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北京環境交易所獲悉,環交所作為市政府指定的北京市碳排放權電子交易平臺,2018年累計成交碳配額894.73萬噸,同比增長18.83%,助力北京市萬元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現持續下降態勢。
北京碳市場于2013年11月28日正式開市,據最新統計數字,截至2018年12月底,累計成交量超過5093萬噸,成交額達11.8億元。全國七個試點碳市場中,北京碳配額占4.3%,成交量占19%,成交額占20%,成交量、成交額和交易活躍程度都居前列。
什么是碳排放權交易?它是指由政府設定某一轄區內一個或多個行業的排放總量,并每年發放一定數量的碳排放配額至排放單位。如果排放單位的年度實際排放量超過其配額持有量,政府允許排放單位從市場上購買配額,通過市場機制履行其減排義務。
“簡言之,碳排放權交易就是把碳排放量換算成錢,用得多的掏錢,用得少的掙錢?!北本┉h交所副總裁龔俊松說:“有些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實現了減排,當年碳配額額度沒有用完,就可以出售給其他有需要的企業?!?/p>
從2013年開始,本市試點啟動了碳排放交易試點。截至目前,北京碳市場累計申請開戶機構已有943家,其中履約機構占絕大多數。年二氧化碳直接排放與間接排放總量5000噸(含)以上的單位,都會被強制納入碳排放交易的履約機構。
記者了解到,除了沼氣利用、光伏發電、垃圾焚燒發電等工業生產企業會產生碳排放,像故宮進行的日常文物保護和展出,所使用的電器、供暖設備也會產生碳排放,因此也是履約機構之一。
走樓梯上下一層樓能減少0.218千克碳排放,少開空調一小時減少0.621千克碳排放,少用一噸水減少0.194千克碳排放……雖然目前北京碳排放交易試點主要以機構為主,但個人和企業還可以通過自愿購買碳減排額度,來“中和”自己和員工的碳排放量,為城市綠色出一份力。
在個人碳普惠領域,2018年1月環交所推出了“綠行者—綠色出行獎勵平臺”,通過市場化方式調動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和商業機構,對市民自愿綠色出行給予經濟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