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泛在網絡,更大的想像空間是在配用電側,它將是主動式配電網的高級表現,它能夠實現DG(分布式發電)與智能用電的完美結合,網絡中無處不在的感知技術與多層次計算能力,將解決“電從哪里來”,“來電是否清潔”的問題,這也將是對能源互聯網概念的詮釋。
1、什么是“泛在電力物聯網”?
2018年國家電網提出泛在電力物聯網的概念,并開始著手打造SG-eIoT(electric Internet of Things)。
對于這個新概念,國家電網董事長寇偉的解釋是:
泛在電力物聯網,就是圍繞電力系統各環節,充分應用移動互聯、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先進通信技術,實現電力系統各環節萬物互聯、人機交互,具有狀態全面感知、信息高效處理、應用便捷靈活特征的智慧服務系統……
不用問,你一定沒看懂。
用白話解釋下:“泛在電力物聯網”的本質上就是一個“物聯網”。
對于物聯網,你應該不陌生,就是把人與物,物與物相連的一張大網。
比如,你用你的手機,控制你家的電視,空調,馬桶等等,就是“物聯網”的一種應用。
而電力物聯網,就是把電力系統里的各種設備,電力企業,用戶相連形成的一個網。而所謂的“泛在”就是“無處不在”的意思。
舉一個你熟悉的例子:手機交電費。
你之所以可以如此方便地交電費,就是因為,物聯網將你的手機和你們家的智能電表相連了。
當然了,這只是泛在電力物聯網在用電側的應用。
未來的泛在網絡,更大的想像空間是在配用電側,它將是主動式配電網的高級表現,它能夠實現DG(分布式發電)與智能用電的完美結合,網絡中無處不在的感知技術與多層次計算能力,將解決“電從哪里來”,“來電是否清潔”的問題,這也將是對能源互聯網概念的詮釋。
事實上,這個“泛在網”也將涵蓋發電、輸電、配電、用電等所有環節。我們更多的認為它在配用電側的表現,是因為發、輸電側的智能化水平較之配用電是相對成熟的,而配電環節的體量相對發輸而言也更大更深更廣,是人體的毛細血管與主動脈之間的關系。但就“泛在”的概念而言,也只有打通了電力這個商品的全壽命周期,運用技術的手段來實現能源的生產、輸送、消費的安全性與經濟性,才是未來能源革命的方向。
這個“泛在電力物聯網”和之前我們常說的“能源互聯網”有什么區別呢?
請看下面這個公式:
能源互聯網=堅強智能電網+泛在電力物聯網。
也就是說,“堅強智能電網”和“泛在電力物聯網”加在一起,就是我們常聽到的“能源互聯網”,又叫做“兩網”。
其中,堅強智能電網側重在發輸電側,比如特高壓建設,新能源(風,光等)建設等。
而泛在電力物聯網側重在電力需求側。旨在利用“大云物移智”(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先進信息通信技術,來更好地滿足用戶對能源的多種需求。
2、體量有多大?
“泛在”未來的建設節奏分成兩步:
第一步:至2021年初步建成網路,基本實現業務協同和數據貫通,初步實現統一物聯管理等目標;
第二步:至2024年建成該網路,全面實現業務協同、數據貫通和統一物聯管理等要求。
全部建成后,泛在電力物聯網將會成為接入設備最多的物聯網生態圈。
據有關研究統計預測:
目前國網系統接入的終端設備就超過了5億只(其中4.5億只電表,其他設備幾千萬臺)。
根據國網規劃,2025年接入終端設備將超過10億只。2030年,將達到20億。
2019年是我國電力信息化投資的元年,預計2019-2021年,國網在電力信息化上的投資將分別達到300、500、600億元。
如此大規模的投資,將會帶動整個產業的高速增長,不論你處在這個行業的哪個環節,都將迎來一個周期性的成長機會,而且作為一種戰略驅動的能源革命,它也將迭代當前的電網裝備與規劃設計的思路。
3、“泛在電力物聯網”的架構?
作為一種物聯網,泛在電力物聯網也包含了:感知層、網絡層、平臺層、應用層這四層結構。
整個產業鏈可以簡單概括為:“云-網-邊-端-芯”:
也就是:終端信息收集器(傳感器、RFID等)、邊緣計算、通信網、云平臺、人工智能。“管”是“端”和“云”之間的數據傳輸通道,通過軟件定義網絡架構實現多種通信方式融合的網絡資源綜合管理與靈活調度,提升網絡服務質量,滿足配電物聯網業務靈活、高效、可靠、多樣的基于IP的通信接入需求。
此外,衛星和5G技術形成的信息傳輸系統將成為泛在網絡實現的關鍵力量,信息的傳輸速度與流量是泛在網絡的技術保證。
4、“泛在電力物聯網”的戰略及發展邏輯
在增量配網試點和配售電側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電改大勢倒逼,國網新一代領導層逐步穩定之際,提出“泛在電力物聯網”概念,是主動出擊開拓新方向的求變之舉,是國網今后工作的“發力點”。
從“泛在網”的戰略來看,國網未來將通過建設電力互聯網發展與互聯網經濟相關的新業態,包括新能源、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新業務。非傳統領域的新業態已經和傳統電網業務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實際上,所謂所謂新能源、智能家居、智慧城市,都可以被囊括進“泛在電力物聯網”。
從泛在電力物聯網的發展方向及拓展空間,其內生的邏輯勢必會向智慧小區/智慧城市整體能源解決方案、智慧交通整體能源供給方案、智慧能源套餐及交易模式、用戶能效分析及用戶畫像、智能家居與用能管理等方面延伸。雖然國家電網是沉淀了大量的高素質人才,但目前的競爭優勢主要還是來自于壟斷,雖然每年獲取大量的專利,但國家電網作為一家科技公司的形象在公眾心中還沒有建立起來,電力用戶期待獲得更多的知情權和參與感,例如得到用電診斷、科學用電方案、差異化電價信息等增值服務。
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行業背景下,要“建成世界一流的能源互聯網企業”,只有深刻改變用戶習慣,讓用戶的體驗感不斷增強,通過萬物互聯的理念來加強與用戶之間的粘性,才能進一步贏得發展的先機。
5、泛在網的建設需要“技術原則統一,規劃統籌先行”
國網新的概念提出后,以“世界一流配電網的建設”為例,缺乏規劃引領的頂層設計,導致重復建設、技術路線多樣,雖然每年都涌現出數量眾多“世界一流”的技術或工程,卻難以形成合力,在國際上和社會上缺乏“中國高鐵”這樣的名片技術。
物聯網技術雖然在電網有著廣闊的應用和前景,但也面臨一些發展問題。從技術上來看,感知層的傳感器數據準確性、傳感器在復雜環境下的故障率、數據傳輸的及時性、無線傳輸的安全性等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受到可靠性、成本、原有管理制度等多種因素的制約,物聯網產業一直推進緩慢。制定合理的長期規劃,對指導物聯網在電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泛在網的建設中需要不斷的摸索,實踐,完善與迭代,不可能一蹴而就能全面見到成效,與用戶的體驗及粘性也需要一個周期。特別在傳統配電網向泛在網過渡的時期,如何制定并統一原則與標準,并統籌規劃整個電網建設至關重要。否則給人的感覺是,錢花了很多,沒有體現出效益,而且在工程的建設過程中給人雜亂的感覺,這就不是國網一號文的初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