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報道,財政部正在醞釀新能源補貼新政策,不再實施第八批可再生能源補貼目錄的申報,未進入前七批目錄的合規光伏、風電項目將全部進入補貼大名單,按照并網時間、項目類型、技術特點等要素由電網公司確定及發放補貼。另外,需要強調的是,按照相關部門以收定支的規則,參與2019年及之后競價的風電、光伏電站項目將不再拖欠補貼。
2017年3月,財政部啟動第七批新能源補貼目錄的申報,2018年6月第七批補貼目錄名單公布。兩年之后,第八批補貼目錄申報工作遲遲未開展,新能源行業翹首以待。如果上述消息屬實,那么意味著未進入補貼目錄的項目可以集體獲得“合法”身份。新能源補貼申報也將成為歷史名詞。對于2019-2020年仍需要補貼的競價新能源項目,政策導向是“以收定支”。即以可再生能源基金征收的增量框定競價風電資源規模,目的是減少增量項目對于補貼的需求。
2019年國家能源管理部門就安排了30億元用以集中式光伏、戶用光伏的補貼。光伏競價結果也出乎意料,測算集中式電站年度補貼需求約17億元,比預算金額減少5.5億元。顯然,政策的意圖是控制新增項目補貼需求,逐年磨平新能源補貼的缺口。2018年6月,財政部公布第七批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補助目錄,在2016年3月之前并網的新能源項目均獲得了補貼許可。這些項目在進入補貼目錄之前,補貼拖欠時間多在2年以上。盡管,進入補貼目錄但距離補貼支付還有諸多不確定因素。
初步統計,納入前7批補貼目錄的風電項目約109GW,光伏補貼項目約50GW。截至2018年末,國內風電累計并網184GW,光伏累計并網174GW。據此測算,尚未進入補貼目錄中的風電裝機約75GW,待補貼光伏項目約124GW。國內光伏行業自2017年開始進入快速成長軌道,最近兩年新增裝機均未獲得補貼資格。根據我們預計,前7批納入目錄新能源項目每年補貼需求在1500億元以上,而每年可再生能源附加征收補貼金額只有800億元左右,隨著新能源并網裝機的增加,補貼缺口若雪球般越滾越大。
國網能源研究院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年底,新能源發電補貼缺口累計達1127億元。初步測算,2018年底新能能源補貼缺口累計在2000億元左右。(實際數字以相關部門公布為準)基于財政補貼壓力,國內新能源規劃、電價、財政補貼政策連續調整。尤其是新能源電價政策,從標桿電價到競價、平價,政策調整的節奏比預期快很多,甚至沒有給風電、光伏行業留出競價的機會,直接推出平價上網項目。
在價格管理政策方面,國家價格管理部門連續下調風電、光伏指導電價。其中,2019年I~Ⅳ類資源區符合規劃、納入財政補貼年度規模管理的新核準陸上風電指導價分別調整為每千瓦時0.34元、0.39元、0.43元、0.52元(含稅、下同),前三類資源區均下降6分/千瓦時,第四類資源區下降5分千瓦時;2020年指導價分別調整為每千瓦時0.29元、0.34元、0.38元、0.47元。2019年7月1日后,I-III類資源區新增集中式光伏電站指導價分別為每千瓦時0.4元(含稅,下同)、0.45元、0.55元;相較于2018年I-III類資源區指導價分別為下調了0.1元、0.15元、0.15元。
對于新能源企業而言,政策擾動對項目投資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一是項目經濟回報在收縮,二是優質項目的爭奪戰加劇,三是企業的現金流開始緊張,四新能源資產的交易開始加速。即便新能源項目集體納入補貼大盤子,企業仍然關心的是資金什么時候到位?即便是中央企業,上百億元的應收賬款也成為一個巨大的負擔。大家心里都很清楚,盡管利潤表非常靚麗,但不敢揭開現金流量表的蓋子。新能源行業更擔心的是,補貼背后的國家信用在減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