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界面新聞 | 0評論 | 5276查看 | 2016-12-23 20:29:00
28%,34.5%,40%,46%,50%,70%……
創紀錄,最高紀錄,刷新世界記錄,高達,驚人的……
在這一連串的數字前面,再加上各種眼花繚亂的形容詞、修飾詞,時不時曝出的光伏電池轉換效率紀錄沖擊著人們的眼球,更展示著人類對光電粒子得心應手的駕馭能力:看吧,人類全部利用太陽能的時代就在眼前!
而實際上,據華夏能源網記者了解,目前中國國內大規模光伏電站使用的電池轉換效率最高不超過20%,這基本代表了光伏電池工業運用的領先水平。而那些更高的數據背后,一般都會加上“實驗室數據”這樣的限定,這基本上就是不可捉摸、無法驗證的代名詞和遮羞布。
在這種種超高數據背后,實則是以數據宣傳公司產品,進而包裝企業機構實力,達到宣傳炒作的目的。這種拔高數據的宣傳總能吸引到不少人的關注,但這些數據的真實性誰來保障?眼花繚亂的數據背后,又有多少成果可以拿來實際運用?光電轉換效率數據競賽亂象應引起重視。
數據“放衛星”:電池轉換效率達80%?
2009年4月份,在一次新能源內部會議上,上海市高層發現了一個據說要改變整個新能源產業的爆炸性項目:一個海歸帶著技術回到上海,他的技術可以讓發電價格降至0.21元/度,電池光電轉化率達到80%。
這是一個天文數字!但上海高層還是決定嘗試,指定了張江集團火速投資3000萬來推進該項目的前期工作。
在秘密推進兩年之后,2011年《21世紀經濟報道》稱:“可靠的消息稱,該項目大規模試運行已在2011年4月份,一旦成功可以推廣,且應用規模極大,將極大地帶動上海新能源產業的發展。”
《21世紀經濟報道》甚至還報道說:接近該項目的知情人士透露,這一項目的技術已經通過了科技部等部門的審查和測試,國家層面的領導人也視察了這一項目。
現如今,五年時間過去了,那個轉換效率高達80%的項目、有望改寫整個產業格局的神秘新能源技術在哪里呢?
現在回頭看,這是一個讓人笑掉大牙的大笑話。
而類似這樣的在轉換效率上“數”不驚人死不休的光電、光熱技術,并不在少數。隨便在互聯網上搜索一下,各種到處刷新記錄的新技術就層出不窮,你追我趕好不熱鬧:
歐洲某某團隊研發出新型高效太陽能電池,該電池轉化效率超過28%,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美國某某實驗室研發出了太陽能反應堆裝置,據介紹,這套裝置的光電轉化率比常規太陽能電池板的20%光電轉化率高出3倍多;
以色列某某學院在新太陽能電池取得了突破,把現有的光伏電池效率提高至70%之多……
無獨有偶,國內的一些企業或項目研究同樣喜歡以夸張的數據彰顯光電、光熱項目的顯赫成績。某企業宣稱,其研發的第二代太陽能發電技術宣稱能“使光電轉化率超過40%”。另一能源企業稱自家產品光電轉發率超過50%,將改變整個新能源產業。
對于這種種不可思議的“放衛星”式的數據競賽,你是不是有種置身科幻世界的感覺?
亂象背后:什么樣的數據可采信?
光電、光熱轉換效率,都需要通過介質完成轉化,光伏發電通過半導體的光生伏特效應將光能轉變為電能,主要元件是太陽能電池。大多數據造假背后,都是在電子元件上做文章。
2015年6月,國家能源局、工信部、認監委聯合下發的《關于促進先進光伏技術產品應用和產業升級的意見》中,對光電轉化率有明確的規定:
多晶硅組件光電轉換效率和單晶硅組件光電轉換效率分別不低于15.5%和16%,一年內衰減分別不高于2.5%和3%,之后每年衰減均不能高于0.7%,項目全生命周期內衰減都不能高于20%;“領跑者”計劃則對兩種產品的光電轉換效率要求16.5%和17%以上。
這樣的要求,是根據當前光伏技術進步的實際情況做出的,基本上反映的是光伏電池實際的轉換效率水平。據了解,光伏發電轉換效率一般在13%-18%,高的19%。用于商業的多晶硅電池一般是15-17%,單晶硅則通常在16-20%,非晶硅是6-10%。
那些號稱光電轉化率能達到30%甚至更高的,都嚴重超過行業標準,真實性基本上是經不起考驗。那些號稱可以實現50%甚至80%光電轉化的,可以直接定性為是造假的騙子。
對此,中山大學教授沈輝在接受華夏能源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太陽電池的效率測試有相關國際標準。研究人員發表的數據如果只是自己測試的數據,那么僅可作為參考。那些創造世界紀錄的電池效率必須由國際權威機構測試才能被采信。我國也有幾個國家光伏檢測中心,如果在國內要獲得認可必須經過這些機構測試才行。
當然,也不排除有些科研成果的光電轉化率確實高,但也不能超過合理范圍。作為技術含量極高的新能源行業,更需要嚴謹的科學態度,若時不時以摻水的敷衍態度應對,信譽度又何在?
互相比吹牛:太陽能產業技術進步怎能靠神棍?
云遮霧罩下各種光電、光熱轉化效率數據亂象,給當前正進行得如火朝天的新能源行業蒙上“假大空”的陰影。
有嚴謹的數據和科學的理論做支撐檢驗,新能源產品才更容易被市場接納。但各種夸大的數據吹噓項目或博取關注或吸引資本,長期以往,對新能源行業產生的影響和破壞性將不可估量。
數據造假損害的不僅是行業信譽,還影響到政府的規劃,市場規劃和經營利潤。可再生能源能帶來巨大的投資和豐厚的利潤,但也可能因各種“驚人之數據”而影響人們對新能源行業的認知和判斷,影響市場對其的接納度,最終受傷害的還是太陽能行業自己。
在缺乏有效監督管理的情況下,層出不窮的數據吹牛背后是否有有效的解決辦法?華夏能源網記者采訪了多位業內專家,大家給出的“藥方”是:
首先,需要太陽能行業從業者有行業自律性,對于研發項目有嚴謹的科學態度。
其次,數據需要有權威的專業性的監測支撐,或者具有信服力的專家學者予以證實。一般具有權威性的第三方檢驗機構的數據,才可以拿來做產品宣傳。
再次,若有行業協會或科研機構給出統一的衡量標準,數據鑒定備案并公布數據,外界可以查證,杜絕數據造假就不再是難事了。
當光電轉化率的數據變成一場場為了面子而拼命追逐的競賽,無論國內國外,對新能源行業都是一種損害。在新技術沒有經過大規模利用或實證,就宣布自己的技術刷新世界紀錄、顛覆產業格局,這樣不負責任的吹噓需要盡快被杜絕,太陽能技術進步不能依靠神棍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