相關的政策和制度相繼出臺,指導物聯網產業有序健康發展。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可以說是電力領域對物聯網各類政策制度下的落地實踐,既符合物聯網各類頂層設計精神,又體現電力行業本身發展特點和規律。
物聯網在國內興起至今已經歷十年時間,下一個十年中,物聯網將進一步與國民經濟千行百業深度融合,而泛在電力物聯網的提出為物聯網與電力行業深度融合提供了保障。
明確新型基礎設施定位 發揮物聯網乘數效應
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出“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物聯網有了新型基礎設施的新定位?;A設施不僅是項目本身帶來的效應,而是具有明顯的乘數效應。在物聯網基礎設施建設中,不僅對光纖光纜、通信設備、電源設備、空調設備形成直接投資,而且這些基礎設施建成后會直接帶動手機、智能硬件、行業終端、政企應用等方面的間接投資,進一步促進上游產業出貨量、就業及基于這些基礎設施形成新的經濟形態、商業模式。
泛在電力物聯網的多個層面具有新型基礎設施的典型特征,集中體現在基礎支撐和對內對外業務方面。在基礎支撐方面,泛在電力物聯網未來要“建成統一標準、統一模型的數據中臺,實現對電網業務和新興業務的全面支撐”,這一目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形成與電力相關的廣泛業務的底層基石。在對內對外業務方面,由于電力設施本身就是國民經濟各行各業的基礎設施,在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中,通過數字化的業務協同和流程貫通及統一的智慧能源服務平臺建設,將進一步對電網本身業務和全社會的涉電業務帶來更大便利,支持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
正如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所言:“把負責留給自己、把極簡留給客戶”。統一的標準、數據中臺、數字化協同、智慧能源平臺等正是通過基礎設施建設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智能化,電力行業在這些方面的投資一定會帶來國民經濟多個行業連鎖性投資和收益。從這個角度來看,泛在電力物聯網正是踐行中央提出的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對接國家物聯網規劃 加快物聯網與電力行業深度融合
伴隨著物聯網產業發展的是國家出臺物聯網各種支持性政策和制度。如2013年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2013年9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科技部、教育部、國家標準委等十四部委制定印發了10個物聯網發展專項行動計劃(發改高技〔2013〕1718號)。
不過,過去十年中物聯網相關政策和制度更多聚焦于物聯網產業鏈中橫向領域建設,國民經濟各垂直領域自發主動地出臺相關政策制度較少,導致這十年中物聯網整個產業體系雖已建立,但與垂直領域融合深度不足。物聯網不是一個獨立的產業,需要給國民經濟各行各業賦能才有存在的意義,但很多行業有數十年甚至百年歷史,有自身的發展規律和各種復雜的利益關系,決策周期和項目周期都很長,新技術大規模滲透其中并不容易。因此,各行業主動擁抱物聯網顯得尤為重要,下一個十年應該是垂直行業主動發力的時期。
國網提出的泛在電力物聯網,可以看作是電力行業自發主動地出臺與物聯網融合的政策制度。目前,物聯網芯片、模組、通信、平臺、邊緣計算等產業鏈各環節技術和商業模式已趨于成熟,若有各行業本身主動的政策支持,則物聯網在本行業落地速度會進一步加快。泛在電力物聯網在很大意義上承載著物聯網在垂直行業大規模示范的任務,國網推出這一領域建設規劃正當時。
明確發展策略、方向 確保多項保障措施落地
泛在電力物聯網不僅關系電力行業企業未來的發展道路,更關系國計民生,因此相應的制度保障必不可少。在保障措施中,筆者建議可著重關注以下3個方面:
1、技術創新與產業生態并舉。泛在電力物聯網需進一步以開放的思路,一方面充分吸納外部前沿的物聯網技術,結合電力行業特征進行創新,在外部服務領域可以考慮借鑒成熟經驗,打造開發者社區,吸引第三方開發者向電力物聯網平臺聚集;另一方面,需盡最大努力發展產業生態,與各類專業服務企業協同合作,發揮其在所屬領域的知識經驗和資源優勢,形成重量級行業應用。
2、頂層設計與行業政策融合。在泛在電力物聯網推進過程中,應注重與國家對整個物聯網頂層設計規劃和政策的協同,成為國家物聯網頂層設計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密切關注中央和各部委針對物聯網出臺的最新政策、要求,尤其是針對各類物聯網政策中具有共性的部分。泛在電力物聯網推進中需做到吸收共性部分成果、達到共性部分要求、促進共性部分完善,保證泛在電力物聯網在全國物聯網一盤棋中形成典型示范效應。
3、發展速度與安全可靠協同。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勢必影響到千行百業,其產業影響巨大,發展太慢不能滿足各行業數字化轉型需求,發展太快可能會出現一系列安全問題。因此,泛在電力物聯網在建設過程中,必須平衡速度與安全的關系,一方面要提升泛在電力物聯網本身的安全防護水平;另一方面,在這一過程中要注重數據主權歸屬,防止信息泄露。期間,相關政策法規應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在為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創造條件的同時,建立規范的監管框架,防范各種風險,在保證安全基礎上發揮技術創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