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能源研究俱樂部 | 0評論 | 4132查看 | 2016-10-18 10:33:47
最近,“發電企業即將迎來倒閉潮”的判斷抓了很多眼球。或許有些言過其實、危言聳聽,并未得到普遍認同。電力企業的獨特性質和地位,決定了其與“倒閉潮”的獨特關聯性,專家也以“過剩不等于倒閉”進行辯駁。然而,若從更長遠的角度、更具體的維度看,現實的種種跡象則表明,我國主要發電企業尤其是以火電為主的中央五大發電集團未來境況恐怕堪憂。
五大發電集團營收規模已經全面落后于電建
盡管有過上網電價下調,但2015年仍不失為中央五大發電集團的“豐收年”。根據五大集團官方發布信息,五大集團合計營業收入突破萬億大關、達到10186億元,其中華能2682億元、大唐1661.61億元、華電2000億元、國電1918億元、國家電投1924.04億元;合計利潤突破1000億元大關、約為10024億元,其中華能以306億元居首,國家電投以139.57億元墊底,中間依次是華電、國電、大唐(詳見表1)。
表1五大發電集團2015年主要經濟指標
2016年《財富》世界500強的榜單上,中國企業數量達到了110家。中央五大發電集團依然悉數入榜,但在排名情況上不容樂觀,尤其是大唐、國電排名下降且較歷史最好排名下滑名次較多。橫向對比,印象最深的則是電建首次全面超越五大集團,能建亦超過了其中四家。電建、能建向來被視為“輔業”集團,此前規模也難與五大匹敵,但2011年重組后勢頭迅猛,今年在《財富》世界500強中分列第200名、第309名(詳見表2)。
表2九家企業近年《財富》世界500強排名情況
據電建集團官方數據,其2015年營業收入2866.12億元,比五大之首華能多出184億元;利潤總額115.7億元,尚低于五大最末國家電投。但若按《財富》世界500強提供的數據,則電建集團利潤11.7億美元,遠高于華能的7.75億美元,在五大集團中僅低于華電的12.13億美元(詳見表3)。
表3《財富》世界500強中的電建與五大發電集團利潤
電力過剩風險給發電企業帶來巨大直接沖擊
據官方統計,2015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5.55萬億千瓦時,增速只有0.5%,為近年來最低增速;同期電力裝機新增1.3億千瓦,絕對增量為歷史之最,增速達9.54%。“十二五”期間,全社會年用電量增長1.36萬億千瓦時,增幅為32.39%;發電裝機增長5.48億千瓦,增幅達到56.96%,高出用電量增幅24.57個百分點(詳見表4)。
表4我國近年全社會用電量及裝機容量增長情況
2015年,全國6000千瓦及以上電廠發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為3969小時,同比減少349小時。其中,水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為3621小時,同比減少48小時;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為4329小時,同比減少410小時。“十二五”期間,我國發電設備利用小時呈持續下降態勢,2015年創下1978年以來最低水平,而火電更是成為1969年以來最低(詳見表5)。
表5我國近年用電量及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
電力過剩風險已不再遮遮掩掩。去年底,全國火電裝機9.9億千瓦,如果按照利用小時5500小時計算,過剩裝機約2.1億千瓦,過剩程度超過20%。今年以來,電力裝機依然高歌猛進,上半年新增發電裝機5699萬千瓦,其中水電437萬千瓦、火電2711萬千瓦。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進一步下探至1797小時。
根據規劃,到2020年全國水電裝機3.8億千瓦、風電裝機2.5億千瓦、太陽能發電1.5億千瓦、核電裝機5800萬千瓦,未來數年依然是快速增長態勢。電力需求方面,專家預計“十三五”期間用電量年均增速為3%~6%。這顯然難以消化全部產能(存量+新增),電力過剩局面可能持續較長時間。
電力體制改革將動搖發電企業傳統贏利基礎
發電企業的贏利情況取決于電量和電價。按照傳統模式,電量和電價均主要由行政計劃確定,電廠建成即可順理成章地獲得口糧。但電力體制改革決定改變這一模式,并已開始采取實際行動。
去年開啟新一輪電改的9號文,對原作為電改指南的5號文進行了深度揚棄,輸配分開不再被當作金科玉律,“三放開、一獨立、三強化”成為新思路,即有序放開輸配以外的競爭性環節電價,有序向社會資本開放配售電業務,有序放開公益性和調節性以外的發用電計劃;推進交易機構相對獨立,規范運行;進一步強化政府監管,進一步強化電力統籌規劃,進一步強化電力安全高效運行和可靠供應。
顯然,電量與電價均將大幅度放開,由行政計劃回歸市場競爭,還原電力商品屬性,讓市場在電力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當前,各項改革正在推進,輸配電價改革基本全覆蓋,電改綜合試點納入了15個省(區市),售電側改革試點也達到了5個。有的地方甚至已開啟了全電量競爭模式,盡管備受爭議卻也走得義無反顧。
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巨大,提振經濟訴求強烈,降電價成為普遍青睞的有效手段。在電力體制改革過渡階段,新的市場化運行機制未能很好建立,發電企業既要承受市場競爭壓力,又需應對非市場因素的降電價要求,境況可想而知。即使有朝一日建立起市場化機制,在電力供大于求的情況下,可以想見其競爭也將是慘烈無比的。
能源轉型陣痛嚴峻考驗發電企業的生存智慧
經過兩次能源轉型之后,全球能源消費結構以油氣為主,但中國卻仍未擺脫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2015年世界能源消費總量約131.47億噸油當量,其中石油消費43.31億噸油當量、天然氣消費31.35億噸油當量,合計占比達到53%。中國能源消費總量為43億噸標準煤(折合30.14億噸油當量),其中煤炭消費27.43億噸標準煤,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64%,石油、天然氣消費合計占比24%,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12%(詳見圖1、圖2)。
圖12015年全球能源消費結構
圖22015年中國能源消費結構
目前,全球能源消費結構正在經歷第三次轉型,主要趨勢是由化石能源向清潔可再生能源轉變。在資源約束、環境限制、排放壓力等多重因素影響下,我國不可持續的能源結構轉型勢在必然。根據既定目標,至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天然氣比重達到10%以上,煤炭消費比重控制在62%以內。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達峰;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至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到2050年,能源轉型將進一步深化。目前,主要存在兩種不同認識,關鍵區別在于對煤炭的去留。
一是認為將建立以可再生能源為核心的能源體系。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等9月6日聯合發布“重塑能源:中國”項目成果報告,認為2050年中國非化石電力占全國電力消費比重可達82%,可再生能源將為全國提供68%的發電量。此前,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所等發布的《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路線圖2050》則預計,到2050年,我國終端能源消費量為32億噸標準煤,電力占整個終端能源消費60%以上,直接消費的化石能源為9億噸標準煤。其中,電力供應中