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戶報修故障前就完成故障檢測和分析、實行冷熱氣電“管家式”一體服務、根據獨居老人用電規律提供關照服務……泛在電力物聯網的應用正在不斷走入人們生活。在用戶側,泛在電力物聯網的“加持”,也讓綜合能源服務更精準地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用電與能效研究所副所長、國網能源互聯網技術研究院規劃設計中心副主任閆華光介紹,建設泛在電力物聯網、開展綜合能源服務業務,在技術研究、體制機制、商業模式、標準制定等方面還有大量工作正在研究和探討。要發揮泛在電力物聯網數據的作用,挖掘、找準用戶的需求并加以引導,以終端供能樞紐打破不同能源系統間的信息壁壘,才能真正創造出數據價值,更好地提供綜合能源服務。
從“用上電”“用好電”向“用好能”轉變
談起對泛在電力物聯網的理解,閆華光認為,泛在電力物聯網的核心是“廣泛互聯”,不只是電網內部信息的互聯,更是要延伸到用戶內部,將工業、企業、公共樓宇、居民家庭的用能設備與電網系統相連接,打通“最后一公里”,為用戶創造更多價值,為未來用戶和電網互動打下良好基礎。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在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中,綜合能源服務將會成為重要的應用領域。從基礎設施看,泛在電力物聯網將各方用戶及設備廣泛連接起來,將為綜合能源服務開辟廣闊的“藍海空間”。“綜合能源服務為用戶提供冷熱電終端一體化供能設施,并由專業的服務公司來運作。綜合能源系統還盡量使用分布式清潔能源和多能互補,可以最大化消納本地清潔能源,不存在清潔能源容量傳輸問題、通道問題、運行調度問題等。”閆華光告訴記者。
但是閆華光也表示,不同用戶所需要的綜合能源服務方式也有所差異,一定要因地制宜,對癥下藥。例如國家電網公司北方客服中心園區作為集生產、辦公、生活為一體的大型園區,采用光伏發電、地源熱泵、冰蓄冷等多種能源轉換裝置;上海世博園區21座央企總部能源中心主要滿足商務辦公區用能負荷,因此采用燃氣冷熱電三聯供、蓄(冷)熱裝置;河北省正定新區利用地熱資源,采用天然氣三聯供和地源熱泵等。
閆華光說,泛在電力物聯網的建設,能夠給用戶提供更精準、更個性化的用能服務。用戶的設備與電網連接之后,用戶可以獲得更多用能曲線、用能分析和節能建議,未來還可以通過需求響應等市場化交易獲得收入。“人們已經過了‘吃得飽就行’或者‘用上電就行’的階段,現在是怎么向‘用好能’‘用好電’這個方向去轉變。”他說。
商業模式需打破行業壁壘
泛在電力物聯網的建設為各類用戶提供能源服務,也更大限度帶動了產業鏈上下游共享發展成果。在閆華光看來,這其中蘊藏著巨大的機遇:“可能會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例如信息通信、智能傳感、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和產業的發展。”此外,數據的應用還可能會產生很多新的商業模式,例如針對老人等特殊人群的用能分析和互動,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等,既是社會公共服務,也可以成為商業模式。
“建了橋或者樞紐,沒人上去走也不行。需求是靠引導、挖掘出來的。”閆華光以智能手機為例,早些年人們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樣的手機,直到智能手機出現,人們確實覺得方便好用,于是產生了大量的需求和市場。而要發揮泛在電力物聯網數據的作用,挖掘、找準用戶的需求并加以引導,才能真正創造出數據價值,從而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讓數據真正支撐業務”。
如果說商業模式的創新是企業“自下而上”發展,那么城市綜合能源服務的發展就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動。談起城市綜合能源服務的挑戰,閆華光坦言,與園區級綜合能源服務中的多能互補微網不同,城市級別的能源互聯網中,能源之間的互補不是物理上管道間的互聯,更多的是一種信息的互聯互動。但是目前城市不同能源系統之間存在信息壁壘,這為綜合能源服務帶來了障礙。“各能源條塊分割嚴重,行業之間、行業和政府之間都有壁壘,信息不互通,無法統一管理或操作,對用戶來說也很麻煩。”他認為,將行業數據、政府數據都打通共享后,服務效率會大大提高,用戶的消費行為習慣、生活方式都有可能得到改變。
用戶側標準制定要有前瞻性
泛在電力物聯網為多個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其技術應用何時才能走向普及化、規范化?據了解,中國電科院、國網能源互聯網技術研究院牽頭的“泛在電力物聯網技術標準體系研究”項目近日啟動,一系列相關標準進入了研究制定的日程。
“從電網側來說,標準制定之后統一采用,很快就普及化、規范化了。用戶側泛在電力物聯網和綜合能源服務標準制定的關鍵是用戶側。”閆華光告訴記者。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用戶側標準“可用、易用、好用”?
在閆華光看來,泛在電力物聯網標準的制定,首先要考慮電網、政府、用戶、制造商這四個利益主體的訴求,并形成共識。由于眾多用戶才是設備的最大購買者,而非電網公司,因此在標準制定時,要和用戶和設備制造廠家做好對接,與用戶訴求真正結合起來。
據閆華光介紹,中國電科院是全國智能電網用戶接口標委會秘書處掛靠單位,2014年和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全國家用電器標委會聯合成立了“智能電網側與家電產品側接口標準化工作組”,對家電智能化的標準,即家電與電網交互的信息做了模型對接,“也就是說有了標準,智能家電和電網可以用同一種語言去‘對話’,這樣能更好地感知用戶家電設備信息。”
具體到用戶側,標準的制定還需遵循簡單實用的原則。由于用戶才是終端設備的使用者,而不像輸變電設備有專業運行維護人員操作,只有用戶軟硬件設備操作簡便,用戶才易于接受,綜合能源服務才能有商業模式。
此外,閆華光還強調,標準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做到適度超前。“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很快,因此標準不一定局限于當前通用的技術,例如用戶采用的通訊模式需要因地制宜,可能某些用戶選擇采用HPLC(高速電力線載波通信技術),另一些用戶可能采用5G技術,總之要考慮成本最低化、節能最大化,為用戶提供最優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